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術研究為志業,以教書育人為己任
——訪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沈壯海
「自來武漢大學讀書算起,我已經在這裡學習、工作和生活了整整三十年。兩個多月以來校內外抗疫的風雨悲愁、逆行戰鬥,給了我前所未有的特殊感受,讓我得以更深地理解這座城市、這所大學。」今年四月初,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沈壯海在隨筆中這樣寫道。
身處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主戰場武漢,在「封城」期間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中,沈壯海對偉大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他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多年來孜孜以求,以學術研究為志業,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積極為思想理論和文化建設建言獻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人才。
1971年11月,沈壯海出生於河南省博愛縣,自幼敏而好學。十九歲入讀武漢大學後,他的履歷便與思想理論教育再未分開。從碩士畢業留校任教,到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他懷著讀書明理、經世致用的理想,在專業領域內刻苦鑽研,逐漸豐富了知識積澱,拓展了思維深度,形成了學術偏好。博士畢業論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被學界評價為思想敏銳、觀點新穎、論證深刻,並於答辯翌年正式出版,此後又經過多次修訂、重印,影響廣泛。在他看來,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有效性,要有文化視野。
這樣的治學理念,沈壯海堅持至今,不斷取得新成果。迄今為止,共在各大報紙、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專著、主編學術著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文化軟實力及其價值之軸》《興國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釋講》等十餘部,並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等多項。「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期望和囑託,沈壯海銘記於心。
願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當求是而戒趨時,當植根實踐而戒拘古摹西,當面對時代、面對實際。」沈壯海表示。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他認為必須「破繭而出,貼地飛翔」,即勇於突破現有相關學術範式的制約,在對實踐的高度敏感、深切感知中深化理論探索、推進理論創新。
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執教二十餘年,沈壯海傳道授業、誨人不倦,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在密切關注、努力推動學科發展的同時,他一直情牽學生成長。「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想發揮好立德樹人的作用,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須力避內容陳舊、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等,講出應有的精彩。」沈壯海提出,要在深、實、新、活等四個方面下大功夫、下足功夫,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平時,他常教育學生,治事須先治心,做人要有擔當、勇創新、淡名利。「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是沈壯海的座右銘,也常用以勉勵學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也是沈壯海的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自信,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實踐問題,也是當前思想文化領域面臨的一個重要理論課題。」沈壯海分析,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探索和奮進,奠定了文化發展的強大國力基礎,推動了民族文化素質的普遍提升,開闢了文化興盛的獨特發展道路,促進了文化事業產業的繁榮發展,增進了建設文化強國的理論自覺,從而讓文化自信的有力重建得以實現。在去年出版的《論文化自信》一書中,他以「承古強今,向新而行」等八個字提綱挈領展開論述,談到對文化自信的理解要有整體觀念、當下意識。
「文化之核是價值觀,文化自信之核是價值觀自信。」沈壯海表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擺在戰略位置。那麼,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建議,要融於教、涵於制、行於眾、化於境,推動人人主動踐行,落到實處。如何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他強調,要全面把握、深入分析我們黨關於這一問題的戰略思考,還要關注基礎理論、嶄新課題、當下現實、內在機理等。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言簡意賅,發人深思。沈壯海認為,學術發展要積極引領、支撐和服務社會發展;有了責任擔當,學術創新才有動力。「這種責任擔當,就是要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心繫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他如是說。(光明網記者李姝昱採訪整理)
嘉賓簡介:沈壯海,現任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首席專家。多年來,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等方面的研究,獨著有《論文化自信》《文化軟實力及其價值之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等,曾獲第十三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先後入選中宣部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08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獎勵計劃(2012年度)等。
[ 責編:劉冰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