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變溫動物,它的活動與外界氣溫有密切聯繫,氣溫達到18℃以上才會出來活動。在南方,特別是在悶熱欲雨或雨後初晴時,蛇經常出洞活動,此外,雨季很多蛇洞被雨水淹沒,也會造成陸地上無家可歸的蛇增多。蛇類活動頻繁時間段主要在夏天的雨前、雨後以及洪水過後,因此,近期參與戶外活動的人要特別注意防範蛇類出沒。
滑鼠蛇
王錦蛇
據了解,德宏分布的蛇類品種眾多,有圓斑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竹葉青、金環蛇、銀環蛇等劇毒蛇類,也有滑鼠蛇、王錦蛇等無毒蛇,通常每年5—7月都是德宏地區蛇類傷人事件的高發期。
竹葉青
蝮蛇(其中一種)
眼鏡蛇
銀環蛇
圓斑蝰蛇
眼鏡王蛇
金環蛇
治療蛇傷主要是靠血清對抗蛇毒,一般對血清無過敏的患者在蛇毒清除後就會康復,但對於蝮蛇、竹葉青等毒性強的蛇傷,建議使用過血清的患者一周後到醫院複查。
1、在蛇區行走時,紮好褲腳(更不能穿短褲),穿好鞋襪(不穿涼鞋)。
2、在草叢中行走時,可手持一棍棒,邊走邊打草,起到打草驚蛇的作用。
3、夜行應持手電筒照明。
4、野外露營時應將附近的長草、泥洞、石穴清除,以防蛇類躲藏。
5、野外露營時關好帳篷門。
6、常備蛇藥,以防萬一!
7、遇見毒蛇,應遠道繞行,若被蛇追逐,應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轉彎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8、毒蛇怕人,受驚後會迅速逃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大多由於我們沒有發現它而過分逼近蛇體,或無意踩到毒蛇身體時,它才咬人。因此,在適於毒蛇活動的環境中行走時,提高警惕,並做適當的防護,許多蛇傷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不幸被蛇咬傷,千萬不要驚慌,最好先用鞋帶、衣物等做早期包紮,每15分鐘—20分鐘放鬆1分鐘—2分鐘,避免肢體缺血壞死。同時,記住蛇的體貌特徵,以便醫生診斷治療,並檢查傷口牙印,毒蛇的牙痕為單排,無毒蛇的牙痕為雙排。在做好基本護理後,儘快到醫院治療,但應避免劇烈走動或活動。
1、小毒蛇肯定沒有成年毒蛇厲害?
真相:雖然一般情況下被大蛇咬傷症狀更嚴重,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剛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媽媽毒性大。因為大蛇捕食頻繁,咬人時注毒量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剛剛孵化的小蛇較少捕食,因此咬人時注毒量相對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人兇狠。
另外蛇的種類不同,毒性強弱也不同,如銀環蛇的個頭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卻極強。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輕心。
2、被蛇咬過,但是幾十分鐘內沒有不適感,那一定是無毒蛇了?
真相:有些毒蛇咬傷後的症狀要經過1到4小時才能顯現出來。
3、被毒蛇咬了,必定沒命?
真相:野外無毒蛇佔多數,被無毒蛇咬傷的人因為精神過度緊張,也可能因驚恐而出現傷口劇痛紅腫甚至昏倒的現象,這是心理暗示的結果。
即便是被毒蛇咬傷,也會有「僥倖」存在,因為毒蛇咬人時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夠量的毒液注入人體,被毒蛇咬傷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狀比較嚴重有生命危險。關鍵是治療要及時。
4、三角腦袋的才是毒蛇?
真相:不一定,有的毒蛇就不是三角腦袋。
神經毒類:中毒表現為對神經系統的損害。中毒過程特點是,通常要經過一段潛伏期,一般約在咬傷後1-4小時左右才出現全身中毒症狀,但一旦發作,就急劇發展,並難以控制。嚴重者昏迷,呼吸停止,但此時心跳及血壓尚好,若堅持人工呼吸,便有搶救希望。
血循環毒類:中毒表現複雜,主要是血液循環系統的損害。中毒特點是潛伏期短,病勢發展快,局部壞死潰爛,傷口大量出血,甚至七竅流血。數小時之內送往就近醫院,仍可以治癒。
混合毒類:蝮蛇即屬於此類。中毒表現既有神經毒,又有血循環毒。中毒特點主要是呼吸麻痺和循環衰竭,所以即使進行人工呼吸也難以搶救。其中以眼鏡王蛇咬傷引起死亡的危險性比較大,死亡大多發生在咬傷後幾分鐘到2小時內。被眼鏡蛇咬傷若處理及時、救治得當,度過48小時危險期,一般均能治癒。
本期編輯:璃茉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