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7期:中國南方現1.1萬年前未知現代人群

2020-11-28 前瞻網

非法基因編輯、非法採集使用人類遺傳資源等納入中國刑法規制範圍

近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進行審議,在中國人大網徵詢公眾意見。《草案》對食品藥品犯罪、汙染環境犯罪等進行修改完善,首次將非法基因編輯、非法採集和使用國家人類遺傳資源等納入刑法規制範圍。

發現一種關鍵基因IGHV3-53,有助新冠疫苗藥物開發

美國一個研究小組稱,他們發現了一個對新型冠狀病毒產生強烈抗體反應的關鍵因素——IGHV3-53基因。研究人員分析了從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分離出的294種不同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他們發現,在這294種抗體中,最常見的靶向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的IGHV基因,是一種名為IGHV3-53的基因,被該基因編碼的抗體——IGHV3-53抗體不僅有較低的突變率,其中和病毒的能力也更強大、更有效。

中疾控:北京部分新冠樣本與武漢毒株相比發生四個位點突變

7月10日,中國疾控中心公布了「2020年6月至7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二)」,其中再次強調,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及病毒基因測序結果分析,引起此次疫情的毒株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排除由動物病毒外溢傳染人導致本次疫情的可能。同時,中國疾控中心對北京52例確診病例樣本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序列測定結果顯示,與武漢參考毒株NC_045512序列相比,所有樣本在四個位點發生突變。

張文宏發微博:目前無證據證實D614G變異毒株毒性更強

7月6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微博中表示:目前的證據還無法證實D614G突變病毒株的毒性更強,而且D614G突變不太可能對目前正在研製的疫苗的療效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在疫情逐漸進入深水區之際,後續還會有較多的不確定性,還需要更多實驗驗證和監測變異現象。

古基因組研究新發現中國南方1.1萬年前未知現代人群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與相關研究同行合作,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根據古基因組學序列命名為M71d亞支系。這一目前最古老的東亞南部地區現代人遺傳數據研究結果,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表明在距今1.1萬年乃至更早時期,東亞南部到東南亞可能存在自北向南的人群遷移。

照束光就能切割腫瘤基因?華東師大研發新型光控基因編輯系統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光控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簡稱FAST系統)。該系統的開關是遠紅光,其波長730 nm,可由特定的LED光源發出。7月11日凌晨,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水稻基因打靶技術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7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

科學家揭示「刺蝟基因」功能的階梯式演化

近日,廈門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Int J Mol Sci》:研究確定SARS-CoV-2基因組中可能的免疫靶點

日前,研究COVID-19病毒的奧塔哥大學的科學家在其基因組上發現了潛在的靶點,這可能有助於未來對該病毒的治療。該研究第一作者Hosseini先生說,他希望這項工作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病毒是如何逃脫宿主免疫反應的,並有助於開發減毒病毒疫苗。這項研究最近被同行評議,並發表在本周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

《Science》子刊:抑制PRMT5基因可能會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

近日,美國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Ze』ev A. Ronai等人在Science子刊發表一項新研究。該研究證實,PRMT5基因功能和抗腫瘤免疫力之間呈負相關。通過藥理學方法或遺傳學方法抑制PRMT5基因可能會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讓原本對免疫治療抵抗的冷腫瘤變成熱腫瘤,提高免疫檢查點療法治療效果,延長癌症患者生存期。

《自然》:科學家首次精準編輯線粒體基因

日前,研究人員藉助一種特殊的細菌酶實現了對線粒體基因組的定向改變。此前,即使是流行的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工具也無法做到這一點。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這項技術建立在一種被稱為鹼基編輯的超精準基因編輯技術之上。它可以讓研究人員開發研究新方法,甚至治療由線粒體基因組突變引起的疾病。這種疾病通常由母系遺傳,會損害細胞產生能量的能力。

《Genetics in Medicine》:代謝組學結合基因組學可提高患者的診斷效率

日前,在一項研究中,貝勒醫學院Sarah Elsea博士和她的同事們揭示了罕見疾病的內在遺傳因素。相關結果發表在《Genetics in Medicine》雜誌上。研究人員整合了全外顯子組測序和靶向代謝組學,以分析170例患者的數據。他們很高興地發現,代謝組學數據為44%的病例提供了信息。Elsea表示,該研究不僅對確認變異導致疾病的原因非常有用,而且可以排除變異導致疾病的原因。

「能量工廠」病了怎麼辦?科學家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化學生物學家劉如謙(David R. Liu)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Joseph Mougous領導的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不依賴CRISPR系統的新型鹼基編輯器(DdCBE),首次實現對線粒體基因組(mtDNA)的精準編輯。該研究結果於當地時間7月8日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病毒入侵人類基因組導致融合蛋白產生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Cell發表了一篇題為「Hybrid Gene Origination Creates Human-Virus Chimeric Protein during Infection」的研究報導。顯示了病毒在感染人體時會將自己的基因與人類基因進行拼接,並且產生同時攜帶病毒和人類遺傳信息的融合蛋白。研究人員指出,除了流感病毒,在其他人類、動物和植物病毒上均會這種情況,產生宿主依賴的融合基因序列和蛋白產物。

Genome Biol: 非編碼基因組在玉米早期生殖發育過程中的作用

近日,由Andrea Eveland博士等研究人員發現,在玉米的早期發育窗口中,非編碼的「功能性」基因組圖對花粉的形成至關重要。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整合了有關染色質結構,轉錄本譜圖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信息,他們的分析提供了對主要穀物作物花序分化調控的全面了解。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Genome biology》雜誌上。

發現98%基因組中的隱藏癌基因

基因編碼區僅佔人類基因組的2%。聖裘德(St.Jude)兒童研究醫院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計算工具來識別導致剩餘98%基因組中腫瘤形成的改變。這種方法將有助於發現癌基因,並在兒童和成人癌症精確醫學方面取得進展。

15款新冠檢測產品列入WHO EUL,137款獲FDA EUA授權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日前警告稱,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出現加速傳播趨勢。在全球嚴峻的疫情籠罩之下,截至2020年7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共批准全球範圍內15款新冠檢測產品。美國FDA共緊急授權全球範圍內的137款新冠檢測產品。

ING 2020 第三屆免疫及基因治療論壇將在上海舉行

9月4-5日,上海求實醫藥諮詢有限公司主辦的ING 2020 第三屆免疫及基因治療論壇將在上海舉行。ING 2020專注探討最切實際的問題,邀請50+行業領袖代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會議將探討新靶點的研究、實體瘤的攻克、溶瘤病毒與基因療法的突破、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以及商業化進程等。

碩世生物新冠檢測試劑盒列入WHO應急使用清單

近日,江蘇碩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一則關於該公司產品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螢光PCR法)列入WHO應急使用清單的公告。據了解,碩世生物該產品(規格:25人份/盒,50人份/盒)已於2020年4月16日在國內獲批上市。

華大基因:北京「火眼」實驗室完成超120萬人份核酸樣本檢測

從華大基因獲悉,6月23日以來,華大基因北京三家「火眼」實驗室完成超過120萬人份的核酸樣本檢測。據華大基因介紹,截至目前,公司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共17座,分部已在北京、武漢、深圳、天津等全國15個主要城市落地,全國「火眼」日檢測通量17.3萬例。另外,已在國內3個城市建成了4個氣膜「火眼」實驗室。總計收樣量為187.2275萬例,總檢測量為186.5448萬例。

製藥公司Spark公布血友病A基因療法SPK-8011長期試驗結果

近日,羅氏(Roche)旗下公司Spark Therapeutics,在2020年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ISTH)虛擬會議上公布了該公司在研基因療法SPK-8011,在治療血友病A的1/2期臨床試驗中的最新數據。最新數據顯示,在12例接受3種不同劑量基因療法治療的患者中,隨訪2-3.3年之後,患者年出血率(ABR)降低91%,凝血因子VIII輸注量降低96%,患者的凝血因子VIII表達穩定持久。這一在研療法的3期臨床試驗預計在2021年開始。

基因編輯公司Sherlock與Binx合作,開發首個基於CRISPR的快速即時新冠病毒檢測

近日,基因編輯公司Sherlock Biosciences宣布與Binx Health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開發首個基於CRISPR的SARS-CoV-2快速即時診斷檢測。兩家公司計劃將Binx io診斷平臺與SHERLOCK™ CRISPR技術相結合,以創建一種在多種環境下為單個患者提供快速、準確結果的檢測平臺,例如診所、醫生辦公室、生活輔助中心、藥房等,有助於疾病大流行潛在爆發期間的擴大管理。

微軟的DNA存儲專利進入實質性審查階段

近日,微軟公司的一項關於迭代DNA編輯的存儲PCT專利進入實質性審查階段(申請號 : CN201780041255.4)。該專利所涉及的新型存儲技術利用基因編輯、偶聯蛋白和核酸內切酶編譯脫氧核糖核酸存儲二進位數據。自2016年以來,微軟一直與華盛頓大學合作,開發完整DNA存儲系統。這種存儲系統存儲數字數據,將具有真實應用程式所需的隨機訪問可讀性和糾錯協議。微軟宣布,該系統已實現在製作DNA片段中編碼和轉換「hello」單詞。

耶魯大學與NBA合作開展新冠病毒檢測研究

日前,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正計劃向美國FDA提交一項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以開展一種無需RNA提取步驟的新冠病毒唾液檢測方法,作為鼻咽拭子檢測的替代方案。耶魯大學研究團隊目前已經向FDA提交了相關數據,並與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和美國國家籃球運動員協會(NBPA)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以進一步驗證SalivaDirect方法的有效性。

分子診斷公司OncoDNA將以1450萬歐元收購IntegraGen公司

7月9日獲悉,分子診斷公司OncoDNA已經提交了一份友好的現金收購要約,擬以1450萬歐元(1640萬美元)收購法國公司IntegraGen。OncoDNA提出以每股2.20歐元的價格收購這家生物信息學和基因組服務公司,較IntegraGen股票在巴黎泛歐交易所成長市場的最後收盤價溢價超過36%。

聚焦精準醫療 鼎晶生物完成1.2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

上海鼎晶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總額為1.2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鼎晶生物已成功建立基於高通量測序、實時螢光定量PCR、數字PCR等前沿技術的分子診斷產品線,應用涉及腫瘤伴隨診斷、早期篩查、病原體檢測、個性化用藥、遺傳基因檢測、療效監測等核心領域,實現了精準醫療的整體覆蓋。

康普森生物完成數千萬元首輪融資,新疆嘉信基金投資

中國農業基因組與產業化服務企業康普森生物宣布,其面向產業端(作物與特色畜牧)基因組學應用業務板塊完成數千萬元融資,新疆嘉信基金是康普森生物進行業務分拆後,引入的第一個國資背景投資機構。康普森生物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AI與生物技術驅動的智能育種科技公司,致力於通過使用大規模DNA測序、基因編輯、數據科學等前沿科技。

基因治療技術研發商和元上海完成2億人民幣C輪融資

基因治療技術研發商和元上海完成C輪2億人民幣融資,倚鋒資本領投、上海復容投資等參投。據了解,和元上海是一家集基礎研究、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和臨床級AAV產業化製備三大發展方向於一體的公司,其中業務包括定製病毒、預製病毒、腫瘤服務、銷售商品等,為科研院校、醫療機構、醫藥企業等提供基因治療研究CRO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

基因治療技術研發商安龍生物完成A輪4000萬人民幣融資

基因治療技術研發商安龍生物完成A輪4000萬人民幣融資,投資方為盈科資本。據了解,安龍生物是一家基因治療技術研發商,業務領域涵蓋眼科中溼性黃斑病變(wAMD)的基因治療、AAV載體篩選等,均為當下通過基因治療相對更為有效的領域。據不完全統計,安龍生物所屬領域醫療健康本年度共有222筆融資。

和元生物完成Pre-C輪融資,總額約2億元

和元生物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完成總額約2億元的Pre-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倚鋒資本領投。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公司布局啟動臨港大規模精準產業園建設、引進海外高端人才,開發基因治療載體新技術、新工藝等方面,此將進一步擴大公司在國內基因治療CRO/CDMO細分領域的領先優勢。

全球市場佔有率達83.9%,Illumina成為基因測序當之無愧的大哥

基因測序儀的核心是基因測序技術,第二代基因檢測技術是現今最穩定,應用最廣的基因測序技術,NGS儀器市場被國外幾個龍頭所壟斷,Illumina作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儀製造商,佔到全球83.9%的市場。Illumina一共發布了兩款新產品,分別是下一代(NGS)靶向測序系統MiniSeq,和新一代腫瘤測序解決方案TruSightTumor170。根據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Illumina的市場份額達到83.9%,遠遠領先於其他企業。

國內的基因測序公司中,多分布在中下遊產業鏈

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公司,多分布在中下遊產業鏈。據了解,有30多家公司在基因資料庫與分析方面布局,近40家公司在研發基因數據與各種疾病的關聯度,70多家公司鎖定腫瘤相關領域。基因測序市場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癌症診斷、產前DNA檢測和遺傳疾病檢測等項目。比如產前DNA檢測可通過對孕婦外周血的基因測序,了解到胎兒的基因情況,診斷胎兒的染色體是否有異常情況而導致一些臨床疾病。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古基因組新發現中國南方1.1萬年前未知人群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3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相關研究同行合作,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根據古基因組學序列命名為M71d亞支系。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7期:法國疫情由當地不明毒株引發,「基因...
    I期臨床試驗在成都完成:安全有效近日,《自然·醫學》雜誌發表了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完成的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瀋陽規定對重點人群做核酸檢測,包括計程車、網約車駕駛員等近日,瀋陽發布疫情防控指揮部令第12號,要求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第10、11號令有關要求,確保重點人群應檢盡檢、普通人群願檢盡檢。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6期: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監管遇阻...
    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valrox在歐盟監管遇阻礙在歐盟監管方面,BioMarin公司收到了EMA的一份聯合評估報告,報告要求公司向EMA提交正在進行的III期研究中接受6e13vg/kg劑量valrox治療的134例患者的完整52周結果。BioMarin預計,最後一例患者將在2020年11月達到52周的隨訪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中國疾控中心同時向世界衛生組織及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提交了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向國際社會共享。科學家培育含尼安德特人基因大腦:揭曉大腦如何變化目前,一支歐洲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最新研究,他們將含有尼安德特人DNA和蛋白質的人類幹細胞培育出腦組織,希望能進一步揭曉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之間的關係。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幹細胞報告》雜誌上,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計劃(HipSci)生成的幹細胞可形成活體生物幹細胞,適用於不同人群。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5期:華大智造啟動上市輔導,將成為國內...
    原標題: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5期:華大智造啟動上市輔導,將成為國內「基因測序設備第一股」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103期: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
    恆瑞醫藥全球研發總部項目在張江開工  近日,恆瑞醫藥全球研發總部項目宣告正式開工。據悉,總部項目將建設國際一流的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開發實驗室,建成符合國際cGMP標準的中試車間以及高產能的細胞表達體系。此外,項目中還將建設基因治療實驗室及中試車間,用於病毒載體和質粒的中試,滿足臨床報批以及臨床一二期的供樣需求。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8期:龍頭地位穩固!華大基因上半年營收逾...
    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遺傳聯繫獲揭示近日,《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科學家團隊關於距今11000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貴州清水苑大洞人和廣西隆林人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成果。貝瑞基因1款檢測試劑盒通過註冊檢驗7月16日,貝瑞基因晚間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杭州貝瑞和康基因診斷技術有限公司近日收到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檢驗報告,「人類EGFR/ALK/ROS1/RET/KRAS/NRAS/PIK3CA/BRAF/HER2/MET基因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可逆末端終止測序法)」技術要求檢驗結果符合規定。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3期:1210萬元!全球首個β地中海貧血基因...
    世衛組織還表示,不建議對中國實施任何旅行或貿易限制。合肥大基因中心項目在合肥高新區啟動1月7日上午,合肥大基因中心項目啟動儀式在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舉行。中國科研團隊構建完成西蘭花DNA指紋圖譜庫2019年,國家西蘭花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組構建完成了西蘭花DNA指紋圖譜庫。西蘭花又名青花菜,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蔬菜之一,近10多年來西蘭花產業在中國發展迅速。然而,中國西蘭花種子供給卻長期為外國壟斷。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1期: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入體108人,穿山甲...
    研究證實5200年前青藏高原人群對現代西藏人群有遺傳貢獻中科院古脊椎所微信公眾號20日發布科研速報稱,3月18日《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在線發表文章指出,由我國科學家聯合科學考古人員完成的關於距今5200到300年青藏高原及周邊先民線粒體全基因組研究成果證明,5200年前青藏高原人群與現代西藏人群之間有著較近的母系遺傳聯繫。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4期:1/8癌症患者攜帶遺傳性突變,半數或被...
    在急性感染期病毒載量較高時能夠快速檢出陽性病例,可用於對疑似人群進行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八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或有遺傳突變 基因檢測可幫助親人預防癌症遺傳因素在多種癌症的患病風險中起著關鍵作用。識別種系易感性對治療決策、降低風險幹預、癌症篩查和受影響患者及其近親的種系檢測具有重要意義。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5期:檢測試劑盒大賣,華大基因回應「月賺...
    在此基礎上發現該物種在經歷了雙子葉植物共有的γ基因組複製事件後,又經歷了至少兩次近期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其中最近一次基因組複製事件為長蒴苣苔亞族植物所共有,發生在大約20.6-24.2百萬年前(中新世早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0期: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缺失突變,可能是...
    迄今為止,SARS-CoV-2基因組被認為比SARS-CoV和MERS-CoV更穩定,但隨著SARS-CoV-2在人群中傳播和擴散,其基因組發生突變的概率也將越來越大。安哥拉衛生部公共衛生國秘穆芬達表示,得益於中方的幫助,安方現已具備自主檢測新冠病毒的能力。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9期:國際首個!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
    安徽與全球共享新冠病毒毒株全基因組序列日前,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消息稱,該中心近期完成一株高滴度新冠病毒毒株全基因組高通量測序,並將基因組序列已上傳全球共享禽流感數據倡議組織公共資料庫,是全球百餘家向該國際組織分享毒株全基因序列的機構之一,也是安徽首個上傳的新冠病毒毒株全基因組的機構,對全球科研團隊更全面掌握病毒演化和疫情防控產生積極影響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1期:首個用於記憶喚醒基因被發現 果真...
    首個用於記憶喚醒基因被發現睡覺之前學的東西更容易記住?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為這條很多考生嘗試過的妙招新添了一項證據。通過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第一個專門用於記憶喚醒的基因,它似乎會影響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記憶。這個基因就是BMAL1,而缺失BMAL1蛋白的小鼠更健忘。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5期:美國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
    虎林市綠都集團將進口1萬噸俄羅斯非轉基因大豆11月15日虎林市綠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結合自身地理位置的優勢,積極拓展境外業務,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與俄羅斯金盈有限責任公司籤訂擬進口1萬噸的非轉基因大豆合同意向書,合同金額3500萬元人民幣。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52期:史賽克取栓支架被I級召回 Garmin...
    原標題: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52期:史賽克取栓支架被I級召回,Garmin智能手錶增加懷孕追蹤功能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4期:新冠最原始版本在美更常見 中國流行...
    水稻表達玉米GLK基因增產顯著4月1日發表在《通訊—生物學》的一篇論文中,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發現,在碳三作物水稻中表達碳四作物玉米的GLK(GOLDEN2-LIKE)轉錄因子基因ZmGLK1和ZmG2,均可在大田條件下實現水稻產量大幅提高。
  • ...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產生新...
    中國疾控中心同時向世界衛生組織及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提交了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向國際社會共享。製藥公司BioMarin公布A型血友病基因療法長期臨床結果6月17日,製藥公司BioMarin在世界血友病聯盟(WFH)虛擬峰會上,報告了其治療嚴重A型血友病的基因療法valocococogene roxaparvovec在開放標籤1/2期臨床研究中的最新數據。接受這一基因療法患者的最長隨訪時間已經達到4年。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22期:基因編輯嬰兒壽命不及常人?突變基因...
    最近基因產業還有哪些大事發生呢?那麼就來跟著前瞻經濟學人一起看看吧。該中心將充分利用呼和浩特臨床醫療資源,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平臺,將全球最前沿的基因技術應用於出生缺陷防控、腫瘤個體化治療、慢病防控、感染性疾病管控等領域,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在疾病預測、預警、預防、早期診斷以及個性化治療等方面的空白,對有效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實現大健康產業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7期:最強癌基因找到了 居然不在染色體上
    河北自貿區將建立新藥研發綠色通道 雄安擬建基因數據中心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支持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支持中國(河北)自貿試驗區生物醫藥和生命健康產業開放發展,推進雄安新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