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判斷一個人執行力強大與否,就看這一點就夠了

2021-01-09 中國傳媒夢工坊

人們經常說,「速成不可能」。我也堅定地相信這個論斷。可經過多年的觀察,我發現大多數人竟然因為膚淺地理解這句話而「受害」了……

如果這個現象真的存在,你能想明白其中的原因嗎?

速成」,顧名思義,大抵是指「迅速成功」—這當然不可能!因為絕大多數成績(暫且不說那個更大的概念:「成功」)都需要時間來孕育,而時間可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意志而改變其流逝的速度。

雖然「迅速成功」絕對不可能,但快速入門絕對是有可能的—這很容易理解吧?很多人可能沒有認真想過:快速入門不僅絕對有可能,而且絕對必要!

這也許算得上是我這一生交到的最大的好運。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一開始就對學習這件事感興趣,而且樂此不疲許多年,從來沒有厭煩過—不需要別人來教育,不需要別人來灌輸。我甚至有種幻覺,感覺自己天生就是終生學習者。

於是,我一直在研究學習這件事,連我的第一個微信訂閱號的名稱都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我的座右銘( motto)也放在網上很多年了「終生只有一個職業:學生。」

再進一步,我甚至覺得教育之所以在歷史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也是事實),就是因為它一直以來缺少一個重要的底層架構:「元教育」(MetaEducation)。這是我杜撰的一個詞,它來自「元認知」的架構。

如果「元認知」是「關於認知的認知,關於思考的思考」,那麼「元教育」就是「關於教育的教育,關於學習的學習」。元認知用來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合理;元教育用來實踐、檢驗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在學習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時,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又是我杜撰的概念,當然,換一種說法,這不是「杜撰」,而是「真正的原創」):最少必要知識!我甚至專門為它杜撰了一個英文縮寫:MAKE(Minimal 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當需要獲得某項技能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在最短的時間裡弄清楚都有哪些最少必要知識(MAKE),然後迅速掌握它們。在那一瞬間,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門」—屢試不爽。

舉個例子。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沒有藝術天份—貌似事實就是如此。看看絕大多數人做的PPT就知道了—那個難看啊!我相信,每個人都起碼應該學習一點點的設計原理,這在任何地方都用得上。不一定要成為專家,哪怕只是掌握一點點的常識,都可以迅速做到「勝過絕大多數人」。

那麼,設計的最少必要知識是什麼呢?其實,只要記住兩個詞就可以了:簡潔、留白。這兩個詞足夠打敗絕大多數人。

所謂「簡潔」,有很簡單的實施方案:在任何一個視覺框架之中,都要儘量減少元素的數量(如形狀、線條樣式、顏色的數量等),將它們控制在3個左右。例如,最多使用3種形狀、3種線條樣式、3種顏色、3種字體。

所謂「留白」就更簡單了:一定要留出61.8%(其實這是黃金分割的數值)的空間;或者反過來,最多佔用61.8%的空間。

以上的例子,你兩三分鐘就能讀完,就算我當面講給你聽,連說帶比劃甚至給出一些具體示例,也不過需要五六分鐘。可若你嚴格遵守這兩個小原則,就會發現:你已經超過90%的人了。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我也曾拿開車作為例子。開私家車的最少必要知識是什麼呢?一個字就夠了:「慢"。相信我,這個字能避免絕大多數車禍。雖然很多人喜歡炫技,認為那些開車慢的人「太肉」,但不爭的事實是,這個字不僅夠用、能救命,還能少害很多命。

我專門寫過一本書:《人人都能用英語》(這本書沒有發行紙質版,內容全部公開在zhibin.com上)。

掌握一門外語的最少必要知識都有哪些呢?「認識字母、認識音標、會查詞典、懂基本語法、會查語法書、會用 Google搜尋引擎。

如果掌握了這些知識(其實,在初中畢業之後,我們就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你就已經「入門」了,接下來只剩所謂「執行」—一個字:用!

不得不慨嘆:「英語」真是一個絕佳的、經典的「大面積社會化學習失敗案例。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英語,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本科4年,一晃16年過去,儘管天天「學」,但就是堅持不用!若認真地問:「你們為啥光學不用呢?好奇怪!」他們的回答一準兒是相同的:「沒有環境!」

哈!這太荒唐了,就好像沒有廁所就不小便了一樣—這個類比可能有些不雅,但非常精準。「用」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最少必要知識之後,就要把英語用起來——掌握一門外語用來幹什麼呢?天天用來獲取一手信息還不夠嗎?

在理解了「最少必要知識」(MAKE)這個概念之後,再去審視任何逆向習得的技能,你就會發現,長期以來擋住你的只有一件事:你居然以為自己一上來就能做得很好!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誰能一上來就做得很好呢?就好像走路一樣——人類天生就有「走路」的基因,所以,只要不存在相關的生理問題,用不著什麼學步車,一個人早晚都能學會走路。剛出生的嬰兒只不過需要一定的時間等腿部健壯到能富餘地支撐自己的體重並保持平衡,自然就能走路了。

然後呢?起步過程中會蹣跚、跌撞,慢慢就正常了—一正常到此後在一生之中如果不出太大意外都可以「無意識地行走」。

學習能力也好,執行力也罷,核心只有一個在剛開始的時候,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笨拙。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嘗試,觀察哪裡可以改進,反覆練習,觀察哪裡可以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反覆練習…

這是學習一切技能的必需過程——關鍵在於:儘快開始這個過程、儘快度過這個過程。

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我的文字能力了,可在十幾年前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呢?且不說那時有沒有人懷疑我的文字能力,連我自己都知道自己不怎麼樣。

2005年我搭建好自己的獨立博客網站之後發表的第一篇文章,絕對是勵志典範」。

看看那時我寫的東西的吧——用1個字形容:「差」,用3個字形容:「特別差」…即便如此,在那個時候,我也已經確立了自己的一些基礎價值觀,例如「鼓勵所有人」。

問題在於:寫得不好就不寫了嗎?寫得不好就不發表了嗎?

還有一個小的博弈局被很多人理解反了。很多人認為,「我的文章寫得不好就放出去」或者「我的英文發音不標準就講出去」會讓自己「受傷」,可事實上—「受傷」的又不是「自己」!

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這樣的例子不僅屬於「講清楚」那一類,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在做到之後拿出來的經歷」—是為「鐵證」。

講到這裡,可以重提我對「執行力」的一個定義了(其實我對「執行力有很多個定義):判斷一個人的執行力強大與否,就看他在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是否能持續去做。

絕大多數執行力差的人,特點是一模一樣的:但凡覺得自己做的事情不值得顯擺,或者有可能被別人鄙視,就馬上不做了——進步對他們來讜根本不重要,維持所謂「形象」(面子)才是他們真正的剛需……而一旦遇到可以用來顯擺自己的東西,他們就會一生只關注那一個東西—非常「專注」。

於是,進步對他們來說天然就是不可能的。

投資也一樣。在開始的時候一定是笨拙的,只不過那笨拙是在大腦裡發生的,而當不好的結果出現時,「丟人」更不可接受—不僅丟人,連錢都跟著丟了…但是,做得不好就不做了嗎?不持續做,不反覆做,哪兒有機會改進、修正、總結、進步呢?

當年,我的美股帳戶是新東方的同事幫我開的熟練操作帳戶是在6個月之後了——豈止笨拙,簡直是相當愚蠢。那又怎樣?在那之後不久,我就開始寫腳本來操作帳戶了。

後來,我做天使投資,第一年顆粒無收—一這是真的。那又怎樣?我這種人是不可能得出「也許我不適合幹這事兒吧」的結論的,我從來都相信自己一定會有進步,只不過需要時間而已。時間可是我的朋友(哥們兒)啊!

「也許我不適合幹這事兒吧」絕對是一切失敗者的墓志銘,甚至可以乾脆改成「也許我不適合來到這個世界吧」(有的時候,刻薄一點會讓自己更清醒)。

做生意也一樣。很多人都有開店的夢想—一雖然這在我們的分類裡只不過是比較初級的創業。開店的結果是:1/3的概率賺錢;1/的概率維持;1/3的概率賠錢。這貌似不是智商能夠決定的結果,因為只要是人,總有想得不周到甚至想錯的時候。

第一次開店失敗了,那就不再開了嗎?第一次開店很辛苦,沒賺到多少錢,那就不再開了嗎?很多人(或者說,絕大多數人)真的會馬上得到一個結論:「唉,我可能不適合幹這個……」然後呢?然後他們的人生也就那樣了。

如果我身邊的朋友想開店,我都會鼓勵他們。原因很簡單:我覺得這是做生意的一種常見的起步途徑(事實上,在我眼裡,連上班都是在做生意,因為上班就是在出售自己的時間)。

我頂多會給他們一個最具價值的建議:你要給自己輸兩次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拼掉那兩個1/3)。不要押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去開店,也不要借錢去開店(不僅押上了全部身家,還加上了槓桿)。雖然有人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了成功,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麼做會使自己失去良好的心態。

以後你會越來越明白,一切都發生在大腦之中,所謂「心態」,不過是大腦正常運轉的狀態而已。如果大腦無法正常運轉,會有什麼好事兒自動發生嗎?不可能—發生的全是災難。

若不開始行動,一切都是虛無。所以,要儘快開始:要儘快開始那個過程;要儘快度過那個過程。

那麼,應該如何儘快度過呢?

在掌握最少必要知識之後馬上開始行動,然後就要專注於改進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東西」存在,尤其是別人的看法。要關注事實,不要關注別人的看法。

既然你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準確的,是需要不斷修正的,那你為什麼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呢?他們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樣,往往並不準確—一多麼簡單明了的事實啊!

有一個像魔法一樣的現象:當你專注的時候,時間會飛速流逝…所以,「專注」事實上是「儘快度過那個(笨拙的)過程」的核心方法。

講到這個深度,我們甚至應該重新審視「速成」了。

即便「速成」普遍不可能,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有的人學了很久都沒「入門」;有的人在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識之後,不僅迅速入門,還迅速展開行動(相當於「相對於大多數人更為迅速地到達了成功的裡程碑」)。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嗎?

相關焦點

  • 張磊:判斷一個人的格局大小,主要看三個特徵
    無論是他發奮讀書,還是「重倉中國」,張磊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他的格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用親身經歷證明了格局對一個人的財富影響到底有多大。再去看那些頂級富豪,皆是擁有大格局的人,他們總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也使得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你未來能賺多少,是由你的格局決定,那我們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格局大小呢?
  • 乾貨|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管理能力?掌握這5點,你也可以做到
    基本上都是要通過一些實際的管理效果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整體團隊的業績達成怎麼樣?團隊的凝聚力怎麼樣?團隊的氛圍怎麼樣?在我管理團隊的過程中,考核一個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否合格達標,我也是主要看他是否能帶領團隊持續凝聚向前,達成業績,拿到獎金,直接看他帶領團隊的結果就可以。
  • 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發展潛力,就看這幾點,有一點就恭喜你!
    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發展潛力,就看這幾點,有一點就恭喜你!1、看他的性格自我約束和學習能力決定一個人可以擁有多少能量,但是能力的強弱並不是唯一的衡量因素。就工作能力和自身才能而言,許多人實際上是非常優秀的,但他們仍然無法創造自己的天空,站在更高的水平上,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
  • 一個人的氣場有多強大,看眼神就能夠得知,眼神體現一個人的氣勢
    眼神能殺人「這句話當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眼神常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氣勢,一個人氣場足夠強大時,單是用眼神就能穩住場面。「心」與「眼」相通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對於我們來說都是耳熟能詳,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用眼神來與人交流。
  • 心理學家:一個人氣場強大與否,從來都不是顏值決定,而是這3點
    心理學家:一個人氣場強大與否,從來都不是顏值決定,而是這3點一個人的氣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自己出生的環境,自己成長的環境,父母的教育,相處的朋友等等。生活中常常會發現有的人儘管不怎麼好看,但是給人的感覺總是很厲害的樣子,這就說明了這個人有強大的氣場。
  • 判斷一個人是否正在進步上升,只要看這三點就夠了,希望你全有!
    判斷一個人是否正在進步上升,只要看這三點就夠了,希望你全有!我們耳邊老是灌著耳熟能詳的雞湯,什麼「努力不下去的時候,在堅持一下,看看比你優秀的人」,「你是最棒的加油」,「想要創造更好的明天,從現在做起」這類的。
  • 李開復:執行力比創造力更重要
    但要看整個網際網路市場,肯定有些公司的估值是超越它的價值的。   新京報:上次你說和徐小平、蔡文勝要聯合成立一個基金,進展怎麼樣?為什麼你們三個會抱團?   李開復:成立創新工場我們想做一個特殊的小環境,現在我們很樂意成為大環境的一環,所以最近做了「群英會」。沒有理由封閉式投資,應該公開分析,這樣能促成整個生態更快發展。這是過去5年半我走過來的感悟。
  • 心理學: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看這件事就夠了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有害的狹隘心理,它也影響著我們在無形之中的本性。衡量不成熟和智力的標準就是這個小東西。一般來說,一個人越成熟,他或她對待批評的態度就越平和。聰明人也是如此。他們經常聞到並享受它,這是他們變得強大的關鍵。只有不成熟的人和愚蠢的人,在面對批評時,才會很容易反彈,這是一種很幼稚的表現。因此,我們應該努力接受批評和反對。
  • 心理學:看明白一個人,這三點就夠了
    心理學不是讀心術,我們無法用心理學的理論來當場「透視」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但卻可以用心理學的知識分析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今天我們就用心理學的知識結合個體的行為分析怎麼樣更好的認識一個人,怎麼樣看明白一個人,只有「讀懂」、認識、了解對方,我們才能更好的與其交往。
  • 判斷人健康、衰老與否的三大指標,看看你符合幾條?
    一個人健康與否,衰老與否,不完全跟年齡相關:有的人年齡老了,但身體卻老當益壯,精神矍鑠,有的人年紀輕輕,但身體卻虛弱乏力,老態龍鍾。那麼,拋開年齡,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是否衰老的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曾給出了三大指標:說得快,走得快,拉得快。
  •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自尊心是高是低?心理學家:主要看這三點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的自尊是高是低呢?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克裡斯託夫·安德烈和弗朗索瓦·勒洛爾在《恰如其分的自尊》這本書裡指出,自尊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自愛、自我觀和自信,他們是構成自尊的三大支柱。想要了解他人或自己的自尊水平,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觀察和自省。
  • 孩子聰明不聰明怎麼判斷?其實不用等到生下來,看這一點就明白了
    或者說有沒有什麼方式,很快的就能判斷出孩子是不是聰明。根據遺傳學知識,對於人類來講,染色體總共有23對,其中的22對是男女都一樣的,也是男女都有的,稱之為「常染色體」;剩下的那一對染色體,男女就不一樣了,而且這對染色體的組合決定了一個人的性別,稱之為「性染色體」。決定智商的一些基因大都在X性染色體上。眾所周知,男孩子的性染色體組合為XY,女孩子的性染色體組合為XX。
  • 如何判斷一個基層員工,是否有管理能力?精明的人,從這4點分析
    然而,大多數的公司,對於管理人員缺少科學合理的選拔和培養機制,往往遵循「學而優則仕」的古老規則: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專業紮實,態度認真,工作能出成績,於是就提拔成為領導,讓他帶領一個團隊。而這個過程中很少考慮一個人的管理能力、影響力、領導力等指標。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管理能力,或者說一個管理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素質才能真正地做到「德配其位」?
  • 女面試官: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專科生精彩回答,被錄取
    反之,對於富有觀察力、執行力、應變力、前瞻力的複合型、成長型人才的缺口則越來越大。企業在人才招聘、培養中,也開始越來越注重對員工思維方式的引導和塑造。特別是在當前這個網際網路經濟蓬勃發展,年輕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生活體驗的背景下,幾乎每一個企業在研發、生產一款商品之前,都會充分的調查、分析目標客戶群的信息、數據。
  • 心理學:真正「看透」一個人,從這3個方面就夠了
    若沒有有效方法,想要完全了解一個人,需要極其漫長的過程。但從心理學上來說,其實想要真正「看透」一個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只要從這3方面入手,就夠了。言行舉止若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言行舉止就是內心想法的映射。
  • 佛教: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是否具備這三點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福報無量呢?有什麼依據可言?道理很簡單,身上有著三點的人往往福報深厚,日子自然越過越好,即使沒有洪福,也能安享清福!看看你是嗎?意思是說觀察一個人的德行好壞,只需要試探他忍辱負重的修養;觀察一個人自身福報的多少,則要看他的心量到哪裡,心量大福就大。世人無論是對人生的見解、思考事物的方式,還是自身的氣度、知識涉獵都是有所出入的。但如果我們想要獲取福報,就一定得注重培養自己的氣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識人:判斷一個人格局大小,只需看TA這三方面的態度
    01一個人的格局大小,跟性格有關係,跟原生家庭也有關係。原生家庭是根本,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決定了這個人起始的成長環境,性格也就是在這個環境中慢慢養成的,之後如果沒有改變和突破,基本上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
  • 一個人,將來是「龍」還是「蟲」,看這四點就夠了!
    一個人,將來是「龍」還是「蟲」,看這四點就夠了!一、大事難事,看擔當擔當是每一個成大事者所必備的品質,它是一種魄力,也是一種責任,更是凝聚起人心的基石。人生路上會經歷許多的大事,這些事情可能會對未來產生重大的改變,需要我們做出抉擇,並在選擇出前進方向後,為之承擔可能的風險和代價。
  • 如何讓自己內心變得強大?其實很簡單,做到這3點就夠了!
    內心很脆弱的人,容易發怒,經不起一點風浪,也承受不了最壞的結果。而內心強大(strong will)的人就不一樣了,內心強大的人,從思維、心態、習慣、認知等各個方面強化自已。關於內心強大,羅曼羅蘭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你經歷了生活中各種磨難,且從磨難中走出,並在之後依然能積極地面對生活,那個時候,你的「內心」就強大了。內心強大都有什麼好處呢?
  • 讀完《易經》才覺悟:影響一個人的,不是命運,而是這兩個因素
    看完《易經》才覺悟:影響一個人的,並不是命運,反而是這兩個因素大部分人,春風得意的時候,很自信,不信命;失意的時候,發覺很多事兒並不是自身可控的,開始相信命運。之前我也是這樣的人,看完《易經》才覺悟:影響一個人的,並不是命運,反而是這兩個因素,以前的經歷和現在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