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
蔣公的墓地在樓門外的壩基橋,墓地附近一戶人家有個童養媳。康熙四十年,這個女孩兒買面回來,路過蔣家墳。稍微站了一會兒,面不見了,到處都沒找到。回去告訴婆婆,婆婆以為她撒謊,怒罵了一頓。女孩兒到蔣公的墳前痛哭,對天發誓祈禱。站起來後,看到墓門旁的一個石虎吐出一縷面。她把婆婆拉到這裡看,婆婆才不再認為她撒謊。
當天晚上,有人看到蔣公墳前燈火通明,好一會兒才滅。第二天再看,石頭老虎的嘴缺了一個口子,以後再沒作怪。
蔣光祿公塋在婁門外壩基橋,康熙四十年間,有墳之鄰近一養媳,買面過蔣墳,稍佇立,倐失去,覓之不得。歸而告其姑,姑怒疑其誑也,罵之。養媳哭泣至蔣墳,向天拜禱,回視兩旁石獸,有石虎口吐面一縷,因拉姑觀之,怒始息。
是夕有人見塋前神燈照耀,逾時滅。明日視之,虎已缺其口,後不復怪矣。
常開平遺槍
金陵開平王(明朝常遇春)的舊王府,據說裡面有妖怪,進去的人經常無故死亡。從清朝建朝以來,到這裡任職的官員都把開平王府加上封條,不敢進去看。某一天晚上,裡面火光沖天,大家以為失火,紛紛來救。打開大門,卻發現裡面黑漆漆一片,正在驚訝的時候,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大殿後的東北角,一條丈八長矛破土而出,像一條蜿蜒的龍,沖天而去。
大家正在驚訝,一個道士穿著破爛的道袍拄著拐杖路過。聽到這件事,他笑著說:「開平王在世的時候,曾手持此槍輔佐明太祖建功立業。後來從北平回來的途中病死。明太祖命人把槍埋在大殿旁邊。這條槍本是開平王當強盜時收服的毒龍,埋在這裡已經五百年,應該化去了!」
眾人問他姓名,道士不回答。眾人再三詢問,道士豎起三根指頭說:「我是羊城人。」說完不見了。有見識的人說:「明朝初年的張三丰就是羊城人,道士豎起三個指頭,是不是暗示自己是張三丰?」
金陵開平王第,相傳其中有怪物,故入者輒死。自國初以來,凡邑宰履任,必加封條一重,莫敢啟焉。忽一夕,第中火光燭天,以為失火,相率奔救。啟扉入,但覺殿宇沉沉,黝黑不見一物。方共疑訝,忽狂風驟起,雷電交作。殿後東北隅,一丈八霜矛拔地而出,化作龍形,蜿蜒衝霄而去。
方共嘆詫,一道人披衲支離,曳杖而過。聞其事,笑曰:「開平王在時,嘗手提是槍,佐太祖掃平宇內。後自北平還,道中病亟,遺命以此槍瘞於殿側。此槍本開平從劉聚為盜時所收之毒龍,今埋地中已五百年,當化去矣。」眾問姓名,道人不答。再叩之,乃駢三指曰:「羊城人。」言訖不見。識者曰:「明初張三丰本羊城人,其駢三指者,殆即三豐之謂乎。」
李五七事神
池州建德縣農民李五七,家境富裕,喜歡供奉鬼神。慶元二年四月,去婺源五侯廟上香八天,來回一共用了十五天。到家那天晚上,門外忽然鑼鼓喧天,彩旗招展,穿著繡花衣衫的僕人有一百多個。隊伍的最後面是個騎馬的貴人,打扮像個王者,手拿紫絲做的馬鞭,直接騎馬進了院子,下馬上了臺階,坐在正位上。
李五七的家人和鄰居知道這是神,共同跪拜,李五七恭敬地問道:「敢問大王是哪裡的神靈?」貴人笑著說:「你們不認識我嗎?我就是婺源靈順廟五顯宮的太尉。感念你上香時精神至誠,所以一路護送你回來。先暫時在你這住幾天。」然後又談起李家以前發生過的事,都非常準確。李五七非常欣喜,打掃出一個房間,安排了精緻的香案,用蔬菜瓜果供奉。神經常現形,某次說:「我在本宮的時候受四方百姓瞻仰,沒辦法,只好吃齋。現在專門住在你家,很少接觸外人,可以吃些葷腥。」於是,李五七殺豬宰羊侍候這個神,有時候還找人唱歌,整夜飲酒作樂。
就這樣,他也無心從事生產,花費又高,逐漸貧窮。到了八月的時候,妻子和一個女兒得暴病死去。李五七有些懷疑厄運是這個神帶來的,九月末,再次到婺源,去廟裡祭拜投訴。燒完紙錢,他在大門口徘徊,不到兩個時辰,就見兩個黃衣軍卒捉了一個人來。正是自己家中供奉的那個貴人,還穿著王者的服飾,但是帶著枷鎖。李五七快馬加鞭趕回家裡。婢女們說:「自從郎君走後,神雖然照常現形吃東西,但面帶憂色,後來被兩個人捉去。」神不再出現,後來怎麼判決的,就無法知道了。
池州建德縣白麫渡莊戶李五七,生計溫裕,好事神,裡人呼為郎。慶元二年四月,謁婺源五侯廟,拈八日香,十五日還家。是晚門外金鼓喧訇,旌旗煥赫,繡衫花帽者百餘輩呵導繼來。最後一貴人,服王者之衣,執紫絲鞭,跨馬直入,至廳階而下,坐於正席。
一混良賤悉見之,知其為神,列拜拱問曰:「敢問大王為何處靈祇?」笑曰:「汝乃不識邪?吾即婺源靈順廟五顯宮太尉也。嘉汝香火至誠,自汝回程,便相衛至此,擬借汝宅暫駐。」且言已往之事,悉如目睹。李慰喜滿望,汛治一室,淨潔几案奉安,神時時現形,祭饌用素蔬麫食。語之曰:「吾在本宮為四方信士瞻仰,不得不齋心報答耳。今此既非當境,稀接檀信,但隨食葷腥無礙。」於是烹羊炰豕,嘉酒鮮食,婦女歌唱侑飲,夜以繼日,備盡歡暱。
李不復治生業,財力漸削。至八月終妻與一女暴疾而死。方以為疑,九月末,躬詣婺源祖殿,投牒訴理,焚獻既畢,徘徊大門下,不兩時頃,見黃衣兩承局擒一人,服王者衣,李視其狀貌,即家中所供奉飲宴者。遂上鐵枷,付一司鞫治。李拜謝,兼程奔歸。群婢妾言:「自郎之行,神雖起居飲食如常,而奄奄有愁色,果有兩使來追去。」其後斷治曲折,無從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