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Micro LED的關鍵技術的分析和應用介紹

2020-12-06 電子發燒友

關於Micro LED的關鍵技術的分析和應用介紹

Ctimes 發表於 2019-09-03 09:49:39

Micro LED技術被炒得震天價響,儼然是次世代的顯示技術霸主,更是2018年的顯示明星。然而,目前Micro LED依然存在許多的難題,不管是製程技術、檢驗標準,或者是生產成本,都與大量商業應用有著很大的距離,而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挑戰,就是如何導入大量生產,以降低其製造成本,而此一環節被稱為「巨量轉移」。

要理解巨量轉移,當然要先知道什麼是Micro LED,以及它跟傳統的LED有何不同之處。Micro LED的英文全名是「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中文也就稱作是微發光二極體,也可以寫作「μLED」。

與一般LED最大的不同之處,當然是尺寸。但是多少的尺寸才能稱作Micro LED,目前仍未有統一的標準,因此都是製造商各自表述的情況。以臺灣晶電的定義為例,一般的LED晶粒是介於200~300微米(micrometer, μm),Mini LED(被稱為Micro LED前身)約50~60微米,而Micro LED則是在15微米。

μLED完勝所有顯示技術成本與量產是唯一挑戰

由於晶粒尺寸的差異,其各自的應用也就有所不同。一般的LED晶片以照明與顯示器背光模組為主;至於Mini LED則也將會運用在背光應用上,但會是在高階的消費產品,或者是車用市場,如群創光電的AM miniLED就是運用在車用顯示上;至於Micro LED,其應用概念跟前兩者則完全不同,將會是一種全新的顯示技術,而它的競爭對象則會是OLED。

從技術規格與應用概念來看,μLED在亮度、反應速度、電耗與耐用度上皆完勝目前市面上的顯示技術,幾乎可以說是具備完全取代LCD和OLED顯示的潛力,但唯一的問題就是其生產成本與量產的能力。

圖一

目前μLED最大的生產挑戰就在於如何把巨量的微米等級的LED晶粒,透過高準度的設備,將之布置在目標基板或者電路上,而此一程序被稱為巨量轉移(Mass Transfer )。

事實上,巨量轉移是一個學術名詞,經常用於物質處理流程的工程設計上,它涉及物理系統內的物質或粒子的擴散和對流。

更具體的說,巨量轉移是在描述一個化學或物理的機制,它是一種運輸的現象,它意指大數量的點(分子或粒子)從某一端移動到另一端。它可以是單一階段,或者多重階段,且涉及一個液體或者氣體的階段,有時候也可能在固體物質中發生。

一個經典的巨量轉移範例,就是水的「蒸發」,透過蒸發現象,能讓大量的水分粒子移動到另一個物質上,同理,擴散也是如此。

如何搬運數千萬顆微米級LED晶粒的挑戰

而用在μLED的生產上,就是要把數百萬甚至數千萬顆微米級的LED晶粒正確且有效率的移動到電路基板上。以一個4K電視為例,需要轉移的晶粒就高達2400萬顆(以4000 x 2000 x RGB三色計算),即使一次轉移1萬顆,也需要重複2400次。

臺灣的工研院目前也正在著手研發巨量轉移的相關技術,而主要負責的單位則是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電光所所長吳志毅博士就表示:「目前LED與顯示面板的製程已相對成熟,最大的困難就在於如何將如此大量的μLED晶粒進行轉移。」

吳志毅博士指出,雖然生產微米級μLED晶粒不易,但仍是有設備可以做到,只是良率與產量的問題,例如紅光LED微縮至微米級會有矽材質易碎的問題,但還是有法可行,唯有巨量轉移目前仍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就因為巨量轉移的良率與效率具備很高的技術難度,因此目前包含蘋果、三星和索尼都正積極研究突破之道。

吳志毅博士表示,要達成巨量轉移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產生一個作用力將μLED晶粒精準的吸附起來,然後將之轉移到目標背板上,再精準的釋放。而可以使用的原理有:真空、靜電、沾黏、UV和電子作用等。

關鍵的問題就在於良率可以達到多少,以及產能是否合乎成本。

如果不考慮產能的話,透過目前的轉移設備,如Pick-and-Place的方式,也是可以製作出μLED顯示面板,但其成本將會非常昂貴,除非對於價格很不敏感的客戶和應用,否則很難有商業發展的空間。

目前已有幾家業者宣布其在小尺寸面板上取得初步的成功,包含臺灣的錼創科技(PlayNitride)、晶電、蘋果收購的LuxVue、日本的索尼,以及韓國的三星,但這些業者皆沒有透露其轉移的形式與技術,當然產量與產能也沒有公布。

而在今年CES 2018展上,三星展示的146吋Micro LED電視「The Wall」,其是使用模組化拼接的方式,達成了大尺寸面板效果。

相較於μLED急需巨量轉移技術來解決其量產的問題,晶粒尺寸在50~60微米間的Mini LED則完全可使用既有的生產設備來進行量產,因此目前的LED製造商皆先選擇投入此一過渡的產品,甚至三星和索尼先前發表的Micro LED產品,可能都是屬於Mini LED等級並透過現有設備來生產的產品。

這些國際大廠頻頻的動作當然引來市場的關注,但在μLED技術的研發上臺灣其實並沒有落後,甚至還可能有超前的機會。工研院早在2009年就開始投入μLED技術的研發,只是一開始沒有要往主流顯示應用發展,但隨著市場與技術的演進,也逐漸意識到其市場的潛力。

「當時我們認為OLED可以,LED也一定可以。」吳志毅博士說道。

他指出,理論上,LED能夠取代目前所有的OLED顯示產品,唯一的問題就是製造成本和所謂的C/P值,如果做出的產品售價居高不下而乏人問津,那就沒有發展的價值。幾年前的OLED電視幾乎就是這樣的情形。

而對於巨量轉移技術,吳志毅博士則透漏,目前工研院也已有相關的解決方案,但他仍無法透漏相關的資訊,僅回應今年將會有相關的技術發表,請大家拭目以待。

但他認為,目前巨量轉移最可行的製程還是在6吋到8吋晶圓上,並以小尺寸的顯示應用為主,大尺寸的顯示應用只能透過拼貼的方式來進行,才能解決生產成本的問題;至於使用的技術形式,則是會是以吸附轉移的方式,也就是利用靜電、凡得瓦力或其他的作用力來轉移。

μLED應用市場將呈現M型化發展

也由於轉移的技術不易,且產量和良率受限的緣故,因此μLED的應用市場將會呈現M型化來發展,也就是先從極大和極小的兩個尺寸開始,最後才會逐漸往數量最大的消費性電子和電視的尺寸來發展。但能不能發展至主流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甚至取代目前的OLED電視或LCD電視,則需視屆時的生產成本。

圖二

吳志毅博士表示,由於LED的特性就是發光面積小於元件面積,因此非常適合以拼接的方式來生產超大尺寸的顯示面板,尤其是戶外或者是公共空間的大尺寸顯示幕,再加上這些應用對於價格的敏感度不高,因此將會是μLED顯示的第一個商用市場。

而接在超大尺寸之後,就會是超小型的顯示應用,例如穿戴式和AR/VR裝置,尤其是AR和VR。吳志毅博士表示,μLED的高亮度、低功耗和高反應速度特性,非常適用於這些應用,不僅能克服日光下顯示的問題,也能改善電耗,同時也能滿足遊戲的高速顯示需求。

只不過吳志毅博士並不認為μLED會大量進入消費性電子市場,尤其是一般的家用電視市場。他認為,目前μLED的生產成本仍十分昂貴,就算製程成熟,也是會高於LCD面板甚多,就算顯示性能極佳,也不易說服消費者購買,因此仍需一段時間來觀察。

但至少現在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件事,就是在巨量轉移技術成熟之前,μLED的產品和應用都距離實際商用市場十分遙遠,最快也要等到今年下半年之後,才會有更具體的技術細節被揭露。而在那之前,所有關於μLED的一切,恐怕都只是個願景和話題而已。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臺灣交通大學:Micro-LED顯示全彩化關鍵技術
    文章介紹了micro-LED的結構、製備與襯底剝離技術,系統闡述了實現micro-LED顯示全彩化的主要方法:材料生長、轉移列印、色轉換。論文對三種關鍵技術的機理、實現方法、優缺點進行著重介紹,並總結了關鍵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及micro-LED顯示全彩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圖1.1)。
  • 聚積首推Micro-LED驅動晶片 最小支持0.55mm點距!
    近年來,終端顯示需求不斷攀升,顯示的載體也可謂推陳出新,micro-LED已成為顯示屏產業眾所矚目的焦點,根據LEDinside研究報告指出,預計5年內led顯示屏與穿戴式裝置將會是micro-LED第一波量產品的最佳應用範圍,使得跨領域產業鏈正火速進行串聯並加快應用布局。
  • 解析Micro-LED display彩色化的3大主要技術手段
    其中若使用UV micro-LED, 則需激發紅綠藍三色發光介質以實現RGB三色配比; 如使用藍光micro-LED則需要再搭配紅色和綠色發光介質即可,以此類推。該項技術在2009年由香港科技大學劉紀美教授與劉召軍教授申請專利並已獲得授權(專利號:US 13/466,660, US 14/098,103)。 發光介質一般可分為螢光粉與量子點(QD: Quantum Dots)。
  • 一文讀懂Micro LED顯示技術
    通過此前蘋果收購Luxvue後公布的獲取專利名單也以看出,大多都是採用電學方式完成轉運過程,所以說這才是Luxvue的關鍵核心技術   臺灣錼創執行長李允立近日也表示:"Micro LED成功關鍵有二:一是蘋果、三星這些品牌廠的意願;二是晶片搬動技術,一次搬運數百萬顆超小LED晶片,有門檻要克服。
  • 「乾貨」Micro LED歷史、現況、原理製程及參與企業分析
    為了更全面的了解micro LED的技術發展與市場潛力,在線君對micro LED的歷史、現況、原理、製程及參與企業等多方面做了全面的梳理。    歷史   說起Micro LED,先得從顯示TFT-LCD背光模組應用說起。
  • 雷曼光電:基於COB先進技術的 Micro LED超高清顯示產品是公司的...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月10日訊,有投資者向雷曼光電(300162)提問, 現在很多LED企業都在加大投資micro led,公司有技術壁壘優勢嗎?公司回答表示,LED同行企業和相關行業企業紛紛投資進入Micro LED超高清顯示領域,說明Micro LED是下一代未來新型顯示技術方向,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 Mini LED與Micro LED的區別是什麼
    micro-LED技術是在2000年由來自於德州理工大學的Hongxing Jiang和Jingyu Lin兩位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創造。當然,消費者第一次看到使用micro-LED技術產品的屏幕是索尼的55英寸全高清解析度「Crystal LED Display」產品,它是在2012年正式亮相。當時,這種技術無論是對比度還是色域,都要比競爭對手出色很多。
  • Micro LED技術原理,Micro LED與OLED技術對比
    但是,Micro LED與傳統led顯示產品差別巨大。與傳統LED顯示屏比較,Micro LED的差別主要在於:1.精密程度數十倍的提升;2.集成工藝從直插、表貼、COB封裝等變成了「巨量微轉移」;3.缺陷可修復性幾乎為零;4.背板從印刷電路板,變成了液晶和OLED顯示所使用的TFT基板,或者CPU與內存所採用的單晶矽基板。
  • Micro LED技術又獲突破,商用進程加快
    ,被視為顯示技術的後起之秀,已經成為國內外顯示廠商和下遊終端廠商加緊搶灘的「技術高地」。,用於micro-LED全彩顯示是其中最有潛力的應用之一,未來的智慧型手機、手錶、虛擬實境眼鏡等小尺寸顯示屏都將受益於micro-LED技術。
  • 紫外led燈具雷射打標機的優點及在LED燈具市場的應用分析
    打開APP 紫外led燈具雷射打標機的優點及在LED燈具市場的應用分析 佚名 發表於 2020-12-01 15:25:42
  • micro led技術原理及簡介(microled功能特性和優勢及發展前景)
    micro led技術原理   MicroLEDDisplay的顯示原理,是將LED結構設計進行薄膜化、微小化、因此對於MicroLED顯示的應用,因其自發光的顯示特性,搭配幾乎無光耗元件的簡易結構,就可輕易實現低能耗或高亮度的顯示器設計。   這樣可解決目前顯示器應用的兩大問題,一是穿戴型裝置、手機、平板等設備的80%以上的能耗在於顯示器上,低能耗的顯示器技術可提供更長的電池續航力;二是環境光較強致使顯示器上的影像泛白、辨識度變差的問題,高亮度的顯示技術可使其應用的範疇更加寬廣。
  • 維信諾:Micro LED製程中LLO技術的研究
    要問顯示技術的下一代是什麼,小編會毫不猶豫的回答Micro LED。Micro LED具有高亮,高對比,長壽命優點,遠優於LCD和OLED。目前此技術的瓶頸點在於Chip的「巨量轉移」問題。巨量轉移技術目前有很多,最廣泛應用的是pick up and place技術。
  • 董剛:Micro-LED Display的製造解決方案
    、臺灣顯示器產業聯合總會五家行業協會聯合主辦,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發光二極體顯示應用分會、南京華東電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協辦,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合作,上海舜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2019第三屆中國(國際)Micro-LED顯示高峰論壇」在中國南京隆重召開。
  • 半年報紛紛出爐,關於Mini/Micro LED各公司怎樣說?
    作為Mini-LED關鍵原材料的紅光晶片,乾照光電具備優良的外延調控水平與晶片工藝技術,大大提升了Mini-LED產品的良率與可靠性,已小批量出貨給海內外主要客戶。小功率反極性紅光LED晶片性能持續提升,已朝向6mil以下尺寸開發。中大功率反極性紅光LED晶片同步配合客戶進行認證開發。 Mini-LED第二代產品已完成性能優化,目前與相關客戶配合驗證中。
  • 超長距DWDM關鍵技術分析及應用
    分析了ULH DWDM採用的幾種主要技術,並分析了其在國內應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介紹ULH DWDM系統傳輸中的幾種關鍵技術,同時同時分析ULH DWDM在國內應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2、ULH DWDM系統的引入DWDM(密集波分復用)技術是目前長途幹線的主流技術,從1996年應用開始,DWDM技術便以超摩爾定律的速度發展了5年。
  • LED顯示和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大放異彩
    其中有兩種極具競爭的技術即OLED和micro LED。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體,它具有亮度高、輕薄化、視角寬、成本低的優點,但OLED也有光衰減和壞點的問題。LED發光二極體原來一直被用於數碼顯示,隨著第二代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高亮度全彩色LED被用於戶外大屏幕led顯示器中。
  • 顯示技術科普——Micro-LED
    4、Micro-LED的應用如果考慮目前現有技術能力,Micro-LED有兩大應用方向,一是可穿戴市場,以蘋果為代表,據傳蘋果將在未來的蘋果手錶和iPhone目前,Micro-LED在外延和晶片的關鍵技術上都需要取得突破。Micro-LED的外延關鍵技術包括三個:波長均勻性一致性、缺陷和Particle的控制、外延面積的有效利用。而Micro的晶片關鍵技術包括五個:Sub微米級的工藝線寬控制、晶片側面漏電保護、襯底剝離技術(批量晶片轉移)、陣列鍵合技術(陣列轉移鍵合)、巨量測試技術。
  • 關於IGBT的分析介紹和應用
    採用IGBT進行功率變換,能夠提高用電效率和質量,具有高效節能和綠色環保的特點,是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和降低碳排放的關鍵支撐技術。 但隨著終端應用的需求,需要一種新功率器件能同時滿足:驅動電路簡單,以降低成本與開關功耗、通態壓降較低,以減小器件自身的功耗。1980年代初,試圖把MOS與BJT技術集成起來的研究,導致了IGBT的發明。  1985年前後美國GE成功試製工業樣品(可惜後來放棄)。自此以後, IGBT主要經歷了6代技術及工藝改進。
  • 關於LED TRIAC調光神器的分析和介紹
    打開APP 關於LED TRIAC調光神器的分析和介紹 發表於 2019-10-12 10:12:44 集成MOSFET 集成高壓啟動 單繞組電感 外圍僅需19顆元器件 高PF,無閃爍調光 高溫降功率功能 MP9908典型應用電路
  • 小間距LED顯示屏的技術原理分析
    隨著LED顯示屏製造技術的提高,傳統LED顯示屏的解析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今天,我們傾向於把LED視頻顯示是理所當然的。那麼我們清楚LED屏是怎麼樣工作的嗎?高清小間距led屏顯示原理是怎麼樣的呢?事實上,他們成為我們的城鎮和我們共同的特徵主要關注他們的外在質量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