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的童年很快樂。白天下河摸魚,上樹摘桃,招貓逗狗,與小夥伴們丟沙包、鬥蛐蛐、跳皮筋。晚上時則聚集在一棵大樹之下乘涼,聽著爺爺奶奶講述過去的故事。若是碰上農閒,爺爺奶奶便會將小孩都叫到跟前,挨個給他們看手相。
「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磨豆腐,五鬥六鬥窮得哭,七鬥八鬥住瓦屋,九鬥十簸箕,騎馬上階梯」是當時最流行的民謠。幼稚的我們總是會伸出手來數一數自己擁有幾個「鬥」。若是超過七個,便會在小夥伴面前炫耀;若是只有四個,就會待在一邊黯然神傷。
爺爺奶奶見狀,趕忙走過來安慰道:「沒事,你手小,小手的孩子長大時能賺大錢。雖然那些孩子手上簸箕多,但是他們的手大啊,手大的孩子長大只能抓柴」。長輩們為何會說出這樣的定論?一是為了撫慰我們幼小的心靈。二是因為農村確實流傳著「小手抓金,大手抓柴」這一俗語。
大家都知道,俗語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小手抓金,大手抓柴」這句俗語怎麼看都是封建迷信。實則不然,古人得出這個結論是有一定依據的。
在古代,大多數人都以種田為生。為了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連四、五歲的孩子都得扛著比他們人還高的農具,跟在大人的屁股後面,一起下地幹活。在太陽的暴曬下,原本白白嫩嫩的小手變得無比黝黑;經過長時間的勞作,原本光滑細膩的小手布滿了老繭,變得無比粗糙。
他們長大後要麼是依舊種地,要麼是在碼頭上做苦力,要麼東奔西走地做小買賣。因為沒有知識,他們只能夠從事一些體力工作,因而古人稱「大手抓柴」。
而富裕人家的孩子並不用幹活,他們並不用為生計發愁,只需要跟在私塾先生後面學經論道即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富家子弟,從小就被長輩們捧在手心中長大。出門便有兩個小廝在後面跟著,基本上沒提過重物。再加上吃得好,營養充足,他們的手自然是白嫩有光澤。
他們長大後,要麼是繼承家中的祖業,繼續當掌柜。要麼是進京趕考,走上仕途。因而人們稱「小手抓金」。
「小手抓金,大手抓柴」這句俗語放在古人的那個時代確實言之有理。但是放到現代已經不合適了。從小練鋼琴的孩子,他們的手指節分明,手形細長,非常好看。若是他們努力,必定能夠在音樂行業有所作為。因而從手的大小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前途並不可靠。
在現代,手被稱作女人的第二張臉。大家記得回家時看看媽媽的手是否粗糙,她們為我們付出了太多,有時間記得去商場中給媽媽買一支護手霜。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自己已經長大了,就不要再讓父母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