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速成不可能」。我也堅定地相信這個論斷。可經過多年的觀察,我發現大多數人竟然因為膚淺地理解這句話而「受害」了……
如果這個現象真的存在,你能想明白其中的原因嗎?
速成」,顧名思義,大抵是指「迅速成功」—這當然不可能!因為絕大多數成績(暫且不說那個更大的概念:「成功」)都需要時間來孕育,而時間可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意志而改變其流逝的速度。
雖然「迅速成功」絕對不可能,但快速入門絕對是有可能的—這很容易理解吧?很多人可能沒有認真想過:快速入門不僅絕對有可能,而且絕對必要!
這也許算得上是我這一生交到的最大的好運。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一開始就對學習這件事感興趣,而且樂此不疲許多年,從來沒有厭煩過—不需要別人來教育,不需要別人來灌輸。我甚至有種幻覺,感覺自己天生就是終生學習者。
於是,我一直在研究學習這件事,連我的第一個微信訂閱號的名稱都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我的座右銘( motto)也放在網上很多年了「終生只有一個職業:學生。」
再進一步,我甚至覺得教育之所以在歷史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也是事實),就是因為它一直以來缺少一個重要的底層架構:「元教育」(MetaEducation)。這是我杜撰的一個詞,它來自「元認知」的架構。
如果「元認知」是「關於認知的認知,關於思考的思考」,那麼「元教育」就是「關於教育的教育,關於學習的學習」。元認知用來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合理;元教育用來實踐、檢驗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在學習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時,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又是我杜撰的概念,當然,換一種說法,這不是「杜撰」,而是「真正的原創」):最少必要知識!我甚至專門為它杜撰了一個英文縮寫:MAKE(Minimal 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當需要獲得某項技能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在最短的時間裡弄清楚都有哪些最少必要知識(MAKE),然後迅速掌握它們。在那一瞬間,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門」—屢試不爽。
舉個例子。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沒有藝術天份—貌似事實就是如此。看看絕大多數人做的PPT就知道了—那個難看啊!我相信,每個人都起碼應該學習一點點的設計原理,這在任何地方都用得上。不一定要成為專家,哪怕只是掌握一點點的常識,都可以迅速做到「勝過絕大多數人」。
那麼,設計的最少必要知識是什麼呢?其實,只要記住兩個詞就可以了:簡潔、留白。這兩個詞足夠打敗絕大多數人。
所謂「簡潔」,有很簡單的實施方案:在任何一個視覺框架之中,都要儘量減少元素的數量(如形狀、線條樣式、顏色的數量等),將它們控制在3個左右。例如,最多使用3種形狀、3種線條樣式、3種顏色、3種字體。
所謂「留白」就更簡單了:一定要留出61.8%(其實這是黃金分割的數值)的空間;或者反過來,最多佔用61.8%的空間。
以上的例子,你兩三分鐘就能讀完,就算我當面講給你聽,連說帶比劃甚至給出一些具體示例,也不過需要五六分鐘。可若你嚴格遵守這兩個小原則,就會發現:你已經超過90%的人了。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我也曾拿開車作為例子。開私家車的最少必要知識是什麼呢?一個字就夠了:「慢"。相信我,這個字能避免絕大多數車禍。雖然很多人喜歡炫技,認為那些開車慢的人「太肉」,但不爭的事實是,這個字不僅夠用、能救命,還能少害很多命。
我專門寫過一本書:《人人都能用英語》(這本書沒有發行紙質版,內容全部公開在zhibin.com上)。
掌握一門外語的最少必要知識都有哪些呢?「認識字母、認識音標、會查詞典、懂基本語法、會查語法書、會用 Google搜尋引擎。
如果掌握了這些知識(其實,在初中畢業之後,我們就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你就已經「入門」了,接下來只剩所謂「執行」—一個字:用!
不得不慨嘆:「英語」真是一個絕佳的、經典的「大面積社會化學習失敗案例。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英語,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本科4年,一晃16年過去,儘管天天「學」,但就是堅持不用!若認真地問:「你們為啥光學不用呢?好奇怪!」他們的回答一準兒是相同的:「沒有環境!」
哈!這太荒唐了,就好像沒有廁所就不小便了一樣—這個類比可能有些不雅,但非常精準。「用」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最少必要知識之後,就要把英語用起來——掌握一門外語用來幹什麼呢?天天用來獲取一手信息還不夠嗎?
在理解了「最少必要知識」(MAKE)這個概念之後,再去審視任何逆向習得的技能,你就會發現,長期以來擋住你的只有一件事:你居然以為自己一上來就能做得很好!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誰能一上來就做得很好呢?就好像走路一樣——人類天生就有「走路」的基因,所以,只要不存在相關的生理問題,用不著什麼學步車,一個人早晚都能學會走路。剛出生的嬰兒只不過需要一定的時間等腿部健壯到能富餘地支撐自己的體重並保持平衡,自然就能走路了。
然後呢?起步過程中會蹣跚、跌撞,慢慢就正常了—一正常到此後在一生之中如果不出太大意外都可以「無意識地行走」。
學習能力也好,執行力也罷,核心只有一個在剛開始的時候,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笨拙。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嘗試,觀察哪裡可以改進,反覆練習,觀察哪裡可以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反覆練習…
這是學習一切技能的必需過程——關鍵在於:儘快開始這個過程、儘快度過這個過程。
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我的文字能力了,可在十幾年前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呢?且不說那時有沒有人懷疑我的文字能力,連我自己都知道自己不怎麼樣。
2005年我搭建好自己的獨立博客網站之後發表的第一篇文章,絕對是勵志典範」。
看看那時我寫的東西的吧——用1個字形容:「差」,用3個字形容:「特別差」…即便如此,在那個時候,我也已經確立了自己的一些基礎價值觀,例如「鼓勵所有人」。
問題在於:寫得不好就不寫了嗎?寫得不好就不發表了嗎?
還有一個小的博弈局被很多人理解反了。很多人認為,「我的文章寫得不好就放出去」或者「我的英文發音不標準就講出去」會讓自己「受傷」,可事實上—「受傷」的又不是「自己」!
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這樣的例子不僅屬於「講清楚」那一類,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在做到之後拿出來的經歷」—是為「鐵證」。
講到這裡,可以重提我對「執行力」的一個定義了(其實我對「執行力有很多個定義):判斷一個人的執行力強大與否,就看他在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是否能持續去做。
絕大多數執行力差的人,特點是一模一樣的:但凡覺得自己做的事情不值得顯擺,或者有可能被別人鄙視,就馬上不做了——進步對他們來讜根本不重要,維持所謂「形象」(面子)才是他們真正的剛需……而一旦遇到可以用來顯擺自己的東西,他們就會一生只關注那一個東西—非常「專注」。
於是,進步對他們來說天然就是不可能的。
投資也一樣。在開始的時候一定是笨拙的,只不過那笨拙是在大腦裡發生的,而當不好的結果出現時,「丟人」更不可接受—不僅丟人,連錢都跟著丟了…但是,做得不好就不做了嗎?不持續做,不反覆做,哪兒有機會改進、修正、總結、進步呢?
當年,我的美股帳戶是新東方的同事幫我開的熟練操作帳戶是在6個月之後了——豈止笨拙,簡直是相當愚蠢。那又怎樣?在那之後不久,我就開始寫腳本來操作帳戶了。
後來,我做天使投資,第一年顆粒無收—一這是真的。那又怎樣?我這種人是不可能得出「也許我不適合幹這事兒吧」的結論的,我從來都相信自己一定會有進步,只不過需要時間而已。時間可是我的朋友(哥們兒)啊!
「也許我不適合幹這事兒吧」絕對是一切失敗者的墓志銘,甚至可以乾脆改成「也許我不適合來到這個世界吧」(有的時候,刻薄一點會讓自己更清醒)。
做生意也一樣。很多人都有開店的夢想—一雖然這在我們的分類裡只不過是比較初級的創業。開店的結果是:1/3的概率賺錢;1/的概率維持;1/3的概率賠錢。這貌似不是智商能夠決定的結果,因為只要是人,總有想得不周到甚至想錯的時候。
第一次開店失敗了,那就不再開了嗎?第一次開店很辛苦,沒賺到多少錢,那就不再開了嗎?很多人(或者說,絕大多數人)真的會馬上得到一個結論:「唉,我可能不適合幹這個……」然後呢?然後他們的人生也就那樣了。
如果我身邊的朋友想開店,我都會鼓勵他們。原因很簡單:我覺得這是做生意的一種常見的起步途徑(事實上,在我眼裡,連上班都是在做生意,因為上班就是在出售自己的時間)。
我頂多會給他們一個最具價值的建議:你要給自己輸兩次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拼掉那兩個1/3)。不要押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去開店,也不要借錢去開店(不僅押上了全部身家,還加上了槓桿)。雖然有人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了成功,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麼做會使自己失去良好的心態。
以後你會越來越明白,一切都發生在大腦之中,所謂「心態」,不過是大腦正常運轉的狀態而已。如果大腦無法正常運轉,會有什麼好事兒自動發生嗎?不可能—發生的全是災難。
若不開始行動,一切都是虛無。所以,要儘快開始:要儘快開始那個過程;要儘快度過那個過程。
那麼,應該如何儘快度過呢?
在掌握最少必要知識之後馬上開始行動,然後就要專注於改進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東西」存在,尤其是別人的看法。要關注事實,不要關注別人的看法。
既然你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準確的,是需要不斷修正的,那你為什麼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呢?他們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樣,往往並不準確—一多麼簡單明了的事實啊!
有一個像魔法一樣的現象:當你專注的時候,時間會飛速流逝…所以,「專注」事實上是「儘快度過那個(笨拙的)過程」的核心方法。
講到這個深度,我們甚至應該重新審視「速成」了。
即便「速成」普遍不可能,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有的人學了很久都沒「入門」;有的人在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識之後,不僅迅速入門,還迅速展開行動(相當於「相對於大多數人更為迅速地到達了成功的裡程碑」)。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