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全文編譯!復旦張永振組揭示新型冠狀病毒與中國正爆發的...

2020-11-21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谷 君 說

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和寨卡(Zika)等新興傳染病對公共衛生構成了重大威脅。儘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是如何、何時和何地出現新疾病仍然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最近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導了一種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自第一位患者於2019年12月12日住院以來,截至2020年2月5日,已報導了24423例病例。流行病學調查提示著此次疫情爆發與武漢的一家海鮮市場有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復旦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名在這家海鮮市場工作的患者,該患者於2019年12月26日入住武漢市中心醫院,出現了嚴重的呼吸症候群,包括發燒、頭暈和咳嗽。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2月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重要的是,Nature期刊在2020年1月7日收到這篇論文的手稿,1月28日接受了這篇論文,並以「加快評審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這篇論文。論文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永振(Yong-Zhen Zhang)教授。

這名接受研究的患者是一名41歲的男性,無肝炎、結核病和糖尿病病史。他在病發六天後即2019年12月26日入住武漢市中心醫院。這名患者在就診一周後就出現發燒、胸悶,無力咳嗽、疼痛和虛弱。心血管、腹部和神經系統檢查均正常。觀察到輕度的淋巴細胞減少(每立方毫米少於900個細胞),但在全血細胞計數(CBC)測試中,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正常。

在血液化學測試中,觀察到C反應蛋白(CRP,血液41.4 mg/L,參考範圍0~6 mg/L)升高,並且天冬氨酸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和肌酸激酶的水平略有升高。動脈血氣(ABG)測試顯示這名患者患有輕度低氧血症,血氧水平為67mmHg。在入院的第一天(發病後第6天),胸部X線照片異常,伴有氣腔陰影,如磨玻璃樣陰影,雙肺局灶性實變和斑片狀實變。CT掃描顯示雙側局灶性實變、大葉性實變和斑片狀實變,尤其是下肺。胸部X線照片顯示入院後第5天(發病後第11天)雙側瀰漫性斑塊狀的模糊陰影。

通過商業病原體抗原檢測試劑盒開展的初步病原學調查排除了流感病毒、肺炎衣原體和肺炎支原體的存在,並利用PCR進行了確認。其他常見的呼吸道病原體,包括腺病毒,通過qPCR測試也是陰性。

儘管進行了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和糖皮質激素的聯合治療,但是這名患者表現出呼吸衰竭,並接受了高流量無創通氣。在治療三天後,這名患者的病情沒有改善,被送進了重症監護室(ICU)。這名患者入院6天後被轉移到武漢的另一家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名患者在當地的一家室內海鮮市場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除魚類和貝類外,在這次疫情開始之前,這家海鮮市場上還出售各種活的野生動物,包括刺蝟、獾、蛇和鳥類(斑鳩),以及動物屍體和動物肉。沒有蝙蝠在銷售。儘管這名患者可能與這家海鮮市場上的野生動物接觸過,但是他回憶說,他沒有接觸活禽。

為了研究與這種疾病相關的可能病原體,這些研究人員收集了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並進行了深度宏轉錄組測序。這名患者的臨床樣本在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生物安全3級實驗室中進行處理。

從200μl BALF樣本中提取總RNA,並使用Illumina MiniSeq進行雙端(150 bp)測序,從而構建出宏轉錄組文庫。他們總共產生了56565928個讀取序列(sequence read),從頭開始組裝這些讀取序列並篩選潛在的病原體。在利用Megahit組裝出的384096個片段重疊群(contig)中,最長的片段重疊群(30474個核苷酸[nt])具有很高的豐度,並且與之前在中國採樣獲得的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分離株bat-SL-CoVZC45(GenBank登錄號MG772933)具有密切的親緣關係,核苷酸序列同一性為89.1%。這種新型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及其末端分別通過RT-PCR9和5'/3' RACE Kit(TaKaRa)加以確定和確認。它被命名為WH-Human 1冠狀病毒(WHCV,也被稱為2019-nCoV)。

它的全基因組序列(29903 nt)的GenBank登錄號為MN908947。將這些RNA測序(RNA-seq)數據與這種組裝出的WHCV完整基因組進行重新映射導致123613個讀取片段發生組裝,並且在平均深度為6.04X(範圍:0.01X-78.84X)的條件下可實現99.99%的基因組覆蓋率。定量PCR(qPCR)估計BALF樣本中的病毒載量為3.95×108拷貝/mL。

通過與β冠狀病毒屬的兩個代表性成員---人類起源的冠狀病毒(SARS-CoV Tor2,AY274119)和蝙蝠起源的冠狀病毒(Bat-SL-CoVZC45,MG772933)---進行序列比對,這些研究人員描述了WHCV的病毒基因組結構特徵。基於這種序列比對和開放閱讀框(ORF),對WHCV的非翻譯區(UTR)和ORF進行了定位。WHCV病毒基因組類似於這兩種冠狀病毒(圖1),它的基因次序為:5'-replicase ORF1ab-S-envelope(E)-membrane(M)-N-3'。WHCV具有典型的β冠狀病毒的5'和3'末端序列,5'末端有265 nt,3'末端有229 nt。這個預測的WHCV ORF1ab基因(編碼複製酶)長度為21291 nt,包含16個預測的非結構蛋白(NSP),隨後是(至少)13個下遊ORF。

WHCV和SARS-CoV在nsp1中具有一個高度保守的結構域(LLRKNGNKG:胺基酸122-130)。WHCV的S、ORF3a、E、M和N基因的預測長度分別為3822 nt、828 nt、228 nt、669 nt和1260 nt。除了Sarbecovirus亞屬的所有成員都具有這些ORF區域之外,WHCV與SARS-CoV之所以相類似是因為它攜帶一個預測的位於M基因(編碼包膜蛋白的ORF)和N基因之間的ORF8基因(長度為366 nt)。WHCV ORF的功能是根據已知的冠狀病毒序列預測的。與SARS CoV Tor2類似的是,一個前導轉錄調控序列(TRS)和9個假定的TRS可以很容易地在WHCV ORF的5』端上遊鑑定出來,其中假定的保守性TRS核心序列以兩種形式---ACGAAC和CUAAAC---之一出現。

為了確定WHCV與先前鑑定的冠狀病毒之間的進化關係,這些研究人員基於整個基因組序列的核苷酸序列、非結構蛋白基因ORF1a和ORF1b以及S、E、M和N基因編碼的主要結構蛋白,估算了系統進化樹(圖2)。在所有系統進化樹中,WHCV與Sarbecovirus亞屬的成員(包括導致2002-2003年全球SARS 疫情的SARS-CoV)以及從蝙蝠中採集的許多SARS樣冠狀病毒簇集在一起。然而,根據所使用的基因不同,WHCV在Sarbecovirus亞屬內的拓撲位置發生變化,這提示著這組病毒在過去發生了重組事件(圖2)。

具體而言,在S基因系統進化樹中,WHCV與蝙蝠冠狀病毒bat-SL-CoVZC45存在最為密切的親緣關係,胺基酸一致性為82.3%,而與SARS-CoV的胺基酸一致性大約為77.2%);在ORF1b系統進化樹中,WHCV下降至Sarbecovirus亞屬內的基礎位置(圖2)。這種拓撲劃分(topological division)可能反映了蝙蝠病毒Sarbecovirus之間發生的重組事件,也在利用複製酶多蛋白pp1ab的保守結構域估算的系統進化樹中觀察到。

為了更好地了解WHCV感染人類的潛力,將它的刺突蛋白(S)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與SARS-CoV和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中的RBD進行了比較。WHCV的RBD序列與SARS-CoV的RBD序列(胺基酸一致性為73.8%~74.9%)和包括毒株RB4874、Rs7327和Rs4231在內的能夠利用人ACE2受體進入細胞的SARS樣冠狀病毒(胺基酸一致性為75.9%~76.9%)存在更為密切的親緣關係。

WHCV RBD僅比SARS-CoV RBD長一個胺基酸。相反,與SARS-CoV相比,包括毒株Rp3在內的不能使用人ACE211的其他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在473-477和460-472位點發生胺基酸缺失。先前確定的與人ACE2(PDB 2AJF)結合在一起的SARS-CoV RBD的晶體結構顯示,區域473-477和460-472與人ACE2直接相互作用,因此可能在確定物種特異性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些研究人員使用SWISS-MODEL伺服器進行蛋白同源性建模來預測WHCV、Rs4874和Rp3 RBD結構域的三維蛋白結構,並將它們與SARS-CoV RBD結構域的晶體結構(PDB 2GHV)進行了比較。與序列比對相一致的是,WHCV和Rs4874 RBD結構域的預測蛋白結構與SARS-CoV的RBD結構域存在密切的親緣關係,但與Rp3 RBD結構域的預測蛋白結構不同。

相比於可以結合唾液酸的其他人類冠狀病毒(HKU1和OC43),WHCV S蛋白的N末端與SARS-CoV S蛋白的N末端更相似。總之,WHCV和SARS-CoV RBD結構域在胺基酸序列和預測的蛋白結構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這就表明WHCV可能有效地利用人ACE2作為細胞進入受體,從而潛在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為了進一步表徵Sarbecovirus病毒的進化史中發生的推定重組事件,這些研究人員使用了重組檢測程序v4(Recombination Detection Program v4, RDP4)分析了WHCV和四種代表性冠狀病毒---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 Rp3,CoVZC45,CoVZXC21和SARS-CoV Tor2---的全基因組序列。儘管相似性圖提示著WHCV和SARS-CoV或SARS樣冠狀病毒之間可能發生重組事件,但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整個基因組都發生重組。

然而,在WHCV和SARS-CoV和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WIV1和RsSHC014)的S基因中檢測到一些在過去發生重組事件的證據(p

在片段(nt 1~1029)和片段(nt 1652至S基因序列末端)的系統進化樹中,WHCV與蝙蝠冠狀病毒Bat-SL-CoVZC45和Bat-SL-CoVZXC21存在最為密切的親緣關係,而在片段(nt 1030~1651)的系統進化樹中,WHCV與能夠直接人際傳播的SARS-CoV和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WIV1和RsSHC014)劃分在一起。儘管這些重組事件似乎在Sarbecovirus病毒中比較常見,但沒有證據表明重組促進了WHCV的出現。

冠狀病毒與人類的許多傳染病疫情有關,包括2002~2003年的SARS和20121年的MERS。其他的四種冠狀病毒---人類冠狀病毒HKU1、OC43、NL63和229E---也與呼吸系統疾病有關。儘管自2005年以來在中國在包括蝙蝠在內的哺乳動物中廣泛發現了SARS樣冠狀病毒,但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的確切來源仍不清楚。

在這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從中國武漢市一名患有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的BALF樣本中描述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WHCV(2019-nCoV)。系統進化樹分析表明WHCV是β冠狀病毒屬(Sarbecovirus亞屬)中的一種新型病毒,因此與SARS-CoV1表現出一些基因組和系統進化相似性,尤其是在RBD中。

2019-nCoV與SARS-CoV之間存在的基因組和臨床相似性,以及它在臨床樣本中的大量存在,為WHCV與武漢市正在發生的呼吸道疾病疫情之間存在關聯性提供了證據。儘管僅從一名患者中分離出這種病毒不足以得出導致呼吸道症狀的結論,但是這些發現已在其他患者中得到獨立證實。

蝙蝠中多種SARS樣冠狀病毒的鑑定導致人們認為這些動物是這些病毒的天然宿主。在中國的蝙蝠中廣泛發現了SARS樣冠狀病毒,但尚未記錄到與SARS-CoV相同的病毒。值得注意的是,WHCV與蝙蝠冠狀病毒存在最為密切的親緣關係,甚至在nsp7和E蛋白方面與Bat-SL-CoVZC45表現出100%的胺基酸相似性。因此,這些數據表明蝙蝠可能是WHCV的宿主。但是,由於首次報導這種疾病時這家海鮮市場上有多種動物在出售,因此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工作來確定WHCV的天然宿主和中間宿主。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活動推薦

相關焦點

  • 全文編譯!復旦大學張永振課題組發表Nature論文揭示新型冠狀病毒...
    最近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導了一種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自第一位患者於2019年12月12日住院以來,截至2020年1月25日,已報導了至少1975例病例。流行病學調查提示著此次疫情爆發與武漢的一家海鮮市場有關。
  • 【學術前沿】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首次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流行...
    【學術前沿】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首次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流行病學,生物學特徵 2020-02-04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永振團隊:新型冠狀病毒更有效地感染人類
    ·研究證實該病毒與SARS同屬於冠狀病毒,但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有效地利用人ACE2作為細胞進入受體,從而使得其更容易感染人類。·通過基因組序列對比表明,新型冠狀病毒與感染人類的SARS病毒或蝙蝠身上的類SARS病毒之間發生了基因重組,但還不能推定是基因重組促進了新型冠狀病毒的誕生。
  • Nature發布2020十大科學人物榜單,李蘭娟、張永振上榜
    在 Nature 評選出的十大人物中有 7 人在本年度做出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驚人發現或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張永振
  • Nature解讀:為什麼說新型冠狀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
    Nature解讀:為什麼說新型冠狀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黃向東審校自武漢第一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患者於2019年12月12日住院以來,為了儘快了解和控制這種病毒,全球的科學家們都在研究這種病毒的的宿主、流行病學和生物學特徵,2月3號,兩支中國科學家研究團隊同時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上背靠背發表的兩篇文章,不約而同地指出,2019-nCoV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
  • 全文編譯!復旦大學在Cell期刊上發文,從基因組學角度揭示SARS-CoV...
    2020年3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新型人類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的持續大流行引起了全球的極大關注。我們和中國的其他人參與了對這種病毒的初始基因組測序。在本文中,我們描述了針對SARS-CoV-2的出現,這些基因組數據揭示了什麼,並討論了我們對其起源理解上所存在的差距。
  • 【安捷倫】鑑定新型冠狀病毒,宏基因組二代測序(mNGS)技術十分關鍵!
    自 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相關科研單位便緊鑼密鼓地開展病毒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2 月 3 日,Nature 在線發布了復旦大學張永振教授團隊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該團隊對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進行了宏基因組二代測序(mNGS),鑑定出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並發現該病毒基因組與蝙蝠體內發現的 SARS 樣冠狀病毒基因組有 89.1% 的相似性[1]。
  • 張永振教授、李蘭娟院士獲評Nature雜誌2020年度人物
    這是一個全新的冠狀病毒,類似於導致了2003年SARS。其他研究人員立即據此對該基因組做了研究,以確定病毒的關鍵蛋白,進行診斷測試並設計了疫苗。1月3日,張永振在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實驗室收到了病原體樣本,經過40個小時的工作,1月5日凌晨,團隊成員Chen, Yan-Mei通知張永振,該病毒與SARS有關。張永振立即通知上海市衛生部門,並將數據上傳到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處理後等待張永振授權正式上傳。
  • 專家探索新冠病毒源頭 預測未來將出現更多冠狀病毒
    作者:雪梨大學2020年3月27日——今天,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醫學科學學院Edward Holmes教授和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永振教授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評論。但Holmes教授和張永振教授很快指出,由於「並非所有的早期COVID19案例都與該市場有關,因此病毒源頭可能比最初猜測的更複雜」。文章總結道,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成為人類第5種地方性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顯然有能力跨越物種界限,適應新的宿主,這讓我們更直接的預測未來會出現更多的冠狀病毒」。因此人類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幫助制定公共衛生政策,以應對類似病毒的出現。
  • 新型冠狀病毒攻擊並破壞T細胞,就像HIV一樣
    現在,來自美國和中國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證據,表明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冠狀病毒病會攻擊免疫系統的T淋巴細胞。令人擔憂的發現凸顯了新型冠狀病毒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會破壞免疫系統,使患者無法抵抗感染。
  • 迄今最詳細分析:復旦張永振教授等《細胞》探討新冠病毒起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1月11日,復旦大學張永振教授與合作者雪梨大學Edward Holmes教授在開放式病毒學網站向全世界公布了第一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完整基因組序列,這株病毒來自武漢在12月底收治的一位不明肺炎患者。
  • 全文編譯!Nature子刊評述文章介紹針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
    2020年2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最近在中國武漢的重症肺炎患者中鑑定出以來,它迅速在人群中傳播。截至2020年2月10日,在四大洲的25個國家已報導了2019-nCoV病例,已確診病例超過40000例,估計死亡風險約為2%。
  • 科學家發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仍在蔓延。今天,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為人們認識這種新型病毒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科學依據。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軒合作,帶領研究團隊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論文,分析闡述了引起近期武漢地區肺炎疫情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來源,及其與導致「非典」疫情的SA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遺傳進化關係,並揭示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 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 揭示傳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
    新民晚報訊 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軒合作,今天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在線發表論文,分析闡述了引起近期武漢地區肺炎疫情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來源
  • 從Nature & Science發文角度看中國高校抗疫成就
    2020年伊始,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然爆發並迅速席捲全球,引發了21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在這篇文章中,張永振團隊詳細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發現過程,呈現了病毒基因序列,表明蝙蝠很可能為該新型病毒的宿主,並且該冠狀病毒有可能利用ACE2作為侵入受體,促進其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 鍾南山、石正麗、張永振入選時代周刊2020年具影響力100人
    石正麗今年1月,由石正麗領導的第一批科學小組成功分離出了新型冠狀病毒2003年,另一種冠狀病毒(SARS-CoV)引發了非典疫情。為了找到它的起源,石正麗和她的同事們前往中國西南部的洞穴。在那裡,她們發現蝙蝠感染了類SARS-CoV病毒。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石正麗團隊繼續深入挖掘了更多的洞穴,並發現了更多的蝙蝠冠狀病毒。
  • 譚德塞和中國科學家張永振和李蘭娟進入科學界十大最重要人物
    《自然》網站發布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其中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以及中國科學家張永振和該雜誌稱,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暴發極大地影響了該網站對專家的選擇。 排在榜首的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 他呼籲各國積極應對新冠病毒威脅。
  • 鍾南山、石正麗、張永振入選202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
    石正麗今年1月,由石正麗領導的第一批科學小組成功分離出了新型冠狀病毒2003年,另一種冠狀病毒(SARS-CoV)引發了非典疫情。為了找到它的起源,石正麗和她的同事們前往中國西南部的洞穴。在那裡,她們發現蝙蝠感染了類SARS-CoV病毒。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石正麗團隊繼續深入挖掘了更多的洞穴,並發現了更多的蝙蝠冠狀病毒。2015年,石正麗和她的同事警告說,另一種蝙蝠冠狀病毒可越過物種屏障,造成嚴重破壞只是時間問題。
  •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首次公開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NGDC)信息顯示,1月26日,該中心收錄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提供的5株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這是自2019年12月該病爆發以來,國內公共數據平臺首次公開發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