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老不自覺?學會「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好習慣成自然

2021-01-09 小C育兒家

最近弟弟打電話向我請教,說我那個剛上小學的侄子每天寫作業的時候都要他們大人陪在身邊,不然就不願意寫。寫作業的過程中更是會不斷的問他們這道題怎麼做,那道題答案多少,讓他們頭疼不已。

我問他,是不是每次看到孩子寫錯題或者不專心的時候,你們就會忍不住斥責他?弟弟突然激動了起來,說他每天都會因為這些事情罵兒子,一會不盯著都不行。我終於找到了原因,侄子沒有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和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學習習慣更不可忽視,好的學習習慣將讓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路徑依賴原則。

什麼是路徑依賴?

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人們習慣了走某一條路,就會對其產生依賴,不願意再換一條新路去嘗試。引申到孩子的習慣上,如果孩子養成了一種習慣,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會有一種慣性使然,推著他們沿著既定的軌道一直往前走,很難走出他們自己選擇的道路。

舉個例子:鐵路是我們現在最經常使用的出行工具,兩條鐵軌的標準距離是4英尺又8.5英寸,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一個數據出現,一定是經過無數人反覆推理得出的結果,但其實背後的真相,估計能讓人們大跌眼鏡。

鐵軌的標準距離是根據之前電車的標準而來,電車的標準又是根據馬車輪距標準而來,馬車輪距標準是根據馬路撤跡的寬度而定。而馬路撤跡的寬度其實就是羅馬戰車的寬度,那麼羅馬戰車的寬度從何而來呢?其實只是根據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定。

於是我們不難看出,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我們現在鐵路鐵軌的標準距離,這就是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有助於人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對於孩子而言,如果把好的學習習慣一直堅持下去,那麼他們離成功就會越來越近。

荀況——《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為什麼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1、習慣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毅力才會使我們成功,而毅力的來源又在於毫不動搖,堅決採取為達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

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而且當人們的習慣一旦形成之後,就很難被改變,這其中包括好的習慣,同樣也包括不好的習慣,所以任何習慣都具有穩定性。

根據我國成功學專家易發久研究,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階段:7-21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

正因為如此,孩子最初的習慣形成才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是好習慣,父母當然要鼓勵,並且幫助孩子一直堅持下去。如果是壞習慣,那麼父母必須及時發現並且幫孩子糾正,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就像有些人小時候喜歡啃手指一樣,長大後他們依然會啃手指。

所以父母應該從一開始就多花心思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千萬不要覺得好習慣的養成太難,因為和費盡心思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相比,好習慣的直接養成真的會容易很多。當然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父母一定要有耐心,陪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2、習慣具有強大的力量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曾經有人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了滿是小魚的水池裡,它習慣了張嘴就有魚吃的生活,當有一天它被玻璃瓶罩住之後,它依然向從前一樣,想要張嘴就吃魚,卻發現總是處處碰壁。在多次嘗試失敗之後,梭子魚便放棄了努力,即便人們拿開了套在它外面的玻璃罩,梭子魚也不願再努力了,導致最後活活被餓死。

由此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雖然梭子魚很餓,但是它已經習慣了不做任何努力,這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

同樣,如果我們能夠養成好的習慣,孩子從小就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那麼他們便會一直在好習慣的道路上行走。也許當下我們看不出孩子的改變,但是日積月累之後,孩子的進步必然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路徑依賴非常重要

1、在生活上訓練孩子

很多父母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孩子的學習永遠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要為學習讓步。於是孩子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弱,他們習慣了被父母包辦一切,,逐漸成為了生活中的「低能兒」。

父母完全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樣看似在佔用學習時間,其實會讓孩子得到更多。在動手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能夠掌握很多生活必備技能,同時也能夠讓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得到放鬆,更能夠鍛鍊他們手腦和諧能力,對提高孩子的學習其實非常有幫助。

2、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

對於一些剛入學的孩子,父母可以適當的坐在他們身邊陪同一起學習,因為此時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很多題目的意思都不太看得明白,沒有拼音標註的更是無法看懂。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讀題,並且向孩子解釋題目的意思,但是完成的過程要完全交給孩子。

漸漸的父母要學會抽身,當孩子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之後,父母不應該幹涉他們的功課,而是要留給孩子充足但又獨立的思考空間,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作業,發現孩子不對就大吼大叫,這樣只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主動性。

教孩子學會思考,如果孩子真的無從下手,那麼父母也可以適當的引導孩子找到解題思路,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當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真正愛上學習之後,學習中的好習慣便會自動形成。

3、學習的時間不宜過長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後就開始做作業,一直做到吃飯,然後在吃飯時又不停的催促孩子,讓他們趕緊吃,吃完趕緊學習。在他們看來,孩子的學習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孩子才能學到儘可能多的東西,學習成績才會有所進步。

但我們真正要關注的並不應該是孩子學習時間的長短,而是孩子的學習是否有效率。如果孩子只是人坐在書桌前,心卻飛到了房間外,那麼這樣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呢?父母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和承受能力,當他們在學校學習一天之後,回到家裡如果也沒有片刻的喘息,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每天學習的時間應該控制在四五十分鐘,也就是一堂課的時間,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具體情況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性而定。欲速則不達,甚至有可能讓孩子不願學習,想要逃離。

孩子如果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父母便會省心很多,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知道如何去獨立學習。只有孩子願意主動學習,他們才能真正有所進步,取得好成績。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不自覺?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做作業拖拉還不能及時完成,讓孩子的媽媽心態崩了。我不是很支持這位媽媽的做法,但是我也理解每位家長對於孩子做作業問題的怒火。但是我想說與其打罵孩子還得不到成效,影響親子關係,家長們還不如試試「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孩子學習總是心不在焉?巧用「路徑依賴」原則,讓娃好習慣成自然
    在這樣子的學習環境,小孩子所感受到的,只有來自於外界的幹擾以及他不能夠集中學習的煩躁,同時孩子很容易會把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全都「投射」在學習上。這種情況,父母可以使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幫助孩子。什麼叫做路徑依賴呢?
  • 孩子學習很難自覺,用好「路徑依賴」原則,激發孩子「內驅力」
    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不管是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家裡面做作業,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不少家長在網上議論,幾乎說的都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的問題,就算請了家教老師,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還是不見提升。其實習慣的養成對孩子學習自覺來說是有很大幫助的,著名的教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然而,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習慣方面都做的不是很好,動不動就對孩子責罵:"你看現在幾點了?還不做作業!"
  • 孩子專注力缺失?利用「路徑依賴理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我們都懂一個道理,就是「貪多嚼不爛」,如果真的喜歡一個職業就應該「一個猛子紮下去」就要有不幹出點成績來絕不回頭的覺悟。用理論來說也就是「路徑依賴理論」。 道格拉斯.諾思 其實路徑依賴理論無論是對我們的人生,還是對一個孩子的學習都存在著很強的指導意義
  • 孩子上課開小差?用好「路徑依賴」原則,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家長和孩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大概就是學習了,父母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但是有些孩子只要一學習就會犯困,平時在教室上課也是這樣,總是在無意中走神,根本聽不進老師講什麼。正如小可一樣,小可媽媽經常為孩子在課堂上的開小差而頭痛。剛剛開學沒幾天,小可的班主任已經打了幾次電話,內容都是說小可上課不認真,總是開小差。
  • 孩子上課愛走神?如何幫娃提升專注力,「路徑依賴理論」需了解
    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不時就走神,是困擾家長的難題之一。上課不注意聽講,接受老師講授的內容就會不完整,課下就不會做作業。這次課程沒有學會,還可能影響後續的課程學習,因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對於這種情況,一般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早點發現孩子的不足,並且根據產生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及早糾正。
  • 教育法則七—路徑依賴,養成好的習慣,讓孩子的成長更簡單
    路徑依賴"路徑依賴理論",來源於199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指出的一個經濟學原理,又被譯為路徑依賴性,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 孩子缺乏專注力如何提升?弄清原因,巧用「路徑依賴理論」試試
    學會運用「路徑依賴理論」幫助孩子提高對事物專注的慣性相信各位都曾聽說過「習慣成自然」這句話,而「路徑依賴理論」就是要在日常中讓孩子養成習慣。其所指的是:在我們人類的社會之中,對於技術的演進或是變遷,都會存在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也就是說一旦進入到了其中某一個路徑之中,都可能會對這一路徑產生有依賴。
  • 孩子總是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巧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引導
    同樣現在的孩子學業負擔很重,每天都要進行測驗考試,長久下來大人和孩子都有些疲憊了。如果能夠運用「路徑依賴理論」,儘早的規劃出學習的目標和方法,使得家長和孩子能夠圍繞著「木樁」不斷的成長,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慢慢的適應了這樣學習的強度,很容易提高專注力,輕鬆的解決學習中的難題。
  • 上課總開小差,怎麼幫孩子提高專注力?了解下「路徑依賴理論」
    在這裡我們提出一個「路徑依賴理論」來幫助家長們對孩子的專注力進行培養。二、「路徑依賴理論」是什麼這是一種將人的行為與慣性結合的一種理論。描述的是人們在作出某種選擇後會被慣性驅使前行,這個過程中人在最開始作出的選擇不斷地被強化,最終形成一種固定性非常明顯的思維模式。
  • 學會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成功更加簡單
    如果經常處於這種狀態自然會影響大家的工作效率,導致忙了一天也沒有看到工作成果。老李也算公司的老員工了,但是工作效率實在不高,和他一年用公司的員工都已經當上部門組長,而他還在最底層工作。其實他平時也非常忙碌,一會兒教教新來的員工,一會兒發個郵件。工作中的事情總是一樣完成一點,到最後什麼都做不完。
  • 路徑依賴效應為你解惑:我為什麼還是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這句話不知道戳痛了多少人的心。童年對於很多人來說並沒有那麼開心和值得回憶。曾經一位朋友說過:我一定不要活成我父母那個樣子,我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想法,我們可能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害,可能被父母無情的忽視,也可能面對父母的責罵或者貶低。於是,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不要活成他們的樣子。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所以說,不只是你家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這是「通病」啊,最典型的就是要麼作業做不對,要麼做作業拖拖拉拉,一會碰碰這個、一會弄弄那個,毫無學習動力可言,簡直氣的家長們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那麼問題就來了,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學習呢?會導致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這幾點原因,家長需要了解!
  • 別人家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01我家的孩子,為啥不能自覺學習?什麼樣的孩子教育起來讓父母心力交瘁?當然是不自覺的孩子。不自覺的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從早上起來開始,老母親們就跟在後面催上了。也難怪很多老母親們總是抱怨:這孩子就像牙膏,擠一點,才動一下。孩子只能讓家長們推著往前走,不累才怪的。反觀自覺地孩子就讓爸媽們省心多了。
  • 人民日報推崇的《九大教育法則》(為孩子收藏)
    06 路徑依賴 人的習慣就如同走路一樣,選擇了一條道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
  • 學習圍棋,可以養成這些好習慣
    圍棋可以讓孩子培養以下4種好習慣:1、學習習慣2、生活習慣3、思維習慣4、遵循規則的習慣1、學習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下圍棋,講究先靜坐。一方面,讓孩子從喧鬧的課間活動中,把心靜下來;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孩子做事情,先靜心。
  • 孩子不學習?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和智力三元理論,助孩子愛上學習
    但在媽媽眼裡,數學的80分格外刺眼,時常以此責備女兒不好好學習,並認為女兒語文考好是碰運氣,強迫給嫣然買成堆的數學習題,並定時定點檢查。後來,嫣然習題做了,該打的基礎打了,成績有所上升,可媽媽依然不滿意,繼續施壓,甚至懲罰嫣然不許在休息時間和朋友們玩耍,只能在家做作業。終於,嫣然開始恨數學。習題照做,上課照聽,可成績紋絲不動,換來的自然是媽媽的責罵。
  •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想把孩子教育好,教育主體和環境都很重要。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主體,自然就是父母。父母的素質和家庭環境,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不同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張大爺時候在性格、言行舉止方面都會有很大差異,所以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環境很重要。
  • 孩子的好習慣如何培養,家長怎麼看
    大家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從小有個好的習慣,特別是有個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如何培養、誰來培養這樣的好習慣,這個問題必須首先搞清楚,有人認為學習方面的習慣應該由學校老師負責培養,有人覺得好習慣主要應該由家庭來負責培養。那麼到底應該由誰來負責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呢?
  • 學習習慣怎麼養成?小學六年,陪孩子熬過三個階段,家長要重視
    1、父母以身作則當孩子拿到新書的第一天,都會對書本充滿了好奇心和信心,隨著接觸的時間長,加上課本作業的增多,孩子會有短時間的出現"不耐煩"而產生"厭學"的心態,這時家長不要因為需要花在陪伴孩子作業的學習時間增多而煩躁,應該從自身做起,自己本身對孩子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