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上的風暴正在擾亂這個星球上的彩色腰帶

2020-08-28 閱盡世界美好

無線電,紅外和光學觀測顯示羽流的演變及其對帶和區域的影響

深深紮根於木星大氣層的暴風雲正在影響著地球的白色區域和色彩斑斕的腰帶,對它們的流動造成幹擾,甚至改變它們的顏色。

由於六個地面光學和射電望遠鏡以及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和她的同事們已經能夠追蹤這些風暴的影響,所以在2017年1月對地球進行了協調觀測。在地球的氨冰雲之上的明亮羽毛 - 在它們出現的皮帶上。

這些觀測結果最終將幫助行星科學家了解木星的複雜大氣動力學,木星具有大紅斑和彩色層狀蛋糕狀帶,使其成為太陽系中最美麗,最多變的巨型氣體行星之一。

在智利的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首次觀測前幾天,業餘天文學家菲爾·邁爾斯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個這樣的羽狀物,一周後哈勃拍攝的照片顯示羽狀物產生了第二羽。並在南赤道帶的雲帶中留下下遊幹擾。隨後上升的羽毛與木星強大的風相互作用,從原點向東和向西延伸雲層。

三個月前,北赤道帶北部略有亮點。雖然這些羽毛在2017年消失了,但腰帶已向北擴展,其北緣已從白色變為橙色。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教授,研究負責人Imke de Pater說:「如果這些羽毛充滿活力,並繼續發生對流事件,它們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擾亂其中一個頻段,儘管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通過這些觀察,我們看到一個正在進行的羽流和其他人的後遺症。」

對羽流的分析支持了這樣的理論:它們起源於雲頂下方約80公裡處的液態水雲。描述結果的論文已被接受在天文學雜誌上發表,現已上線。

進入平流層

木星的大氣主要是氫氣和氦氣,含有微量的甲烷,氨,硫化氫和水。最頂層的雲層由氨冰組成,包括我們用肉眼看到的棕色帶和白色區域。在該外部雲層下面放置一層固體硫氫化銨顆粒。更深的是,在上層雲層下方約80公裡處,是一層液態水滴。

暴風雲de Pater和她的團隊研究出現在帶和區域中作為明亮的羽狀物,其行為很像地球上雷暴之前的積雨雲。木星的暴風雲,就像地球上的那些,經常伴隨著閃電。

然而,光學觀測不能在氨雲下面看到,所以de Pater和她的團隊一直在用射電望遠鏡深入探測,包括ALMA和新墨西哥州的超大陣列(VLA),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國家射電天文觀測臺。

ALMA陣列對木星的第一次觀測發生在2017年1月3日至5日之間,幾天之後,行星的南赤道帶的業餘天文學家看到了其中一個明亮的羽狀物。一周之後,哈勃,夏威夷的VLA,Gemini,Keck和Subaru天文臺以及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LT)拍攝了可見光,無線電和中紅外線的圖像。

De Pater將ALMA無線電觀測結果與其他數據相結合,專門針對新釀造的風暴,因為它衝穿了上層甲基的氨冰雲。

數據顯示,這些暴風雲達到了對流層頂 - 大氣中最寒冷的部分 - ,它們像砧座形狀的積雨雲一樣散開,在地球上產生閃電和雷聲。

「我們的ALMA觀測結果首次表明在高能噴發期間會產生高濃度的氨氣,」德帕特說。

觀察結果與一種稱為溼對流的理論一致,即關於這些羽狀物是如何形成的。根據這一理論,對流帶來的氨氣和水蒸氣混合物足夠高 - 在雲頂下方約80公裡處 - 使水凝結成液滴。冷凝水釋放熱量,使雲膨脹,並迅速向上漂浮通過其他雲層,最終突破大氣頂部的氨冰雲。

羽流的動量將過冷的氨雲帶到現有的氨冰雲之上,直到氨結冰,形成一個明亮的白色羽狀物,突出了圍繞著木星的彩色條帶。

「我們對這些數據非常幸運,因為它們是在業餘天文學家在南赤道帶發現明亮的羽狀物後幾天拍攝的,」德佩特說。「通過ALMA,我們觀察了整個行星,看到了羽狀物,而且由於ALMA探測器位於雲層之下,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到氨雲下面發生了什麼。」

哈勃在ALMA之後一周拍攝了圖像並拍攝了兩個獨立的亮點,這表明羽狀物來自同一個源,並被高空急流向東傳播,導致腰帶出現大的幹擾。

巧合的是,三個月前,在北赤道帶以北觀察到了明亮的羽狀物。2017年1月的觀測表明,該帶的寬度已經擴大,首次看到羽狀的帶從白色變為橙色。De Pater懷疑北赤道帶向北擴張是由於氨耗盡的氣體回落到更深的大氣中。

De Pater的同事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共同作者Robert Sault使用特殊的計算機軟體分析ALMA數據,以獲得與哈勃拍攝的可見光照片相當的表面無線電地圖。

「木星每10小時旋轉一次通常會使無線電地圖模糊,因為這些地圖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觀察,」索爾說。「此外,由於木星的大尺寸,我們必須'掃描'這個星球,所以我們最終可以製作一個大型馬賽克。我們開發了一種技術來構建一個完整的地圖。」

VLT數據由英國萊斯特大學的Leigh Fletcher和Padraig Donnelly提供,而加利福尼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Glenn Orton和James Sinclair以及日本東京大學的Yasuma Kasaba提供了SUBARU數據。馬裡蘭州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Gordon Bjoraker和南卡羅來納州克萊姆森大學的MátéÁdámkovics分析了Keck的數據。

這項工作得到了美國宇航局行星天文學獎(NNX14AJ43G)和太陽系觀測獎(80NSSC18K1001)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木星上奇怪的風暴
    風暴類似於地球上的颶風。但是,在我們的星球上,颶風不會像五星或六邊形那樣聚集在極點,並以五邊形或六邊形的形狀互相纏繞。現在,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教授安迪·英格索爾(Andy Ingersoll)的實驗室中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為什麼木星的風暴表現得如此奇怪。
  • 木星上到處是風暴,大紅斑就是最大的一個,最大時可容納四個地球
    地球上的超強颱風無疑是一種極具毀滅性的天氣,但和宇宙中一些星球上所發生的風暴相比就只是小兒科了。在太陽系中有一顆行星可稱得上是風暴的天堂,在這顆星球上,風暴隨處可見,它就是木星。木星上有許許多多的氣旋風暴,通過探測器所拍攝的木星照片,我們能夠很清晰的看到這一點。
  • NASA新圖:木衛一在木星風暴上投下陰影的壯觀景象
    據外媒CNET報導,我們都很熟悉木星的大紅斑風暴,但有時這個星球會穿上另一種斑。 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號任務捕捉到了這顆氣態巨行星的衛星木衛一在木星漩渦風暴上投下陰影的壯觀景象。 「與地球上的日食一樣,在木星雲頂上快速移動的黑圈內,人們將目睹木衛一經過太陽前面時的日全食,」NASA上周在一份 聲明 中說。
  • 木星高清照片已公布,哈勃顯示:北半球正在形成風暴
    提起氣態星球,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木星,這顆巨大的「氣態巨獸」在太陽系排名第二,雖然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但卻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得益於人類的探測器,我們可以一睹木星的風採,以及那場已經肆虐300年的「大紅斑」,但是你見過木星更為驚嘆的照片嗎?現在它來了。
  • NASA公布更多木星新風暴細節
    ,提示研究者應用新思路去分析這個巨大行星。哈勃望遠鏡8月25日攝取的木星精美圖像顯示,這顆巨大行星的大氣層及其表面發生著令人驚嘆的氣候變化。木星上不僅發生著大紅斑在縮小這樣的巨變,而且北半球的雲層正在醞釀著一場猛烈的風暴。
  • 朱諾號拍攝到木衛一在木星漩渦風暴上投下陰影的壯觀景象
    朱諾號拍攝到木衛一在木星漩渦風暴上投下陰影的壯觀景象(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CNET報導,我們都很熟悉木星的大紅斑風暴,但有時這個星球會穿上另一種斑。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號任務捕捉到了這顆氣態巨行星的衛星木衛一在木星漩渦風暴上投下陰影的壯觀景象。「與地球上的日食一樣,在木星雲頂上快速移動的黑圈內,人們將目睹木衛一經過太陽前面時的日全食,」NASA上周在一份聲明中說。
  • 你有「木星恐懼症」嗎?木星再現大風暴,這些照片你敢不敢看?
    太陽系中存在著數以萬計的星體,所有的星體都圍繞太陽進行運轉,地球成為了目前唯一孕育生命的星球。在八大行星中,木星的質量抵得上317個地球,除了巨大的質量外,它的體積也不容小覷,是地球的1300多倍,而它自轉一圈僅僅只需要十幾個小時,這也意味著它的引力是多麼強大。
  • 木星上的大紅斑終將會消失!這是真的嗎?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無論從體積還是質量上看,木星都可謂太陽系行星中的「巨無霸」。星是一個巨大的液態氫星體,隨著深度的增加,在距離表面至少5000千米深處,液態氫在高壓和高溫環境下形成,據推測,木星的中心是一個含矽酸鹽和鐵等物質組成的核區,物質組成與密度呈連續過渡,據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木星上有著特別明顯的大紅斑,根據歷史觀測數據,大紅斑正在不斷縮小,形狀變得越來越圓,顏色也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 美國宇航局發布最新照片,木星上出現一個新的巨大風暴
    ,而且也顯示出一個剛剛形成的巨型風暴,這個風暴是此前科學家所沒有發現的。哈勃拍攝的這張照片,以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木星激烈動蕩的大氣層的最新天氣狀況,包括一個剛剛被發現的巨型風暴,以及木星上著名的「大紅斑」和「小紅斑」的最新發展情況。
  • 木星上的「朱諾」太空飛行器發回了「藍色星球」的壯觀圖像
    美國宇航局在木星上的「朱諾」太空飛行器發回了「藍色星球」的壯觀圖像誰知道木星是藍色的?那是因為它在木星的高度橢圓軌道上。它大部分時間都在遠離地球的地方,每53天只進行一次近距離飛越。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令人難以置信的圖像正在幫助行星天文學家更好地了解木星。就在上個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報導說,朱諾號太空飛行器上的一臺儀器可能已經檢測到「瞬時發光事件」,即木星南半球高層大氣中明亮,不可預測且短暫的閃光。
  • 研究發現「精靈閃光」和「怪異閃電」可能正在照亮木星大氣層
    根據美國宇航局「朱諾」號太空飛行器收集的數據,一項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被稱為「精靈閃光」(sprites)和「怪異閃電」(elves)的大氣現象可能正在壯觀地照亮木星的上層雲層。據悉,這些短暫的光顯示在地球上表現為強烈的閃電風暴之上,並且只存在幾毫秒就消失了。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木星圖像顯示大紅斑在內的眾多風暴
    這張圖片顯示了大紅斑在內的眾多木星風暴,甚至還拍攝到了冰冷衛星歐羅巴。木星的風暴正在經歷重大變化,科學家們無法解釋原因。此前有報導稱,木星大紅斑可能正在消亡,甚至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消失。這可能會發生,但在這張照片中,木星大紅斑確實看起來不可思議。它下面較小的白斑是另一個風暴,雖然沒有大紅斑那麼大,但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 令人驚訝的高解析度木星影像揭示了其狂野風暴的秘密
    木星並不是一個平靜的地方,這顆巨大的星球經受著劇烈的風暴,廣闊的雲帶環繞整個星球,延伸到比地球與太空間大氣距離厚很多倍的程度。 這個巨大星球上的極端天氣和地球上發生的完全不同,天文學家們很想要去了解它。
  • 7億千米外木星突然出現滔天巨浪,科學家:這個星球活力令人吃驚
    儘管人類探測器已經遍歷太陽系星球,特別是有著「吸塵器」和「太陽系保鏢」著稱的木星,從九十年代開始就一直有探測器日夜不停的盯著它,但最近的發展,仍然大大超出了科學家們的預料!這個位於木星南緯約22度的大紅斑的規模達到令人乍舌的程度,它的形狀是一個橢圓形,東西長度是2.4~4萬千米,南北寬度則是1.2~1.4萬千米,達到足夠塞進去2~3個地球,它的成因是一團高速運動的氣旋,有些類似於地球上的颶風,但它足足颳了350多年,想想也恐怖!
  • 木星上有很多恐怖如眼睛般的風暴圈,它們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從一些探測器拍攝的木星圖片我們可以看到,木星猶如一隻大怪物一樣,虎視眈眈的望著整個太陽系,而在近期非常熱火的電影《流浪星球》中,劉啟還在幼年時期就跟爸爸說,他發現木星上有一隻大大的眼睛,這個神秘的大眼睛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爸爸告訴他這個眼睛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風暴圈,如果當地球到木星身邊的時候,這個風暴圈就像一個怪獸的大眼睛似的籠罩著我們,似乎在下一刻一口就能將地球全部的吞掉。
  • 在木星的衛星上看木星是什麼感覺?
    不過在未來的人類科技發達了,就可以乘坐太空飛船飛到木星的那些衛星上旅遊觀光,近距離的欣賞一下木星。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呢?現在的我們只能發揮我們的想像力了。來一起來想像一下吧!按照到木星的距離由近到遠它們分別是木衛一(艾奧)、木衛二(歐羅巴)、木衛三(加尼美得)和木衛四(克裡斯託)。這四顆衛星上是近距離觀看木星的好去處。如果我們要想像一下在木星的這幾個衛星上看木星是怎樣的感覺,可以分別計算一下在這些衛星上看到的木星的視直徑。視直徑指的就是一個物體最寬的兩邊到我們眼睛之間的夾角。這個夾角越大,就意味著我們看到的物體就越大。
  • 木星有多恐怖?北半球再現大風暴,未來可能超越「大紅斑」
    如此高的自轉速度也造成了木星是一個風暴肆虐,風速最高能達到150米/秒的恐怖星球。最為著名的就是木星南半球的大紅斑。上圖是旅行者1號拍攝的木星大紅斑,在2017年之前,這張圖片是人類探測器最近距離拍攝的大紅斑。
  • 木星有多恐怖?北半球再現大風暴,未來可能超越「大紅斑」
    這個速度完全可以逃離地球的引力場,不過你要是生活在木星上,就不用擔心了,因為它的引力非常強,要想擺脫它的引力至少需要59.5千米/秒的速度。如此高的自轉速度也讓木星的扁率達到了0.0648,這個扁率意味著赤道半徑比兩極半徑長了4600多公裡,這個距離啥概念?可以塞下一個水星。如此高的自轉速度也造成了木星是一個風暴肆虐,風速最高能達到150米/秒的恐怖星球。
  • 獵戶的腰帶正在被鑲上新的鑽石
    這個我們最熟悉的星座,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
  • 太陽系中的「巨人」,疑似有外星人基地的星球,揭秘木星的面紗
    木星巨人木星是太陽系中第一個誕生的星球,也是太陽系中個頭最大的行星,木星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中的第五個行星,距離太陽有5.2AU,其質量是地球的318倍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由於氦原子的質量是氫原子的四倍,探討木星的質量組成時比例會有所改變:大氣層中氫和氦分別佔了總質量的75%及24%,餘的1%為其他元素,包括微量的甲烷、水蒸氣、氨以及矽的化合物因此木星表面有紅、褐、白等五彩繽紛的條紋圖案。另外木星也含有微量的碳、乙烷、硫化氫、氖、氧、磷化氫、硫等物質。大氣最外層有冷凍的氨的晶體。木星上也透過紅外線及紫外線測量發現微量苯和烴的存在。木星的成分絕大部分是氫和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