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有云:「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麁,若細,諸色無不能照。」在佛教中,「天眼」是可以透視六道、遠近、上下、前後、內外及未來等的存在,十分尊貴。
不過小編接下來要說的「天眼」,可不是佛語中的「天眼」,而是天文領域中的望遠鏡,當年為了打造這個「世界第一天眼」,美國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資超過2.6億元,然而僅僅使用50餘年,它便被遺棄,成了個大型「垃圾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時間要回到上世紀60年代,當年全球各國的天文學家們為了觀測遙遠的天體,必須要研製能檢測出極其微弱的天體射電信號的望遠鏡,而受到技術的限制,當時全球所有的射電望遠鏡在60年裡所收集全部天體射電源的能量,僅僅相當於幾個雨滴撞擊地面所釋放的能量,不得不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在這種情況下,科技大國美國決定製造出新的「天眼」,經過史丹佛國際研究中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康奈爾大學的共同努力,「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Arecibo Radio Telescope)問世。根據資料顯示,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直徑達到305米,後來美國又對其進行了擴建,達到350米,是同時代射電望遠鏡的10倍,前後足足花費美國2.6億元資金。
1963年11月1日,阿雷西博正式開幕,後來幾千位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都使用了它,進行科學觀測,就連好萊塢的導演都為它拍攝了好幾部不同題材的電影。
1974年擴建完畢後,美國用它向著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發射一串由1679個二進位數字組成的信號,這串信號為阿雷西博信息;同年,泰勒教授和赫爾斯使用阿雷西博望遠鏡發現第一例雙脈衝星PSR191316,第一次間接驗證了引力波的存在,他們因此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因此聞名全球。
然而阿雷西博雖然強大,但它還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它無法通過轉動天線,這就意味著它不能對準處在不同天區的射電源,只能通過改變天線饋源的位置掃描天空中的一個帶狀區域,局限性相當大。加上美國航天局後來不再發展載人航天領域,觀察太空星體的項目也逐漸減少。
隨著阿雷西博的價值降低,美國政府也削減了它的經費,從每年1200萬美元變成每年1050萬美元,最後驟降至100萬美元,2016年,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甚至表示,阿雷西博若是繼續運行,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惡劣影響,於是美國政府將其關閉。
如今4年過去了,阿雷西博不但被我國的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超過,淪為世界第二,而且還因為無人維修,已經開始大面積生鏽,遠遠望去,它就如同一個大型垃圾場,雜草叢生,真是令人感慨。
參考資料:《大智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