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遏學術腐敗須改革評估體系(4)

2021-01-07 參考消息

【延伸閱讀】美媒曝光中國「論文造假工廠」:有錢即可掛名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 港媒稱,內地被揭存在論文造假工廠。知名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近日發布調查文章指,目前權威科學期刊上的學術抄襲問題嚴重,有些論文甚至抄襲與研究課題無關的內容,僅修改關鍵詞就直接搬字過紙,而這些論文的來源大多來自中國。該雜誌點名一家位於上海的「論文工廠」,只要花錢就可以掛名該機構的論文,投遞國際期刊。

據香港《成報》網站12月22日報導,《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引述從事學術期刊出版多年的工作人員指,學術造假是個全球問題,其中某些造假論文已經滲入期刊《診斷病理學》中,該期刊2014年5月發表的14篇論文中,6篇存在可疑的句子重複及其他違規行為。文章分析100篇學術論文的語言用詞,發現一些論文看上去像是工業規模大量生產出來,其中24篇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C)的資助,另外17篇的科研津貼來自其他中國政府部門。

論文已交紀檢監察審計局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通過電郵向《科學美國人》證實,涉假的24篇論文隨後被移交給紀檢監察審計局,該局每年會調查指控幾百件學術抄襲行為。「基金會每年會採取數十場行動來打擊學術抄襲行為,儘管代筆現象並不常見。」楊衛強調,基金會一直採取措施打擊學術造假行為,包括最近安裝了「相似度檢查」工具來應對科研申請書中可能出現的剽竊行為,但對於對「論文工廠」的問題就「沒有太多經驗」。

以今年5月出版的《診斷病理學》中有一篇論文為例,該文由廣西醫科大學的8名科研人員所撰,內容評估某基因的不同變體是否與胃癌有關,但是卻並未找到兩者之間的關聯。調查發現,其中內文與多年前在學界發表的有關前列腺癌的論文,除了更換某些關鍵詞之外,有時整段文字幾乎完全一樣。而事實上,這類型的學術抄襲屢見不鮮,「只是把不同的基因和疾病嵌進這段文字中,就像在玩一個深奧版的瘋狂填詞遊戲」。

價錢取決於期刊的影響力

《科學美國人》指出,這類論文是大規模量產而生,而且大部分來自中國。雜誌上月通過懂中文的記者聯繫一家位於上海的「MedChina醫學服務中心」,佯裝購買科學論文。該公司竟隨即提供幾十條科學「代售話題」和科學雜誌「論文轉讓」協議。相關負責人稱,這些論文已經被同行評審期刊認可,價錢則取決於目標期刊的影響力。根據記者要求,該公司提供一份價9.3萬人民幣的論文,保證目標期刊的影響因子為3.353。

據內地媒體查證,被點名的「MedChina」在2008年創建,專注於為國內各醫學機構提供醫學論文翻譯、潤色、修改,在北京、上海等地均設有辦事處,隸屬於「上海文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註冊地址為復旦大學科技園。雖然「MedChina」負責人接受採訪稱,公司只負責論文翻譯,並不「生產」論文,也不提供為論文進行潤色等服務。不過,該公司的官網在消息公開後已經無法打開,並刪除微博、微信的所有信息。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論文造假 圖表來源:新華社

(2014-12-22 07:39:00)

相關焦點

  • 破除「SCI至上」是學術評價改革的突破口
    自201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來,一系列關於學術評價體系改革的文件相繼出臺。這體現了國家層面對改革學術評價制度的決心,切實推動學術評價「破四唯」從理念走向實操。
  • 著名高校涉嫌學術腐敗問題的學者不下百人
    國內很多著名高校都傳出有學者涉嫌學術腐敗;剽竊者在一本書中「引用」教育部官員著述多達8萬字,被質問時回答「因為你們的研究成果權威」……  在「中國法學會網」今天舉辦的「如何用法律規範學術制度」座談會上,楊玉聖、鄧正來等學者披露了大量學術腐敗的事實。
  • 唯SCI論文數量的評價體系必須終結
    過度強調SCI必然導致學術畸形 SCI論文的數量與日俱增,伴隨而來的是學術泡沫化,學術腐敗和創新精神的淪喪,而且這種現象日趨嚴重。 我們看到,一些所謂的「SCI專業戶」找到了「訣竅」,可以連篇累牘地發表所謂的SCI收錄論文,成了「SCI百萬富翁」。
  • 構建科學有效的學術產出測量體系
    摘要:通過對學術產出的測量方法,包括數量測量、質量測量以及混合測量等進行全面梳理,以期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探討科學有效的學術產出測量體系,對首都高校師資隊伍績效評價提出建議。因此,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以及一流學科,已成為首都高教改革題中之義。從世界公認的大學排行榜來看,教師隊伍在指標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尤其是教師的學術產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一流的教師,必須有一流的學術產出,必須遵循世界上通用的大學教師評價考量體系,必須構建科學有效的學術產出測量體系。《方案》明確指出堅持以績效為槓桿;強化目標管理,構建完善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體系。
  • 孔祥濤: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與治理體系
    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2020年4月,面對新冠疫情蔓延後國際風雲變幻,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 港媒:亞投行與多個國際機構合作 更懂發展中國家
    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導 港媒稱,觀察家和銀行官員說,由中國牽頭新成立的兩家跨國發展銀行仍未找到區別於現有機構的方式。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6日報導,成立於一年前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總部位於上海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正在尋找既有機構為綠色和基礎設施項目融資。
  • 強勢穆迪改革仍受挫 廢鈔打擊腐敗成效甚微
    ,先前印度史無前例地禁止大額現金流通以打擊腐敗積弊,但10個月後,行賄仍是在印度做生意的潤滑劑。Kroll Inc.印度分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塔倫-巴蒂亞(Tarun Bhatia)在孟買接受採訪時表示:「廢鈔後,政府透明度有所提高,但我無法確定廢鈔是否在打擊腐敗方面起到了作用。當然,現在使用信用卡的情況比以前多了,但我認為這並不意味著黑錢就不復存在了。禁令遏制了影子經濟的發展,但並沒有根除。」
  • 港媒:國企改革漸進務實 成效遠超俄"休克療法"
    參考消息網7月13日報導 港媒稱,夏初,中國高層領導人要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將加強黨的領導作用,通過反腐活動與公眾監督來監管這些企業。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2日報導認為,但是,決定成敗的是細節。
  • 中國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會聚焦制約監督體系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方偉彬 李熠星)中國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會4日在廣州落幕。完善審判制約監督體系,全面落實司法責任製成為本次推進會亮點。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在會上表示,要推動司法體制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
  • 「中國最年輕院士」的腐敗軌跡
    原標題:「中國最年輕院士」的腐敗軌跡 頭頂「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中國動物克隆體系創始人」等光環,擔任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經費約200億元的重大科研專項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近日卻因侵吞科研經費被批捕。
  • 新中國70年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新時代,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致力於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之時,有必要回顧和研討70年來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問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語言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相對來說是起步較早、發展比較成熟的,中國科學院建院之初就設有語言研究所。70年來,作為國家科學院的專門語言研究機構,語言研究所一直發揮著科研領頭的作用。
  • 破「五唯」,第五輪學科評估的突破口
    3日,備受關注的第五輪學科評估來了——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宣布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  在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當下,此輪學科評估有哪些新特點、新要求?在破「五唯」方面又將有哪些具體舉措?
  • 教育部: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並首次在教育學、心理學
  • 博士出書被指抄襲回應:借鑑較多 無關學術腐敗
    博士出書被指抄襲回應:借鑑較多 無關學術腐敗 2014-05-27 14:47:33來源:成都商報作者:責任編輯:劉彥領   成都作者斯波質疑4名博士擔任主編
  • 曹雪濤委員:建議改革「一刀切」大學評價體系
    原標題:曹雪濤委員建議:改革「一刀切」大學評價體系減少排名性評價近年來,由國內外不同主體主導的大學評價體系一直受到廣泛關注。5月26日,澎湃新聞從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處獲悉,其在全國兩會提交了《關於優化評價體系 引導大學高質量內涵特色發展的提案》,建議對當下「一刀切」的大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
  • 加強科學道德建設 摒棄學術不端行為
    第二,與現代科學的使命和責任緊密相關的科學精神導致科學道德和倫理的思想體系。道德還包括倫理學,跟現代科學的使命和責任相結合。中國古代有很多的古訓,比如「天之道;利而不害」,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等等,是對道德修養的表述。唐代詩人杜甫說: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告誡人們不應浮躁,不要因追名逐利而馬失前蹄。
  • 課程思政 | 國務學院:學科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相結合...
    學院重視將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建設同本土政治學教材體系建設緊密結合,通過將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融入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建設,並將中國政治學理論成果積極、及時轉化到政治學教材教學體系建設,發揮專業課育人的課程思政效應,培養國務學生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認同意識。
  • 石元春發聲明:李季倫等須停止侵權
    本報記者 浦峰 攝委託律師稱限時一周內在媒體消除影響,將保留訴諸法律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三院院士』被舉報學術腐敗」追蹤本報訊 (記者郭少峰)昨天,原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委託北京市環中律師事務所律師謝國旺發布聲明稱,要求本聲明發布後,田向榮、李季倫、陶益壽、林培、祖康祺等相關侵權者須「立即停止侵權」。
  • 紀念改革開放30年高端學術論壇暨《改革開放研究叢書》發布會
    比如過度依賴於工程建設、植樹造林,缺乏專家系統的評估體系。如果把西部大開發改稱西部可持續發展,是不是更有利於中國的發展。當時他們在生態補償重大問題上提出這樣一個主題,因為生態補償實踐以來,很多人感到了它潛在的危險。因為接受補償的地區都是貧困地區,如果不能解決貧困問題,補償一旦停止,生態會有很大的危險。
  • 新體系公正嗎?——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
    SCI由外國機構創辦,是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平臺之一。但隨著SCI論文相關標準「獨霸」教育、科研領域各類重要核心評價體系,「科技創新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顯。「SCI論文至上」扭曲崗位評價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