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我們的計劃。疫情期間,大家都待在家裡,不能出門。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不免手忙腳亂。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提幾點建議。
第一,利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充分探討生命的意義、親情的意義、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意義,讓孩子更加理解生命的珍貴。家長可能會問:這要怎麼探討呢?其實很簡單,可以跟孩子分享有關生命的故事,講一下自己的成長曆程。孩子平時可能忙著做功課,沒時間聽這些。所以,家長一定要充分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要天天坐在那兒看電視,也不要玩手機,一定要和孩子坐在一起聊天,充分進行交流溝通,增加親情。
第二,和孩子一起閱讀,最好是和孩子共同讀一本書,一起來探討書中的內容。歷史、哲學、文學、小說,不管什麼書都行。當然,如果找到一些探討生命的書、有關生老病死的書,一起讀、一起探討,也會別具意義。但如果你們的閱讀習慣不同,也可以閱讀不同的書,你讀你的,孩子讀孩子的,可以跟孩子約定三天以後,講一講書中的內容,談一談各自的體會。如果你只是刷手機,和孩子沒有什麼交流,那這種家庭氛圍會比較糟糕,也意味著你不會利用時間來跟孩子進行充分的交流。這一點在疫情期間顯得尤其重要。
第三,陪孩子玩、一起運動,不管孩子大小。在家裡待久了,尤其是疫情期間,無聊感、空虛感和壓力感也會越來越大。而當疫情進入新常態後,一家人在一起,對家庭建設至關重要。全家人在一起玩就是減壓最好的方式。比如說全家一起做網上流行的遊戲,一起扮演各種角色,一起唱唱卡拉 OK,這些都很好,是全家釋放壓力的一個機會,而且還能進行非常好的合作。
第四,給孩子留點獨處的時間。這一點也很重要。孩子在房間,有些家長每三兩分鐘就想去看一下,對孩子特別不放心。這不是好現象。不管孩子多大,一定要讓孩子有獨處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孩子可以跟同學玩,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只要不是整天都在玩就行。孩子獨處是一種心理釋放。希望孩子在自己身邊,是父母的天然傾向。但父母一天到晚在孩子面前,孩子心理上的壓力比父母要大很多。所以給孩子一個獨處的時間,讓他自己在房間裡面,不管做什麼,聊天、看書、做遊戲、上網都可以,這很重要。
可以給孩子選一些網課。疫情期間,網課的學習能夠讓孩子在學習上不至於耽誤太多,進而讓孩子在開學以後能夠跟上,這很重要。但是家長們也要記住了,選擇網課一定不是把孩子的時間全部充滿了。十幾個小時都在上網課,一是對孩子的視力不好,二是會讓孩子感覺到很枯燥、很無聊,孩子也沒有這麼強大的注意力。所以,網課一天選擇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了。包括新東方在內的很多機構都開設有網課,大家有各種選擇。
如何成為更好的家長父母給孩子的最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有五項。第一項,我把它叫愛,但不是溺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用說的,尤其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都是捧在手心裡的寶貝。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度的話,我們可能不知不覺地就把孩子變成我們的寵物,寵得沒有限度,甚至不關心孩子的行為會對未來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比如說有些家長對孩子,從小就不要求他們幹任何活,不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錯了事情也不要求孩子道歉,在成長過程中不給孩子立規矩……這樣的話,表面上你特別愛孩子,但實際上已經變成寵愛、溺愛,這樣很容易把孩子給慣壞了。一個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實際上是 3~10 歲。所謂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在孩子 3~10 歲時沒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個性習慣、良好的遵守各種規矩的習慣,長大再培養就非常難了。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對他放縱,等到他長大,一定會對你進行「報復」。所謂的「報復」不是說他要來打你,而是說他會沒有出息,行為不端,在生活中沒有規矩,也沒有任何奮鬥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他對你之前的寵愛的一種「報復」。所以,我們對孩子要愛而不是溺愛。
第二,要讓孩子學會規矩和自我控制。我剛才講過了,對於孩子來說,守規矩、有自我控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怎麼培養這兩點呢?比如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該他幹的事情,你千萬不能代替他幹。我有一個朋友,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求他在玩完玩具以後,必須把它們放歸原位,不能扔在地上就走,如果扔在地上就走了,那就不允許孩子吃晚飯了;吃飯的時候,要求孩子必須把飯碗裡的飯全部吃完,不允許剩; 吃完飯以後,還要孩子到廚房把自己的碗洗乾淨……這些表面看上去很小、很簡單的規矩,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具備自己安排生活的能力。否則孩子長大了,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這樣的孩子你覺得能夠成功嗎?結果顯而易見。
第三,培養孩子對社會和世界的正確看法,不能光讓孩子去跟別人比成績。家長常常犯的一個特別重大的錯誤,就是只盯著孩子的學習,孩子成績好就一切都好。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裡和同學打成一片、受同學歡迎,是不是有幫助其他同學的良好習慣,是不是胸懷廣闊,這些很多家長都不在意。只在意成績,只在意孩子在班裡的名次、不在意孩子的人品,不在意孩子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這些都是家長常常犯的錯誤。那什麼是對社會、對世界的正確看法呢?這個世界不像一些人心中想的那麼壞,當然也有很多地方不一定是光明的,但是整體來說,我們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首先要學會接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善良,讓社會更好地接納我們;通過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遠離是非之地,讓自己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加美好。這是我們要給孩子灌輸的一些理念。大家可能經常會在我的一些演講中聽到我對孩子說,你的善良、你的真誠、你的樂於助人,這些能力都是未來很重要的生存之道,不能只看重成績。但這絕不是說成績不重要,我們也要適當培養孩子的競爭心理。如果孩子成績不好的話,對孩子適當地提出一點要求,幫助他把成績提高,讓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成績,就不去關心孩子的人品或者在未來社會中的成長了。
第四,要平等地對待孩子,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這個平等並不是說父母沒有威望。一個家庭中,如果夫妻兩個人在孩子那裡都沒有威望,都寵孩子的話,這個孩子有可能會被寵壞。如果說一個寵,一個有威望,並且能把孩子管住,那還好一點。如果兩個人都跟孩子既能親近,又有威望,我覺得這就是特別好的父母。可能有些家長會問:我既然有威望了,那還能親近嗎?為什麼不能呢?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比如說去玩的時候、去旅遊的時候,跟孩子打成一片;晚上散步,跟孩子像朋友一樣聊天。但是作為父母,在需要體現威望的時候,比如要求他們遵守一些規矩、要求他們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也能夠非常快地理解我們的意思,並且願意去做。這二者實際上是不矛盾的。
那我說的平等對待,成為知心朋友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一直以勢壓人,覺得自己是家長,自己說什麼孩子就該做什麼,任何事情都不問原因,只要你自己心裡覺得不對,或者不舒服,就讓他停止,不讓他做了,那麼孩子就會把你屏蔽掉,不光是在身體上屏蔽掉,還會在心理上、思想上屏蔽掉。那麼到最後,你就不可能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他到底在做什麼,因為他什麼都不告訴你。這樣,你怎麼能夠管好孩子呢?所以最理想的狀態,是孩子願意把什麼都告訴你。你需要做的是以朋友的身份,以平等的姿態來跟孩子交流。有人可能會說孩子不願意跟自己交流。你沒有放下父母的架子,他怎麼可能跟你交流?而且你要製造適當的場合去交流。比如說我跟我兒子經常一邊散步一邊聊,這時他會放鬆警惕,把好多事情告訴我;或者他去上學的時候,有時我開車送他,在車裡就跟他不斷地聊同學、聊老師、聊朋友、聊有沒有戀愛、聊他喜歡什麼東西以及內心有什麼想法。創造和孩子聊天的機會,孩子會不自覺地告訴你,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第五,把自己的時間留給孩子一部分。我覺得家長能夠給孩子的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錢,也不是社會地位,更不是給他買東西,而是給他時間。這個時間怎麼給?首先,一定要留出跟孩子充分接觸的時間。比如說不管你多忙,都不能每天晚上 11 點才回家,那時孩子已經睡著了,然後早上 5 點又出門,孩子還沒醒。結果就是,孩子一天到晚都見不到你。這樣不行。一定要有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哪怕你什麼都不說,只要父母在家裡,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就不一樣。當然,給時間要給有質量的時間。有些家長看上去給孩子時間了,也在家裡,但只顧自己看電視、玩電腦、打遊戲,讓孩子做作業,這是遠遠不夠的,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孩子會想:我天天在家裡拼命做作業,你卻打遊戲、看電視,你都不努力,為什麼要我努力?所以,跟孩子在一起最好的方法,一是與孩子進行交流,二是做讓孩子看得到的事情,比如說讀書,或者夫妻一起做事情。這都是非常好的。我記得大概我兒子 4 歲的時候,我在那兒用電腦工作,他就不學習了。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學習了?他說:你都在玩電腦,我為什麼要學習?在他的概念中,電腦是用來打遊戲的。後來我就知道了,在他學習的時候,我就拿一本書在他對面看,他就學得非常認真。所以父母要給孩子留出時間,為孩子做出榜樣。有了這樣的榜樣以後,孩子會自覺地努力、上進,也會走向我們內心所期待的成功之路。
成功的七大要素美國人曾經對成功的要素做過一個研究。這個研究非常科學,調查了幾千位已經取得成功的人士,涵蓋思想界、學術界、企業界、政治界等領域的知名人物,總結他們身上的特徵,來判斷到底哪些特徵更容易讓一個人取得成功。當然了,調查的內容也包括這些人的家庭背景、所上的大學等。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家庭背景和所上大學的好壞,與一個人成功與否真的沒有太多的必然聯繫,而真正跟一個人成功與否有聯繫的,是七大要素。這七大要素分別是:第一,curiosity,即好奇心;第二,grit,即堅毅能力;第三,self control,就是自我控制能力;第四, social intelligence,就是社交能力、社交情商;第五,enthusiasm,即對生命的熱情;第六,gratitude,即感恩和感激;第七, optimism,即樂觀。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這七大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好奇心,好奇心是生命前進的基礎。我們這些大人也依然沒有擺脫好奇心,比如說沒去過的地方想去看一看,沒登過的山想去登一登,沒見過的人想去見一見,這些都是好奇心。對於孩子來說,好奇心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對知識的追求,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我們讓孩子只注意學習成績,把他對每一門功課的興趣都給抹殺了,這就是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跟成績沒關係,你要不斷地對他進行鼓勵,比如說鼓勵孩子對某個領域進行探索,不管是生物、物理、化學、數學,還是文學、歷史、地理、哲學,或是對大自然進行探索,都可以讓孩子始終保持好奇心,鼓勵孩子對不同的人和事進行探索,不要覺得孩子做這些不靠譜,就一棍子打死,那會很麻煩。我曾經見過一個案例:一個孩子從小喜歡昆蟲,父母也是大學畢業,還比較有這方面的意識,一直鼓勵孩子研究昆蟲。從初中到高中,這個孩子寫了上千頁的昆蟲研究筆記,最後把筆記寄到了耶魯大學,被耶魯大學錄取了。所以你看,鼓勵孩子的好奇心有多麼重要。可有的家長就會說:研究昆蟲,那麼噁心,趕快停下來,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扼殺了。
第二個要素是堅毅能力,就是堅韌不拔,包括應對困難的能力。怎麼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呢?其實是在鼓勵中培養出來的。中國家長常常喜歡限制、批判孩子,老師也喜歡批判和指責。其實,限制、批判、指責、貶低是傷害一個人的能力的最好的武器。那我們該怎麼做呢?最重要的就是鼓勵,而不是去傷害孩子。傷害往往會讓人變得更加脆弱,而鼓勵往往會讓人變得更加堅強。孩子小的時候很容易摔倒,如果你總是不斷地把他扶起來,那他就很難學會自己爬起來,但你讓他自己爬起來,不管失敗多少次你都給他鼓掌鼓勵他,他就知道失敗是可以克服的。我曾經看過一部日本電視劇,講了一群小學生上體育課,練習跳鞍馬。學生中有一小個子同學,大家都跳過去了,就他一個人跳不過去,老師鼓勵他,一次、兩次、三次,都沒跳過去。這種情況下,可能有些老師會說,你就別跳了。但是這位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圍著他一起給他鼓勵,這個孩子在第五次終於跳過去了。跳過去之後,全班同學都給他鼓掌,孩子臉上也露出了非常驕傲的神情。這種在挫折中不斷取得成功的堅毅能力,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比如說我高考,第一年失敗了,第二年失敗了,如果說我沒有堅毅能力,不考第三年,那我就永遠進不了北京大學。新東方做事情也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我堅持做下去了。阿里巴巴是馬雲開的第五家公司,這也是堅持的結果。所以大家要記住了,培養孩子的堅毅能力,要不斷鼓勵他發展。比如說孩子考了 40 分,你怎麼辦?打他一頓是沒有用的。但是你鼓勵他說下次考 50 分,爸爸就請你吃好吃的,考到 60 分就可以有更大的獎勵,他就會感受到你對他的鼓勵。而且你提出了一個不過分的要求,他會願意去努力。
第三個要素是自我控制能力,就是為了未來一個更美好的結果,願意犧牲眼前的快樂,面對眼前一個強大的誘惑能夠放棄,以爭取未來更大的利益。比如說要高考的學生,肯定不能天天打遊戲,因為考大學是一件需要他付出努力的事情。他也知道考上大學以後,會過得比今天更好,能夠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部分學生會控制自己玩遊戲,不去浪費時間。自我控制能力越強的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控制不住自己,天天逛來逛去,天天打遊戲,不努力學習,這樣的學生自然也考不上好大學。美國的研究機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些 4歲的孩子每人發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在15 分鐘之後,沒把棉花糖吃掉的話,他們就可以拿到第二顆棉花糖。結果大部分孩子都把棉花糖吃掉了,剩下那幾個沒吃的孩子拿到了第二顆棉花糖。後續跟蹤調查發現,這些沒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都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因為他們有比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四個要素是社交情商,就是對社會的接納度。一個孤僻的人、一個不會欣賞他人的人、一個不願意跟別人打交道的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一個喜歡抱怨社會的人、一個喜歡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小。為什麼?因為他可能會被其他人群排斥。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培養他跟別人相處的能力非常重要。怎麼樣培養孩子的社交情商呢?從小把孩子扔到人堆裡去,但不是扔到成人堆裡去,因為成人跟孩子之間是有隔閡的,而是把他扔到孩子堆裡去。這不僅僅是指在學校跟同學在一起,也包括跟小區裡的孩子在一起。但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出現攀比競爭心理,有的時候不是那麼放得開,怎麼辦?那就要父母來幫忙,比如把小區裡年齡差不多的孩子請到家裡一起玩,讓孩子形成一個小團隊,一起去溝通、交流、合作,有東西大家一起分,即使打架了也沒關係,還可以通過溝通進一步和好。這樣就能讓孩子慢慢地學會社交。美國有一個項目叫作「斯利波爾」,就是讓這家的孩子到那家去睡,那家的孩子下個星期到這家來睡。這樣孩子一起打打鬧鬧,會變得很開心,也從小學會了跟人相處。我覺得我們也可以學一學。
第五個要素是對生命的熱情。我在給學生講課時,就講到過生命熱情的問題。對生命有熱情,意味著對未來有期待,就是自己能夠欣賞這個世界,對未來有追求,能夠感覺到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美好的,不管是大自然的還是社會的。那生命熱情是怎麼激發出來的呢?如果一個人總是尋找和探索美好的事情,那麼就能夠激發出生命的熱情。一個天天在父母抱怨、批判中長大的孩子,是不可能對生命有熱情的,還可能會對生命感到煩躁。如果家長能帶著孩子到大自然去看一看,帶著孩子去欣賞自然美景, 比如說下雪時,帶著孩子觀察雪,或者說到雪地裡去打打雪仗,就是對大自然的欣賞。我在長江邊上長大,小時候天天看著長江上太陽升起來、落下去,大江奔流,打小心裡就產生了一種壯闊感。我覺得這種壯闊感影響了我對生命的看法。
第六個要素是感恩。我們通常說的感恩是比較狹義的概念,比如說孩子要對父母感恩,我們要對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所謂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然很好,培養孩子對父母的感恩、孝順,當然也非常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對整個社會體系有一種感恩心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一打開開關,電就來了;一打開水龍頭,水就來了;衛生體系在大部分情況下做得非常好;街上有各種各樣的飯店,在家裡一下單飯菜就送到了家門口……這些表面看上去很平常,但實際上我們要感恩。為什麼呢?在古代社會,要享受這些服務是完全不可能的。比如說以現在的醫療條件,絕大部分疾病我們都能夠戰勝,這是要感恩的,這是人類共同合作發展的結果。如果我們有這樣一份感恩心理,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甚至是不公平待遇,我們依然能夠讓自己活得更好。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而不是對社會的抱怨,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個要素就是樂觀了。這一點大家很容易理解。我們常聽到一個說法,桌上有半瓶水,樂觀的人會說還有半瓶水,而悲觀的人可能會說這瓶水已經快沒了。我們的生活也是這樣的。生命從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走向死亡,像我現在已經50多歲了,後面的日子其實已經不那麼多了,儘管現在醫學比較發達,就算能活到 100 歲,我也只有 40 多年,何況大部分人都是活不到 100 歲的。我大半瓶子的水都沒了。如果我這樣悲觀地想,那生命就變得毫無意義。但是樂觀講的話,我可以充分利用我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天,讓自己做得更好,讓自己變得更加快樂。所以,樂觀也可以說是用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我們應該把這七種能力中的任何一種灌輸給孩子,讓它變成孩子的習慣,孩子如果能擁有兩三個,甚至更多,就更好了。不一定七種都要,幾乎沒有一個人同時擁有這七種能力,但是或多或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說,都比成績重要百倍。
情商、智商、逆商一個成功的人需要具備哪幾個方面的能力?我覺得要從智商、情商和逆商三個方面來考慮。有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好。這句話的英文是, We need to prepare children not for a life of tests but the test of life,意思是我們為孩子準備好的,不是一輩子的考試,而是對於生命的考驗。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除了參加各種考試以外,還會有很多考驗,一路成長的過程就是戰勝各種艱難困苦、失敗和挫折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進行三方面的訓練,一個是情商的訓練,一個是智商的訓練,一個是逆商的訓練。
所謂情商的訓練,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人,主要包括三點。首先是被人信任的能力。被人信任並不是通過花言巧語讓別人信任你,而是他人對你的人品、人格的信任,這在生活中會給你帶來極大的益處。因為別人相信你,就願意對你敞開心扉,也願意把自己的資源給你用。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被別人信任,那就再好不過了。
其次是善於分享的能力。好東西要跟人分享,分享可以把餅做得更大。當初,我把徐小平、王強從國外叫回來,跟我一起幹新東方時公司的發展已經比較穩定了,如果我繼續一個人做,百分之百地擁有新東方豈不是對我更有利?其實不是的。他們回來了,後來雖然分走了不少股份,但把新東方做大了。這個餅越來越大,我們每個人就越來越好。所以善於分享,把好東西分享給別人,對自己更有好處。
最後是樂於助人,就是讓孩子願意幫助別人,進而通過幫助別人來幫助自己。沒有一個人是百分之百沒有自私心理的。但有的人的自私,表現為把眼前的東西全部拿到自己手裡,而有的人則是先幫助別人,再得到大家的幫助。二者孰優孰劣,大家一目了然。
我覺得這三點是情商最重要的體現。
對於智商,我在這本書開篇的時候單獨講過,我們提到智商常常講的是學習成績。一個人學習成績好就是智商高,其實不是這樣的。智商有天生的成分,有的人天生智商高一點,有的人低一點,但只要在正常範圍之內,人的勤奮和思考能將智商充分發揮出來,或者抵消天生的智商不足。
智商絕對不僅僅指考試成績,還包括你的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所謂的學習能力,就是通過讀書讓自己的知識變得更加豐富,通過實踐讓自己變得更加靈敏,等等。所謂的研究能力,是通過自己的深入探索,在每個學科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除了智商,另外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逆商。
什麼叫逆商?就是面對困難、挫折、失敗的抗打擊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人一生中一帆風順的時候真的非常少,我們總能碰到各種不如意的事情,談戀愛可能會失戀,考試可能會成績不及格,工作中可能會失業,創業也有可能會失敗。面對生活,我們最重要的是能夠扛得住,要有這樣的信念,任何一次失敗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功,這就是所謂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內心中建立起這樣一種信念,就不再怕失敗、挫折了,考試不及格也不會對他造成太多的負面影響,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家長的重大成果。
因此,對孩子的培養,情商、智商、逆商三方面都要有,這是我們家長應該關注的事情。
好父母的三大特徵提到父母的角色,我想把母親、父親分開來講。當然了,這不是絕對的,不是說母親做的事情,父親不用做,或者父親做的事情,母親不用做。整體而言,我覺得要各有側重點。
我先講講母親。我覺得
一個好母親要有三個特徵。第一個特徵是有心平氣和的態度。我發現母親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比較容易急躁,容易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孩子。這種比較急的脾氣也會影響孩子的脾氣,導致孩子變得比較急躁,遇到事情不沉著,對孩子的個性也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作為一個母親,遇事應該心平氣和,跟孩子講道理、分析問題,最後再定規矩,而不是脾氣暴躁,把孩子罵一頓,出口傷人,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當然,父親也是一樣的。但整體來說,相對於母親,父親跟孩子的日常接觸還是要少一點,而且父親對孩子要更加寬厚一點。所以,母親在這方面尤其要注意。
好母親的第二個特徵是整潔、乾淨、勤快。一個母親要有能力把自己、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從內到外給孩子做榜樣。但是光這樣還不行,母親還要要求孩子也養成勤快、乾淨的習慣,要孩子學會整理家裡的東西,把東西放得井井有條。如果一個母親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從來不收拾東西,沒有條理的話,孩子也很難有條理,這對孩子的一輩子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好母親的第三個特徵就是擁有閱讀、學習的愛好。我覺得從讀書的角度來說,媽媽喜歡讀書比爸爸喜歡讀書還要重要,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媽媽是陪伴孩子比較多的人。如果媽媽喜歡讀書,並且跟孩子一起閱讀,就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說,媽媽喜歡讀書比父親喜歡讀書還重要。當然,如果夫妻兩個都喜歡讀書就再好不過。我對讀書的喜好,也對我的孩子有很好的影響。
接下來,我講
好父親的三個特徵。父親,我覺得更多時候還是幫助孩子認知這個世界,培養孩子面對這個世界的某種個性。所以,我認為好父親三個最重要的特徵,
第一個是正直、開明、有擔當。一個男人如果在孩子面前做得不像男人,就很麻煩了。
第二個特徵是善於探索、鑽研。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對於知識的探索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親來引導的。即使有老師、有榜樣的作用,父親在這方面的作用也是不能缺失的。我在孩子小時候就陪著他,幫著孩子一起弄 3D 印表機,帶著孩子潛水、了解海底世界等。我認為這些都是父親在培養孩子的勇氣和探索精神。對孩子來說,這種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是了解世界、對接未來、走向世界的重要的窗口。
好父親的
第三個特徵是有不屈不撓的追求理想的勇氣。作為一個父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到他有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種對理想的期待和努力,讓孩子感覺到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存在。
我覺得這三點對父親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這種精神和氣質。我們常常發現,小女孩如果有一個胸襟非常開闊的父親,那她身上就會帶有一些瀟灑、大氣的精神,而這樣的女孩在社會上往往更加容易取得成功;而一個男孩如果只是跟著母親長大,他身上可能會缺一點陽剛之氣,或者內心比較敏感,缺少父親正常陪伴所形成的男子氣魄。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分工和角色是不同的,比如陽剛之氣就更多是父親來培養的。比如,我兒子小時候要從臺階上跳下,媽媽就會拉住,說危險;但我會鼓勵他從一塊大石頭上往下跳,當然是不會出現危險的那種。這就是父親和母親的區別。
那麼,
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在一起到底應該做什麼?我覺得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一是要一起制訂孩子未來的發展計劃,並且要達成大致一致的方向。千萬不能兩人完全不一致,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走:父親說要學體育、打籃球,結果母親堅決不讓打籃球;母親說要學數學,父親說不行,一定要學語文。這就不一致了。母親說這件事不能幹,父親說這件事能幹,而且當著孩子爭論,這是很可怕的,孩子會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幹還是不幹,會形成進退兩難的個性,一旦久了,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很大的殺傷力的。所以父母在對孩子的個性、能力、性格進行分析以後,在孩子的成長路徑上、該做什麼上面要基本達成一致。孩子應該遵守哪些行為規範、哪些行為需要指責,夫妻要達成一致。此外,兩人一定要學會跟孩子充分交流,至少有一方是能夠讓孩子掏心窩子說話的,這個非常重要,否則孩子就會把事情憋在心裡。尤其在外面,如果他沒有更好的朋友的話,這種心理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也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隔閡。儘管很多孩子要到了二三十歲以後才能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但是如果現在跟孩子交流能更加流暢的話,會有益於孩子的成長。
總之,孩子的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身為父母,除了給孩子定好規矩,鼓勵他們對世界進行探索,鼓勵他們戰勝挫折、不斷取得進步,還要發現孩子的天賦並且進行培養,等等。所以,為人父母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觀察,通過觀察發現孩子的天賦,培養他的天賦,使其變成他的才能,並根據他的天賦建立他走向未來的夢想。這樣的話,他就能夠在自己的天賦夢想方面取得成功,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人們都希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人生幸福、事業興旺。所以,希望父母能夠不斷和孩子進行合作,不光是做孩子的父母,還能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成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本文整理摘自俞敏洪最新力作《俞敏洪:我的成長觀》,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閱讀《俞敏洪:我的成長觀》新品信息「智商+情商+逆商」的人生成長書。俞敏洪心路歷程全盤分享,充滿長者智慧,能夠幫助讀者學會正確看待自己、考慮未來,尤其是對於「逆商」的培養,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文津圖書獎得主、矽谷投資人吳軍、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 傾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