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朋友遇到了一個問題,他發現他們家的孩子,在學習上非常的「不努力」,在家裡的時候,做作業很不自覺老是一拖再拖,在學校上課的時候也經常走神,害他接到過好幾次老師的電話。後來他給他們家的孩子請了家教,孩子的成績也還是不夠理想。
相信上面我朋友所遇到這個情況,不少父母也有同樣的情況,尤其是家裡有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的家庭會出現的比較多,年齡小的孩子自控力比較差,注意力又比較「發散」,導致於他們在面對學習這種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情,會很容易出現心不在焉的情況。再加上有的時候,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督促和監督,會讓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有更強烈的牴觸心理。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大多與這3個原因有關
第一,可能是因為父母監督孩子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相較於成年人來說,孩子的自制力相對較弱,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那些「不足為奇」的事物所吸引,這就導致有一些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容易出現心不在焉,或學習效率不高的情況。很多父母會選擇去監督孩子,不過有一些父母的監督方式卻存在著一些問題。
比如說,有些父母喜歡對孩子碎碎念,到了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會不斷的去催促孩子寫作業,甚至有的時候明明還沒有到寫作業的時間,會不斷的跟孩子強調,等一會他應該去寫作業。
而上面這種督促的方式,所帶給孩子的是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不僅會讓孩子對父母的那種督促產生厭煩的情緒,同時,孩子也會把這樣子的情緒帶給學習,這樣子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學習,對學習越來越不「自覺」。
第二,孩子還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有的時候,孩子對學習不自覺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他們對學習這件事情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性的認知,同時還會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們不知道如何去學習,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常感受到的是乏味,而沒有趣味,這也會大大降低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第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環境太過「嘈雜」。
在孩子學習中,父母時常忽略的一件事,就是給孩子建立「安靜」的學習環境,有一些父母在督促孩子的時候,心裡想的明明是想要快速的幫孩子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但是他們做的事情卻好像一直都在「幹擾」孩子。
比如說有一些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可供孩子思考的學習環境,甚至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會時常來「關心」孩子,而「關心」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想要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父母的這種舉動,其實就是在不斷的打斷孩子的自主學習,同時也是在給孩子建造一個讓他會產生煩躁情緒的吵雜的學習環境。
在這樣子的學習環境,小孩子所感受到的,只有來自於外界的幹擾以及他不能夠集中學習的煩躁,同時孩子很容易會把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全都「投射」在學習上。這種情況,父母可以使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幫助孩子。
什麼叫做路徑依賴呢?
實際上這一個理論是來源於93年的諾貝爾得主經濟學家所指出的一個經濟學原理,指的是在整個社會的技術進步以及制度變化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種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的規律,一旦進入某一種路徑,他們就會在這種路徑上產生一種「依賴」。
換句話說,就是當一個人他做了一個選擇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一種路徑,在這條路徑上行走的時候,會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慣性的力量,會讓這個人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依賴性,他會「不由自主」的想要堅持做下去,而這個過程,也就是習慣的力量。
把這個原則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就是父母們要通過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慣,來讓孩子不斷的自我強化不斷的,在這段路徑上順著慣性的力量繼續走下去,這樣子就可以讓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具有更多的依賴性,然後慢慢的把學習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孩子自然而然慢慢的就不會再出現學習不積極,學習不自覺的情況了。
父母們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第一,父母們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好的學習環境最好要具備三要素:
第1個要素,就是足夠的「安靜」一個安靜的環境所能帶給孩子的,不僅是能夠讓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正常的進行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也可以減少那些不必要的因為吵鬧的環境而帶來的煩躁心理,不過這裡所指的「安靜」,並不是說一點聲音都不能夠有,父母也可以有選擇性的給孩子挑選一些能夠舒緩情緒的輕音樂,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播放,這樣子也可以有助於提高孩子們學習的專注力。
第2個要素,就是沒有打斷尤其父母在監督孩子學習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自己忍不住出口提醒孩子或者是想告訴孩子這道題目的答案,這樣子的方式其實不僅剝奪了孩子自主思考的權利,同時還會影響到孩子他們自身對這道題目的理解。甚至於父母的這種提前揭曉答案的方式,還會影響到親子之間的關係。
第3個要素,就是沒有「偷懶」知道有沒有父母發現,有的時候自己在監督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會不斷的問自己問題,以達到偷懶的想法,其實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有一些監督孩子作業的父母對孩子太過於百依百順,孩子一問問題,父母就給出答案,這樣子會讓孩子對父母有一種不正確的期盼。
他們會認為只要自己喜歡父母,父母就會告訴自己答案,自己就可以偷懶,這就是一種不正確的偷懶心理,父母要做的就是杜絕過分「滿足」孩子,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第二,父母們可以教會孩子們自己去做屬於自己的計劃表
做計劃表的時間可以在孩子睡前的時候進行,在寫計劃表之前,孩子應該先理出自己明天該做的事情:早起,學習,讀書,上學,寫作業等等。
然後再開始寫屬於自己的計劃表。
計劃表的格式是把每一天的時間以小時為劃分,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在每個小時該做的事情,然後當他完成了以後,他就可以在自己完成這件事情後面打一個記號,累積到一定數量記號的時候,孩子就可以獲得該數量相對應的獎勵。
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開始慢慢的學會自己去掌握自己的生活,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在這樣不斷計劃和重複的過程中,因為路徑依賴的原因,而漸漸習慣計劃和學習這件事情。
小C想說:
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對學習不自覺的原因,有很多種,父母們可以通過給孩子建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並且通過教會孩子自己做計劃表的方式,來讓孩子慢慢對自我計劃和學習這件事情產生路徑依賴,進而慢慢的習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