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在抽象數符號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具體事物、用小棒擺圖形、撥珠子過形成對數的理解,青島版教材則是讓學生經歷具體事物、點子圖形成對數的建構。不管是哪個版本教材實際上都是在理解自然數的定義,這個定義就是:可以建立一一對應的一類有限集的共同性質。比如一個人、兩個蘋果、三隻小鳥,這些並不是數,而是量。數是從量抽象出來的虛擬而抽象的存在。比如5根小棒擺成的五邊形,記作「5」。學生在數小棒的過程中,當數到5時 ,「5」就悄悄的變了差事,實際上就是5根小棒,這個「5」指的是這個集合裡面有5個元素,因此抽象成了數「5」。繼續增加一個小棒,變成了六邊形的6根小棒因此抽象成為自然數「6」(這和撥珠子一樣,再撥一個珠子就是6)。在數數的過程中蘊涵著更上位的思想就是一一對應,也有集合思想,因此每個自然數就是這樣形成的,根據皮亞諾自然數的五條公理之一:每一個自然數都有一個後繼數,也像史寧中校長說的一樣自然數是一個一個大起來的。
「10」的出現是自然數發展歷史上的第一個裡程碑,是自然數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數「10」是理解位值制計數法的承重牆,而數「9」是十進位位值制系統計數下的拐彎數,9之後是10,充分藉助撥珠子,撥出9個之後再撥1個珠子,變成了10個珠子。(雖然沒有出現計數器,但是這樣10的出現,第一次認識了10,認識了這第一個兩位數。)多種形式(1個1個的數,2個2個的數,5個5個的數。)理解10,讓數感(數感是數出來的,就像華羅庚所說「數源於數」)豐滿起來。
因此教學「10」,應該努力從一年級逐步理解其原理,並對10抽象,真正的理解一個一個的數,滿十進一(10根小棒捆綁起來是一捆,就是一個十,打開就是10個1。)
對一看就知道,一數就知道多少的自然數0~9、10,背後隱藏著大道理。就像弗萊登塔爾指出:數的概念的形成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幾種:計數的數、數量的數、度量的數和計算的數,對我們的教學有重要的啟示。比如今天我們說的自然數「5」,可以代表第5,一個集合的數量是5,測量的結果是5,x-5=0的解,這就需要我們幫助學生逐步(隨年級的變化)體會數的豐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