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超
遠川研究所創始人
自媒體大號「飯統戴老闆」創始人
上期節目,我們聊了槓桿思維的幾種應用場景,以及如何從生活細節來預測行業的變化方向,摸準經濟趨勢的脈搏。
在未來的十年裡,我們該把錢放在哪裡呢?敬請收聽本期梁品。
01
如何躺著就能賺錢?
10~20年後,如果中國的股市從2500點漲到了25000點,那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
第一,找到中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也就是找到中國做的最好的資產管理人,因為如果股市暴漲,一定有頂尖的中國資產投資者可以賺十倍百倍。找到他們,然後跟隨他們投資,他就會幫你賺錢。
事實上,騰訊這樣的企業,就是中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眼下最好的網際網路資產都被騰訊買了,且持股比例不小,所以不少人認為它是一家投資公司,這其實恰好說明了騰訊變成了未來新興市場的指數。
騰訊知道流量在哪裡,也明白去哪裡賺錢,而且它有很多把錢停留下來的方法。從這個角度看,阿里巴巴也是這樣的公司,它也可以不斷地去投資產業鏈上最好的公司。
第二,構建一些有複利效應的資產。中國現在有很多很好的資產,基本沒有下行風險,或者說它們會永遠持續地給你印錢,保持長現金流。比如上海機場在過去十年是倍股,那未來的京滬高鐵是否也有這種可能呢?我們要投資這種在十年、二十年之後仍然存在的產業,這是非常保險的。
我們再看茅臺,它真正的價值在於擁有某種社交貨幣屬性。比如飯局上必須有酒,非紅即白,如果喝的是紅酒,可能一不小心就喝了10~20萬,但如果喝的是茅臺,一般是喝不了10萬的。
不過,從相對值來看,五糧液似乎比茅臺更有價值一些,而茅臺又比五糧液更好一些,價格更貴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買排行第一、好的A,還是買排行第二的B呢?如果是我(飯統戴老闆)的話,我會繼續買A。
讓我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在於一種投資邏輯——強者更強,而強者更強這四個字的背後就是會產生馬太效應的反饋機制。在產業格局上,行業老二逆襲老大的可能性很小,且在行業歷史上也較少發生。
然而,行業老二的股價卻不一定比行業老大的低,因為行業老二的股價可能被嚴重低估了,比如行業老二的銷量或者收入是行業老大的1/3或1/2,但它的市值卻是行業老大的1/10,這時它的回報是遠遠超過老大的。
從行業格局上來說,茅臺有的東西,五糧液也都會有,而且未來的市場足夠大,可以容下這兩家公司。
02
具備護城河的公司,更值得長期投資
中國過去一段時間裡,優質的網際網路公司以及其他有成長性的公司,大都沒在A股。
如今,美國正在各方面打壓中國,質疑中國概念股,在這種情況下,可見一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優質公司將來有可能回到H股或A股,或至少把部分資產分拆出來,阿里、騰訊、百度、拼多多都有這樣的情況。
不過,它們回H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A股現在沒有準備好,而且相對而言,H股在香港市場的管理也比較方便,外國投資者也容易投資。
基於此,我們普通投資者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這些公司中真正有網絡效應、有護城河的企業,有客戶粘性的公司,而不是投資那種做一筆賺一筆的企業,尤其是純的遊戲公司或項目公司。
事實上,如果網際網路公司形成了護城河,那麼它的護城河會比傳統公司更加牢固,也更合適去做長期投資。
當那些公司都回到中國,都回到我們可投資範圍之內,這就是一種真正能夠享受到未來發展收益的資產,就如同巴菲特當年買可口可樂一樣,美國人喝完之後,全球人都在喝。
投資賺錢,最終都是賺對產品理解的錢。對產品理解,則是做投資的最高境界,而普通人也可以摸到這一層。
舉個例子,海康微視的監控攝像頭之所以能賺很多錢,是因為它本身不是一個成本設備,而是一個盈利設備,在客戶眼裡,這個產品可以幫他掙錢,買越多就對他自身越有利,那它的市盈率自然就不斷上升。這就是對產品的理解。
前面說到,茅臺是一種社交屬性的產品,這也是對產品的了解。
03
想要長期做某一件事,就得學會配置資產結構
很多人認為,今年賺20%,明年賺20%,後年再賺20%,這就是複利。其實不然,真正實現複利的核心,是搭建一個能夠產生複利效應的資產結構,然後讓這個資產結構幫你實現複利。
巴菲特實現的就是,讓一系列資產在每年都能幫他實現複利,而且他不需要去管。他每年還要再去找新項目,即使他三年不開張,兩年只拖一兩個項目,這些公司也可以源源不斷地幫他掙錢。
在中國,如果你想要實現複利,就不要去買周期股,因為它的操作本身是短期的。我們要堅持一個原則,不要配置很多高低期的東西幫你掙錢,而是要配置一些每年能穩定賺錢的東西,比如美國的可口可樂,中國的上海機場、京滬高鐵、長江電力等。
實現複利的前提,就是要解放自己,而解放自己也才是實現複利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滾雪球」,不需要你滾,它自己去滾,幫你賺錢就好了。這也是投資的一種思維跟方法論,我們想要實現複利,就必須配置實現長期主義的資產結構。
回歸到生活中,我們經常說厲害的人都是一個長期主義者,每天都堅持做些什麼,而絕大多數人做不到的原因,就在於他們背後沒有實現這個東西的結構。
假設,我是一個有錢人,每天只上4個小時班,那我就很容易每天跑兩圈步、讀兩本書;但如果我每天都要忙著上班,忙著掙錢,就很難去堅持做其他一些事。
我們想要長期地去做某一件事,就必須把結構搭建起來,比如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或是其他什麼東西,讓自己可能每天可以去健身跑步。不過,也有部分人靠的是純毅力,這樣太過耗能。只有萬分之一的人能做到的事情,就沒有任何指導意義。
所以,學會配置結構,長期做一件事才不會那麼難。
04
現階段做投資,更不應激進
很多朋友擔心,疫情之後,全球的市場會重新往下掉。其實,我們每個人對中長期的東西,都會產生一種低估,或許在未來一兩個月對其高估,但在未來六個月、一年、兩年,這樣的趨勢演變就會產生一種低估。
正如,1929年、1932年大蕭條時期,特別富的人在1929年損失了一筆錢,但他們並沒有感覺經濟要崩潰,甚至在1930年、1931年,他們也只是認為經濟暫時遇到了問題。但真正最難的階段是1932年,公司大量倒閉,當時美國的自殺率才到了最高峰,也就是說,美國大蕭條自殺人數最多的時候並不是在1929年,而是在1932年。
所以,我們對中長期的東西永遠表現出一種遲緩,對它們的估計是不足的。而且,我們現在對生活狀態的調整,也是不足的,比如很多人覺得疫情過後,經濟可能會很快回暖,那我現在就可以去貸款買車、買房,或做其他事情。但這些東西都具有不確定性,且收益是有限的,風險很大。
在一切沒明朗之前,我們不要激進,不要做任何加槓桿的行為,尤其是去做實業投資。這個階段,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未來兩年不讓自己亂花錢、亂投資,管住這個手的話,我們就會安全很多。
現在很多人的賺錢能力不像以前那樣突飛猛進,且部分還處在失業的點上,但通貨膨脹又是一個長期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明白通貨膨脹的受益人是誰,比如醬油、味精等都在漲價,損害了你的真實消費能力,而受益的卻是賣出東西的人。
所以,我們想要戰勝通脹,那就得去找能夠在通脹中充分獲益的人或資產,讓他幫你去戰勝通脹,而不是你自己去戰勝通脹。
-全文完-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
* 本文文字整理自喜馬拉雅《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