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總是心不在焉?巧用「路徑依賴」原則,讓娃好習慣成自然

2020-12-04 小C育兒家

最近我朋友遇到了一個問題,他發現他們家的孩子,在學習上非常的「不努力」,在家裡的時候,做作業很不自覺老是一拖再拖,在學校上課的時候也經常走神,害他接到過好幾次老師的電話。後來他給他們家的孩子請了家教,孩子的成績也還是不夠理想。

相信上面我朋友所遇到這個情況,不少父母也有同樣的情況,尤其是家裡有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的家庭會出現的比較多,年齡小的孩子自控力比較差,注意力又比較「發散」,導致於他們在面對學習這種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情,會很容易出現心不在焉的情況。再加上有的時候,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督促和監督,會讓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有更強烈的牴觸心理。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大多與這3個原因有關

第一,可能是因為父母監督孩子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相較於成年人來說,孩子的自制力相對較弱,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那些「不足為奇」的事物所吸引,這就導致有一些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容易出現心不在焉,或學習效率不高的情況。很多父母會選擇去監督孩子,不過有一些父母的監督方式卻存在著一些問題。

比如說,有些父母喜歡對孩子碎碎念,到了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會不斷的去催促孩子寫作業,甚至有的時候明明還沒有到寫作業的時間,會不斷的跟孩子強調,等一會他應該去寫作業。

而上面這種督促的方式,所帶給孩子的是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不僅會讓孩子對父母的那種督促產生厭煩的情緒,同時,孩子也會把這樣子的情緒帶給學習,這樣子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學習,對學習越來越不「自覺」。

第二,孩子還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有的時候,孩子對學習不自覺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他們對學習這件事情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性的認知,同時還會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們不知道如何去學習,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常感受到的是乏味,而沒有趣味,這也會大大降低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第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環境太過「嘈雜」

在孩子學習中,父母時常忽略的一件事,就是給孩子建立「安靜」的學習環境,有一些父母在督促孩子的時候,心裡想的明明是想要快速的幫孩子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但是他們做的事情卻好像一直都在「幹擾」孩子。

比如說有一些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可供孩子思考的學習環境,甚至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會時常來「關心」孩子,而「關心」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想要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父母的這種舉動,其實就是在不斷的打斷孩子的自主學習,同時也是在給孩子建造一個讓他會產生煩躁情緒的吵雜的學習環境。

在這樣子的學習環境,小孩子所感受到的,只有來自於外界的幹擾以及他不能夠集中學習的煩躁,同時孩子很容易會把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全都「投射」在學習上。這種情況,父母可以使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幫助孩子。

什麼叫做路徑依賴呢?

實際上這一個理論是來源於93年的諾貝爾得主經濟學家所指出的一個經濟學原理,指的是在整個社會的技術進步以及制度變化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種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的規律,一旦進入某一種路徑,他們就會在這種路徑上產生一種「依賴」。

換句話說,就是當一個人他做了一個選擇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一種路徑,在這條路徑上行走的時候,會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慣性的力量,會讓這個人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依賴性,他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堅持做下去,而這個過程,也就是習慣的力量。

把這個原則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就是父母們要通過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慣,來讓孩子不斷的自我強化不斷的,在這段路徑上順著慣性的力量繼續走下去,這樣子就可以讓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具有更多的依賴性,然後慢慢的把學習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孩子自然而然慢慢的就不會再出現學習不積極,學習不自覺的情況了。

父母們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第一,父母們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好的學習環境最好要具備三要素:

第1個要素,就是足夠的「安靜」一個安靜的環境所能帶給孩子的,不僅是能夠讓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正常的進行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也可以減少那些不必要的因為吵鬧的環境而帶來的煩躁心理,不過這裡所指的「安靜」,並不是說一點聲音都不能夠有,父母也可以有選擇性的給孩子挑選一些能夠舒緩情緒的輕音樂,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播放,這樣子也可以有助於提高孩子們學習的專注力。

第2個要素,就是沒有打斷尤其父母在監督孩子學習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自己忍不住出口提醒孩子或者是想告訴孩子這道題目的答案,這樣子的方式其實不僅剝奪了孩子自主思考的權利,同時還會影響到孩子他們自身對這道題目的理解。甚至於父母的這種提前揭曉答案的方式,還會影響到親子之間的關係。

第3個要素,就是沒有「偷懶」知道有沒有父母發現,有的時候自己在監督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會不斷的問自己問題,以達到偷懶的想法,其實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有一些監督孩子作業的父母對孩子太過於百依百順,孩子一問問題,父母就給出答案,這樣子會讓孩子對父母有一種不正確的期盼。

他們會認為只要自己喜歡父母,父母就會告訴自己答案,自己就可以偷懶,這就是一種不正確的偷懶心理,父母要做的就是杜絕過分「滿足」孩子,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第二,父母們可以教會孩子們自己去做屬於自己的計劃表

做計劃表的時間可以在孩子睡前的時候進行,在寫計劃表之前,孩子應該先理出自己明天該做的事情:早起,學習,讀書,上學,寫作業等等。

然後再開始寫屬於自己的計劃表。

計劃表的格式是把每一天的時間以小時為劃分,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在每個小時該做的事情,然後當他完成了以後,他就可以在自己完成這件事情後面打一個記號,累積到一定數量記號的時候,孩子就可以獲得該數量相對應的獎勵。

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開始慢慢的學會自己去掌握自己的生活,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在這樣不斷計劃和重複的過程中,因為路徑依賴的原因,而漸漸習慣計劃和學習這件事情。

小C想說:

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對學習不自覺的原因,有很多種,父母們可以通過給孩子建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並且通過教會孩子自己做計劃表的方式,來讓孩子慢慢對自我計劃和學習這件事情產生路徑依賴,進而慢慢的習慣學習。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老不自覺?學會「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好習慣成自然
    我終於找到了原因,侄子沒有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和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學習習慣更不可忽視,好的學習習慣將讓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路徑依賴原則。什麼是路徑依賴?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人們習慣了走某一條路,就會對其產生依賴,不願意再換一條新路去嘗試。
  • 孩子總是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巧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引導
    這頭牛剛出生的時候,就栓在了木樁上,開始的時候,一點也不聽話,總想著逃走,折騰了老半天,那陣它體格小,沒有多大的力氣,總是在原地不動,後來黃牛長大了,可不想著樁子這件事了,也在不想逃走了」。這就是「路徑依賴理論」。木樁束縛著這頭黃牛,慢慢的改變了黃牛的思維,黃牛慢慢適應了木樁。
  • 孩子上課開小差?用好「路徑依賴」原則,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家長和孩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大概就是學習了,父母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但是有些孩子只要一學習就會犯困,平時在教室上課也是這樣,總是在無意中走神,根本聽不進老師講什麼。正如小可一樣,小可媽媽經常為孩子在課堂上的開小差而頭痛。剛剛開學沒幾天,小可的班主任已經打了幾次電話,內容都是說小可上課不認真,總是開小差。
  • 孩子學習不自覺?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做作業拖拉還不能及時完成,讓孩子的媽媽心態崩了。我不是很支持這位媽媽的做法,但是我也理解每位家長對於孩子做作業問題的怒火。但是我想說與其打罵孩子還得不到成效,影響親子關係,家長們還不如試試「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孩子學習很難自覺,用好「路徑依賴」原則,激發孩子「內驅力」
    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不管是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家裡面做作業,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不少家長在網上議論,幾乎說的都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的問題,就算請了家教老師,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還是不見提升。,這種常見的家庭教養模式不僅不能讓孩子養成自覺做作業的習慣,反而還會影響親子的關係,讓孩子和家長"唱反調",不如試一下"路徑依賴理論",來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從而自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吧。
  • 孩子專注力缺失?利用「路徑依賴理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細問之下才明白,朋友今年做生意賠了,本來沒有想結婚,可是妻子意外懷孕了,一想到年齡也不小了,順其自然就把婚結了,但是經濟上又要把他壓垮了。 朋友這些年過得很不如意。我們是財管畢業的,當年剛畢業,朋友覺得家裡條件不錯,找一個穩定的工作開著穩定的工資就不錯,就託關係進了一家公司的辦公室。
  • 孩子缺乏專注力如何提升?弄清原因,巧用「路徑依賴理論」試試
    學會運用「路徑依賴理論」幫助孩子提高對事物專注的慣性相信各位都曾聽說過「習慣成自然」這句話,而「路徑依賴理論」就是要在日常中讓孩子養成習慣。其所指的是:在我們人類的社會之中,對於技術的演進或是變遷,都會存在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也就是說一旦進入到了其中某一個路徑之中,都可能會對這一路徑產生有依賴。
  • 教育法則七—路徑依賴,養成好的習慣,讓孩子的成長更簡單
    路徑依賴"路徑依賴理論",來源於199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指出的一個經濟學原理,又被譯為路徑依賴性,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 孩子上課愛走神?如何幫娃提升專注力,「路徑依賴理論」需了解
    2、孩子不喜歡某一門課程家長們都知道,興趣是保持孩子能夠有專注力的一個重要原因,若是孩子對某門功課實在不感興趣,想讓其在長時間內保持一定的專注力,也是不現實的事情。無論老師怎麼講課,孩子總是聽不進去,也就無法集中精神了。
  • 路徑依賴效應為你解惑:我為什麼還是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不知道戳痛了多少人的心。童年對於很多人來說並沒有那麼開心和值得回憶。曾經一位朋友說過:我一定不要活成我父母那個樣子,我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我們先來了解一個理論——路徑依賴效應。路徑依賴效應指的是: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個人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會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性。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5隻猴子放在一個籠子裡,並在籠子中央掛一串香蕉。
  •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想把孩子教育好,教育主體和環境都很重要。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主體,自然就是父母。父母的素質和家庭環境,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不同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張大爺時候在性格、言行舉止方面都會有很大差異,所以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環境很重要。
  • 上課總開小差,怎麼幫孩子提高專注力?了解下「路徑依賴理論」
    張姐近來和孩子老師溝通的時候了解到,孩子上課的時候總是開小差,老師提醒過很多次,但是孩子的表現卻沒有得到改善。老師希望張姐可以配合自己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有所改善。聽了老師的建議後,張姐表示自己此前一直沒有關注過孩子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願意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引導。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如果一個小孩在大街上不小心摔倒了,他極大可能會立刻大哭起來,然後委屈地找父母。那麼孩子是真的摔疼了嗎?其實未必,這是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身邊,他習慣性地依賴著自己的父母。
  • 孩子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是輔導方法用錯了,還是學習習慣差勁?
    於是,家長們抱怨的聲音越來越大,孩子寫作業總是磨磨唧唧,書桌前的書本總是亂七八糟,家長看著是心煩而孩子聽到的嘮叨又是意亂,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因為孩子寫作業的問題,而讓親子關係充滿火藥味。其實,有的時候「關心則亂」對於父母來說,最大的期盼就是孩子在健康的基礎上,可以成為班級成績的佼佼者,現在學習競爭壓力如此大,想要考入名校繼續深造發展就需要打下紮實的基礎工。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說說,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不敢勇敢嘗試?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呢?01、孩子為什麼總是膽小不敢嘗試?
  • 學習圍棋,可以養成這些好習慣
    圍棋可以讓孩子培養以下4種好習慣:1、學習習慣2、生活習慣3、思維習慣4、遵循規則的習慣1、學習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下圍棋,講究先靜坐。一方面,讓孩子從喧鬧的課間活動中,把心靜下來;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孩子做事情,先靜心。
  • 學會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成功更加簡單
    人人都想讓自己的事業獲得一番成就,可並不懂得用怎樣的方法才能讓自己成功。你是否有過忙碌一天,可是仍然沒有看到工作效果的時候?是否有總是不能專注做一件工作的情況?如果經常處於這種狀態自然會影響大家的工作效率,導致忙了一天也沒有看到工作成果。
  • 姥姥成了帶娃主力,奶奶都去哪兒了?答案現實又扎心
    每次李阿姨帶著外孫在小區裡閒逛的時候,都會發現很多帶孩子的老人都是孩子的姥姥,大家閒聊時也會調侃,姥姥已經成功動搖了奶奶帶娃的現象,儼然成為了眼下帶娃的主力軍。在大家的印象中,帶孫輩的任務由奶奶承擔,確實在現實生活中奶奶帶孫子的現象非常多。
  • 孩子出生頭六年,父母遵守早教6原則,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
    科學研究也表明,0-6歲是大腦快速發育期,這一階段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接受的信息刺激將會激活大腦細胞,幫助腦神經形成更多突觸,提高智力水平。因此,孩子出生頭六年,家長應該格外注重孩子的早教,這個時期的早教效果可以說是事半功倍的,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那麼,父母需要注意哪些早教原則呢?
  • 如何利用路徑依賴主宰自己的人生?
    ——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使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這個概念廣為人知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思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