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弟弟打電話向我請教,說我那個剛上小學的侄子每天寫作業的時候都要他們大人陪在身邊,不然就不願意寫。寫作業的過程中更是會不斷的問他們這道題怎麼做,那道題答案多少,讓他們頭疼不已。
我問他,是不是每次看到孩子寫錯題或者不專心的時候,你們就會忍不住斥責他?弟弟突然激動了起來,說他每天都會因為這些事情罵兒子,一會不盯著都不行。我終於找到了原因,侄子沒有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和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學習習慣更不可忽視,好的學習習慣將讓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路徑依賴原則。
什麼是路徑依賴?
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人們習慣了走某一條路,就會對其產生依賴,不願意再換一條新路去嘗試。引申到孩子的習慣上,如果孩子養成了一種習慣,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會有一種慣性使然,推著他們沿著既定的軌道一直往前走,很難走出他們自己選擇的道路。
舉個例子:鐵路是我們現在最經常使用的出行工具,兩條鐵軌的標準距離是4英尺又8.5英寸,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一個數據出現,一定是經過無數人反覆推理得出的結果,但其實背後的真相,估計能讓人們大跌眼鏡。
鐵軌的標準距離是根據之前電車的標準而來,電車的標準又是根據馬車輪距標準而來,馬車輪距標準是根據馬路撤跡的寬度而定。而馬路撤跡的寬度其實就是羅馬戰車的寬度,那麼羅馬戰車的寬度從何而來呢?其實只是根據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定。
於是我們不難看出,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我們現在鐵路鐵軌的標準距離,這就是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有助於人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對於孩子而言,如果把好的學習習慣一直堅持下去,那麼他們離成功就會越來越近。
荀況——《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為什麼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1、習慣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毅力才會使我們成功,而毅力的來源又在於毫不動搖,堅決採取為達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
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而且當人們的習慣一旦形成之後,就很難被改變,這其中包括好的習慣,同樣也包括不好的習慣,所以任何習慣都具有穩定性。
根據我國成功學專家易發久研究,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階段:7-21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
正因為如此,孩子最初的習慣形成才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是好習慣,父母當然要鼓勵,並且幫助孩子一直堅持下去。如果是壞習慣,那麼父母必須及時發現並且幫孩子糾正,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就像有些人小時候喜歡啃手指一樣,長大後他們依然會啃手指。
所以父母應該從一開始就多花心思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千萬不要覺得好習慣的養成太難,因為和費盡心思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相比,好習慣的直接養成真的會容易很多。當然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父母一定要有耐心,陪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2、習慣具有強大的力量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曾經有人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了滿是小魚的水池裡,它習慣了張嘴就有魚吃的生活,當有一天它被玻璃瓶罩住之後,它依然向從前一樣,想要張嘴就吃魚,卻發現總是處處碰壁。在多次嘗試失敗之後,梭子魚便放棄了努力,即便人們拿開了套在它外面的玻璃罩,梭子魚也不願再努力了,導致最後活活被餓死。
由此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雖然梭子魚很餓,但是它已經習慣了不做任何努力,這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
同樣,如果我們能夠養成好的習慣,孩子從小就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那麼他們便會一直在好習慣的道路上行走。也許當下我們看不出孩子的改變,但是日積月累之後,孩子的進步必然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路徑依賴非常重要
1、在生活上訓練孩子
很多父母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孩子的學習永遠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要為學習讓步。於是孩子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弱,他們習慣了被父母包辦一切,,逐漸成為了生活中的「低能兒」。
父母完全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樣看似在佔用學習時間,其實會讓孩子得到更多。在動手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能夠掌握很多生活必備技能,同時也能夠讓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得到放鬆,更能夠鍛鍊他們手腦和諧能力,對提高孩子的學習其實非常有幫助。
2、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
對於一些剛入學的孩子,父母可以適當的坐在他們身邊陪同一起學習,因為此時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很多題目的意思都不太看得明白,沒有拼音標註的更是無法看懂。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讀題,並且向孩子解釋題目的意思,但是完成的過程要完全交給孩子。
漸漸的父母要學會抽身,當孩子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之後,父母不應該幹涉他們的功課,而是要留給孩子充足但又獨立的思考空間,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作業,發現孩子不對就大吼大叫,這樣只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主動性。
教孩子學會思考,如果孩子真的無從下手,那麼父母也可以適當的引導孩子找到解題思路,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當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真正愛上學習之後,學習中的好習慣便會自動形成。
3、學習的時間不宜過長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後就開始做作業,一直做到吃飯,然後在吃飯時又不停的催促孩子,讓他們趕緊吃,吃完趕緊學習。在他們看來,孩子的學習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孩子才能學到儘可能多的東西,學習成績才會有所進步。
但我們真正要關注的並不應該是孩子學習時間的長短,而是孩子的學習是否有效率。如果孩子只是人坐在書桌前,心卻飛到了房間外,那麼這樣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呢?父母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和承受能力,當他們在學校學習一天之後,回到家裡如果也沒有片刻的喘息,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每天學習的時間應該控制在四五十分鐘,也就是一堂課的時間,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具體情況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性而定。欲速則不達,甚至有可能讓孩子不願學習,想要逃離。
孩子如果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父母便會省心很多,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知道如何去獨立學習。只有孩子願意主動學習,他們才能真正有所進步,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