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中國經濟大講堂》)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總共增長了247倍。從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主要的化石能源來看,過去40年分別增長了6.5倍、6.8倍和20.3倍,能源的消費總量增長了7.7倍,全社會的用電量增長了27.2倍,可以說能源供應基本滿足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的演講中,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中國氫能聯盟理事長凌文指出,我國解決了能源供應問題之後,還應著力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能源安全問題;二是生態環境問題;三是能源利用效率問題。
7月18日21:48,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中國氫能聯盟理事長凌文,為您深度解讀《氫能世界裡的中國機會》。
嘉 賓 簡 介
凌文,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中國氫能聯盟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在2019年5月履新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之前,他擔任國家能源集團公司總經理、中國神華能源股份公司董事長,是十九大代表、政協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他是官員,是企業家,是學者,始終致力於推動中國能源變革,他主持的科研成果頗豐,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並獲十多項專利。他關注氫能產業發展,正在傾力打造山東氫能全方位、全產業鏈的規劃和建設。
現在,我們已經有足夠用的能源了。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一年有8760個小時,那麼,我們的發電機組工作了多長時間呢?據統計,2018年,我們全國的火力發電機組平均工作時間不到一半,也就是說,火電機組有49.8%的時間在工作,剩下一半的時間不在工作。反過來,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現在我們的能源總量已經夠用了。
當今,我國解決了能源供應問題以後,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呢?
第一個是能源的安全。2018年,我們所用的石油將近70%是進口的,大家都很喜歡用的天然氣40%是進口的。天然氣除了海上運輸以外,只能依靠比較有限的幾個天然氣管線來進口,而這些年我們對天然氣的需求越來越多,以至於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們以氣代煤、以氣代電,導致最後很多地方天然氣供不應求。
大家也知道,過去這些年,很多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的衝突其實是圍繞著石油的產地和供應、石油金融和石油美元來展開的。所以,以我國將近70%和40%以上的石油、天然氣的進口率現狀,是不能夠滿足最基本的能源安全需求的。
第二個是生態環境。現在我們全世界的能源供應和中國的能源供應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化石能源所佔的比重太大。雖然這些年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一大可再生能源的國家,2018年風電裝機1.8億千瓦、光伏裝機1.7億千瓦、水電裝機3.5億千瓦,都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但是如果按比例算,我們的化石能源佔比還佔到85.7%,也就是說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只佔不到15%,這個數據跟全世界比,還低了一個百分點。
第三個是能源的利用效率問題。煤炭發電大家都很熟悉,它是通過煤炭在鍋爐裡的燃燒產生能量,驅動汽輪機轉動,帶動發動機去發電的一個過程。那麼進入到最後的電網有多少能量呢?現在普遍的發電效率水平在38%到45%之間,沒有超過50%的,也就是說燃煤發電49%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一半以上的能量都被浪費了。
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水平,現在實際上在跟全世界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需要多少能量來支撐呢?我們能量消耗是高於全世界的高多少呢?40%。所以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就給我們能源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未來的命題:在解決了中國14億人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有足夠的能源之後,接下來怎麼能把我們的能源更高質量的發展。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