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1861—1940),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又號繼廬行者。大師對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後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與虛雲大師、太虛大師、弘一大師,合稱「民國四大高僧」。
此六字四聲念佛法乃印光大師親傳,由雲南雞足山放光寺住持慈法法師念誦。當年印光大師在靈巖寺時,念誦《大回向文》用這個調子。圓拙大師得到傳承到福建廣化寺讓大家用這個調念佛,並由定妙法師用譜子記下來以防誤傳。慈法法師當時在廣化寺任管堂,覺得這個調很好,可快可慢,可高可低,而且念起來清涼寧靜不憋氣,音域廣老少適宜,尤其適合經行念佛。後來慈法法師弘揚般舟法就用這個調子,現在大江南北幾乎所有般舟道場都用這個四聲念佛。
此調變化在「阿」上,第一句的「阿」是一聲,第二句為二聲,第三句為三聲,第四句為四聲。
四聲念法,前兩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側重在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渴求;後兩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側重在悲和厭離,願我和與我有緣的父母眾生都能往生極樂。
這樣念的時候,給我們的感受就好像一開始阿彌陀佛是遠遠的,而後越念越近,越念越大。
這裡面的欣也好,厭也好,原本都屬於分別念,屬於妄念,但淨土法門叫全妄成真的法門,妄念之極致就是真念。所以這叫借假修真。
我們修行人有這樣一種說法:願將東土三千界,盡種西方九品蓮。當我們每一聲清晰地念出,當我們的心中浮現出阿彌陀佛,當我們的音聲帶著我們的身心世界去皈依的時候,聲聲佛號就變成了朵朵蓮花。我們雖然坐在這個法堂裡,但每一個人卻在這世界植種蓮花。
以這樣的身心狀態去持誦佛號,念到點子上的時候就是含著淚水在念的,眼中含著淚水,然後頭腔是光明的,胸腔也是光明的,整個身體變得越來越清淨。這樣的生命力既是張揚的,又是含蓄的;既是投入到阿彌陀佛懷抱的,又是阿彌陀佛在長養我們的。
所以你念好的時候一天念下來也不會累,四聲佛號裡兩句開放、兩句含攝,既有觀又有定,既有欣喜,也有諸佛攝受我們的一種悲憫。
我們在家裡念佛的時候,兩個人也可以像東、西單一樣,東單和西單對著念。如果是一個人,念熟了以後也可以觀想,念的時候出聲念,默的時候把風聲或其他聲音觀想成佛號聲。
《觀無量壽經》中,佛陀宣說了極樂淨土的十六種觀法,在講到第十二觀「普觀」時說:「當起自身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池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疏鈔》中說:「昔有二僧,作蓮華開合想,遂得往生。」師公悟公上人也曾在極樂寺淨土道場的章程裡說:「又有人,於念佛時,常作蓮花開合想,不久往生,繫念不忘,亦可起希有想,生嚮往心。」
所以念佛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按照這個方法,觀想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坐在蓮花裡。有的人很慚愧,就觀想跪在蓮花裡。當念佛號的時候,蓮花徐徐打開;當聽佛號的時候,正好吸氣的時候,蓮花慢慢合攏。這樣念著念著就能觀了,就能同步了,我們的心也會越來越清淨。
所以念佛的時候,眼不是看外在的色法的,而是根據心,看到心裡觀想出的一朵蓮花。這朵蓮花比人還大,我們自己就坐在蓮花裡。念的時候蓮花慢慢地開了,默的時候、吸氣的時候,又慢慢地收回來。
用佛號來應我們的心,用我們的心去憶念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念佛憶佛、憶佛念佛。念只是持起這句佛號,憶的時候則是與佛號去相應。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口中在念,心裡在憶,止靜的時候直接就和佛陀合二為一,無內無外。《法華經》裡就說,「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我是有漏的,佛是無漏的,我是輪迴的,佛是清淨的,這一念,就能令我們的生命狀態判若天淵,所以這一念就是極其不可思議的尊貴。
「南無阿彌陀佛」,我整個的生命就像一滴水投入到大海裡一樣。「南無」,就是皈依,合一,念念南無就是念念把我個體的、輪迴的、小我的生命,投到佛陀不生不滅的、解脫的大海裡去,這就猶如遊子投入了媽媽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