最近,冷凍食品和新冠,聯繫格外緊密。
從7月份以來,41天,9個地方,10次在進口冷凍食品的包裝和表面樣本上檢測出新冠病毒。
但是仍然有人願意去買進口冷凍食品,這些在我們現在看來的「高風險食物」。
例如,在某購物平臺上,近期正處在風口浪尖的進口凍蝦仍然有1500+的收貨量,進口牛肉更是有8000+人付款。
小吾認真對這個問題思考了一番,得出了3個可能原因。
一來,到現在為止都沒有確鑿證據,證實新冠病毒可以「食物傳人」。
新冠病毒只能感染活的生物體,而不能感染已經變成食材的生物。
即使是先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三文魚】,專家也闢謠過:只是表面感染了病毒而已。
甚至挪威官方也出具了闢謠文書△
同時在先前發生的事件中,相關部門對可能接觸相關產品的人員進行全面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二來,速凍食品其實給我們的膳食營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大部分人購買的冷凍食品多為速凍食品,而速凍食品的營養並不比生鮮食品營養差多少。
速凍食品是指在低於零下30℃的凍結溫度中,快速完成凍結過程的食品。
速凍時,由於降溫速度極快,食物內外在很短時間內,同時結成無數小冰晶。
這些小冰晶小到不會嚴重破壞食物細胞,一旦解凍,就可以大致恢復食物的初始狀態。
三全實驗室也曾經做過實驗,新鮮包菜切片後細胞壁完整率為82.5%,而速凍包菜切片後細胞完整率則高達76.7%。
喬治亞大學、加州大學也都做過相關研究,發現蔬菜水果在新鮮狀態下和在經過速凍處理後,其中的纖維素、礦物質以及酚類物質的含量並沒有太大差別。
美國農業部甚至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冷凍蔬果中維生素 C、B 族維生素、類胡蘿蔔素的保存率還更高。
而且,由於溫度低,細胞活動基本都停止了,即使是耐低溫的微生物、病毒的活動也受到了極大限制,所以速凍食品通常能夠保存很長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英國營養師協會(BNF)都一致認為:
速凍食品和新鮮食品的營養價值並沒有太大差異,也都可以作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仍然沒有停止進口冷凍食品供應的一大理由。
三來,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我們的國民日均食物消耗量還是很大的。
據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各種肉類進口總量為484.1萬噸,水產品進口量626.5萬噸。
今年受疫情影響,為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價格,我國進口肉類仍保持快速增長。
2020年1至6月,我國肉類(包括雜碎)進口475萬噸,相比上年同期增幅達73.5%。
如果一刀切地停止進口食物的供應,很有可能會影響國內市場平衡,造成食品連鎖式漲價。
換句話說,就是吃的更貴了。
而且從實際的統計數據來看,冷凍食品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概率仍然極低。
在7月11日公布的全國海關風險監測數據中,全國共抽樣檢測樣本227934個,其中只有5個陽性。
所以,其實進口的冷凍食物,我們既沒辦法阻止,也不能強行阻止。
那怎麼處理它可以把飲食安全的風險降到最低呢?
南京日報給了我們一個權威的建議:
此外,我們還要做好,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做好食品安全的五點要求: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食材。
那麼,疫情期間,你還會選擇吃進口的冷凍食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