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物聯網副總裁Jonathan Ballon:未來20年AI將有一半在邊緣上

2020-11-30 雷鋒網

11月14日至15日,英特爾人工智慧大會(AIDC)在北京舉行。大會上,英特爾公司物聯網事業部副總裁Jonathan Ballon發表了以「數據時代,人工智慧產品創新與實踐」為題的演講。

他指出,在英特爾以數據為中心的轉型中,邊緣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環,是真正採取行動的地方,而計算機視覺是AI落地的重要機會。

Jonathan表示,大量的數據在邊緣產生、在網絡上產生、在基礎架構上以及在本地產生。這些數據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進行處理,同時也對數據處理速度有著很大需求,很多情況下要求接近於實時的數據分析,並最終成為一種自動化系統。與此同時,這些數據還是多種類型的。這意味著,異構的計算架構是部署AI的關鍵。

「過去幾年大家意識到,所有最好的AI能力是在GPU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為,事實上今天如果去看一下邊緣部署,它實際上是在本地發生,有些時候可能是比較困難的環境,所以你需要一個異構的計算架構才能夠在這些部署當中取得成功。」

 一組預測數據顯示,2017-2025年的AI軟體收入中,幾乎有一半是基於計算機視覺。也就是說,邊緣上的AI,最大的機會來自於計算機視覺,比如說機器視覺、視頻監控、醫療影像、預測性維護、質量保障、製造場所等。

雷鋒網曾報導,前段時間,在英特爾中國物聯網峰會上,英特爾重新定義了英特爾物聯網的戰略,重點關注在三個層面,物聯網晶片、邊緣計算和計算機視覺。

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在物聯網晶片方面,從凌動(ATOM)到至強(XEON),整個系列處理器支持包括英特爾最近在布局的新零售領域的數字標牌、交互式白板、安防領域的智能攝像頭等應用。除此之外,英特爾在專用晶片和軟體工具上著力,提供包括Movidius晶片、FPGA硬體加速、無線連接晶片、OpenVINO開發工具包。

在計算機視覺方面,英特爾收購了機器視覺公司Movidius,並且推出了針對機器視覺領域高端市場的Movidius Myriad VPU,基於自己的硬體設備推出優化的人臉檢測、人臉屬性識別等計算機視覺技術。

在邊緣計算方面,英特爾已經與合作夥伴一起在邊緣側部署了一系列邊緣伺服器(Edge Servers)、AI數據中心等,也希望未來能夠在邊緣進行AI訓練。

會後,雷鋒網參加了媒體問答環節,以下為問答原文:

Q:英特爾目前整體的戰略是什麼?物聯網在其中是什麼樣的地位?

A:您提了很好的問題,謝謝。英特爾的戰略是從一個過去以PC為主導的企業向以數據為核心的公司進行轉型。我們認為數據將會驅動下一代計算架構的發展,並且在此過程之中,AI(人工智慧)有關的應用會加速這個發展的過程。在過去15年的時間裡,我們看到雲和數據中心的業務呈現出非常強勁和顯著的增長,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大趨勢是在向分布式計算進行演進,這也意味著終端或設備要和雲進行互動,這樣的發展趨勢將會產生大量的機會以及可能性,這主要是關於數據的處理、存儲和分析。

我們認為,在未來20年的時間裡,人工智慧所產生的這些機遇或者說機會,將有一半體現在網絡的邊緣之上。這也意味著對於英特爾公司來說,物聯網實際上是會發揮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將我們在雲端具備的能力進一步擴展延伸到網絡。換言之,在將周遭的世界進行數位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將更有效、更高效的挖掘物理世界能帶給我們的價值。當然這樣的過程就和過去或者現在我們來挖掘並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過程是一樣的。

Q:我們知道物聯網本身是一種萬物互聯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系統級的方案以及物聯網的服務可能是物聯網往更高層次提升的必備條件。從英特爾的角度來講,你們提供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以及硬體,如何能夠更好的讓AI應用最終細化成終端用戶的一種全新物聯網體驗?

A:很好的問題。我們認為物聯網是有三種不同的狀態或者是階段。在第一種狀態之下是未被連接的設備間的互聯,換言之這是讀取數據的過程,基本上這個環節我們是已經都做到了。我們看到其實在過去十來年的時間裡,包括我們在數據中心當中處理或者存儲的這些數據,現在都已經不能夠完全滿足物理世界對於數據的需求。

物聯網發展的第二種狀態,高度的互聯和複雜的互聯,就是你剛才提到叫做智慧的系統。在這個層級上我們不僅僅是考慮單個的一些終端和設備,不再是單一的渦輪機或者單一製造的生產線,而是由很多很多的終端設備組建起來,如同艦隊一般。我們現在在這個階段裡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實現系統層級的變化。

物聯網發展的第三種狀態,我們稱之為由軟體定義的高度自動化的系統。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將看到高度自我學習的能力,或者說某種程度上,這個系統本身可以脫離人類的控制,實現某種程度自動化的運營或者運作。

前面提到三個不同的狀態和階段,在每一個階段或者狀態當中,當我們把人工智慧應用進去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價值實現了增速。比如當我們在進行連接並從中往外讀取數據的時候,如果能夠輔以大數據或者分析能力,便會增加價值。說到這一點,如果想要在系統一級獲得明顯的額外收益,我們需要深度學習,需要人工智慧在邊緣或者數據中心上進行一些推理和培訓。

Q:您其實在剛才的報告中也談到邊緣計算對物聯網的重要性,現在很多的AI應用尤其是大規模的AI應用,很多都是需要很強大的計算能力,在邊緣這種計算能力受限的地方要實現部分AI應用的時候,它怎麼能夠去更好的控制任務分配的狀況,同時能夠保證這些邊緣設備不會增加太多的成本和計算能力的消耗?

A:過往我們在企業和數據中心所遵循和執行所有的原則,最終也同樣會在邊緣上實現和遵循。我們認為會出現一個應用的虛擬化。首先在Hypervisor這樣的層上,我們會針對數據中心裏面的應用搭建一些容器。一方面我們先把這些應用集合起來,放在通用的計算平臺之上;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根據不同的條件來對應用進行具體的優化,比如具體的使用場景是什麼,或者會面臨的一些限制是什麼,這些限制有很多種:帶寬的限制、延時的限制和安全上的限制,比如你來回來去導數據會產生安全方面的限制,我們會把所有的這些因素都綜合起來考慮。所以總的來說,我們會根據成本、速度或者具體的使用場景和目的等等,來加以考慮。現在雲服務供應商們正在把這些能力在慢慢地向邊緣進行擴展,所以將來我們會看到在邊緣出現很多的數據中心。

Q:前段時間英特爾中國物聯網峰會重新定義了英特爾物聯網的戰略,重點關注在三個層面,一個是物聯網晶片,一個是邊緣計算,一個是計算機視覺。我想了解一下這三個方面的情況。

A:過去15年的時間裡,我們的戰略都是非常清晰,我們要把在矽片上原來既有的優勢慢慢向IOT(物聯網)市場進行轉移,過去15年我們都是這樣做的。比如我們面向數據中心的至強,比如我們面向PC、面向平板、面向移動終端的酷睿和凌動晶片,現在都會慢慢往IOT的市場裡進行擴展。過去15年我們已經這樣做,把既有的能力進行擴展,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做得更多。我們發現整個IOT市場的精密度和複雜度在上升,現在確實有必要為了特定的使用場景和範例來培養一些獨特的能力。在這裡可以給你舉一些例子,比如時間統籌的計算能力。具體而言,在一條生產線上有整個一個艦隊的機器人在工作,你需要在時間上進行協調,讓所有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能夠同步加以運作,而且這中間的時間差可能就是10納秒,非常小,這是IOT非常明顯的特點。

第二個例子,所謂功能性安全。比如我們有一個鐵律,機器人不能傷害到人類,我們需要運用到計算機視覺,通過計算機視覺看到說有一個人或者有一個物體可能正好擋到了機器人的路上或者怎樣,這種情況下就會發出指令,讓這個機器人立刻關機,不能再動,否則就會傷害到人類。我只是想通過這些例子來說明我們現在有必要專門針對IOT一些獨特的使用目標來開發出一些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專門有所謂IOT晶片。此外還有一些其他例子,比如我們晶片可能要適應極端的溫度,要在特別炎熱的高溫下正常運作,或者這個晶片可能要壽命特別長,至少要用15年或者15年以上。這些都是IOT市場當中非常獨特的一些要求,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有你剛才提到的專門的IOT晶片組。至於邊緣計算,剛才前面幾個話題一直都在講邊緣計算,就不再做過多的闡述。

計算機視覺,我們認為整個IOT傳感器到了最後,實際上還是一個視覺的效果,最終我們是需要有視覺能力再配備上深度學習,使IOT能夠獲取高於人類的很高的精度或者準確度。

Q:物聯網這些年也經歷過起起落落,今年看到物聯網方面很多大公司把物聯網提到戰略的層面,英特爾今年物聯網有什麼突破?

A:我覺得原因在於我們到了所謂的引爆點。在過去幾年時間裡,確實有很多公司在技術層面上進行試驗和測試,現在我們認為技術已經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畢竟這些公司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對技術進行了大量的嘗試。現在我們會發現人工智慧、物聯網和真正的生產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在現實當中得以部署,還不斷地在擴大規模。所以說到這裡,這個大背景之下產生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人工智慧的確是在加速物聯網,因為物聯網部署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價值是真實和可見的,這是第一個要素。

第二個要素主要關於競爭,是競爭的壓力和競爭的要求。各個大公司都在積極部署相應的系統,因為他們感受到來自業界同行的壓力。換言之,如果現在不能夠通過IOT來有效地獲取這些數據,不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些數據的話,就會被競爭對手甩在身後。

Q:我這邊了解到英特爾物聯網部署多個產業的領域,比如安防、零售、自動駕駛、智能家居等等,現在英特爾看好哪一個領域,覺得它發展會比較快,能夠有真正的回報?

A:目前來說,如果看機會和機遇的話,最為成熟的一個市場細分還是和工業有關的,尤其在中國更是如此。整個國家的智能製造戰略,包括從工業3.0向工業4.0的升級,都會在工業這個領域具體的應用中帶來很大的機會。比如像阿里巴巴在這方面也有很多的工具或者解決方案,將基於中國這些製造業的能力進行升級,走向下一代更高的水平。在下一代之中,將會有更多由機器來驅動的價值,而不是像過往那樣靠人來驅動或者產生價值。

如果放眼更加長遠的話,我認為最大的機會還是在智慧城市方面。但是目前來說和智慧城市相關的可能也僅僅是在安全、安防和交通管控上,因為畢竟在這個環節裡還不是那麼的成熟。

Q:現在尤其是在邊緣計算或者跟物聯網終端這邊比較相關的一些產品中,他們基本上都選用NPU,去作為整個系統處理器的一部分,專門做人工智慧方面相關的應用。而英特爾並沒有在自己的架構當中做這樣的調整,可能還會用以前的普通CPU的架構去處理。這對於在邊緣計算中的開銷以及計算效率是否會產生一些影響?英特爾沒有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你們做人工智慧神經計算棒的產品,裡面這些處理器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物聯網節點出現嗎?還是只是為了讓開發者們去學習或者使用了解人工智慧的一些簡單應用而製造的一個過渡性產品?

A:不管是谷歌的TensorFlow也好,還是NPU神經處理單元,還是視覺處理單元等等,它們究其本質還是推理的能力。目前英特爾主要把關注點放在視覺處理的環節上,因為在我們看來,在眾多的數據類型當中,計算機視覺的推理其實是複雜度、難度和重要性更高一些。

目前為止除了英特爾公司之外,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規模化地推出加速器的晶片組,只有英特爾可以。當然其他有些公司會做一些專屬目的的人工智慧晶片,基本上都殊途同歸,本質上是一樣的。對於未來的方向,會有一些不同的流派,比如谷歌有自己的處理集團,它認為把這個和谷歌雲配對起來是對的;微軟認為用FPGA配合他們的雲是正確的架構。所以目前在這個工作領域裡面,整個行業還處在一個相對早期的階段,大家的重頭戲還是放在推理上,至於推理的工作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配置。

說到計算棒,這是我們專門用來支持創新的開發工具,不只是指著它來掙錢,沒想賣好幾百萬個掙大錢,不是這樣。這只是一個工具,讓開發者能夠有更好的能力來真正獲取AI方面的能力,而且京東也在賣。

Q:請您講一下英特爾物聯網三大戰略,網際網路高性能晶片、邊緣計算和計算機視覺,這三塊對應的產品具體是怎樣的?它們是怎樣配合起來提供給其他的合作夥伴?

A:我嘗試著在我認為可以的範圍內做如下的回答。就戰略來說我們有多年演進的路線圖,比如在晶片組方面,在視覺計算單元方面,從凌動到酷睿到至強,我們都有未來五年的發展路線圖,這裡面也會涉及到專門面向IOT市場的特定功能和性能。邊緣計算是我們一整套的戰略,這個戰略意在將邊緣終端所產生的價值更好地挖掘出來。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針對不同的行業我們已經推出了150個邊緣計算的解決方案。在計算機視覺方面,裡面意味著大量硬體方面的組合,包括視覺的處理單元、加速器、卡,還有OpenVINO這樣的工具,以及配合上一整套的算法。現在英特爾能夠為我們整個生態鏈的合作夥伴提供軟體、服務、雲、系統的集成能力。

相關文章:

英特爾AIDC大會:向AI開發者敞開懷抱,更加注重生態搭建

英特爾重申IoT三大戰略,邊緣側布局初見成效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智能邊緣成為轉折性關鍵技術,英特爾聯合各界揭示機遇與挑戰
    智能邊緣迎來重大機遇 需雲邊端融合發展 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發表致辭演講 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 智能邊緣計算是AI與5G技術發揮組合優勢的重要部分,將面對大量場景
  • 為增強AI晶片實力,英特爾又收購了一個7個人的初創公司Vertex.ai
    雷鋒網消息,為了進一步增強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力,英特爾又收購了一家AI初創公司Vertex.ai,不過交易的金額並未透露,但英特爾確認了此項交易,整個團隊包括創始人都將加入英特爾的人工智慧產品事業部。
  • 怎樣對物聯網和邊緣計算進行數據上的分析
    怎樣對物聯網和邊緣計算進行數據上的分析 企業網D1Net 發表於 2019-09-18 15:10:43 邊緣計算可以將計算能力放在數據源附近,這對提高分析能力是一個福音。但是什麼阻止了企業的實施呢?
  • 邊緣計算和邊緣AI是什麼?兩者有什麼區別?
    事實上,當前邊緣AI晶片已不再是個小眾領域,包括谷歌、英偉達、英特爾、高通、華為、寒武紀、地平線均於近兩年推出邊緣AI晶片,AI晶片的戰火已經由雲端蔓延到了邊緣。qmaednc根據全球技術市場諮詢公司 ABI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邊緣 AI 晶片組市場的收入將達到122億美元,雲AI晶片組市場的收入將達到119億美元。
  • 英特爾Rob Crooke:2019,拓展內存和存儲新疆界
    本文作者:Rob Crooke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非易失性存儲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在英特爾,我們不僅是在內存和存儲領域有所涉獵,而且專注於推動以數據為中心的轉型,並利用關鍵技術顛覆內存和存儲市場,彌合內存和存儲層級結構中成本和性能的差距。當前,我們正致力於打造一個智能互聯、以數據為中心的未來,而現在,這樣的未來已經到來。
  • 邊緣計算推動人工智慧走向嵌入式系統
    ,每天收集數百億張人臉圖像;IDC發布的相關預測,到2019年,40%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到2025年,物聯網將產生95%的實時數據。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一種新的計算方式:邊緣計算進入了大眾視野。「邊緣計算能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數據放在正確的位置,支持快速和安全訪問。」 中科創達副總裁楊宇欣對集微網表示,「隨著萬物互聯的時代的到來,數以萬計IoT設備產生的海量數據將給通信技術帶來無限壓力。這就要求靠近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或者設備,就近提供邊緣智能服務,實時處理設備收集的有價值的數據。」
  • 2017邊緣計算產業峰會召開,ECC成立一年迅猛發展成果顯著
    根據IDC的數據,到2025年設備將達到820億臺,產生的數據量龐大,地理分布廣泛。數據激增背景之下,ICT產業正在孕育著一場新的風暴。調查顯示,去年有69.3%的企業希望物聯網的數據在邊緣收集和處理,今年這一數據進一步增加到了79.1%。把數據處理放在數據最多的地方,快速地進行收集、決策和反饋,正在成為產業的共識。
  • 英特爾收購SigOpt加強AI晶片業務,後者為多家財富500強服務
    十月底,AMD又宣布將以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緊接著,Marvell 也宣布將通過股票加現金的方式,以總價約1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模擬晶片製造商Inphi。短短兩個月就有總金額高達850以美元的收購交易。相比之下,英特爾最新的收購看似不值得關注,但對其AI發展可能意義重大。
  • 英特爾很嚇人AI技術:神經網絡處理器及VPU性能飆升3-4倍
    Gayle Sheppard,英特爾新技術事業部副總裁兼Saffron人工智慧事業部總經理Remi El-Ouazzane,英特爾新技術事業部副總裁兼Moviduis總經理Jonathon Ballon,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副總裁Naveen Rao,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人工智慧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儘管這陣容堪比漫威「復仇者聯盟」,但依舊有「大神」在畫框外
  • 一文了解邊緣計算和邊緣AI
    根據全球技術市場諮詢公司ABIResearch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邊緣AI晶片組市場的收入將達到122億美元,雲AI晶片組市場的收入將達到119億美元。邊緣AI晶片組市場將超過雲AI晶片組市場。首席分析師LianJyeSu表示:隨著行業的發展,企業越來越多的需要解決有關數據隱私、電源效率、低延遲和強大的設備上計算性能等問題,邊緣AI將是解決方案。
  • 融入AI,邊緣計算按下升級鍵
    邊緣計算智能化升級在IoT時代,海量設備將接入網絡,進行數據採集和用戶交互。在5G和AI的乘數效應下,數據的「量」和「質」都發生了改變。其中,「量」的變化有兩個維度。一方面,數據量呈現指數級增長;另一方面,有實時性要求處理的數據迅速上升,對於將雲處理的數據下沉到邊緣提出要求。
  • 融入AI 邊緣計算按下升級鍵
    其中,「量」的變化有兩個維度。一方面,數據量呈現指數級增長;另一方面,有實時性要求處理的數據迅速上升,對於將雲處理的數據下沉到邊緣提出要求。據IDC預測,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增長至270億個,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1000億臺,全球數據總量預計2025年將達到163個ZB,而未來超過70%的數據和應用將在邊緣產生和處理。
  • 英特爾告訴我們:雲終端還是「胖」點、「壯」點好
    近日,英特爾推出了全新英特爾超能雲終端解決方案(以下簡稱「超能雲終端」),這是英特爾在深耕智能邊緣領域的又一產品線落地。英特爾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兼中國業務總經理王稚聰表示:「如何將中央決策管理和前端執行很好地融為一體,一直是困擾企業IT管理的難題。經過多年實踐,英特爾推出了結合IDV和TCI技術的超能雲終端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整合企業雲戰略和前端邊緣系統,充分落實企業對頂層設計的戰略貫徹,又能高效支撐前端的靈活部署和計算,為企業級計算帶來了革命化基礎。」
  • 英特爾發布AI晶片系統,比傳統CPU快1000倍
    在DARPA 2019 年電子復興計劃峰會上,英特爾發布了「 Pohoiki Beach 」神經擬態系統,該系統主要由64 顆 Loihi 神經擬態晶片構成,集成了 1320 億個電晶體,總面積 3840 平方毫米,可處理深度學習任務,速度比CPU快1000倍,效率高10000倍,耗電量小100倍。
  • 專訪英特爾高級院士:我們如何看待未來50年科技
    Bell近日,英特爾副總裁兼高級院士Genevieve Bell接受了外媒VentureBeat的採訪,在採訪中談及了她最近領導完成的英特爾「NEXT 50」調研結果,以及她對未來50年科技變化的期許。
  • 物聯網的未來發展前景如何?2021這9大領域值得關注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已經看到了物聯網及其無限的潛力。隨著2020年大流行的加劇,數位化轉型迅速加快,得益於5G和更快的WiFi以及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改進,連通性的提高,物聯網似乎將深化其在我們的生活和行業中的根基。雖然5G將通過千兆速度的連接為企業帶來新的可能性,但數據速度並不是全部。
  • 英特爾高級副總裁Boyd Davis:Hadoop力助數據社會
    英特爾高級副總裁Boyd Davis在第五屆雲計算大會第二天的演講上,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Boyd Davis發表了主題為《Hadoop,力助數據社會》演講。他闡述了當今IT行業的幾大趨勢並分析這些趨勢對數據中心未來採購行為的影響。Boyd Davis在演講中討論了Hadoop框架的使用模式以及其驅動大數據衍變分裂的原因。以下為現場實錄:英特爾對大數據的理解首先講一下英特爾是如何理解大數據的?我們在CPU、晶片方面非常有經驗,我們為個人電腦和數據中心提供處理器以及晶片。
  • 英特爾奧林匹克項目總經理Rick Echevarria:體育運動將迎來新面貌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普及和5G時代的到來,我們預測智能邊緣將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並提升我們的日常生活水平 英特爾公司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兼奧林匹克項目總經理Rick Echevarria認為,2021年,人工智慧、5G和智能邊緣將幫助運動員提高運動成績。「這些技術也將轉變體育愛好者體驗他們喜愛的體育運動的方式,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能同時兼顧運動體驗的安全性和互動性。」
  • 3M、SGI和英特爾展示面向「未來數據中心」的先進冷卻技術
    3M兩段式浸沒冷卻技術降低用水和能耗,同時提高超級計算機工作效率 明尼蘇達州聖保羅2014年4月11日電 /美通社/ -- 隨著物聯網的蓬勃發展,雲端數據流量也相應迅速膨脹,數據中心對於低耗提高性能和海量儲存的要求被推向空前高度。
  • 英特爾宋繼強:AI和5G是乘法聚變效應
    宋繼強,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他於2008年加入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時任清華大學-英特爾先進移動計算中心應用研發總監,是創造英特爾Edison產品原型的核心成員。目前致力於研發基於英特爾技術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