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讓孩子10歲前養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2021-01-17 澎湃新聞

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我們的計劃。疫情期間,大家都待在家裡,不能出門。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不免手忙腳亂。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提幾點建議。

第一,利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充分探討生命的意義、親情的意義、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意義,讓孩子更加理解生命的珍貴。

家長可能會問:這要怎麼探討呢?其實很簡單,可以跟孩子分享有關生命的故事,講一下自己的成長曆程。孩子平時可能忙著做功課,沒時間聽這些。所以,家長一定要充分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要天天坐在那兒看電視,也不要玩手機,一定要和孩子坐在一起聊天,充分進行交流溝通,增加親情。

第二,和孩子一起閱讀,最好是和孩子共同讀一本書,一起來探討書中的內容。

歷史、哲學、文學、小說,不管什麼書都行。當然,如果找到一些探討生命的書、有關生老病死的書,一起讀、一起探討,也會別具意義。但如果你們的閱讀習慣不同,也可以閱讀不同的書,你讀你的,孩子讀孩子的,可以跟孩子約定三天以後,講一講書中的內容,談一談各自的體會。如果你只是刷手機,和孩子沒有什麼交流,那這種家庭氛圍會比較糟糕,也意味著你不會利用時間來跟孩子進行充分的交流。這一點在疫情期間顯得尤其重要。

第三,陪孩子玩、一起運動,不管孩子大小。

在家裡待久了,尤其是疫情期間,無聊感、空虛感和壓力感也會越來越大。而當疫情進入新常態後,一家人在一起,對家庭建設至關重要。全家人在一起玩就是減壓最好的方式。比如說全家一起做網上流行的遊戲,一起扮演各種角色,一起唱唱卡拉 OK,這些都很好,是全家釋放壓力的一個機會,而且還能進行非常好的合作。

第四,給孩子留點獨處的時間。

這一點也很重要。孩子在房間,有些家長每三兩分鐘就想去看一下,對孩子特別不放心。這不是好現象。不管孩子多大,一定要讓孩子有獨處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孩子可以跟同學玩,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只要不是整天都在玩就行。孩子獨處是一種心理釋放。希望孩子在自己身邊,是父母的天然傾向。但父母一天到晚在孩子面前,孩子心理上的壓力比父母要大很多。所以給孩子一個獨處的時間,讓他自己在房間裡面,不管做什麼,聊天、看書、做遊戲、上網都可以,這很重要。

可以給孩子選一些網課。

疫情期間,網課的學習能夠讓孩子在學習上不至於耽誤太多,進而讓孩子在開學以後能夠跟上,這很重要。但是家長們也要記住了,選擇網課一定不是把孩子的時間全部充滿了。十幾個小時都在上網課,一是對孩子的視力不好,二是會讓孩子感覺到很枯燥、很無聊,孩子也沒有這麼強大的注意力。所以,網課一天選擇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了。包括新東方在內的很多機構都開設有網課,大家有各種選擇。

如何成為更好的家長

父母給孩子的最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有五項。

第一項,我把它叫愛,但不是溺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用說的,尤其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都是捧在手心裡的寶貝。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度的話,我們可能不知不覺地就把孩子變成我們的寵物,寵得沒有限度,甚至不關心孩子的行為會對未來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比如說有些家長對孩子,從小就不要求他們幹任何活,不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錯了事情也不要求孩子道歉,在成長過程中不給孩子立規矩……這樣的話,表面上你特別愛孩子,但實際上已經變成寵愛、溺愛,這樣很容易把孩子給慣壞了。一個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實際上是 3~10 歲。所謂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在孩子 3~10 歲時沒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個性習慣、良好的遵守各種規矩的習慣,長大再培養就非常難了。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對他放縱,等到他長大,一定會對你進行「報復」。所謂的「報復」不是說他要來打你,而是說他會沒有出息,行為不端,在生活中沒有規矩,也沒有任何奮鬥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他對你之前的寵愛的一種「報復」。所以,我們對孩子要愛而不是溺愛。

第二,要讓孩子學會規矩和自我控制。

我剛才講過了,對於孩子來說,守規矩、有自我控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怎麼培養這兩點呢?比如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該他幹的事情,你千萬不能代替他幹。我有一個朋友,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求他在玩完玩具以後,必須把它們放歸原位,不能扔在地上就走,如果扔在地上就走了,那就不允許孩子吃晚飯了;吃飯的時候,要求孩子必須把飯碗裡的飯全部吃完,不允許剩; 吃完飯以後,還要孩子到廚房把自己的碗洗乾淨……這些表面看上去很小、很簡單的規矩,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具備自己安排生活的能力。否則孩子長大了,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這樣的孩子你覺得能夠成功嗎?結果顯而易見。

第三,培養孩子對社會和世界的正確看法,不能光讓孩子去跟別人比成績。

家長常常犯的一個特別重大的錯誤,就是只盯著孩子的學習,孩子成績好就一切都好。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裡和同學打成一片、受同學歡迎,是不是有幫助其他同學的良好習慣,是不是胸懷廣闊,這些很多家長都不在意。只在意成績,只在意孩子在班裡的名次、不在意孩子的人品,不在意孩子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這些都是家長常常犯的錯誤。那什麼是對社會、對世界的正確看法呢?這個世界不像一些人心中想的那麼壞,當然也有很多地方不一定是光明的,但是整體來說,我們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首先要學會接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善良,讓社會更好地接納我們;通過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遠離是非之地,讓自己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加美好。這是我們要給孩子灌輸的一些理念。大家可能經常會在我的一些演講中聽到我對孩子說,你的善良、你的真誠、你的樂於助人,這些能力都是未來很重要的生存之道,不能只看重成績。但這絕不是說成績不重要,我們也要適當培養孩子的競爭心理。如果孩子成績不好的話,對孩子適當地提出一點要求,幫助他把成績提高,讓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成績,就不去關心孩子的人品或者在未來社會中的成長了。

第四,要平等地對待孩子,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這個平等並不是說父母沒有威望。一個家庭中,如果夫妻兩個人在孩子那裡都沒有威望,都寵孩子的話,這個孩子有可能會被寵壞。如果說一個寵,一個有威望,並且能把孩子管住,那還好一點。如果兩個人都跟孩子既能親近,又有威望,我覺得這就是特別好的父母。可能有些家長會問:我既然有威望了,那還能親近嗎?為什麼不能呢?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比如說去玩的時候、去旅遊的時候,跟孩子打成一片;晚上散步,跟孩子像朋友一樣聊天。但是作為父母,在需要體現威望的時候,比如要求他們遵守一些規矩、要求他們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也能夠非常快地理解我們的意思,並且願意去做。這二者實際上是不矛盾的。

那我說的平等對待,成為知心朋友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一直以勢壓人,覺得自己是家長,自己說什麼孩子就該做什麼,任何事情都不問原因,只要你自己心裡覺得不對,或者不舒服,就讓他停止,不讓他做了,那麼孩子就會把你屏蔽掉,不光是在身體上屏蔽掉,還會在心理上、思想上屏蔽掉。那麼到最後,你就不可能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他到底在做什麼,因為他什麼都不告訴你。這樣,你怎麼能夠管好孩子呢?所以最理想的狀態,是孩子願意把什麼都告訴你。你需要做的是以朋友的身份,以平等的姿態來跟孩子交流。有人可能會說孩子不願意跟自己交流。你沒有放下父母的架子,他怎麼可能跟你交流?而且你要製造適當的場合去交流。比如說我跟我兒子經常一邊散步一邊聊,這時他會放鬆警惕,把好多事情告訴我;或者他去上學的時候,有時我開車送他,在車裡就跟他不斷地聊同學、聊老師、聊朋友、聊有沒有戀愛、聊他喜歡什麼東西以及內心有什麼想法。創造和孩子聊天的機會,孩子會不自覺地告訴你,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第五,把自己的時間留給孩子一部分。

我覺得家長能夠給孩子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錢,也不是社會地位,更不是給他買東西,而是給他時間。這個時間怎麼給?首先,一定要留出跟孩子充分接觸的時間。比如說不管你多忙,都不能每天晚上 11 點才回家,那時孩子已經睡著了,然後早上 5 點又出門,孩子還沒醒。結果就是,孩子一天到晚都見不到你。這樣不行。一定要有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哪怕你什麼都不說,只要父母在家裡,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就不一樣。當然,給時間要給有質量的時間。有些家長看上去給孩子時間了,也在家裡,但只顧自己看電視、玩電腦、打遊戲,讓孩子做作業,這是遠遠不夠的,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孩子會想:我天天在家裡拼命做作業,你卻打遊戲、看電視,你都不努力,為什麼要我努力?所以,跟孩子在一起最好的方法,一是與孩子進行交流,二是做讓孩子看得到的事情,比如說讀書,或者夫妻一起做事情。這都是非常好的。我記得大概我兒子 4 歲的時候,我在那兒用電腦工作,他就不學習了。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學習了?他說:你都在玩電腦,我為什麼要學習?在他的概念中,電腦是用來打遊戲的。後來我就知道了,在他學習的時候,我就拿一本書在他對面看,他就學得非常認真。所以父母要給孩子留出時間,為孩子做出榜樣。有了這樣的榜樣以後,孩子會自覺地努力、上進,也會走向我們內心所期待的成功之路。

成功的七大要素

美國人曾經對成功的要素做過一個研究。這個研究非常科學,調查了幾千位已經取得成功的人士,涵蓋思想界、學術界、企業界、政治界等領域的知名人物,總結他們身上的特徵,來判斷到底哪些特徵更容易讓一個人取得成功。當然了,調查的內容也包括這些人的家庭背景、所上的大學等。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家庭背景和所上大學的好壞,與一個人成功與否真的沒有太多的必然聯繫,而真正跟一個人成功與否有聯繫的,是七大要素。這七大要素分別是:第一,curiosity,即好奇心;第二,grit,即堅毅能力;第三,self control,就是自我控制能力;第四, social intelligence,就是社交能力、社交情商;第五,enthusiasm,即對生命的熱情;第六,gratitude,即感恩和感激;第七, optimism,即樂觀。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這七大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好奇心,好奇心是生命前進的基礎。

我們這些大人也依然沒有擺脫好奇心,比如說沒去過的地方想去看一看,沒登過的山想去登一登,沒見過的人想去見一見,這些都是好奇心。對於孩子來說,好奇心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對知識的追求,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我們讓孩子只注意學習成績,把他對每一門功課的興趣都給抹殺了,這就是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跟成績沒關係,你要不斷地對他進行鼓勵,比如說鼓勵孩子對某個領域進行探索,不管是生物、物理、化學、數學,還是文學、歷史、地理、哲學,或是對大自然進行探索,都可以讓孩子始終保持好奇心,鼓勵孩子對不同的人和事進行探索,不要覺得孩子做這些不靠譜,就一棍子打死,那會很麻煩。我曾經見過一個案例:一個孩子從小喜歡昆蟲,父母也是大學畢業,還比較有這方面的意識,一直鼓勵孩子研究昆蟲。從初中到高中,這個孩子寫了上千頁的昆蟲研究筆記,最後把筆記寄到了耶魯大學,被耶魯大學錄取了。所以你看,鼓勵孩子的好奇心有多麼重要。可有的家長就會說:研究昆蟲,那麼噁心,趕快停下來,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扼殺了。

第二個要素是堅毅能力,就是堅韌不拔,包括應對困難的能力。

怎麼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其實是在鼓勵中培養出來的。中國家長常常喜歡限制、批判孩子,老師也喜歡批判和指責。其實,限制、批判、指責、貶低是傷害一個人的能力的最好的武器。那我們該怎麼做呢?最重要的就是鼓勵,而不是去傷害孩子。傷害往往會讓人變得更加脆弱,而鼓勵往往會讓人變得更加堅強。孩子小的時候很容易摔倒,如果你總是不斷地把他扶起來,那他就很難學會自己爬起來,但你讓他自己爬起來,不管失敗多少次你都給他鼓掌鼓勵他,他就知道失敗是可以克服的。我曾經看過一部日本電視劇,講了一群小學生上體育課,練習跳鞍馬。學生中有一小個子同學,大家都跳過去了,就他一個人跳不過去,老師鼓勵他,一次、兩次、三次,都沒跳過去。這種情況下,可能有些老師會說,你就別跳了。但是這位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圍著他一起給他鼓勵,這個孩子在第五次終於跳過去了。跳過去之後,全班同學都給他鼓掌,孩子臉上也露出了非常驕傲的神情。這種在挫折中不斷取得成功的堅毅能力,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比如說我高考,第一年失敗了,第二年失敗了,如果說我沒有堅毅能力,不考第三年,那我就永遠進不了北京大學。新東方做事情也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我堅持做下去了。阿里巴巴是馬雲開的第五家公司,這也是堅持的結果。所以大家要記住了,培養孩子的堅毅能力,要不斷鼓勵他發展。比如說孩子考了 40 分,你怎麼辦?打他一頓是沒有用的。但是你鼓勵他說下次考 50 分,爸爸就請你吃好吃的,考到 60 分就可以有更大的獎勵,他就會感受到你對他的鼓勵。而且你提出了一個不過分的要求,他會願意去努力。

第三個要素是自我控制能力,就是為了未來一個更美好的結果,願意犧牲眼前的快樂,面對眼前一個強大的誘惑能夠放棄,以爭取未來更大的利益。

比如說要高考的學生,肯定不能天天打遊戲,因為考大學是一件需要他付出努力的事情。他也知道考上大學以後,會過得比今天更好,能夠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部分學生會控制自己玩遊戲,不去浪費時間。自我控制能力越強的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天天逛來逛去,天天打遊戲,不努力學習,這樣的學生自然也考不上好大學。美國的研究機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些 4歲的孩子每人發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在15 分鐘之後,沒把棉花糖吃掉的話,他們就可以拿到第二顆棉花糖。結果大部分孩子都把棉花糖吃掉了,剩下那幾個沒吃的孩子拿到了第二顆棉花糖。後續跟蹤調查發現,這些沒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都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因為他們有比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四個要素是社交情商,就是對社會的接納度。

一個孤僻的人、一個不會欣賞他人的人、一個不願意跟別人打交道的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一個喜歡抱怨社會的人、一個喜歡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小。為什麼?因為他可能會被其他人群排斥。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培養他跟別人相處的能力非常重要。怎麼樣培養孩子的社交情商呢?從小把孩子扔到人堆裡去,但不是扔到成人堆裡去,因為成人跟孩子之間是有隔閡的,而是把他扔到孩子堆裡去。這不僅僅是指在學校跟同學在一起,也包括跟小區裡的孩子在一起。但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出現攀比競爭心理,有的時候不是那麼放得開,怎麼辦?那就要父母來幫忙,比如把小區裡年齡差不多的孩子請到家裡一起玩,讓孩子形成一個小團隊,一起去溝通、交流、合作,有東西大家一起分,即使打架了也沒關係,還可以通過溝通進一步和好。這樣就能讓孩子慢慢地學會社交。美國有一個項目叫作「斯利波爾」,就是讓這家的孩子到那家去睡,那家的孩子下個星期到這家來睡。這樣孩子一起打打鬧鬧,會變得很開心,也從小學會了跟人相處。我覺得我們也可以學一學。

第五個要素是對生命的熱情。

我在給學生講課時,就講到過生命熱情的問題。對生命有熱情,意味著對未來有期待,就是自己能夠欣賞這個世界,對未來有追求,能夠感覺到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美好的,不管是大自然的還是社會的。那生命熱情是怎麼激發出來的呢?如果一個人總是尋找和探索美好的事情,那麼就能夠激發出生命的熱情。一個天天在父母抱怨、批判中長大的孩子,是不可能對生命有熱情的,還可能會對生命感到煩躁。如果家長能帶著孩子到大自然去看一看,帶著孩子去欣賞自然美景, 比如說下雪時,帶著孩子觀察雪,或者說到雪地裡去打打雪仗,就是對大自然的欣賞。我在長江邊上長大,小時候天天看著長江上太陽升起來、落下去,大江奔流,打小心裡就產生了一種壯闊感。我覺得這種壯闊感影響了我對生命的看法。

第六個要素是感恩。

我們通常說的感恩是比較狹義的概念,比如說孩子要對父母感恩,我們要對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所謂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然很好,培養孩子對父母的感恩、孝順,當然也非常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對整個社會體系有一種感恩心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一打開開關,電就來了;一打開水龍頭,水就來了;衛生體系在大部分情況下做得非常好;街上有各種各樣的飯店,在家裡一下單飯菜就送到了家門口……這些表面看上去很平常,但實際上我們要感恩。為什麼呢?在古代社會,要享受這些服務是完全不可能的。比如說以現在的醫療條件,絕大部分疾病我們都能夠戰勝,這是要感恩的,這是人類共同合作發展的結果。如果我們有這樣一份感恩心理,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甚至是不公平待遇,我們依然能夠讓自己活得更好。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而不是對社會的抱怨,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個要素就是樂觀了。

這一點大家很容易理解。我們常聽到一個說法,桌上有半瓶水,樂觀的人會說還有半瓶水,而悲觀的人可能會說這瓶水已經快沒了。我們的生活也是這樣的。生命從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走向死亡,像我現在已經50多歲了,後面的日子其實已經不那麼多了,儘管現在醫學比較發達,就算能活到 100 歲,我也只有 40 多年,何況大部分人都是活不到 100 歲的。我大半瓶子的水都沒了。如果我這樣悲觀地想,那生命就變得毫無意義。但是樂觀講的話,我可以充分利用我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天,讓自己做得更好,讓自己變得更加快樂。所以,樂觀也可以說是用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我們應該把這七種能力中的任何一種灌輸給孩子,讓它變成孩子的習慣,孩子如果能擁有兩三個,甚至更多,就更好了。不一定七種都要,幾乎沒有一個人同時擁有這七種能力,但是或多或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說,都比成績重要百倍。

情商、智商、逆商

一個成功的人需要具備哪幾個方面的能力?我覺得要從智商、情商和逆商三個方面來考慮。有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好。這句話的英文是, We need to prepare children not for a life of tests but the test of life,意思是我們為孩子準備好的,不是一輩子的考試,而是對於生命的考驗。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除了參加各種考試以外,還會有很多考驗,一路成長的過程就是戰勝各種艱難困苦、失敗和挫折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進行三方面的訓練,一個是情商的訓練,一個是智商的訓練,一個是逆商的訓練。

所謂情商的訓練,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人,主要包括三點。首先是被人信任的能力。

被人信任並不是通過花言巧語讓別人信任你,而是他人對你的人品、人格的信任,這在生活中會給你帶來極大的益處。因為別人相信你,就願意對你敞開心扉,也願意把自己的資源給你用。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被別人信任,那就再好不過了。

其次是善於分享的能力。

好東西要跟人分享,分享可以把餅做得更大。當初,我把徐小平、王強從國外叫回來,跟我一起幹新東方時公司的發展已經比較穩定了,如果我繼續一個人做,百分之百地擁有新東方豈不是對我更有利?其實不是的。他們回來了,後來雖然分走了不少股份,但把新東方做大了。這個餅越來越大,我們每個人就越來越好。所以善於分享,把好東西分享給別人,對自己更有好處。

最後是樂於助人,就是讓孩子願意幫助別人,進而通過幫助別人來幫助自己

。沒有一個人是百分之百沒有自私心理的。但有的人的自私,表現為把眼前的東西全部拿到自己手裡,而有的人則是先幫助別人,再得到大家的幫助。二者孰優孰劣,大家一目了然。

我覺得這三點是情商最重要的體現。

對於智商,我在這本書開篇的時候單獨講過,我們提到智商常常講的是學習成績。一個人學習成績好就是智商高,其實不是這樣的。智商有天生的成分,有的人天生智商高一點,有的人低一點,但只要在正常範圍之內,人的勤奮和思考能將智商充分發揮出來,或者抵消天生的智商不足。

智商絕對不僅僅指考試成績,還包括你的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

。所謂的學習能力,就是通過讀書讓自己的知識變得更加豐富,通過實踐讓自己變得更加靈敏,等等。所謂的研究能力,是通過自己的深入探索,在每個學科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除了智商,另外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逆商。

什麼叫逆商?就是面對困難、挫折、失敗的抗打擊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人一生中一帆風順的時候真的非常少,我們總能碰到各種不如意的事情,談戀愛可能會失戀,考試可能會成績不及格,工作中可能會失業,創業也有可能會失敗。面對生活,我們最重要的是能夠扛得住,要有這樣的信念,任何一次失敗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功,這就是所謂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內心中建立起這樣一種信念,就不再怕失敗、挫折了,考試不及格也不會對他造成太多的負面影響,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家長的重大成果。

因此,對孩子的培養,情商、智商、逆商三方面都要有,這是我們家長應該關注的事情。

好父母的三大特徵

提到父母的角色,我想把母親、父親分開來講。當然了,這不是絕對的,不是說母親做的事情,父親不用做,或者父親做的事情,母親不用做。整體而言,我覺得要各有側重點。

我先講講母親。我覺得

一個好母親要有三個特徵。第一個特徵是有心平氣和的態度。

我發現母親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比較容易急躁,容易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孩子。這種比較急的脾氣也會影響孩子的脾氣,導致孩子變得比較急躁,遇到事情不沉著,對孩子的個性也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作為一個母親,遇事應該心平氣和,跟孩子講道理、分析問題,最後再定規矩,而不是脾氣暴躁,把孩子罵一頓,出口傷人,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當然,父親也是一樣的。但整體來說,相對於母親,父親跟孩子的日常接觸還是要少一點,而且父親對孩子要更加寬厚一點。所以,母親在這方面尤其要注意。

好母親的第二個特徵是整潔、乾淨、勤快。

一個母親要有能力把自己、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從內到外給孩子做榜樣。但是光這樣還不行,母親還要要求孩子也養成勤快、乾淨的習慣,要孩子學會整理家裡的東西,把東西放得井井有條。如果一個母親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從來不收拾東西,沒有條理的話,孩子也很難有條理,這對孩子的一輩子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好母親的第三個特徵就是擁有閱讀、學習的愛好。

我覺得從讀書的角度來說,媽媽喜歡讀書比爸爸喜歡讀書還要重要,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媽媽是陪伴孩子比較多的人。如果媽媽喜歡讀書,並且跟孩子一起閱讀,就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說,媽媽喜歡讀書比父親喜歡讀書還重要。當然,如果夫妻兩個都喜歡讀書就再好不過。我對讀書的喜好,也對我的孩子有很好的影響。

接下來,我講

好父親的三個特徵。

父親,我覺得更多時候還是幫助孩子認知這個世界,培養孩子面對這個世界的某種個性。所以,我認為好父親三個最重要的特徵,

第一個是正直、開明、有擔當。

一個男人如果在孩子面前做得不像男人,就很麻煩了。

第二個特徵是善於探索、鑽研。

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對於知識的探索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親來引導的。即使有老師、有榜樣的作用,父親在這方面的作用也是不能缺失的。我在孩子小時候就陪著他,幫著孩子一起弄 3D 印表機,帶著孩子潛水、了解海底世界等。我認為這些都是父親在培養孩子的勇氣和探索精神。對孩子來說,這種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是了解世界、對接未來、走向世界的重要的窗口。

好父親的

第三個特徵是有不屈不撓的追求理想的勇氣

。作為一個父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到他有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種對理想的期待和努力,讓孩子感覺到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存在。

我覺得這三點對父親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這種精神和氣質。我們常常發現,小女孩如果有一個胸襟非常開闊的父親,那她身上就會帶有一些瀟灑、大氣的精神,而這樣的女孩在社會上往往更加容易取得成功;而一個男孩如果只是跟著母親長大,他身上可能會缺一點陽剛之氣,或者內心比較敏感,缺少父親正常陪伴所形成的男子氣魄。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分工和角色是不同的,比如陽剛之氣就更多是父親來培養的。比如,我兒子小時候要從臺階上跳下,媽媽就會拉住,說危險;但我會鼓勵他從一塊大石頭上往下跳,當然是不會出現危險的那種。這就是父親和母親的區別。

那麼,

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在一起到底應該做什麼?

我覺得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一是要一起制訂孩子未來的發展計劃,並且要達成大致一致的方向。千萬不能兩人完全不一致,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走:父親說要學體育、打籃球,結果母親堅決不讓打籃球;母親說要學數學,父親說不行,一定要學語文。這就不一致了。母親說這件事不能幹,父親說這件事能幹,而且當著孩子爭論,這是很可怕的,孩子會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幹還是不幹,會形成進退兩難的個性,一旦久了,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很大的殺傷力的。所以父母在對孩子的個性、能力、性格進行分析以後,在孩子的成長路徑上、該做什麼上面要基本達成一致。孩子應該遵守哪些行為規範、哪些行為需要指責,夫妻要達成一致。此外,兩人一定要學會跟孩子充分交流,至少有一方是能夠讓孩子掏心窩子說話的,這個非常重要,否則孩子就會把事情憋在心裡。尤其在外面,如果他沒有更好的朋友的話,這種心理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也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隔閡。儘管很多孩子要到了二三十歲以後才能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但是如果現在跟孩子交流能更加流暢的話,會有益於孩子的成長。

總之,孩子的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身為父母,除了給孩子定好規矩,鼓勵他們對世界進行探索,鼓勵他們戰勝挫折、不斷取得進步,還要發現孩子的天賦並且進行培養,等等。所以,為人父母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觀察,通過觀察發現孩子的天賦,培養他的天賦,使其變成他的才能,並根據他的天賦建立他走向未來的夢想。這樣的話,他就能夠在自己的天賦夢想方面取得成功,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人們都希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人生幸福、事業興旺。所以,希望父母能夠不斷和孩子進行合作,不光是做孩子的父母,還能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成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本文整理摘自俞敏洪最新力作《俞敏洪:我的成長觀》,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閱讀

《俞敏洪:我的成長觀》新品信息

俞敏洪 著

「智商+情商+逆商」的人生成長書。俞敏洪心路歷程全盤分享,充滿長者智慧,能夠幫助讀者學會正確看待自己、考慮未來,尤其是對於「逆商」的培養,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文津圖書獎得主、矽谷投資人吳軍、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 傾力推薦。

相關焦點

  • 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狠心」幫他養成這3個習慣,長大後少走彎路
    諾貝爾得獎主、經濟學家詹姆斯·赫科曼也曾說:在三歲以前,投資孩子一塊錢能夠得到18塊錢的回報,而其它任何時間段投資的回報加起來也只不過才有10塊錢。由此可見,0-3歲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0-3歲是孩子腦部發育和性格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一般來說,孩子在這一時期所受的教育和其所養成的性格、習慣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一定要抓好這個「黃金時期」。父母一定不要有這種錯誤思想,那就是孩子小,太早教育他也不懂。
  • 保護兒童安全 | 勤洗手、愛運動,3~6歲孩子從小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保護兒童安全 | 勤洗手、愛運動,3~6歲孩子從小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2020-11-24 16: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好習慣養成其實很簡單 給我一首歌的時間
    好的習慣並非與生俱來,而需要後天培養形成,一個人從幼時起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將使其終身受益。具體來說,如從小養成自主自律的好習慣,能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從長遠角度看,這樣的好習慣在未來能幫助他在事業及人際交往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 孩子挑食滿屋子追著餵飯,沒有養成好習慣,再好的孩子也難帶
    周末去親戚家串門,5歲的小侄子特別可愛,虎頭虎腦的。自己在陽臺上玩玩具,一幅歲月安好的場景。然而到了吃飯的時候,我才見識到有娃的家庭可以可怕到什麼樣子。那些文章中所描述的追著孩子餵飯是真的存在的。看著跟著孩子屁股後面餵飯的姥姥,我有點坐不住了。
  • 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記憶力會越來越強,大腦更聰明
    科學研究表明:每一個人生來就有記憶天賦,就好像孩子學走路和說話一樣,需要不斷的練習,和使用科學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記憶力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堅持去訓練,養成好的記憶力習慣,這樣孩子的記憶力才會越來越強,甚至都能達到「過目不忘」的本事,那麼,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記憶力會越來越強,大腦更聰明!孩子記憶力的黃金期!
  • 諾貝爾獎獲得者:錯過孩子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一生難有出息
    文|文兒前兩天,看到一則小故事,是有關於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得主在巴黎聚會的事。當時,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是在哪個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諾學著回到說:「幼兒園」。相反,他若是錯過了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大概也就不會取得如此成就。因此,我們要從這位學者身上抓住這一個信息:錯過孩子幼兒園這一「習慣養成」最佳期,一生難有出息。因為,幼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起到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巨大。所以,家長把握好孩子上幼兒園的時期,幫孩子建立好習慣。
  • 學習圍棋,可以養成這些好習慣
    很多家長送孩子學圍棋,不僅僅是因為孩子喜歡,更因為,圍棋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圍棋可以讓孩子培養以下4種好習慣:1、學習習慣2、生活習慣3、思維習慣4、遵循規則的習慣1、學習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下圍棋,講究先靜坐。一方面,讓孩子從喧鬧的課間活動中,把心靜下來;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孩子做事情,先靜心。
  • 孩子的好習慣如何培養,家長怎麼看
    大家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從小有個好的習慣,特別是有個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如何培養、誰來培養這樣的好習慣,這個問題必須首先搞清楚,有人認為學習方面的習慣應該由學校老師負責培養,有人覺得好習慣主要應該由家庭來負責培養。那麼到底應該由誰來負責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呢?
  • 受益一生的10個好習慣!
    好的習慣能夠受益終生,下面這10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你有幾個?堅持運動生命在於運動,不管是哪種方式的運動——打球、遊泳、跑步、散步等,總是有益處的。凡事提前10分鐘朋友常常告誡我「做任何事,給自己留點餘地」,這話不管是放在做事上,還是形容時間觀念上都是很妥帖的。凡事提前10分鐘,這樣的人生會更從容。
  • 哈佛教授用一個詞,概括成績前5%學生的學習秘訣,越早培養越受益
    提升孩子專注力,越早培養越受益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練習人的大腦總是更容易被感興趣的事物吸引,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孩子6歲前注意力能集中的時間非常短,家長要先找一件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比如繪畫、搭積木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積木上,循序漸進地延長孩子的專注時間。
  • 俞敏洪直播,讓15歲的女兒去非洲做志願者,難道這就是教育?
    俞敏洪是走上私立教育第一波風口的人物,他的成功是偶然也是時代的必然,1993年創立新東方,投身教育行業。又是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會讓自己女兒15歲去非洲做英語教學志願者?在我們的眼裡,非洲是一個經常暴亂,各種恐怖分子的溫床,還有各種國內見不到的疾病。
  • 利用「21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抗擊「疫情」階段,孩子們都在家,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促成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通過21天的行為暗示,正確重複練習,可以基本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
  • 孩子學習老不自覺?學會「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好習慣成自然
    我問他,是不是每次看到孩子寫錯題或者不專心的時候,你們就會忍不住斥責他?弟弟突然激動了起來,說他每天都會因為這些事情罵兒子,一會不盯著都不行。我終於找到了原因,侄子沒有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和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學習習慣更不可忽視,好的學習習慣將讓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路徑依賴原則。什麼是路徑依賴?
  • 寶媽努力三年給孩子樹立好習慣,被姑姑一句話「拆臺」,太可惡了
    教育孩子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許多父母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灌輸自己的教育理念,給他們培養良好的習慣,希望他們未來能夠走得更遠。但是「千裡之堤毀於蟻穴」,有時候父母精心培養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卻能被人在一瞬間就帶偏。
  • 一年花幾萬把孩子培養成社交達人?其實最好的情商教育是在家裡
    舉個例子吧,南昌某知名兒童情商課培訓機構,專門針對3-6歲、7-12歲這兩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展培訓課程。3-6歲的孩子,一年的學費大約為15000元左右,兩年會稍微便宜點,大概是27000元左右。這個課程共有24個課時,大概半年時間上完,課程大多都安排在周末,每個課時90分鐘,每個班有5-8個孩子。
  • 學習習慣怎麼養成?小學六年,陪孩子熬過三個階段,家長要重視
    2、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作為一個剛升上小學的孩子,他們還處於懵懂時期,很多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去協助引導。例如,大腦在白天學習的高效運作下,晚上需要通過足夠的睡眠讓它們得到休息,睡眠質量很關鍵,家長要教育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 哈佛心理學教授:孩子一生中有2次提升智力的機會,並不是初中
    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確實和遺傳有關,但最終還是由後期發育、教育理念、環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哈佛大學曾有相關心理學教授做過實驗,統計不同年齡的嬰幼兒和兒童調查研究發現,從孩子出生後,一生中有2次可以提升智力的機會,父母要抓住了。抓住第1次提升智力的機會:0~3歲嬰幼兒階段對於剛出生的小傢伙,幾乎是「一天一個樣」,每天生理以及心理都在變化。
  • 好習慣如何養成,所謂「21天習慣養成法」別再上當了!
    好習慣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養成好習慣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容易。我在朋友圈裡經常看到這樣的人,他們把臉換成了「不瘦20斤不換臉」,一年過去了,他們還是沒有換臉。人們總是天真地認為把目標告訴別人,就能激勵自己完成目標。結果,目標沒有完成,臉皮越來越厚。有些人試圖和朋友一起去,比如答應一起跑步減肥。
  • 習慣養成 | 厲害了,藍小鯨! ——記山東大學實驗學校12月份好習慣之星評選揭曉
    一年級(2)班   高俊馨好習慣宣言: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成就未來。好習慣我養成:1.我叫高俊馨,今年7歲了,喜歡模特表演、口才表演、喜歡唱歌跳舞講故事,我是一個性格開朗大方的女孩子。2.1培養孩子的資歷能力,從3歲開始,我們一家人都努力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自己事情自己做,起床穿衣服,睡前自己刷牙洗臉,自己衣服自己摺疊好,養成良好習慣。 2.2培養孩子自己收拾東西,孩子玩完一個玩具,再拿一個玩具玩,看完一本書放好,在拿另一本書看,從上小學第一天開始,書包整理整齊,睡覺之前把明日需要東西整理完畢,養成這個習慣,孩子就不會丟三落四。
  • 從教10年幼師發聲:我不會讓孩子3歲上幼兒園,原因分析很有道理
    從教10年幼師發聲:我不會讓孩子3歲上幼兒園,原因分析很有道理之前在一檔節目中,杜江曾經爆料過,嗯哼3歲的時候還沒有上幼兒園,因為霍思燕堅持認為晚上一年幼兒園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其實,無獨有偶,一些有著多年幼師經驗的人,反而不會選擇送孩子去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