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與動物共情背後的,不是可愛,是相似 | Scientific Reports

2020-12-06 科學網
在人與動物共情背後的,不是可愛,是相似 | Scientific Reports

論文標題:Empathy and compassion toward other species decrease with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time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作者:Aurélien Miralles, Michel Raymond et.al

發表時間:2019/12/20

論文標籤:Human behaviour,Phylogenetics

數字識別碼:10.1038/s41598-019-56006-9

綿延澳大利亞數個山林的火情牽動了世界的心,考拉和袋鼠們可憐又可愛的身影也格外受到新聞報導的青睞。在人們轉發、點讚,為小動物點亮蠟燭的背後,是什麼驅動了人類對於其他物種的同情,又是什麼促成了這樣的移情作用呢?來自法國的研究人員從物種演化分歧的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發現人們往往傾向於與更接近人類的動物建立共情,該成果於近期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歡迎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詳情。

圖為僅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有少量分布的袋獾。「可愛」程度的差別,或人對其熟悉程度的差異,是人們對不同的動物保持不同態度的原因麼?

圖片來源:David Clode,unsplash.com

目前,地球上居住著數百萬種極具多樣性的生物物種,但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能引起人類同樣的自然反應或強烈的情感共鳴。研究人員對人類對不同生物的情感反應的程度,以及可能解釋這些差異的因素知之甚少。為了揭開這一差異背後的秘密,來自法國的研究人員利用在線調查的形式對3500名評分者進行了測試。

參與者必須根據特定的問題做出選擇,這些問題是為了評估他們的共情感知或他們對被拍攝的有機體的擴展問題的同情偏好。結果顯示,共情得分與這些動物與人類在演化歷史上的分歧時間呈顯著負相關。然而,如果分歧時間超過一定的範疇,人們對該物種的共情感知會穩定在一個最低的水平。而在同情心得分方面,儘管這些得分是基於對非自發的假設性問題的選擇,仍然與同理心得分和分歧時間緊密相關。

實驗過程:基於一個重點問題,每個評估者有22組圖片進行評估(圖片主體的有機體從52個物種中隨機抽取)。這個問題也是在測試開始時隨機抽取的,目的是評估共情感知或同情偏好。

照片來自:A. Miralles

綜合性的人類特徵是在演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物種越是接近人類,它與人的共同特徵就越多。在不同物種與人類的這些共同特徵中,有許多可能會引起人的感官偏見。這些擬人化的信號可以調動認知迴路,並觸發通常在人際關係中起作用的親社會行為。

通過同理心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對於人類之間成功的社會交往至關重要,而人的共情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類的基因決定的。並且,在所有的可能性中,這種親社會性驅動因素在人類物種的進化過程中被選擇,以促進個體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然而,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對其他生物的移情敏感性的擴展仍然是一個未得到充分研究的問題。

摘要:Currently the planet is inhabited by several millions of extremely diversified species. Not all of them arouse emotions of the same nature or intensity in human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xtent of our affective responses toward them and the factors that may explain these differences. Our online survey involved 3500 raters who had to make choices depending on specific questions designed to either assess their empathic perceptions or their compassionate reactions toward an extended photographic sampling of organisms. Results show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mpathy scores and the divergence time separating them from us. However, beyond a certain time of divergence, our empathic perceptions stabilize at a minimum level. Compassion scores, although based on less spontaneous choices, remain strongly correlated to empathy scores and time of divergence. The mosaic of features characterizing humans has been acquired gradually over the course of the evolution, and the phylogenetically closer a species is to us, the more it shares common traits with us. Our result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many of these traits may arouse sensory biases. These anthropomorphic signals could be able to mobilize cognitive circuitry and to trigger prosocial behaviors usually at work in human relationships.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在人與動物共情背後的,不是可愛,是相似
    「可愛」程度的差別,或人對其熟悉程度的差異,是人們對不同的動物保持不同態度的原因麼? 圖片來源:David Clode,unsplash.com 目前,地球上居住著數百萬種極具多樣性的生物物種,但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能引起人類同樣的自然反應或強烈的情感共鳴。
  • 國產喜劇共情指南
    細想想,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悲傷的事情。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註定是一個身上充滿悲情的人。有句爛大街的話是,喜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這話或許不新鮮,但在共情這個層面,事實證明,就是很有效。
  • Scientific reports:多能幹性因子NANOG促進癌症發生機制研究
    2015年5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 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優秀的共情能力,也是生活中高情商的一種表現。
  • 共情時代:三個層次理解共情,學會給別人公平,有利於合作的進行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共情時代》。因為黑猩猩的基因和社會性都與人類十分接近,比較方便實驗觀察,所以研究者們會通過黑猩猩來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共情能力,並由此推論,共情是動物也能擁有的能力,是我們在漫長的演化中獲得的一種反應機制。很多人都覺得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有生物學家提出,每個物種存在的目的都只有生存和繁殖;同時也有經濟學家認為,人活著只是為了生產和消耗。
  • 「都說我冷漠,其實只是不會愛」丨缺乏共情能力背後是怕受傷
    可惜她不是個好演員,漸漸地,朋友們感覺到她漠不關心的樣子,也對她敬而遠之。她告訴我,她以前不是這樣的,但那時的自己,現在好像想不起來了。朋友的感慨讓我想到了之前KY關於共情能力的討論(點擊查看��為什麼我對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研究:共情能力太強會更不開心嗎?)。那麼,對這些「大寫冷漠」的人來說,他們真的是缺乏共情能力嗎?
  • 只有共情,不等於善良
    例如,如果你處於狂喜之中,我也因此而感受到這種強烈的愉悅,那麼我可以說自己在跟你共情,但如果說我很同情你或者憐憫你就會顯得非常奇怪。另外,同情和憐憫指的是對他人感受的回應,而不是鏡像反映出同樣的情感。如果你替一個窮極無聊的人感到苦惱,這是同情;如果你也感到無聊,這才是共情。如果你因為一個人的疼痛而感到悲傷,這是同情;如果你也能感受到他的疼痛,這才是共情。
  • 羽生結弦的表演和人為何值得愛?傷痛換來的善良,共情能力太強!
    前幾天,微博上有這樣一個熱搜:「共情能力強的人」。說的是,「共情能力強的人也很慘。因為經歷的痛苦越多,你就越柔軟細膩,處處慈悲為懷。看到別人流血,想起的全是自己的疤。你看到的善良,都是用半條命換來的。」瞬間戳心。這個話題,讓很多人一下子就能想到他。
  • 反同理心(共情)
    同情的意思是我明白你的感受,重視你的感受。我很在乎你,但是我沒必要和你有同樣的情緒。肖恩·伊爾:你如何定義共情?共情和同情,或者說共鳴有什麼區別?保羅·布魯姆: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很多人在看到我的書名時都會嚇一跳,我開始意識到人們對「共情」(empathy)一詞都有著不同的理解。
  • 誰不喜歡有共情能力的人呢?
    共情能力在感情關係中彌足珍貴,但很多人沒有。何為共情能力?舉個例子:老婆對你說:【「老公,我今天逛街沒買到合適的衣服!」】大概會有如下幾個回答:1、展露決心:老婆我明天繼續陪你逛街吧!但是這幾個回答,都不是具有共情的回答。完美的答案很簡單,你只需要對她說:「老婆,我買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也特別不爽!」什麼意思?其實就是我理解你了。這句【共情回答】有什麼深意?共情最基本的原理是:讓人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
  • 最重要的三個職場能力——共情、共情、共情
    共情能力!先講一個身邊人的例子。之前在報社工作,總編輯是一個能力強、手段硬、脾氣大的人。脾氣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月四次的總編會,至少有一次,要罵哭一位副總編。平日裡,只要這位總編輯出現在辦公室,辦公室就立刻鴉雀無聲,有的同事在電梯裡遇到他,都要屏住呼吸,因為空氣凝結到,連呼吸聲都太吵,要是有事必須去他的辦公室,先得在門口深呼吸一分鐘,抖腿30秒。
  • 小青閒聊寶可夢:可愛的皮皮,背後的秘密卻讓人背後一涼?
    今天我們要聊一隻非常可愛,非常招人喜歡,隨隨便便就能萌殺玩家的寶可夢。你說是皮卡丘?當然,皮卡丘確實很可愛,但這隻寶可夢也不差,它的名字叫做皮皮,皮皮是第一世代加入的寶可夢,可愛的外表,讓它俘獲了很多少女的心,小青也是非常非常的喜歡它,今天,小青就跟大家講一講皮皮身上的有趣故事。1、皮皮究竟是什麼屬性?
  • 野生動物們生了什麼病?與我何關 | Scientific Reports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動物腦,也叫情緒腦,另一個叫理性腦。當你生氣時,你的大腦蓋子就會打開,動物腦就露出來,你的行為就會被它主導,如情緒化、不理智等,把情緒亂丟出去,傷害他人也氣了自己。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用一些方式,讓大腦蓋子合起來,我們的理智腦出來。
  • 蔡康永用6個字,擊中成龍淚點:高情商的人,都懂得「共情」
    簡單地說,就是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讓對方感覺到你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而是站在他的身邊,你們是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的人。 共情溝通,是一種徵服人心的藝術。共情的深度,往往決定了你與對方的關係深度。
  • 如何提醒孩子可愛動物背後隱藏的危險?
    但是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蝸牛,從來不覺得這種軟軟的小生物會給人帶來威脅。如何向小朋友提醒可愛小動物背後隱藏的危險,這可是個技術活。而《隱藏的危險:探索和發現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就是專門給小朋友們做野生動物安全教育的繪本。
  • 英國科學家:寵物不是人、主人真的狗,兩者相似的科學道理已發現
    根據英國網站《鄉村生活》2020年5月24的整理,作者麗莎瓦爾登提出了一個現象,根據最新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收養看和自己相似長相的寵物。英國科學家彼得·內維爾教授已經發現了背後的科學道理:正所謂寵物不是人,主人真的狗不是偶然現象,這裡的狗是形容詞。
  • 十大外表可愛,實際很危險的動物!
    十大外表可愛,實際很危險的動物!動物身上有著原始的野性,它們要在地球上生存,僅僅靠可愛和溫順是不夠的。為了自保,為了自由,為了能讓家族世代繁衍,動物們也會不擇手段。接下來,小編將介紹10種擁有著迷人可愛的外表,但是卻暗藏殺機的動物。
  • 《明星大偵探6》我能跟趙星兒共情,卻無法跟這兩案的兇手共情
    《明偵6》我能跟趙星兒共情,卻無法跟這兩案的兇手共情雖然說最近這2期的《明星大偵探6》,剛剛開篇就迎來了不錯的反響,很多高能的設置,直接讓《明星大偵探》第六季,成功上9分以上的評分。但是,不得不說,這幾期的兇手作案的行為,卻讓人無法產生共情。
  • 愛的潤滑劑:四個步驟,助你練成共情高手
    這句話的背後,是兩個字:共情。一、什麼是共情《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裡說的「惻隱心」其實就是共情,也就是同理心,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善解人意。共情,是一種能設身處地考慮他人處境,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