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跡攻略|山西運城市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全國第一

2021-01-08 騰訊網

運城市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武聖關公的故裡。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沿用「河東」這一稱謂。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因鹽而建立起來的城市,史稱「鹽運專城」。

垣曲縣境內發現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距今4000萬年,把人類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芮城縣風陵渡鎮「西侯渡」文化遺址,是迄今為止考古界發現的人類最早用火的實證,距今180萬年,是舊石器時代著名的文化遺存。萬榮縣的后土祠,是為了祭祀人類始祖——母系氏族時代的首領女媧而建的。最早的記載是軒轅黃帝「掃地為壇於汾陰」以祭后土。從漢文帝開始建祠,官方的祭祠活動一直延續到宋代,曾經有43位皇帝來運城祭過后土。

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國保文物102處、省保文物67處,馳名中外的有武廟之祖——關帝廟,中國四大歷史名樓之一——鸛雀樓,藝術宮殿——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祭祖聖地——舜帝陵,中華瑰寶——黃河大鐵牛,國內獨此一家的鹽湖黑泥浴、豪門望族——聞喜裴氏宰相村,關聖文化建築群名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五位。

1、永樂宮

批次:第一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芮城縣 城北3公裡龍泉村東側

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原址在永濟縣永樂鎮,因三門峽水利工程,1959年將全部建築和壁畫遷至新址復原保存。宮殿規模宏偉,布局疏朗,殿宇巍峨,氣勢壯觀,也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元代建築。

2、萬榮東嶽廟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 縣城西大街8號

亦稱岱嶽廟、泰山廟。始建年代不詳,唐貞觀年間(627~649年)置汾陰郡時即有此廟,元至元廿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年)重建,明景泰、天順、萬曆年間和清代屢有擴建修葺。現存建築飛雲樓為明建清修,其餘多為元建明修。

3、解州關帝廟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 解州鎮五一路145號

關帝廟創建於隋,宋代擴充,明代曾予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毀於火,經十餘年修復如故。現存建築均為清代所建,平面布局分南北兩大部分。南以結義園為中心,由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等組成。北部為正廟,仿宮殿式布局,分前殿和後宮兩部分。前殿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東西兩側配以鐘鼓二樓、崇聖祠、追風伯祠、胡公祠、木坊、碑亭、鍾亭、官庫等附屬建築。後宮以「氣肅千秋」牌坊為屏,春秋樓為中心,左右刀樓和印樓對稱而立。整體建築,布局嚴謹,軸線分明。南北兩大部分,自成格局,但又統一和諧。前後有廊廡百餘間圍護,既像廟堂,又像庭院,為全國「關廟」中絕無僅有。

4、西侯度遺址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芮城縣 風陵渡鎮西侯度村附近

時代屬早更新世,據古地磁斷代初步確定,年代為距今180萬年,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之一。文化遺物共發現石製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經過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多為石英巖。遺址中發現了帶有人工砍砸或刮削過的鹿角和用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大大提早了人類用火的歷史。

5、禹王城遺址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夏縣禹王鄉禹王村、廟後辛莊、郭裡村一帶

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據初步研究,大城可能為戰國時期魏都安邑,中城為秦漢時期的河東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長,可能為原安邑的宮城,建於東周,至北魏仍沿用。

6、司馬光墓

批次:第三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夏縣 水頭鎮小晃村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夏縣人。著名史學家、政治家。著有《資治通鑑》、《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涑水紀聞》等。元元年(1086年)卒,贈太師溫國公,歸葬故裡祖塋內。陵園東西長約290米、南北寬190米,佔地約5.5萬平方米。

7、西陰村遺址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的西北部

1926年由李濟先生發現並主持第一次發掘,這是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具有劃時代意義。1994年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為新石器時代仰韶廟底溝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三裡橋類型文化和商代二裡岡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和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

8、絳州大堂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 新絳中學校內

絳州大堂,第四批國保,位於新絳中學校內(原州署衙門內)。始建於唐,現存大堂建築為元代重建遺構。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佔地面積311.28平方米。

9、萬榮后土廟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 寶鼎鄉廟前村

第四批國保,據碑刻記載,這裡歷史上曾屬於著名的「汾陰睢地」,自漢武帝時,汾陰后土廟已成為歷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勝地。漢文帝後元七年(前163年)建汾陰廟,武帝元狩二年(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後,東漢、唐、宋各代屢事興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 祠廟規模宏闊,祀勢極盛。後來屢遭黃河水患,后土廟被淹沒。清同治九年(1874年) 易地重建於今址。現存建築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門仍為元建,秋風樓為明代遺構,上存有漢武帝《秋風辭》元代碑刻。

10、東下馮遺址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夏縣 埝掌鎮東下馮村

第五批國保。遺址位於東下馮村東北的青龍河南、北兩岸臺地上,面積約25萬平方米。遺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東下馮類型文化遺存,遺蹟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

11、蒲津渡遺址與蒲州故城遺址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永濟市 城西約13公裡處的蒲州古城西門外

蒲津渡為黃河一渡口,河橋始建於春秋時期魯昭公元年,唐開元十二年,改建為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1988年,經勘探,明確了遺址的方位,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纜固橋的鐵牛。1991年3月,對該遺址進行全面發掘,出土的遺物有鐵人四個,鐵山兩座;鐵墩四個,七星鐵柱一組(七根),明代防護石堤約50米及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記事碑一通。

12、馬村磚雕墓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稷山縣 下迪鄉馬村

據「段楫預修墓記」和對墓葬形制的判斷,為金大定以前的段氏墓地。墓皆南北方向,結構形制近同,僅有大小和繁簡之別。墓道有斜坡、階梯、豎穴三種形式,較狹窄。墓門外仿木構門樓裝飾華麗,或設重臺勾欄,或雕武士、鎮獸。門洞內砌築板門。墓室平面多為長方形,部分為方形,墓頂均為方形覆鬥頂。墓室建築主要表現墓主生前的豪華宅地――四合院,四壁下部砌束腰須彌座,雕飛馬、奔鹿等獸,刻工精細。也有少數中間雕墓主「開芳宴」,而次間置屏風雕孝子圖。

13、萬榮稷王廟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稷山縣稷王山麓太趙村北隅

相傳上古時后稷始教民稼穡於此,因名稷神山,俗稱稷王山,為紀念后稷而建廟。始建年代不詳,現僅存中軸線上的正殿、戲臺。正殿是稷王廟的主殿,金元時期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建築面積252平方米。

14、清涼寺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芮城縣 陌鎮坡頭村西

據寺內碑文載,寺創建於元大德七年,明清兩代均有修葺。寺內原有建築大部已毀,現僅存大雄寶殿一座,為元代遺構。寺坐北朝南,大雄寶殿位於寺院正北方,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建築面積572平方米。殿前月臺寬敞,殿頂筒板瓦覆蓋。鬥五鋪作雙下昂,昂為琴面式,減柱造,柱礎方形,柱徑甚大,達0.83米。梁架為徹上露明造,草袱作法,前後乳對四椽用四柱,前後金柱上各施大額枋橫跨三間,元代特點顯著。

15、廣仁王廟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芮城縣 城北4公裡中龍泉村北側

因廟前有五龍泉,廟內奉水神,封號「廣仁王」,當地鄉人尊稱「五龍王」,故廟名又稱「五龍廟」。廟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正殿為唐太和五年(833年)遺構,是國內現存四座唐代木構建築之一。殿前樂樓為清代重建。

16、芮城城隍廟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芮城縣 永樂南街小西巷

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元、明、清屢有修葺。現存大殿為宋代原構,享亭為元代建築,餘皆清代所建。廟坐北朝南,兩進院落。中軸線依次為享亭、獻殿、大殿、寢殿。前院東西兩側為廊房,後院東西兩側為廂房。

17、泛舟禪師塔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 大渠鄉寺北曲村報國寺遺址上

寺已毀,現僅存唐代報國寺泛舟禪師墓塔。塔始建於唐貞元九年,長慶二年鐫造墓銘。塔為單層圓形磚塔,總高10米,底面直徑5.7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高度約佔三分之一。塔基磚砌圓筒形,座上有磚雕門並隔以間柱。須彌座上為磚砌圓形塔身,塔身中空,南面正向開門,門檻、門頰和門額均用石料製成;塔身內為六角形小室,頂部為疊澀式藻井,正中有0.4米的小孔,直通上室,上室仍用反疊澀磚收縮至塔頂。室外以八根倚柱分隔為八面八間,門側按木構形制刻破子欞窗;塔剎下部為兩層山花蕉葉,其上承託覆缽、垂蓮、仰蓮、寶蓋,最上端冠以寶珠。

18、臨晉縣衙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猗縣城西北20公裡的臨晉鎮

為元代時臨晉縣衙署所在地。廨署創建於元大德間。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國23年(1934年)10月最後一次重修題記。現存主體建築大堂為元代原構,是山西省目前保留下來的三處元代大堂建築之一。

19、太陰寺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絳縣 衛莊鎮張上村023鄉道西100米

始建於北魏時期。現存寺院主體建築南大殿為金代建築,殿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臥像。木佛由獨木雕成,為金代原物,在國內僅此一件,珍貴無比。

20、福勝寺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 澤掌鎮光村

寺建於唐貞觀年間,金天眷年間廢,二年後修復。金大定三年(1163年)賜名「福勝寺」,元至正十四年(1345年)增補修建,明、清兩代皆有修葺。現存建築釋迦殿、後大殿下部窟洞為元代遺構,餘皆明清所建。

21、稷益廟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 西南15公裡陽王鎮

祀奉后稷(教民稼穡)和伯益(輔佐大禹治水)的紀念性建築,因地處陽王鎮,又俗稱陽王廟。寺廟創建年代不詳,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重修正殿三楹,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德年間(1506――1521年)擴建重修,清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現僅存正殿、舞臺,為明代建築。

22、青龍寺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稷山縣 城西4公裡的馬村西側

寺始建於唐龍朔二年,元至元二十六年重建腰殿,至正十一年重修大雄寶殿,明、清兩代屢有修葺。現存建築腰殿、大雄寶殿及垛殿為元代原構,餘皆明、清所建。

23、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聞喜縣 邱家莊與上郭村相連的鳴條崗丘嶺上

上郭古城址位於上郭村,在村東10米處發現古城址的北牆,牆殘長500米,寬7―8米,為春秋時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為西周、東周時期;遺址出土有青銅器、陶器、玉器等遺物。邱家莊墓地位於聞喜縣官莊鄉邱家莊村北100米戰國漢墓群。

24、黃河棧道遺址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平陸縣 三門鄉至曹川鎮老鴉石沿河北岸

古棧道地處三門抵柱以東的深山峽谷之中,古棧道遺蹟20餘處,累計長3000餘米。在山崖凸出的棧道拐彎處、內側巖壁上均發現縴夫挽船時繩磨下的深深槽痕。在繩槽最多的位置還發現一種立式轉筒狀機械裝置痕跡。在五一石膏廠和老鴉石村附近棧道巖壁上分別發現「唐總章三年」和 「宋紹聖元年」題記。

25、崔家河墓群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夏縣 埝掌鎮崔家河村東北部

墓葬多為豎穴墓,隨葬品以銅鼎、豆、壺為主,根據墓葬結構和隨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時代為東周時期或偏早,墓群對研究東周早期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26、妙道寺雙塔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猗縣 城北街雙塔學校旁

西塔原屬妙道寺內建築,東塔在寺外,寺已毀,僅雙塔倖存。據西塔地宮出土的地宮碑記載,西塔創建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東塔形制與西塔相近,建造年代應相隔不遠。

27、白臺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 泉掌鄉光馬村

創建年代不詳。據碑刻記載,重修於唐開元十四年,金大定明昌間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兩代補修。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有山門、三滴法藏閣、釋迦殿、後大殿。寺內存有唐、宋、元、明、清碑碣7通,唐九級造像幢一座,北宋經幢和雲牌等珍貴文物。

28、舜帝陵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 北相鎮西曲馬村南鳴條崗

據廟內明清重修碑記載,創建於唐開元年間,元末毀於兵火,明萬曆年間重建,清順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基本保持了原有布局。舜帝陵坐北朝南,面積2.7萬平方米,由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組成。廟內現存明、清、民國時期重修碑刻7通。

29、喬溝頭玉皇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 澤掌鎮喬溝頭村

創建於唐,金元時期、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現存大殿、舞臺、馬王殿、獻殿等建築。大殿為元代遺構,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與大殿相對的連三舞臺(中舞臺己拆除),為明代遺構,後臺留有清光緒時演出題記。馬王殿內東西牆留有清代壁畫17平方米。

30、后稷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聞喜縣 陽隅鄉吳呂村

創建年代無考,中軸線上僅存有后稷殿、戲臺。后稷殿坐東朝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鬥四鋪作單下昂,右門墩石上有「至元二十九年五月」所建題記。戲臺上有明清兩代重修題記。

31、龍香關帝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 店頭鄉龍香村

創建於宋,後歷代予以重修。現僅存戲臺、獻殿、正殿,正殿為元代遺構。餘皆清代所建。廟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中軸線上依次有戲臺、獻殿、正殿。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懸山式屋頂,四鋪作單下昂鬥,補間僅施一朵鬥,殿內用減柱法,梁架結構為四椽通簷用三柱,用材粗大。殿內有關羽、周倉、關平等彩塑7尊,均為元代作品。

32、新絳龍興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 龍興路2號

始建於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改稱龍興宮。後因宋太祖趙匡胤寓此,又改名龍興寺。坐北朝南,大殿前左右有關公殿、娘娘殿;左側留有山門,前有韋陀樓及西廂房三間,殿後有十三級龍興寶塔。寺內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及民國時重修碑記3通,經幢1座。

33、稷山稷王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稷山縣 后稷街與西北街交叉口東150米

坐北朝南。現存建築中軸線依次有獻殿、正殿、姜殿、兩側配有鍾、鼓樓。廟內現存清代碑碣8通。獻殿面闊六間,單簷懸山頂,琉璃瓦飾,東西兩面山牆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簷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三踩單翹鬥,四周迴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龍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塊雕有圖案的石板構成屏形欄杆。姜殿面闊三間,單簷懸山頂,筒板瓦覆頂。

34、景雲宮玉皇殿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絳縣 橫水鎮灌底村

創建於唐貞觀八年,明嘉靖年間進行過大修,清乾隆十年再次進行修葺。原建築規模宏大,現僅存元代玉皇殿。玉皇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鬥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對後乳用三柱。殿內現存唐貞觀八年(634年)元始天尊孝碑一通。

35、大洋泰山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夏縣 瑤峰鎮大洋村

創建年代不詳,現僅存元代大殿一座。廟坐北朝南。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前簷插廊,鬥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殿內四椽底部有 「元大德八年重修」 等題記。

36、二郎廟北殿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垣曲縣 蒲掌鄉北陽村

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元代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結構。元代建築,柱頭、鬥拱等木結構構建均為元代遺物,雕刻有精美花紋,極為珍貴。垣曲二郎廟北殿是現存的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元代建築之一,其造型渾厚古樸,木構建築特色明顯。

37、埝堆玉皇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垣曲縣 皋落鄉埝堆村

創建年代不祥,現僅存戲臺與正殿,為元代遺構。廟坐北朝南,戲臺面寬、進深各三間,單簷懸山頂,鬥四鋪作單下昂。前簷施圓木大額,梁架結構為四椽通達前後簷用二柱。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簷懸山頂,鬥五鋪作雙下昂。前簷施通長圓木大額,梁架結構為四椽通達前後簷用三柱。

38、寨裡關帝廟獻殿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 泓芝驛鎮寨裡村

關帝廟創建年代不詳,現僅存元代獻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無欄額,前簷施粗圓木通面額,額上施鬥11朵為四鋪作單下昂,梁架結構徹上露明造,其上施駝峰承接平梁,平梁上立脊瓜柱與叉手,四椽與平梁上皆施彩繪,與大殿同期,為四椽通達前後簷。

39、郭村泰山廟大殿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 上王鄉郭村

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均有修葺。廟內建築大多已毀,現僅存元代大殿一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簷硬山頂,鬥拱四鋪作單下昂。無欄額,前簷明間和次間施粗圓木通面額,上施鬥七朵為四鋪作單下昂。稍間無補間,為明清改建。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結構為四椽對後乳用三柱。梁上均繪有彩繪。檁上有元至正七年、明成化、嘉靖、萬曆、清道光五年重修題記。

40、三官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 縣城內韓家巷西口

俗稱葫蘆廟。據廟內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紀年,該廟為元至正元年創建,明清均有修葺。現僅存獻殿和正殿,為元代所建。廟坐東朝西,兩建築緊密相連。獻殿面闊一間,進深二間,平面呈方型,屋頂為十字歇山頂,正面設六扇板門。鬥四鋪作單下昂,螞炸形耍頭。

41、古垛后土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河津市 樊村鎮古垛村

創建於元元貞二年,延五年增建,明代重修。現僅存元代大殿和戲臺。大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鬥四鋪作單下昂。大殿正面為戲臺,臺基為正方形,臺前簷施四根簷柱,簷柱上承託大額枋,鬥為四鋪作單下昂。後牆施四根後簷柱,中間施木隔扇,把戲臺分為前後場。

42、萬泉文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 萬泉鄉萬泉村

現僅存大成殿和影壁。大成殿為明正統四年所建,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建築面積282.48平方米。前簷鬥五踩雙昂,後簷及兩側均為五踩單昂。梁架結構簡潔,為六椽通達前後簷。

43、董封戲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絳縣 安峪鎮董封村

坐北朝南,磚砌臺基,石條壓面,高0.9米,面寬、進深均三間,平面近方形,建築面積102.4平方米,單簷歇山式屋頂。簷口施用粗大的額枋,五鋪作雙下昂鬥,當心間施五鋪作雙抄鬥,後簷鬥五鋪作雙抄。四架椽屋用三柱結構,四椽上施月梁式平梁。

44、常平關帝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 常平鄉常平村內

據題記為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常平關帝廟坐北朝南,在建築布局上沿襲「前朝後寢」之制,主體建築依軸線順次布列,餘則對立兩側,廟前為「靈鍾鹽海」、「秀毓條山」木坊兩座,鐘鼓樓相對兩旁,石雕牌坊位於鐘鼓樓之中央,正面雕「關王故裡」,為明嘉靖三年立。通過牌坊為山門、午門和獻殿,三座建築均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獻殿前後簷敞朗,梁枋簡潔,皆飾彩繪。

45、匼河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芮城縣 風陵渡鎮匼河村周圍

匼河文化是從西侯度文化和藍田文化發展而來的,其地質時代為距今60萬年的中更新世早期,文化時代屬舊石器時代早期。同時又是丁村文化的祖先,它上與西侯度文化,下與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匼河遺址為研究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發展序列增加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46、坡頭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芮城縣 陌南鎮坡頭村

坡頭遺址內文化內涵包括棗園文化、廟底溝文化、仰韶晚期遺存、廟底溝二期文化和龍山時代遺存,是一處研究新石器仰韶時代向龍山時代過渡的一處重要遺址,為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演變規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坡頭遺址範圍內的清涼寺墓地規模宏大,出土玉石器多達 200餘件組,這是中原地區目前所見年代較早的實例,對研究晉南地區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作用。

47、金勝莊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芮城縣 大王鎮金勝莊村及四周

金勝莊遺址的主體內涵屬於廟底溝文化遺存。遺址的分布範圍廣,文化層包涵器物豐富,對研究晉南新石器時代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1955年發現,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遺址文化層厚1~3米,斷崖上暴露有灰坑,地表採集到大量的彩陶、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殘片;彩圖圖案有圓點、弧形三角紋,器表紋飾有繩紋、劃紋及附加堆紋,器形有尖底瓶、缽、罐、鬲等。

48、東莊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芮城縣 永樂鎮嶽村南300米處

東莊遺址的發掘,豐富了對仰韶時代的認識,仰韶時代早期的東莊類型分布於山西晉南各地,因1958年發掘芮城縣東莊村遺址最為典型而得名。東莊類型的年代略晚於半坡類型,正向廟底溝類型過渡。遺蹟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遺址內仰韶時代遺存發現的房基平面呈圓形,居住面為白灰地面;另有橢圓形居住面,徑3.8~4.8米。

49、西王村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芮城縣 風陵渡鎮西王村西南側

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代表性遺存,豐富了對晉西南的汾水和涑水流域仰韶晚期遺存的認識,考古界將此處的仰韶晚期文化命名為 「西王村類型」,成為代表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晚期發展階段的標誌性遺存。遺蹟現象包括仰韶早期灰坑和甕棺葬以及仰韶晚期、龍山時期的灰坑等。出土的器物包括陶刀、石鏟、陶紡輪等工具類和陶盆、缽、碗、杯、釜、罐、小口瓶、器座、器蓋等生活用具。另外有豬、狗、兔等動物骨骼,龍山時代遺存有甕、罐、尖底瓶等器物,為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

50、周家莊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絳縣 橫水鎮周家莊村北坡地

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遺址總面積達500餘萬平方米,包含仰韶中晚期、廟底溝二期、二里頭期和二裡崗期多個時期的遺存,有灰坑、墓葬和壕溝,以由環壕圍繞的龍山時期聚落面積最大。從發掘結果來看,周家莊龍山時期的環壕聚落,是本地區最大的中心聚落,以壕代城,環壕之內安置居址、墓地,應為該區域的最高統轄中心。周家莊遺址對於探索本地區早期複雜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51、古魏城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芮城縣006鄉道與829縣道交叉口西北150米

於1956年發現,1961年、1962年進行調查,城牆由夯土版築而成,城基寬度一般在13~15米之間,北城牆保存最好,東、南兩城牆現存殘段與基址,西城牆殘存很少。遺址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戰國時期筒瓦、板瓦等,另見有少量漢代堆積。古魏城遺址保存完好,是研究我國早期城址的寶貴資料。

52、下陽城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平陸縣張村鎮太陽渡村南300米

俗稱 「金雞堡」,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1982年進行全面調查,地表殘存牆垣數段,其中最長一段長約200米,寬3~5米,殘高4~6米,牆體為夯築。城內發現西周~春秋時期墓葬,出土銅編鐘、鼎、簋、豆、壺、車馬器以及編罄、銅貝、包金貝、貨貝、骨貝、鏟幣、玉器等隨葬品。下陽城遺址面積大,建造時代早,文化遺存豐富,對研究兩周時期的古代城址的建造、形制、貴族墓的埋葬習俗、規制以及虢國歷史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53、虞國古城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平陸縣張店鎮古城村四周、張店村東南

據古文獻記載,該城為春秋時晉獻公所滅古虞國的都城。目前城址基本輪廓清楚,埋藏豐富,文化遺存保存較好,對研究周代晉文化等問題提供了實物依據。城牆夯築,牆基寬 15~20米。南、北城牆保存較好。現殘存城外郭南城牆西段300餘米,西城牆南段殘長100餘米。城址內發現火膛與文化層,城內曾鑽探出大型夯土基址。在城址附近還發現棗園村西周墓群、堯店滑裡春秋墓群、北橫尖「冢圪塔」(疑為虞君墓)等。

54、虞坂古鹽道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平陸縣張店鎮坪頭鋪至鹽湖區東郭鎮磨河村南界

地處平陸縣20km的中條山北麓,是歷史上河東(運城)鹽池的產品運銷秦、豫的主要通道。該鹽道開鑿年代久遠,留存有眾多重要文化遺蹟,其內涵十分豐富,是探索河東(運城)鹽池開發史、古代交通史以及解鹽或潞鹽運銷史的重要遺蹟。

55、程村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臨猗縣廟上鄉程村東北部

第七批國保,程村遺址保存較好,歷史較長,對東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分期與年代、墓葬制度、東周時期車制等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遺址東西寬約1100米,南北長1150米,面積126.5萬平方米

56、猗氏故城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臨猗縣牛杜鎮鐵匠營村東側

據《晉書》地理志載此處為 「猗頓城」,歷經西漢、新莽、東漢、三國、兩晉、至北周。其間經過多次修復,歷時700餘年。猗氏故城遺址規模較大,保存完好,使用時間長,對研究中國古代城池、築城技術,以及先秦兩漢南北朝時期晉東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57、玉壁城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稷山縣太陽鄉白家莊、均安村一帶

始建於西魏大統四年(538年),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東魏丞相高歡傾全國之力,與西魏在玉壁城進行了一場歷時六十多天的戰爭。該城地形險要,是我國著名的古戰場之一。玉壁城遺址,對研究北朝時期的政治史、民族史、軍事史、經濟史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58、馮古莊墓地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新絳縣三泉鎮馮古莊村南鼓水東南

已發掘墓葬時代屬西周中晚期。該墓葬出土文物豐富、精美。從勘探發現該墓地有西周車馬坑的情況推斷該墓地級別較高,應屬西周諸侯封國的墓地,對於研究西周時期晉南諸國的分布地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9、山王墓地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河津市柴家鄉山王村西泰山廟地

屬於西周中晚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銅禮器等級較高,且有銘文,年代明確,可以認定為西周時期諸侯級別的墓葬。據文獻記載,西周侯國,至公元前 661年方被晉國所滅。而這組青銅器的發現,印證了文獻記載,為研究西周歷史、河東地區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新的文字資料。

60、橫北倗國墓地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絳縣橫水鎮橫北村北約1000米處

橫北倗國墓地年代明確,規模大,級別高,大型禮器眾多。考古發掘工作揭開了倗國這個史書沒有記載的小封國的地理謎團,對於研究西周時期晉南地區的封國及其與晉國間的關係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61、薛嵩墓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夏縣水頭鎮大張村西

薛嵩墓於唐大曆八年(773年) 營造,為研究唐代墓葬形制與唐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神道碑體量高大,記載薛嵩事跡齊全,可與史載互證,亦可補史缺;碑文字體為隸書,運書勁健流暢,為研究唐代歷史與書法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62、北陽城磚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稷山縣清河鎮北陽城村中心

始建於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68米,原為9層,現存8層,高約10米。北陽城磚塔體量較小,外觀不做仿木構裝飾,塔身向上逐層收分,每層簷部均疊澀出簷,簷口微曲。北陽城磚塔造型簡潔,時代特徵明顯,為研究宋代磚塔和當地民間佛教活動提供了實物例證,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

63、巷口壽聖寺磚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芮城縣古魏鎮巷口村西

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殘高約47米,為寺內僅存建築,始建於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該塔坐北朝南,塔身向上逐層收分,每層均疊澀出簷,每面寬3米。塔身底層較高,第1~3層簷下用磚雕刻出仿木構鬥栱,下施磚普柏枋,轉角鋪作與補間鋪作均五鋪作出雙杪;4層以上各層為磚疊澀簷。塔內中空,底層內因空間高隔為兩層,共計11層樓板。

64、閭原頭永興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猗縣猗氏鎮閭原頭村東北約200米

俗稱閭原頭塔,方形九層樓閣式磚塔,殘高15米。原為永興寺的一部分,抗日戰爭期間寺院被毀,僅存此塔。永興寺塔始建年代不詳,根據造型及與同類型磚塔對比分析,該塔建造年代應為北宋時期。閭原頭永興寺塔造型簡潔,比例勻稱,具有唐代磚塔特徵,同時又保持了北宋建築的風格,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65、張村聖庵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猗縣北景鄉張村

據清康熙三十八年《猗氏縣誌》記載,此塔始建於北宋時期。平面為六邊形,七層,塔底層每邊長約1.5米,殘高約11.62米。聖庵寺塔坐北朝南,塔身向上逐層收分,每層均疊澀出簷,第1層塔簷下裝飾仿木結構鬥栱、普拍枋,鬥栱不出跳,把頭絞項作,鬥口出螞蚱頭。第3、4層塔身用磚雕刻出仿木構板門、直欞窗。塔身底層設有塔室,高約2.5米,結頂處設六邊形疊澀藻井,南面闢券門。1958年,聖庵寺被毀,僅存此塔。20世紀70年代,塔身第7層和塔剎遭雷擊損毀,現僅存部分剎木。張村聖庵寺塔造型簡潔勻稱,其結構與雕飾時代特徵明顯,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66、萬榮稷王山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東南方稷王山頂峰

八邊形七級密簷式磚塔,殘高 23米。據塔內碑銘記載,始建於北宋元二年(1087年),原屬后稷廟的一部分,現廟毀,僅存此塔。塔平面八邊形,底層每邊邊長2米,塔身向上逐層收分,每層均疊澀出簷。萬榮稷王山塔始建年代可考,造型簡潔,時代特點明顯。

67、中裡莊八龍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榮河鎮中裡莊村

方形七層實心樓閣式磚塔,高約23.9米,寺現僅存此塔。據民國《榮河縣誌》記載:「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祀汾陰過此,見八龍垂像之瑞,因建寺。」塔北一層中間曾鑲有宋熙寧七年(1074年) 重修碑碣。此外,寺內還存有一口金正隆元年(1156年)鑄鐵大鐘。中裡莊八龍寺塔建造年代可考,造型挺拔秀麗,對研究本地區北宋時期磚塔發展與演變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68、萬榮旱泉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縣城西南孤山西麓

方形十一級密簷式磚塔,殘高約31.2米。旱泉塔原屬檻泉寺一部分,寺毀後僅存此塔,亦稱檻泉塔。據民國版《萬泉縣誌》記載,該寺與塔均始建於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萬榮旱泉塔始建造年代可考,造型挺拔,外形美觀,對研究本地區北宋磚塔演變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69、南陽村壽聖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裡望鄉南陽村中心小學

俗稱南陽塔,八角形九層樓閣式磚塔,殘高30餘米。壽聖寺已毀,僅存此塔。另外,院內遺存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鑄鐵大鐘1口。該塔坐北朝南,塔身向上逐層收分,每層均疊澀出簷,塔基八邊形,每邊邊長2.8米,直徑6.6米,佔地面積34.2平方米。南陽村壽聖寺塔體量宏大,造型簡潔,時代特徵較明顯,為研究晉南地區北宋磚塔提供了重要實例。

70、運城太平興國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安邑街道東北方向

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現存11層,殘高59米。根據塔身構造和與同類型磚塔對比,始建年代應當不晚於北宋。運城太平興國寺塔注重裝飾手法,對研究晉南地區北宋磚塔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71、宋村永興寺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

又名重興寺。現存有正殿、東耳房、磚塔。始建年代不詳,明、清、民國時期曾多次修葺。現存正殿為金代建築,東耳房、永興磚塔為清代建築,原山門、過庭、獻殿等皆已毀。

72、長春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絳縣 陳村鎮東荊下村

始建於元延祐七年(1320年),坐北向南,現存一進院落,佔地面積 1739.5平方米。混元寶殿為元代建築,東配殿為明代建築,其餘則為清代建築。長春觀內保存了元、明、清各代的建築,特別是混元寶殿保留有較明顯的元代建築風格,具有較重要的歷史價值。

73、河津臺頭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河津市 新耿南街與龍崗路交叉口東北

又稱西嶽廟,據現存碑文記載,明成化四年和九年、清道光十年均有重修。臺頭廟現存10座殿宇,自南向北軸線依次有大門、中門、獻殿、東嶽殿;兩側配有后土祠、西嶽殿、東西過殿、東西耳殿。河津臺頭廟是現存較完整的早期古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74、南柳泰山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絳縣 南樊鎮南柳村

廟院始建年代不詳,據有關史料記載: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十九年曾多次修繕。現存正殿、后土殿及聖母殿主體結構為元代建築。廟內原有戲臺、獻殿、正殿、鐘鼓樓、廊房、閻王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龍馬王殿、廊房、娘娘殿,虎頭門、聖母殿、火神殿。現僅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龍馬王殿、閻王殿、虎頭門、聖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

75、上馮聖母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夏縣 埝掌鎮上馮村委會院內

始建於元延祐三年(1316年),廟宇坐北朝南,現存有聖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聖母殿為元代建築,香亭為明代建築,配殿為清代所建。聖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當心間立柱採用八楞柱,柱頭有卷剎,鬥栱為四鋪作單下昂,螞蚱形耍頭,當心間有補間鬥栱一朵,並出 45°斜昂,稍間無補間鬥栱,前簷柱頭鬥栱後尾設斜栱挑承垂蓮柱,四架椽屋四椽栿通簷用二柱。

76、南陽法王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稷山縣稷峰鎮南陽村委會正西

全稱玄天上帝法王之廟,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梁架題記及碑文記載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廟內現存明成化七年、弘治十五年、萬曆三十六年重修記事碑3通,村北一千米左右的田野發現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 重修碑記一通,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廟創建舞庭記》碑陰線刻有法王廟全景圖。

77、夏縣文廟大成殿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夏縣 瑤峰鎮解放南路80號

現僅存大成殿。據清乾隆二十七年《夏縣誌》記載,文廟始建於宋,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 重修,明清時期屢次增建修葺。目前是山西境內保存規模最大的縣級文廟大成殿,其琉璃脊飾保存完好,具有較重要的歷史價值。面闊七間,進深八椽,單簷歇山頂,筒板瓦屋面,琉璃剪邊,兩山面博風板和山花表面皆鑲以琉璃飾品。

78、泉掌關帝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泉掌鎮泉掌村村委會東

現存正殿,創建年代不詳。據殿內梁脊板及石刻記載,明弘治八年、弘治十年、嘉靖二十六年、雍正八年、雍正九年、乾隆五年均有修葺。正殿保存完整。建於高 0.9米的磚石臺基上,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平面近方形,重簷歇山頂。正身三間,副階周匝,一周設 20根石雕副階柱。簷柱柱頭皆有覆盆式卷殺,普拍枋上施五鋪作雙下昂,螞蚱形耍頭鬥栱。

79、絳縣文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絳縣紫金山路郵政儲蓄斜對面

據清乾隆版 《絳縣誌》和有關碑文記載,絳縣文廟始建於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元、明、清歷代分別進行了重修和擴建。現僅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山式屋頂,屬廳堂型構架,仍保留有元代建築的特徵。明倫堂,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前簷內廊,單簷懸山頂,現為清代遺構。

80、薛瑄家廟及墓地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

原有前後兩院,現僅存前院,為薛瑄的第六代世孫薛蘭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創建。坐南朝北,一進院落布局,整體布局保存完整。薛瑄墓地保存完整,體現了明代陵墓形制,家廟中的文物為研究地方史、家族史提供了實物史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81、運城關王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中城街道紅旗西街61號

創建於元代,現僅存中軸線上的山門、獻殿、正殿,為明清遺構。運城關王廟保存了明清以來的格局和建築,修繕沿革可考,建築裝飾風格多樣,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82、池神廟及鹽池禁牆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南城街道解放南路南端

池神廟是自唐以來為供奉鹽神而建的廟宇,現存建築主要為明、清遺構。池神廟現僅存三大殿、戲臺、西廂房和偏院等古建築,另有唐至清碑刻四十多通。鹽池禁牆為防護鹽池之用,環鹽池而建,據記載為明成化十年(1474年) 由御史王臣所築,正德十二年(1517年) 進行加厚重修,立有碑記。

83、絳州文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四府街105號

創建年代不詳,據民國十七年版 《新絳縣誌》 及廟內石碣記載,宋鹹平二年(999年)、元、明多次有重修。絳州文廟保存了明代紀年建築,大成殿具有明代建築特徵,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84、北池稷王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陽王鎮北池村

據廟內正殿脊枋題記,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創建。後多有重修擴建。廟內正殿和戲臺為明代建築,其餘全為清代建築。中軸線上南為戲臺北為正殿,兩側有配殿、耳殿等東西配殿為天王殿、財神殿,東西耳殿分別為關爺殿、聖母殿。

85、玄帝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河津市樊村鎮樊村東北角

據碑文記載,創建於明隆慶三年(1570年),明萬曆三十二年(1603年)竣工。三進院落,整體布局保存完整,廟內建築保留有明代紀年題記,具有較重要的歷史價值。

86、南樊石牌坊及碑亭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絳縣南樊鎮西堡村

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是時任山東鹽運濱樂分司司運賈宗洛奉聖旨旌表,為其祖母誥封中憲大夫賈凝端繼妻李恭人所建的節孝牌坊。牌坊為石質仿木構結構,南北向,雙面六柱五門三重簷,高 12米,寬8.50米。

87、喬寺碑樓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絳縣橫水鎮喬寺村

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族為資政大夫周萬鍾所建的功德碑樓,坐西朝東,平面長方形,面寬六間,單簷歇山頂,簷下飾磚雕仿木鬥栱。

88、郭家莊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聞喜縣郭家莊鎮郭家莊村口道路兩旁

牌坊坐北朝南,是清光緒年間,為清鹽提舉仇嘉謨之母孫宜人所建。旁有仇氏碑亭5座,為清同治、光緒年間所建。牌坊為石質,六柱五門式,三重簷歇山頂,高約15米。碑亭分布於村口長約130米的道路兩旁,路東2座,路西3座

89、閆景李家大院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高村鄉閆景村

建於清道光至民國年間,現有院落 11組,房屋 230間,共佔地8.3萬平方米。景李家大院作為近代晉商發跡史的實物例證,其建築風格、院落布局既富有地方傳統特色,又融入了西方元素,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時代特徵。

90、稷山大佛

批次:第七批

類型:其他

地址:稷山縣 大佛路北端大佛寺大殿內

大佛寺坐北面南依崖而建,始創於金皇統二年(1142年)。現存寺院建築均為新建仿元木構建築。稷山大佛為金皇統二年(1142年) 土雕彩塑大佛一尊,佛像依土崖而作,下部為土雕,上身為泥塑。通高16.68米,寬6.8米,雙足下踩蓮花臺,右手上舉呈 「說法印」,左手扶於膝上,頭飾密集螺髻,神目高鼻、兩耳垂肩、唇角微揚,端莊祥和而又不失肅穆威嚴之勢,衣紋流暢、褶皺疏密有致,彩飾依稀可辨,具有典型的宋金時期佛教造像的特徵,雖歷經劫難仍保存完好,為全國同類作品之前列。

91、解梁故城遺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永濟市開張鎮古城村四周

據傳故城為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之一的智伯所建。遺址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長4.65公裡,共設九座城門。城牆上寬4米,下寬15米,夯層明顯,厚0.08米,土中夾雜有陶片。

92、棲巖寺塔林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永濟市 韓陽鎮上棲巖寺

清乾隆年間《蒲州府志》記載,棲巖寺初名「靈居寺」,北周建德年間(572—577年),隋仁壽年間(601—604年)改名「棲巖寺」。隋文帝曾將國外所貢瑪瑙盞施寺為供。隋唐時棲巖寺在河中諸寺中最負盛名,分上、中、下三寺,中、下寺已廢。現存上寺宏偉的塔群建築。

93、新絳壽聖寺大殿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澤掌鎮北蘇村

宋建隆二年 (961年)創建,後歷代均有修葺。現僅存元代大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懸山頂,建築面積250平方米。簷下鬥四鋪作單下昂,補間鬥一朵。殿內使用減柱造,後槽施大內額一根,梁架結構為六椽對前乳通簷用三柱。三椽與四椽上皆施彩繪。

94、北辛舍利塔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萬榮縣榮河鎮北辛村舊村村西

塔原是崇聖禪院內附屬建築,創建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現寺已毀,唯塔尚存。塔為三級覆缽式磚塔,通稱喇嘛塔,高21米。平面為正方形,邊長7.8米。一、二層為正方形,三層為圓形覆缽,塔頂相輪已毀。

95、普救寺塔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

即鶯鶯塔,古樸端莊,原建築為7層舍利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一次地震中被毀,現存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內外呈四方形,塔簷呈微凹的曲線形式,這些都說明鶯鶯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徵。

96、永濟萬固寺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永濟市蒲州鎮運風高速永濟西出口向西1.5公裡處

始建於北魏時期,據明嘉靖十年重修白雲禪寺碑記載:北魏明帝正光二年,敕賜額即有「太和六院,萬固則首」。明洪武年間,又把石佛寺、竹溪寺、平陸縣沉底村度門寺併入萬固寺,合成叢林,時稱「中條第一禪林」。那時該寺規模宏大,雄偉壯觀,號稱佛教聖地。

97、永濟扁鵲廟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永濟市虞鄉鎮清華村東

第八批國保。扁鵲祠內存碑最早者為明萬曆庚子《重修扁鵲祠記》。扁鵲祠分東西二廟,西廟最早,西廟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毀,僅存石獅1對及碑碣3通。東廟保存較全,有正殿、獻殿。正殿暖閣中有泥塑扁鵲坐像,左右兩側侍立司藥、司書男女童。東西兩垛殿塑二藥王坐像,旁侍司藥、司書男女童,均保存較好。扁鵲像施彩瀝粉貼金,龍袍玉帶,有宋塑遺風。

98、董村戲臺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永濟市卿頭鎮董村西街

創建於元至治二年,清乾隆十六年、嘉慶二十年兩次重修。戲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下有石砌臺階,高1.3米,東西長11.4米,南北寬11.4米,臺上建築分前後臺,前臺寬4米,後臺寬2.6米。簷下鬥五鋪作雙下昂,當心間出45度斜。前臺中央懸光緒二年「遏雲樓」木匾一塊。

99、東姚溫牌坊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永濟市城西街道東姚溫村西200米

東姚溫磚牌坊共有兩處,東姚溫磚牌坊與東姚溫石牌坊。其中東姚溫磚牌坊坐西朝東,創建於乾隆四十年(1775),為旌表故太學士孟庭之妻王氏的節孝坊。東姚溫石牌坊是明崇禎元年(1628)旌表蒲州故民衛武之妻張氏的節孝坊。

100、牆下關帝廟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夏縣裴介鎮牆下村

牆下關帝廟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全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5000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樂樓、看亭、獻亭、正殿、寢殿,正殿西側建有配殿兩座,為觀音殿,牛馬王祠;東側建有配殿一座,為土地殿。

101、阮氏雙碑樓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河津市小梁鄉西梁村

清代武德左騎尉阮廷實與其子阮凌雲的德行碑樓,系父子雙碑樓,西邊為父,東邊為子,兩者相距1.27米,分別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和清光緒五年(1879)。兩座碑樓坐西北朝東南,形制相同,均為仿木結構磚雕碑樓。

102、解州同善義倉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鹽湖區解州鎮解州村紅旗街

據碑碣資料記載,清光緒三年(1877)河東大旱,光緒六年(1880)建此糧倉。整體布局為坐南朝北,二進院布局,為前院後倉。東西寬59.5米,南北長寬164.403米,佔地面積9782平方米。

103、絳州三樓(並歸入絳州大堂)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新絳縣城貢院巷

鐘樓坐北朝南,創建於宋乾德元年,明弘治元年修葺,平面近方形,單簷十字歇山頂。內懸萬斤鐵鐘,為金天德三年(1151年)本縣天慶所鑄。樂樓位於鐘樓東北,創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後屢有修葺。坐南朝北,臺基高2.5米,上下兩層,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樓前有石板坡道,俗稱「衙坡」,坡中部嵌有七顆石星,呈北鬥星狀,故又稱「七星坡」。

相關焦點

  • 追跡攻略|山西運城市10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國保文物102處、省保文物67處,馳名中外的有武廟之祖——關帝廟,中國四大歷史名樓之一——鸛雀樓,藝術宮殿——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祭祖聖地——舜帝陵,中華瑰寶——黃河大鐵牛,國內獨此一家的鹽湖黑泥浴、豪門望族——聞喜裴氏宰相村,關聖文化建築群名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五位。
  • 追跡攻略|陝西寶雞市2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2006年5月25日,被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太平寺塔作為宋代的古建築,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周公廟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平遙古城「文物密度」罕見 全國重點保護單位19處
    從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管委會了解到,平遙古城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1處,經普查具有一定文物價值但尚未公布保護單位者為數更多。它們穿越中國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多個歷史時期,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如此眾多的文物分布在一個縣域之內,這在中國也是不多見的。」古建文物專家柴澤俊說。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篇: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市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是中國境內第一座跨海石橋,有「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之譽。該石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1988年,入選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6年有所維修,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軍將洛陽橋橋面完全炸毀,橋上文物損毀殆盡,僅餘橋墩,後政府組織人力修復。洛陽橋為南北走向,橋從江岸的石砌江堤延伸而出,經過江中心的一座名為「中洲」的小島,南側接入洛江區境內。全長731.29米,南側引橋長80.5米,寬7米;北側弓橋長11米,寬7米,主橋面寬5米。有47個橋孔和46個橋墩。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  夏縣師村遺址仰韶早期陶器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全國候選參評項目共31項,將產生20項進入終評。
  • 文物大市!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在12月25日召開的「輝煌『十三五』 奮進新時代」系列發布會上,濟南市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於茸介紹,濟南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國有館藏文物20餘萬件,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市。
  • 文保單位旁開店掩護打盜洞,團夥盜走阿育王塔、佛金骨等文物
    中國裁判文書網近期公布的判決書顯示,該盜墓團夥所盜的古蹟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處;所盜文物包括疑似舍利子、佛金骨、銀質阿育王塔、金棺、銀棺、銅棺、鎏金棺、銅鏡等珍貴文物。該團夥將所盜文物倒賣牟利,其中一批文物,經多次倒手後,被人以2300萬元收購回家供奉。案發後,該買家主動上交了其購買的文物。
  • 關公故裡山西運城國保級關王廟落架大修完畢
    原標題:關公故裡山西運城國保級關王廟落架大修完畢導讀: 運城市鹽湖區文物局相關負責人韓世榮告訴記者,修繕前由於屋頂椽子等木構件腐朽,出現漏雨情況,更嚴重的是明代正殿地基下沉一尺,因此必須進行落架大修。
  • 回眸「十三五」|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 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
    寶雞資訊網訊(記者 汪妍)記者近日從寶雞市文物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寶雞累計投資3.4億元,用於重點文物保護、考古發掘、展覽展示等。全市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7個,免費開放博物館11個,在16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0多個城市舉辦文物展覽,連續實現34個館藏文物安全年。
  •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被推介為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
    記者從甘肅省文物局獲悉,12 月 11 日,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舉行。經過 20 家入圍項目單位代表精彩匯報和評審專家認真評議,中共惠州市惠城區委宣傳部等單位申報的 " 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 " 等 20 項案例被分別推介為 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其中,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申報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入選 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 大遺址保護「成都模式」在全國領先:完整保護城市文脈
    成都市大遺址保護名錄●共有24處35個遺址點涉及15個區(市)縣遺址總面積超過20平方公裡,佔成都市總面積的0.16%●金沙遺址、武侯祠、東華門遺址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納入蜀道申遺商業街船棺遺址揭開古蜀國神秘面紗成都保護大遺址的故事,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講起。1985年,十二橋古蜀遺址在被發現。1996年,成都考古工作隊在新津找到4000多年前的「寶墩古城」,找到了古蜀文明的源頭。如今,成都這兩處遺蹟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商業街船棺遺址在成都市中心區域被發現。
  • 有的重獲新生,有的「認而不養」:山西「文物認養」為何喜憂參半
    當地政府牽線,企業與古建攜手,讓這座曾經破落不堪的千年古堡重獲新生,不僅成為知名景點,還入選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樣的佳話在文物大省山西不止一個,它們向外界展示,為挽救瀕危古建而探索出的「文物認養」模式,並非一條「死胡同」。有的認養讓古建重獲新生,有的卻「認而不養」「張冠李戴」,有的只養出「無花果」……一路走來,山西「文物認養」喜憂參半。
  • 山西70名教師21個單位獲國家表彰!快看看有沒有你的老師和母校
    21個單位獲得相關榮譽稱號,受到表彰。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名單此次獲國家表彰名單中,我省山大附中、太原理工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處)、陽曲縣首邑學校等21個單位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全國共有597個單位入選。
  • 天府之國,巴山蜀水,21張圖表解讀四川262處全國文保單位
    四川省地圖四川省18個地市、3個自治州、共計262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從1963年第一批-2019年第八批),按照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物五個分類,用22張表格統計列示。透過文物看歷史、勘地理、探索民族民俗、記憶傳統工藝、挖掘獨特地方文化。
  • NO它在山西鮮為人知
    我們都知道中華上下歷史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處處有文化發源地、名勝古蹟、遺址…處於黃河流域的山西也不例外處處是文化發源地。有它的大院文化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渠家大院…有晉商文化、汾河文化、關隘文化…還有不可缺少的人類文明發源地西侯度遺址、陶寺遺址、丁村遺址。
  • 來賓市自治區級及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哪些?
    來賓市自治區級及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哪些?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賓市自治區級及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哪些
  • 山西聞喜侯氏兄弟重大涉黑案宣判:私設刑堂多人「受刑」
    據悉,該案系十九大後山西審理的第一起重大涉黑案件,是黨中央決定在全國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以來山西宣判的首例重大涉黑案件。案情疑難複雜,社會影響大,各級黨委和政法機關高度重視,堅持依法嚴懲方針,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精心組織審判。
  • 吉大校友戴向明:做文物守望者,續華夏文明情
    5月5日,有「文物界的奧斯卡大獎」之稱的「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了評選結果。由戴向明負責,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發掘的「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從上千個評選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
    目前國內還有很多世界遺產都加入到了科技保護的行列之中。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包括古蹟遺址在內的不可移動文物40餘萬處,其中1271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擁有世界遺產30處;已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3座。此外,全國現有各類博物館2200餘座,館藏文物在2000萬件(套)以上。
  • 全國文物腐蝕率超50% 揭秘文物腐蝕的結與解
    原標題:館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蝕的結與解   近日,一個關於全國館藏文物腐蝕率超50%的數據,引發公眾對館藏文物安全的關注。   這組數據從何而來?包含怎樣的內容?折射出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哪些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文物局和相關單位及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