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 Rep:高血糖如何引起血管損傷
2019年6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我們人體的血管細胞處理葡萄糖的機制在糖尿病發病過程中變得不受控制。這種紊亂可能與血栓和炎症的形成有關。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進一步的研究結果可以幫助確定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引起器官損害的新方法。
-
科學家發現能促進血管動脈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機制!
2020年1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rterialization requires the timely suppression of cell growth」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馬德裡國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促進血管動脈化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
Diabetes:華人科學家發現AMPK抑制血管炎症分子機制
2015年4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 近日,來自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AMPK抑制炎症過程主要是通過對STAT1信號途徑的抑制實現的,同時這一過程依賴於磷酸酶
-
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機制
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1:08:19 哈佛醫學院Chenghua Gu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中樞神經系統小動脈中的小窩介導神經血管偶聯。
-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1 18:36:18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大學Costantino Iadecola和Laibaik Park研究組合作取得新進展。
-
成年期血管新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成年新血管形成通過血管發生、血管生成和動脈生成3種方式進行。血管發生是指骨髓內皮幹細胞遷移到血管形成部位,從頭形成毛細血管叢並最後形成成熟網絡的過程。中科博生。血管生成是指從已存在血管上出芽形成新血管的過程。動脈生成指的足動脈閉鎖時在可切力、巨噬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的作用下,經基質再第和平滑肌生悅形成代供性動脈的過程。中科博生。前面提到,機體血管網的形成分為兩個不同的過程:血管發牛.和血管生成。
-
Dev Cell:血管是如何形成的?
2017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最近,來自海德堡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調節血管生成的關鍵的生物學過程。他們發現兩類蛋白質:「YAP」以及「TAZ」在這一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Developmental Cell》雜誌上。
-
曲秀娟教授:抗血管治療耐藥機制探索
比如,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經常看到,即使都是mCRC患者,應用抗血管治療後的療效也千差萬別,有長期獲益的,也有快速進展的,這就促使臨床醫生去深入思考抗血管生成治療耐藥機制,如何針對耐藥原因用藥從而逆轉耐藥,以及如何篩選出優勢人群。這裡將就以上幾方面內容,進行簡單概述。
-
海綿狀肝血管瘤是怎麼形成的?
肝血管瘤是肝臟類疾病的常見病症之一,是一種較為良性的疾病,大多數表現為肝臟海綿狀血管瘤,那麼,海綿狀肝血管瘤是怎麼形成的? 部分人群之所以會患上海綿狀血管瘤疾病,與其先天的發育是有關聯的,也就是說在成長發育階段,這類患者的肝臟末梢的血管有畸形,從而就會逐步引發血管內皮細胞的異常分裂,進而就在血管內壁出現了增生反應,形成了海綿狀血管瘤。
-
PNAS:新研究預測血管新生過程中出芽點
2014年7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血管新生對於身體的發育是必不可少的。隨著器官生長,血管網絡必須「養活」新細胞及消除廢物。但是,相同的過程在許多癌症的發生和進展中也起著的關鍵作用,因為它允許腫瘤的快速增長。隨著抑制和加速新血管生成的相關運用,需要更基本的了解什麼樣來調節血管生成。
-
Nature子刊:鑑定出酸敏感性離子通道新的運行機制
這些發現通過提供對這種在傳遞疼痛信號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的ASIC的運行機制更加精確的理解,有望對著重關注開發控制疼痛的治療試劑的進一步研究產生重大的影響。當在有機體內分布的痛點被刺激時,疼痛便通過痛覺神經(nociceptive nerve)進行傳播。準確地說,當導致疼痛的物質與組成痛點的細胞的質膜(即細胞膜)結合在一起時,疼痛信號就被識別出。
-
別再說人類沒有進化了,科學家不僅發現新血管,還發現新器官
根據研究:發現人類依然在不斷的進化,而這個進化的過程已經被縮短。甚至這個進化過程,從上萬年的定義中已經演變到了百年。而這被我們人類發現了出來,那麼究竟進化出了什麼呢?而從1880年,科學家發現只有10%的人會保留這條血管,但是隨後科學家在近幾年進行採樣的時候,發現有33%的人成年後依然有這條血管的存在,也就是說20世紀出生的人比19世紀出生的人手臂上的新血管概率高出了三倍。隨後科學家通過估算得出,大約在22世紀的時候,或許人類身上大部分都存在著這條動脈。
-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讓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主任、該研究的資深作者Li-Huei Tsai表示:「這篇論文首次真正揭示了不同基因表達波是如何被激活的這一非常神秘的過程,以及這些不同基因表達波背後的表觀遺傳機制是什麼。」
-
之前新血管被發現,如今又發現新器官,還堅持相信人類沒進化?
研究團隊發現,人類在胎兒時期手臂上會出現一條血管,其作用是為手部及手臂的發育提供便利,這條血管叫做「正中動脈」。人類出生後八周左右的時間,正中動脈便會消失不見,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但從1880年開始,大概有10%的人在出生八周之後會保留這條血管,這是一個令科學家感到意外的發現
-
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
針對以上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曉輝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開展「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研究,項目組歷時11年,對危重出血性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多項危重出血性疾病關鍵治療技術,推廣到全國超過 90 家血液中心應用,在實施與應用推廣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科學家發現新療法可望促進腦卒中後血管再生
已知中風後,抑制信號分子Nogo-A的抗體可以幫助修復受影響大腦區域的血管。近日,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UZH)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中發現,它也能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
-
雷射誘導小鼠脈絡膜新生血管中的microRNA
脈絡膜新生血管是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的特徵。脈絡膜新血管形成的形成主要涉及血管生成過程,該過程與炎症和蛋白水解相結合。脈絡膜新血管形成發病機制的主要原因是源自視網膜色素上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發生改變,其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主要負責臨床和實驗性脈絡膜新血管形成。短的非編碼內源性RNA分子MicroRNA(miRNA)在調節各種病理過程(包括炎症和血管生成)中起主要作用。
-
新研究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在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植物細胞壁為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PNAS:血管內皮細胞「Gab1-PKA-eNOS」信號轉導通路在缺血性血管...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IMM)羅金才研究組發現,血管內皮細胞「Gab1-PKA-eNOS」信號轉導通路在缺血性血管新生過程中起關鍵作用。附圖:Gab1基因敲除導致小鼠缺血性血管新生、側枝循環建立出現缺陷(圖示上半部分),主要是由於血管內皮細胞管狀結構形成的信號調控通路出現障礙而引起的
-
一信號通路影響缺血性血管新生
PNAS)上發表最新論文「Grb-2–associated binder 1 (Gab1) regulates postnatal ischemic and VEGF-induced angiogenesis through the protein kinase A–endothelial NOS pathway」,證實一條以前未見報導的「Gab1-PKA-eNOS」信號轉導通路在缺血性血管新生過程中起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