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冷凍食品為何不能一禁了之?

2020-12-05 新民周刊

記者|周 潔


  今年6月以來,已有10餘省份在冷鏈凍品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冷鏈進口海產品或為疫情源頭。11月24日,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穎表示,海聯冷庫感染來源確定為北美進口豬頭。

  此外,在溯源過程中,多個病例將矛頭對準冷鏈及相關環節。有關專家曾表示,在事實證據的累計下,我們可以認為,來自疫情國家的冷凍食品等極有可能將病毒一併帶到中國。

  儘管全國海關已進一步加大了進口冷鏈食品的檢疫力度,並已暫停出現員工聚集性感染企業的產品輸華,但最近這些病例的出現再次讓人們對於進口冷鏈產生了疑問。


進口冷鏈食品如何來到我們的餐桌?


  食品冷鏈是指易腐食品在產地被收購或捕撈之後,利用現代製冷技術將其保持在其必需的低溫環境下,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和零售等環節到達消費者手中,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汙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

  按照《GB/T 28577 冷鏈物流分類與基本要求》的規定,冷鏈也有不同的溫度,冷鏈物流分為超低溫物流、冷凍物流、冷藏物流等,其中常見的冷鏈是冷凍和冷藏。冷藏食品的代表有牛奶、蔬菜、水果等;冷凍食品的代表是水產品、肉類、冰淇淋等。

  在實際物流服務中,企業會按需設定冷鏈運輸的服務溫區。-18℃是國家標準對於冷凍物流的推薦標準,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許多雪糕、速凍餃子等凍品的包裝上有「貯藏條件:-18℃以下」的字樣,家用冰箱冷凍室、冷庫凍品冷藏室的溫度是-18℃,冷藏車的規格中也包含-18℃這一檔位。

  為什麼選擇-18℃這一檔?主要原因有四個:不同食物冰點不同,只有溫度足夠低時,食物中的大部分水才能凍結;大部分嗜冷微生物-18℃才停止繁殖;抑制引起食物內部化學反應的酶活性;其是最經濟性的冷凍溫度。

  「就目前發現的情況來看,新冠病毒在低溫的環境下,可在外包裝存活較長時間。」上海海事大學自貿區供應鏈研究院副教授何軍良曾向媒體模擬了從南美洲某國進口牛肉到中國的一整套流程。

  第一步,牛肉在當地加工好後,會用小包裝包好,接著進入打包成箱;接著,物流公司會將其裝到貨櫃中,運往港口;然後,牛肉在港口通過檢驗檢疫和進出口報關後裝船來到我國境內某港口後,同樣要經過檢驗檢疫和相關流程,通關後代表著進入國內市場;最後,牛肉並不一定迅速進入流通市場,可能放在港口後方的冷庫內,等到有發貨需求時再提貨發出,進入到超市、批發市場等。

  「冷凍食品從國外進入國內鏈條較長,且涉及環節以及操作主體較多,很難判斷具體病毒是從何而來或者判斷是在哪個環節被汙染。」何軍良表示。一方面,國外疫情仍在蔓延,存在源頭汙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冷鏈運輸過程中,也會存在被過程環境或操作人員汙染的風險。

  冷鏈環節很長,其生產、運輸、消費區域比較分散,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工介入,任何一環出現紕漏都可能提升系統的風險值。產品從離開工廠到裝箱上船需要人工操作;進口的冷凍貨櫃貨物進入冷庫時,凍品需要裝卸工人一件件手工掏箱,然後再用叉車轉移至冷庫儲存。「如果有工人感染了病毒,在裝箱、開箱時與人交談、咳嗽、打噴嚏,都有可能讓病毒附著在包裝袋或貨櫃上。」

  不過,即便國內某些局部疫情和進口冷鏈食品有關,目前來看更可能是海鮮等產品在養殖、運輸、銷售等環節中「沾上」了病毒,而非自己「感染」了病毒。研究者認為,水生生物的生理結構與人類差異太大,跟人交叉傳染病毒的概率很低。


境外有何防疫措施?



  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兩份工作指南,對港口和冷鏈食品運輸的防疫工作進一步規範。指南要求,在冷鏈物流過程中,不能使貨物直接接觸地面,司機及隨行人員應當避免與門衛值班員、工作人員有不必要的接觸。港口工作人員儘量避免與船員發生直接接觸,進口冷藏貨櫃拆箱作業中,人員應相對固定,至少每周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與此同時,11月12日,中國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表示,海關總署已強化了源頭管控,與有冷鏈食品輸華貿易的全部109國的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磋商。截至11日24時,中國對發生員工感染新冠肺炎的20個國家99家生產企業採取了暫停其產品進口的措施,其中82家企業是在出現疫情後自主暫停了對華出口。

  冷鏈食品被檢出陽性案例中,檢出陽性次數最多的進口國分別為厄瓜多、阿根廷、巴西、俄羅斯、印度,涉及凍魚、凍蝦、凍牛肉、凍豬肉、凍雞翅等。為此,部分國家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措施。

  此前厄瓜多進口的凍南美白蝦外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中國消費者非常關心,厄瓜多駐華使館北京領事處第一時間表示,厄瓜多政府已同中國政府舉行多次會見會談,據該國外長路易斯加耶戈斯稱,厄方已向中國保證,將履行「必要程序」,以確保該國出口到國際市場的產品的安全性。

  厄瓜多國家水產養殖協會主席坎波薩諾稱,已制定新的對華出口對蝦衛生防疫規範。具體包括:一是對工人進行新冠肺炎排查檢測,一旦發現感染者立即隔離,直至轉陰後方可返工;二是對對蝦外包裝進行嚴格檢查,防止新冠病毒汙染表面;三是對貨櫃內外部進行消殺處理。

  三文魚進口國挪威海產局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總監博薇婭則對媒體表示:「挪威海產生產商在工廠設施中全面遵循了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出的要求,在嚴格的衛生和汙染防治要求下進行生產工作。」

  11月,濟南市在進口冷凍食品及包裝標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標本分別來自巴西、玻利維亞和紐西蘭的牛肉產品。紐西蘭總理傑欣達·阿爾登第一時間表態,她相信紐西蘭出口的肉類製品中沒有夾帶新冠病毒,「這對於紐西蘭而言至關重要,因為紐西蘭境內基本上已經沒有新冠病例了,所以我相信我們出口的產品不會存有新冠病毒。」截至目前,紐西蘭活躍病例僅為58例,全部處於隔離狀態,是疫情控制比較成功的歐美國家。

  因此,紐西蘭外交與貿易部等部門呈給她的初步結論認為,涉及紐西蘭產品的核酸陽性樣本很大可能是被放置在同一場地的其他國家產品所汙染的。

  事實上,這正點出了境外疫情控制的尷尬。當中國國內只有零星散發病例的時候,中國的防疫重點能夠從「人傳人」轉移到「物傳人」,但對於世界大多數國家來說,因為存在過多的活躍病例,即便冷鏈食品真的具有傳染性也無法被注意到,更何況對其進行相應的抗疫措施。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傳染病科專家戴爾·費舍爾明確指出,在歐美國家,對食品進行檢測顯然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人傳人的案例還有很多。而中國對於新冠病毒則是零容忍。」

  施行「零容忍政策」的中國開始對進口產品進行審查,這也令一些食品生產國感到沮喪,他們希望中國停止對食品進行新冠病毒的檢測,有人甚至稱中方的做法「等同於貿易限制」。對於這些無端指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稱,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然嚴峻情況下,中國政府主管部門本著生命至上理念,著眼於切實維護人民身體健康,對進口食品採取了有關檢測措施,這是完全必要、合理和正當的。

  此前,戴爾·費舍爾曾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冷凍食品很有可能在新冠肺炎已得到控制的地區引發疫情。「我們認為,受到汙染的進口食品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工人。一名被感染的食品處理人員有可能成為新一波疫情的原發病例。」

  費舍爾的研究為我們提了醒。冷凍食品市場可能是食品安全的首要環節。如果可以在冷凍食品包裝的外部發現病毒,則也有可能在這些包裝內部也發現該病毒。因此,食品加工廠和包裝廠,應為工人提供一切保護,以使其免受感染,並防止其將病毒傳播到食品中;應對工人進行定期檢測,如果檢測呈陽性,則應給予經濟支持,以便他們可以在家隔離,在工作場所要使用口罩、手套和消毒劑。


為什麼冷鏈進口不能停?



  當「物傳人」成為新冠病毒新的傳播方式後,許多市民有疑問:為什麼國家不直接將進口冷鏈食品一禁了之?這背後有多重考慮。

  首先,進口冷鏈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有補充國內供需、平抑物價的作用。以豬肉為例,在今年生豬供應收縮的行情下,進口的需求更為旺盛。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我國豬肉進口均價從今年1月份的每千克22.4元持續跌至8月份的每千克16.5元,與8月底全國農批市場每千克48.42元的豬肉平均售價相比,豬肉進口價格優勢較大,一定程度上推動進口量增加。如果沒有這些豬肉補充,8月份的平均豬肉價格可能遠高於48元一公斤。

  還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豬蹄。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豬蹄需求國。但在其它很多國家,豬蹄往往和豬內臟等豬副產品一起用來製作寵物飼料或者被當做廢品處理,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價格差。業內人士表示,進口豬蹄比國內豬蹄便宜50%。所以,為了要防止新冠病毒傳播而徹底切斷進口冷鏈並不現實。

  此外,進口的水海產品中,還有一部分在國內去皮、去骨後用於再出口。「如果一刀切禁止,必然會涉及大批量的就業,還會牽涉到毀約賠款等問題。」專家表示,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小和規避風險。

  目前,海關方面已經加大了對於進口冷鏈的檢測。根據國檢政策,所有進口凍肉、禽肉和水產品在清關後,必須入庫進一步檢驗檢疫。北京新發地疫情後,步驟又多了一道——核酸檢測。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中,明確要求各地對進口冷鏈食品要實現全流程閉環管控,其中,「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證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銷售」。顯然,我國正將進口冷鏈食品的疫情防控納入到常態化防控體系之中。

  在大型商超、農貿市場等消費終端,進口檢疫證明、核酸檢測報告及追溯信息是驗貨必不可少的三張證明。進口冷鏈食品被卸載到專用的周轉推車上後,迎接它們的依然是消毒液,隨後才會被送往進口冷鏈食品儲存專區,最終出倉銷售。

  對於進口冷鏈肉類食品引發的消費擔憂,吳尊友表示,在市場上銷售的進口冷鏈食品都是經過檢測的商品,目前是安全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也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消化道感染,現在肉蛋魚、海鮮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世衛組織也多次強調,新冠病毒通過食品外包裝傳播的概率微乎其微。也就是說,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有了遠距離傳播的能力,但這仍屬於小概率事件。(記者 周潔)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又一地進口凍鮮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冷凍食品頻頻出事,為何還要大量...
    據新華網,11月13日下午5時,濟南市疾控中心在蓋世物流園區冷庫貯存的進口冷凍食品及包裝標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近幾個月,進口冷鏈食品頻頻被發現核酸檢測呈陽性,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冷鏈食品為何會成為病毒的「潛伏地」?為何冷鏈食品頻頻「出事」,我國依然沒有停止進口?針對其潛在風險,各部門應該如何科學防控?
  • ...在對太原市進口冷凍肉品和水產品集中監管總倉進口冷凍食品檢測...
    2020-11-18 10:41:49來源:FX168 【山西太原發現巴西牛霖內包裝箱3份樣本核酸陽性 產品已就地封存】11月16日,太原市疾控中心在對太原市進口冷凍肉品和水產品集中監管總倉進口冷凍食品檢測中
  • 冷凍食品包裝上有新冠病毒 就不能吃了?
    摘要:冷凍食品包裝上有新冠病毒,不能吃了?海淘包裹已被汙染,摸了就會感染?真相真的是這樣嗎?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時值年底,各種購物節頻至。
  • 上海交大趙大海接受央視專訪:進口冷凍食品外包裝應嚴格進行新冠...
    2020年11月26日,趙大海在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的《環球瞭望》節目,就進口的冷凍食品被檢測出新冠病毒等話題進行了直播訪談。現將訪談內容翻譯並摘錄如下。主持人:中國政府已採取多項措施,防止通過進口冷凍食品的渠道引發新冠疫情暴發。但鑑於中國港口的進口規模巨大,目前存在哪些風險?
  • 多地進口生鮮檢出新冠病毒 冷凍食品還能吃嗎?
    冷凍環境、光滑表面利於病毒依附冷凍食品,尤其是冷凍海鮮,成了近期「新冠陽性」新聞裡經常出現的關鍵詞,相關報導接連出現。目前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的樣本均為冷凍食品產品的外包裝,這說明大多數是因其包裝被病毒汙染且因為其運輸和存儲的環境使病毒得以存活下來。
  • 冷鏈進口食品,為何頻繁查出攜帶新冠病毒?_騰訊網
    新冠病毒,為何能夠通過冷鏈產品來進行傳播? 我們總以為病毒害怕冷凍,所以冷凍環境下能夠迅速殺死病毒。 既然發現外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會傳播新冠病毒,為何我國不乾脆直接禁止進口?
  • 張家口一地禁止進口冷凍食品!河北一地急尋密接者!
    萬全區嚴守疫情防線,加強冷凍食品管控 為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進一步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張家口市萬全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集體行政約談會,倡導各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冷凍冷藏食品貯存服務非食品生產經營者暫時不經營進口冷凍食品。
  • 冷鏈食品怎麼吃更安全?能否停止冷鏈食品進口?海關總署回應
    近幾個月,進口冷鏈食品被發現核酸檢測呈陽性,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進口冷鏈食品為何屢次成為疫情風險點?選購冷鏈食品方面要去正規超市或市場選購冷鏈食品,要關注食品產地、來源、進口食品檢疫等相關信息,不要採購沒有明確來源信息的冷鏈食品。選購冷鏈食品時應正確佩戴口罩,避免徒手接觸食品表面,建議使用一次性手套挑選冷凍冰鮮食品。購物後及時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雙手。
  • 吉林省:加強對進口冷藏冷凍食品追溯管控!「吉冷鏈」預計1月15日前...
    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通過進口冷藏冷凍食品輸入風險,省市場監督管理廳現推廣使用「吉冷鏈」追溯系統,具體如下: 一、省內從事進口冷藏冷凍食品貿易、加工、銷售的生產單位、流通單位、餐飲服務單位, 必須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配合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追溯管控,使用「吉冷鏈
  • 進口冷鏈食品到底還能吃嗎?
    進口冷鏈食品屢成「雷區」,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如何全面消毒?面對與「冷鏈」相關的熱點關注,多部門專家解答公眾疑問。一問:進口冷鏈食品為何屢成「雷區」?11月7日,經天津入境的德國進口豬前肘外包裝標本和印度進口凍帶魚外包裝標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11日,天津市靜海區1份大比目魚外包裝塗抹樣本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12日,天津市津南區某冷凍批發市場發現1份混檢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今年6月以來,全國多地局部疫情源頭都指向進口冷鏈食品,三文魚、厄瓜多冷凍蝦等產品屢次被檢出攜帶新冠病毒。
  • 濟南高新區:摸排進口冷凍食品 樣本核酸檢測均呈陰性
    濟南高新區:摸排進口冷凍食品 樣本核酸檢測均呈陰性 2020-07-01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實施冷凍冷藏食品貯存備案和加強冷凍冷藏食品質量安全監督...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冷凍冷藏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公告》等疫情防控規定,現將陽泉市冷凍冷藏食品貯存備案和加強冷凍冷藏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要求通告如下:  一、實施冷凍冷藏食品貯存備案
  • 一地禁止進口冷凍食品!
    一地禁止進口冷凍食品!樂亭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辦公室2020年11月20日點擊查看此前報導→張家口萬全區禁止進口冷凍食品張家口市萬全區嚴守疫情防線,加強冷凍食品管控為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進一步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張家口市萬全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集體行政約談會,倡導各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冷凍冷藏食品貯存服務非食品生產經營者暫時不經營進口冷凍食品
  • 進口冷鏈食品能否吃得放心?——五問冷鏈食品安全
    進口冷鏈食品能否吃得放心?——五問冷鏈食品安全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 題:進口冷鏈食品能否吃得放心?——五問冷鏈食品安全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沐鐵城、慄雅婷  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
  • 【通告】關於對進口冷凍冷藏肉品集中監管的通告
    二、進入呂梁總倉的進口冷凍冷藏肉品經營者,應當如實填報《肉品查驗記錄》,提交供貨方、購貨方、承運方相關資質材料,包括: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法定代表人身份證複印件、聯繫電話、進貨票據、進口肉品報關單、出入境貨物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等資料(包括:進出口商品名稱、境外企業名稱和註冊編號、標註的生產日期、進境口岸和日期)、承運方及司機等相關信息。
  • 太原市設立進口冷凍肉品和水產品集中監管總倉
    根據太原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求,從2020年11月1日起,太原市設立「進口冷凍肉品和水產品集中監管總倉」(以下簡稱「冷凍品集中監管總倉」),凡在太原儲存、銷售、加工的進口凍品,在儲存、銷售、加工前,應進行集中統一核酸抽樣檢測和外包裝消毒。
  •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口冷凍冷藏食品集中監管總倉:做食安放心倉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欣 東營報導11月23日,設在山東恆洋冷鏈物流有限公司的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口冷凍冷藏食品集中監管總倉正式啟用。作為全區進口冷凍冷藏食品集中監管總倉,它具有哪些優勢,又如何發揮它的作用呢?
  • 新冠肺炎病毒是否正從國外「進口」?進口冷鏈食品還能吃嗎?權威...
    央廣網北京11月25日消息(記者孫冰潔)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波及多個省份,涉及產品範圍從海產品到畜禽肉類產品,進口物資被病毒汙染範圍從冷鏈食品擴展到貨櫃。新冠肺炎病毒是否正從國外「進口」?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接觸了冷鏈食品如何消毒?
  • 為什麼檢出新冠病毒的,總是冷凍食品?-虎嗅網
    僅最近幾天,權威渠道公開新聞報導的案例就有:8 月 9 日,煙臺 3 家企業自大連口岸進口的冷凍海鮮產品,3 份外包裝樣本核酸陽性;8 月 11 日,深圳市龍崗區一份從巴西進口的冷凍雞翅核酸檢測陽性;8 月 12 日,蕪湖一家餐飲店的冷凍海鮮核酸檢測呈陽性;8 月 13 日,西安方欣市場的厄瓜多進口蝦包裝核酸陽性
  • 闢謠 | 冷凍食品沒有營養?
    為什麼我們需要冷凍食品新鮮物美價廉的農產品大家都很喜歡,但是自然環境對於每種食材從產地到環境溫度等多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時時刻刻可以吃到應季蔬菜、新鮮魚肉。而營養素缺乏會對人的身體機能造成負面影響,這時,我們可以考慮冷凍食品,通過合理選購與烹飪,保證營養素的合理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