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所有一切具備形式的東西,都不可能永恆。永恆只是相對存在的時間長短而言的一個不具備實際意義概念詞。當然,我不反對這種觀點。我這裡所說的正是那種能使人聯想到這個概念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能使人充分地意識到生命的自在,而這種意味著時間的繼續就是我們人類所謂的永恆。它是一種對長久的覺悟,也是一種對時間的認定。說明白一點,其實永恆就是和諧。通常人們把對自身和諧的感受叫作幸福。和美一樣,永恆只不過是和諧代名詞。和諧就是美,它是宇宙的天賦,也是生命的天賦。那麼我們就必然要問,和諧的規律是什麼,有多少種?宇宙是和諧的,完美的,科學家的動機是對這種和諧的認識。和諧也是藝術創造的必然法則。藝術家應當藉助這種認識去創造類似宇宙精神的形式世界。科學是對真理的揭示,而藝術則是對真理的象徵,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這是一篇揭示宇宙和諧規律的文章,它不僅和科學有關,而且和藝術有關。首先我們提出兩個概念,即原式美學和原式藝術。所謂的原式美學,是從宇宙的本質和形式那裡抽象出了諸多原式,並以這種原式理論作為依據來認識美的一門科學。所謂的原式藝術,就是運用宇宙原式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現在我在這裡鄭重的公布宇宙和諧的原式,本質原式三個,它們是O、Y、S,形式原式六個,他們分別是S、Z、F、△、8、9。另外還有五個合成原式,他們是。、、、、。關於原式的美學理論,我已在《存在中的存在》、《宇宙學美學原理》、《藝術的智慧》和《遠離塵囂》等多部書中論述過了,這裡不再作深入探討,有意者可讀上述幾部著作。下面我們分別來認識這些帶有神奇色彩的原式。OYS是宇宙的本質抽象原式,它們在不同事物的規律中有不同的稱謂,已確定的有四十餘種,這裡只選三種,即運動規律原式,物質本性原式,物體結構原式。運動規律原式:OYSOYS作為運動規律的原式,O是向心力(讀作向心力),Y是內驅力(讀作內驅力),S是運動形態(讀作運動形態)。三者保持著多重獨立、對立、統一的關係。O和Y兩種力的矛盾糾纏,形成運動體的角動量,運動體在引力作用下反映出了類似于波的運動形態。在宇宙中,所有一切運動都遵從上述規律。物質本性原式:OYSOYS作為從物質本性那裡抽象出來的原式,O是物質的具體性和能量性(讀作能性),Y是物質的非具體性和動量性(讀作動性),S是物質的繼續性(讀作繼性),也即能動量守恆。三者同樣保持著多重獨立、對立、統一的關係。物質共有三種本能。即能性、動性、繼性。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是相同的本性。物質結構的原式:OYSOYS作為從物質結構那裡抽象出來的原式,O是物質由外向內的力(讀作向心力),Y是物質由內向外的力(讀作內驅力),S是兩種力的守恆狀態(讀作二相形態)。宇宙中的一切物質(物體)都存在著這種結構力。OYS作為宇宙本質抽象原式外,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獨立性,O同時又是具體性原式(讀作具體性)和膨脹性原式(讀作膨脹性);Y同時又是非具體性原式(讀作抽象性)和輻射性原式(讀作輻射性)。在黑洞力學範疇,O又讀作回歸力,Y又讀作斥爆力。S的獨立原式是對稱。形式原式已確定的有以下六種。對稱的原式:SS是從對稱那裡抽象出來的原式(讀作對稱)。對稱有兩種,即差異對稱和同相對稱。兩種對稱往往糾纏在一起。例如,我們身體中的四肢,它們在靜態下除了位置不同,一切都相同,但在動態中,卻又轉化成了前後的方向差異。差異對稱是宇宙的基本屬性。宇宙中的原始物質是一類、二相、三質、六體。所謂的一類,即宇宙奇點大爆炸後噴彌在宇宙空間的最小粒子,亦即基本上可以通過儀器判斷的再分已沒有實際意義的粒子;二相是這種原始物質的兩種屬性,即輕重或陰陽兩種;所謂的三質,即這種粒子有紅、綠、青三種類別;所謂的六體,是這三種色素粒子每種又分陰陽二相,即正紅、反紅,正綠、反綠,正青、反青。這六種粒子已被科學家觀測證實,它們的名字叫夸克,也叫層子。在原子中,質子和中子就是一個差異對稱。宇宙原本就是一個差異對稱的範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差異對稱的現象很多,人類的男女、生物的雌雄、晝夜的黑白、四季的春秋和冬夏等。正是由宇宙在本質上差異二性這一因素,才有了事物在演進中的同相對稱。同相對稱也叫循環對稱,例子很多,我在這裡舉兩例說明,一是時間的反覆,二是光波的形態。時間的反覆即重疊對比,白天和白天的反覆對比,黑夜與黑夜的反覆對比都屬於這一對稱的範疇。現在人們都知道,光是波粒二性的,粒是光的體,波是光的動相。像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一樣,波是光的存在形式,它反映了宇宙混沌核所形成的巨大引力球域對光的作用。所以,光波具有差異對稱和同相對稱的雙重性格。光的波谷和波峰是一個差異對稱,光的波谷與波谷,波峰與波峰卻是兩種相同對稱。OYS作為運動規律的原式,已說明了宇宙在本質上由於差異對稱相互作用下的和諧。O和Y是兩種力差異對稱,S則是兩種力在矛盾糾纏下保持了彼此的相同性,因而產生了運動的形態,S則是這動態的原式,這一原式又恰恰反映了兩種力的差異對稱性。不同的相互作用具有不同的對稱性。與一定形式的對稱性有關的不變性,通常導致能級的退化和出現一些守恆量。相對於空間移動的不變性導致的動量守恆,相對於時間移動的不變性導致的能量守恆,相對於轉動不變導致的角動量守恆,相對於鏡面反射的不變性導致的宇稱守恆,這些都是對稱的基本原理。震動的原式:ZZ是從振動那裡抽象出來的原式,它的形式裡包涵了振動不僅是一種變異的波,而且還是物體在壓力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具有彈性的力,所以振動的原式Z也叫做彈性原式。黃金分割原式:F有史以來,黃金分割這一幾何比例,一直被看做是解開藝術奧秘的一把鑰匙。早在古希臘,人們已意識到這是一種美學規律,並把它運用到了雕塑中去。在當時,黃金比例被看作是一種確定性的東西,因為藝術是和諧的,而和諧是合乎比例的。公元前四世紀,希臘人確定了女性人體美的標準,頭與身長之比是1:8,由於8是3加5之和,這就可以分割成1:3:5的整數比,其結果便是黃金比例。《米洛島的維納斯》正是體現了這一規律的典範。十九世紀以來,人們對黃金比例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相關論文為數不少,但卻無人能夠揭開其中之謎。為什麼黃金比例給人以美感?人的直覺是如何認識這種東西的?作為一種美的規律,人們已拿到了這把鑰匙,但卻無法找到那扇自然之門。黃金比例常被用於確定門窗、畫框、雜誌版面等矩形的長寬比例。據說小提琴的每一部分都是按這一比例來分割的。埃及的金字塔和哥德式教堂也是按這一比例建造的。藝術家和建築家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運用了黃金比例,並不是他們認識了這一規律的本質,而是他們對形式產生的直覺結果。人的這一直覺裡必然存在著一種自然的秘密。我認為黃金比例與萬有引力有關。我來打一個比方,在地球和月亮的引力交叉點上是一個三體特性的平動點,物體在此點上只作平行擺動,而不會游離,這就是雙重引力作用下形成的穩定點。如果這一穩定點的前方,出現另一天體,那麼這個平動點上的物體就會受於另一種引力的吸引,並向引力大的一方遊移,當物體遊移到了三重引力平衡的位置上,便呈於自然的狀態,在這個點上重新找到了穩定性,這個新的自然點位就類似於黃金分割比例。根據理論推測,黃金比例是物體在多重引力作用下的自然性。我稱其為自然的比例。我們人類所處的地球,正是一個受多重引力作用下的宇宙環境。黃金比例分割的這一規律,首先反映在我們人體的結構中,比如古希臘的人體比例為1:3:5;再如人體的重心點的比例為3:5。這說明,人是一個運動體,在宇宙中的多重引力作用下,通過運動進化,擁有了這一反映宇宙引力作用的宜於運動的自然形式,也只有這一形式,才符合人的運動要求,這便是黃金比例作為美的規律的原因,其意義價值在於自然。歐幾裡得的幾何的方法是由一個定理推出另一個定理,這一令克卜勒神往的方法,在他對行星運動第三定律的探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像一個音樂家分析一首奏鳴曲一樣,分析事物與事物之間用什麼樣的聯繫和比例才能構成和諧。「黃道是地球上人觀看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一周的線路。黃道展開8度的段叫黃道帶。黃道帶展開以星相表現出來的直線分割,猶如諧音比例在單位上分割一樣。在音樂上,和諧是一個重要的表現手段,樂理中的諧音(和諧音程)為:極完全和諧音——純一度和純八度(高音完全合一),完全和諧音——純四度和純五度(聲音和諧但較空),不完全和諧音——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聲音悅耳豐滿)。從圓內切正多面體,克卜勒得到了多種比例,再根據實際經驗,把他認為是和諧的比例挑選列出。例如,圓被五邊形的邊長分割,兩部分圓弧之比是1:4。因為正四面體是實際成立的,這種比例就被認為是和諧的。若得到的兩弧度的比例是1:7,而因為不存在正七面體,1:7就是不和諧的數。當然,圓還可以被正多邊形的對角線切割,等等。克卜勒從多種的切割中挑出了一組和諧的比例數:1:2,1:3,1:4,1:5,1:6,2:5,3:5,再推出它們的互補數:1:2,2:3,3:4,4:5,5:6, 5:8,除此之外的比例就不能滿足要求了。第二步,克卜勒在設想將內切圓拉為直線,根據直線進行分段。再用音樂中的和諧音的機制,將分割得到的這些比例與八度音階的7個和諧音對應起來。純八度的弦分割比例為1:2,純五度為2:3,純四度為3:4,大三度為4:5,小三度為5:6,大六度為5:8。而滿足這些比例發出的諧音使我們的感官能感覺到音樂的優美和諧。」(《科學巨星》第三卷170—171頁,作者:任爭健。)和諧比例是物體在引力環境下相互作用的穩定性或運動守恆的自然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和諧比例其實就是能使人們感官感到舒服的差異對比。除了上述的多種比例外,還有一種對比,那就是最大差異對比1:9,因為我們的宇宙是由兩個宇宙層次構成,一個是非物質(無法探測到的物質),一個是物質(可以探知的物質),非物質世界存在於我們宇宙的內部,構成宇宙的核心(我稱其混沌總系核),佔宇宙總量的90%以上,而我們可以觀測認識的宇宙佔宇宙總量的10%還不到,所以我認為1:9是宇宙中的一個最大對比的和諧比例。三體特性原式:△△是三體結構的原式,這個原式包涵了空間上的三體形式,結構上的三體形式和時間上的三體形式。除此之外,它還是多樣統一的原式。空間三體特性是拉格朗日首先發現的一個原理即:「三個運動體在形成等邊三角形做動態平衡運動的統一機制。」1806年,天文學家發現的第588號小行星與木星、太陽正好是等距離,它同木星幾乎在同一軌道上落後60度,構成了一個運動的等邊三角形;同年發現617號小行星也在木星軌道上落後60度,在後構成了二個拉格朗日正三角形;以後,這兩顆小行星又陸續發現了許多小行星,木星前面運行的小行星群以攻打特洛亞城的英雄命名。在後面的小行星群以特洛亞城的保衛者命名,統稱脫羅蟲群小行星。原來這群小行星正好位於太陽和木星構成的運動系統中的兩個拉格朗日奇異點上,在那裡兩大天體的萬有引力和離心力相互抵消了。據說,地·月系統的拉格朗日奇異點還被美國物理學家奧尼爾博士用於水晶宮太空城的方案之中。太空城擬設在位於月球軌道上的L4和L5點上,與地球構成等邊三角形。P1表示地球點,P2表示月球點。太空構成勻速自轉產生人造力,它是飛向其他行星的航天港。其實,拉格朗日發現的這種奇異點在三體運動系統中有4個,用字母L表示,L1、L2、L3,在兩個天體聯線上為不穩定點,如一個物體在這些點上稍微挪動一下,就會離去不再復位,L4、L5是穩定點,物體在這些點上稍有移動,並不會脫離,而是繞著這個點作往返擺動,所以又被稱之為拉格朗日平動點。剛才我們說的脫羅蟲群小行星就處在L4、L5點上。我把拉格朗日的穩定點(平動點)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稱之為三體特性,也叫平動三體。除此之外的一切三角形,我稱之為非平動三體。△特性在美學範疇,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規律,它不僅包含了差異對稱、穩定性、均衡、多樣統一諸多的本質要素,而且還包含了哲學上的一種定律,即多重獨立對立統一的關係。宇宙中這一平動穩定的形式原則,也反映在我們的人體結構之中。例如:人的手臂向內彎曲到自然與不自然之間時,腕、臂中軸、肩關節三點便形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人的雙腳向兩側伸到自然與不自然之間時,人體的重心點和兩腳點形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人的腰向下彎到自然與不自然之間時,人的雙腳,軀中軸、頭部三點便形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這些正三體是由人體的運動造成的。因為人體在長期進化中由運動實踐塑造下適應於運動的理想要求。在人體中還可以看到許多這種三體特徵。在人手上,這樣的結構有兩個,一是當手伸開時,小拇指、大拇指與掌心三點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二是人的掌心橫線的兩端與腕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而猿、黑猩猩、青蛙等的手,無路如何也不能形成這一具有穩定性的三體特徵。這一結構形式說明人類對宇宙規律的反映同時又自證了自身的進化性。是的,我們必須承認,生命是由宇宙運動升華下的運動產物,必然反映出宇宙運動的必然性,這便是人體自然美的絕對奧秘。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美的現象都與三體特性有關。例如:一個少女的美,在自然層次上大都與三體特性結構有關。也就是一個美女的臉上的五官結構,至少要呈現一個等邊三角形,或者是兩眼與嘴,或者是兩眼珠與鼻點,或者是兩嘴角與眉心。如果一個女人的臉上呈現出了多個等邊三角形,那麼這個女人就是天下絕頂漂亮的女人。三體特性在宇宙中是一個自然律,在人體中是一個自攜律。所以,我認為它是一種不可缺少,也無法替代的美學規律。下面要說的兩種三體,時間三體、結構三體和△這個原式在形象上不符,但他們卻同屬於一個範疇,所以都歸納在這個原式之下。先說時間三體。時間三體是一個過程形式。這是我們人類直覺把握事物最常見的形式。似乎,我們為了生活的方便,常把一天分為三個時段,即上午、中午、下午;把一月分為三個時段,即上旬、中旬、下旬等等,這些現象就是時間三體性。人類對事物把握的原則有兩種,一種是對稱把握,把事物分成二段體,即一天的上半天和下半天,一場足球比賽的上半場和下半場。另一種是秩序把握,即把事物分成三段。這是因為事物的屬性就存在著自然的分類,人類只不過把握住了這一分類的形式。例如,人體的上下之分是因為上衣和下衣的區別,人們把一天分為三個時段是吃飯和休息的需要,把看似無秩序化的時間秩序化,這是人類的一種智慧。結構三體的例子很多,下面我從三個結構現象加以說明,一是原子的三體結構,二是天體的三體結構,三是大系的三體結構。現在人們都知道原子是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二相構成原子核,電子圍繞著核心在外圍運行。這種結構就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結構。當然,在原子核的內部,仍然存在另一種三位一體的結構,我們不在贅述。我們知道天體的結構類似於雞蛋的結構,它們是地核、地幔、地殼三位一體的結構。這一結構出自於運動對物質的輕重分類。大繫結構是一個膨脹性的結構。由於缺乏觀測證明,這個結構至今仍然是一個假設抽象。我在「中國宇宙模型」裡提出,宇宙是由一個總系核「混沌系」分離出了二級大系「河母系」河母系系核又分離出了三級大系「類河系」,類河系又分離出了恆星,恆星又分離出行星和環帶物質。混沌系是由前一個宇宙黑洞奇點大爆炸噴彌在宇宙空間的原始物質引力收縮自旋形成。自旋使輕重物質進行分離,形成內外一球一環的狀態,外圍的環帶在內裡的球團收縮排氣噴發中被割裂開來,形成新的球團,這個新的球團就是宇宙中的一個二級大系的系核,並以同樣的方法分離出了三級大系系核。於是宇宙便由一級大系「混沌系」,二級大系「河母系」,三級大系「類河系」構成了一個秩序性的三級結構。混沌系分離出的若干億萬個河母系,它們圍繞著宇宙中心混沌系運行,河母系分離出若干一萬個類河系,它們圍繞著河母系核心運行。這種機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我們宇宙的從內向外不斷膨脹的現象。也正是這一大系的三位一體的結構,構成了我們在哲學上把握事物的辯證關係。宇宙奇點爆炸形成的混沌系是一個獨立的機制,它構成了我們宇宙的核心,並產生了一級膨脹性分化;當河母系被分化出來之後便和混沌系形成了一個對立的機制,並產生了二級膨脹性分化;當類河系被分化出來之後又和前兩個大系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機制,並產生了三級膨脹性分化,因而有了恆星系統。這一現象形成了宇宙自身系統中的一個獨立、對立、統一的關係。所以,我們把宇宙大繫結構也稱之為膨脹性結構。但由於缺乏觀測證實,它們是一個在哲學上的抽象形式。奇異和諧原式:8這也是一個假設抽象原式。在日常生活中呈現出這種原式的形式很多,例如人體的雙S結構,花瓶和陶罐的雙S結構,鉗子和剪子的雙S結構等等,但是我們在宇宙中卻找不到類似的雙S結構形態的對應。於是,我曾假設,在我們的宇宙的某一角落,有兩個恆星,由於距離太近,它們分離出的行星星雲,便在相互碰撞中形成了一個大的球團,並圍繞兩個引力中心作8字軌道運行。所以,我稱8是一個具有雙S結構的奇異和諧原式。這一原式同時又是一個正反差異對稱的形式,它反映出了宇宙中的開與合,膨脹與收縮的對立而統一的關係。螺旋原式:9宇宙中有兩種螺旋,一種是上升的螺旋,一種是下降的螺旋,兩種螺旋都出於黑洞。黑洞有兩種,位於混沌系、河母系、類河系系核的黑洞是一個具有生產性質的黑洞;由恆星老化形成的黑洞是一個具有毀滅性質的黑洞。對於大系系核黑洞,我們很難說清它的形成原因,可能它原本呈現的就是物質的原始狀態。對於恆星演化的死亡黑洞,我們人類的認識仍然有限,只知道它是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最終結局。它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吞噬天體物質,最終產生爆炸而告終。通過原式理論推導,我們已知宇宙中的原始物質有陰性和陽性兩種類別,即我們常說的陰陽二性。是它們構成了宇宙在本性上的差異對稱。陰性物質所產生的力叫作向心力,陽性物質所產生的力叫內驅力(也許兩種物質都產生向心力和內驅力,只不過陰性的物質的向心力大於陽性物質,而陽性物質的內驅力大於陰性物質)。在運動中,天體向外部空間投放的力,我們通常稱作引力。引力也是一個差異對稱的形式,它有兩種力的指向,一種是由外向內的力指向,我稱之為向心力;一種是由內向外力指向,我稱之為內驅力。內驅力指向把天體的作用力向外拓延,使之形成作用場,向心力把物體向自身吸引,兩種力合二為一,形成了我們所謂的萬有引力。恆星是由銀河系分離出星雲演化成的一個發光的天體。早期的恆星分化出的星雲演化成了行星。當恆星分離出了行星之後,便進入了它的青壯年時代,進行熱核反應,並向空間拋撒光、電磁波等粒子,它們是恆星釋放出來的輕性物質。當恆星把自身的陽性動能投放在了宇宙空間,使之陰陽物質的對稱失衡,因而形成引力坍縮。也就是說,恆星到了老年時期,體內的陰性靜能遠遠大於陽性動能,內驅力不斷削弱,而向心力不斷加大,最終形成引力坍縮下的宇宙黑洞。當恆星坍縮成了一個黑洞,黑洞在加速運轉中產生出了一種單向力,我稱這種力為回歸力。這說明黑洞是一個單相物質(陰性物質)的天體,所以產生單向力。於是巨大的回歸力便開始吞噬黑洞附近的一切物質,行星、衛星、彗星等都是它的食物。當陽性物質進入了黑洞,斥力也進入了黑洞,但它卻遭受回歸力的纏裹封閉,無法產生作用。當黑洞在回歸力的作用下使之陽性物質和陰性物質逐漸達到了對稱和均衡,斥力便會掙脫回歸力的糾纏產生反抗,於是便產生了斥爆力,使黑洞轉化成一個奇點爆炸開來,此時,物質已遭到了徹底破壞,噴彌在宇宙空間的物質已轉化成了原始的粒子狀態。宇宙中的恆星和大系都會演化成黑洞。即使我們的宇宙核心混沌系也不例外。當我們宇宙內部的物質陰陽差異對稱失衡,就會象恆星一樣轉化成一個巨大的黑洞,回歸力便會吞噬宇宙中的所有天體,最終在斥力回歸中轉化成奇點爆炸。宇宙從生到死的過程,我稱之為混沌。當宇宙黑洞轉化成奇點的時候,就意味另一個混沌世紀的開始。9是宇宙黑洞的抽象原式。由內向外旋轉的螺旋,是一個具有生產性質的上升螺旋,因而也被稱作生產力;由外向內的螺旋,是一個具有破壞性質的下降螺旋,因而也被稱作回歸力。上升螺旋是一個引力螺旋,它說明黑洞存在力學上二相守恆。下降螺旋是一個回歸力螺旋,它說明黑洞在力學上是一個失衡態。合成原式共五個,它們是(稱作力本能)、(稱作最小作用量)、(稱作自旋)、(稱作波粒二性)、(稱作膨脹)。由於這些符號是屬於物理學的抽象,所以我們在這裡不再說明。物質的兩個限定和兩個本能。OYS作為四十餘種規律的抽象原式,已無須再來討論它的科學性了。一種符號能象徵諸多真理,無疑是一種奇蹟。然而,它們都真真實實地存在著。那裡有物質,那裡有運動,那裡就不無它們的蹤影。也只有宇宙才有權利設制這種偉大的限定。但我卻仍不死心,總企圖在OYS象徵之外的事物中尋求新的證明。OYS作為原式,純粹從符號的意義上而言,它們形成了三個限定,O是一個限定,Y是一個限定,S也是一個限定。O和Y形成了對立統一的現象,而S則是對O和Y合二為一的抽象。OYS所顯示的正是獨立(O)對立(Y)、統一(S)的關係。所以,我把O和Y看作是兩個限定。這兩個限定是對立的,所以我把它們稱作差異限定;S是二者的統一抽象,所以我稱它為合成限定(也叫統一限定)。這兩個限定不僅是形式上的限定,而是物質固有的限定。我們知道,OYS是物質本性的抽象,O是能性的原式,Y是動性的原式,S是繼性的原式,它們的意義包涵了物質中所有一切對稱而又守恆的物理原理。我們知道,OYS是運動規律的抽象,O是向心力的原式,Y是內驅力的原式,S運動形態的原式,它們的意義包涵了力學上和電磁學上所有差異對稱的關係。我們還知道,OYS是物質結構的抽象,O是向心力結構的原式,Y是內驅力結構的原式,S是二相形態的統一,它們從本質上闡釋了力是物質固有的本能,是由物質差異限定下的矛盾糾纏的統一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差異而又對稱的限定,人的男女,動物的雌雄,空間的上下左右,一天的晝夜,等等之等等,多不勝數。在自然界中,電荷的最深刻的特性大概不外乎是它的差異守恆性。我這裡引用美國物理學家庫伯的一個比方來作這方面的說明。如果一個孤立的系統(即沒有電荷進入,也沒有電荷出去的系統,它們類似於一個有柵欄的沒有羊進出的羊圈),具有一定的電荷量,那麼這個電荷值不會改變。系統裡的總電荷等於全部正負電荷之和。假如一個孤立的系統,它是一個封閉的容器,容器中沒有電荷。過一會,如果我們發現裡面有了兩個電荷,那麼其中之一必定是正的,而另一個必定是負的。因而它們的和將等於零。例如,光子(光的粒子)可以產生負的和正的電荷(電子和反電子,即正電子),但這些電荷最終的和將準確的和初始時一樣保持著差異對稱。這一事實被概括成一條原理——電荷守恆定律。如果在一個系統中,既不放進或也不取出電荷,那麼這個系統的總電荷(全部正的和負的電荷之和)是個常量。這個定律與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定律一樣,是構成物理學基礎的最深刻的原理之一。這也正是存在的差異限定的最為神奇之處。為此我曾寫過一首小詩《物質的愛情》:中子對質子說□□親愛的,我是你的□□沒有你,我活著□□沒有任何意義□□□□質子對中子說□□親愛的,你是我的靈魂□□沒有你,我只是一個□□空蕩蕩的軀殼□□□□於是他們彼此擁有□□相互吸引□□相互依存□□這就是自然的限定□□□□原來,我們的世界□□如此美麗□□是物質正在□□談愛說情。在靜態下,物質的差異對稱使矛盾相互抵消,形成了物質的穩定狀態。只有這種穩定的狀態,才能使物質以陰陽二性的形態存在。在動態下,物質的差異對稱使矛盾相互糾纏扭曲,因而形成了矛盾的趨同勢態。只有這種勢態,才能使物質以自旋或波的形式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山裡野隱的時候,也曾把O和Y兩個符號設想為二進位制並與十進位制進行換算:0 1 2 3 4 5 6 7 8 9O Y YO YY YOO YOY YYO YYY YOOO YOOY其實,早在400年前,德國的萊布尼茨就創製出了二進位制。這是一種抽象真理,現在被運用於電子計算機中。我引用這一制度,僅在說明O和Y作為宇宙的抽象真理的普遍性。當然,也在說明二進位制也屬於差異限定的範疇。物質既然存在了差異限定,就必然存在另一個限定,即合成限定。當我們把物質的陰陽二性相互吸引的結構形態看成是合成的限定,物質在哲學意義上只有對立統一,即O+Y=S,這樣的邏輯。可是,在原子結構中,我們已知的並不是這樣,它們是一個多樣統一的系統,有質子、中子、電子,還有上百種其它粒子。從原則上來說,對立統一可以解釋原子中的不同層次上的正反二相性,但卻無法解釋這正反二相性是怎樣產生的。我們知道,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我們可以把紅看作是原始陽性物質的固有屬性,把藍看作是原始陰性物質的固有屬性,那麼,綠色又是怎樣產生的呢?這不由我們設想,宇宙中還存在著一種中性物質,也正是這個中性物質使我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如果宇宙中不存在於這第三性物質,那麼,我們看到的事物只有三種色彩,即紅色、藍色和由紅藍二色合成之後的紫色。然而,光的三原色譜的確是由三原色組成,即紅、綠、藍,而彩虹也的確是由這三種原色合成的。光的三原色是光的基本色相,它們是固有的,並不定被彼此合成。也就是說,宇宙的原始物質是由三種特性構成,即陽性物質、陰性物質和中性物質。這種中性的物質和其它兩種物質一樣仍然保持著正反的差異性(即正綠反綠、正電荷負電荷這樣的差異特性)。這就說明宇宙中的原始物質從始至終都是三種,它們是陽性、陰性和中性。從物質的獨立性上而言,宇宙中的原始物質應該有六種、即正紅反紅、正綠反綠、正藍反藍。事實上原子中的許多粒子都是由這六種現在被視為基本的粒子合成而成。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看到的世界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現象。所以,我們的世界從表面上看,它是一個由差異限定構成的對立統一的現象,但從實質上來看,我們的世界的多樣統一是由諸多的合成限定構成的多重獨立對立統一的現象。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宇宙是由陰、陽、中三種屬性構成。這或許是一種宜於轉化的設制。總的來說,物質存在著兩個限定,即差異的對立統一限定,和合成的多重獨立對立統一限定。簡而言之,即差異限定和合成限定。限定是物質的本性。那麼由限定作用下物質的本能是什麼?這也是我思考的問題。在長時間的思考下,我認識到了物質有兩種本能,一種是有限本能,另一種是力本能。有限本能又叫最小作用量本能。它的哲學定義是,用最小的付出達到最大的目的。人類的智慧大凡都有相通之處。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孔子說過:「過猶不及。」古希臘的亞裡斯多德說過:「在用很少就能可以完成的地方用了很多是無益的。」這種在認識上的相似說明了人類對生活和大自然有著相同的感悟,因而獲得相同的經驗。這便是最小作用量:「自然界不做任何多餘的事或任何不必要的工作。」人們也曾悟出經濟原則:「用較少就可以做到的事多做而無益。」最小作用量不僅是大自然的法則,也是人類的普遍觀念。在鬧市上,人們都在討價還價,都想用最少的錢買到更多更好的東西,用最少的東西賣更多的錢。節省和獲得最大的收益似乎已成為人類的共同目的。顯然最小作用量自古就出於一種本能,形成了人類的第二天性——習慣。「光在經過兩種介質的介面時無論是發生反射還是折射,在空間中的二點間所走的路徑,總是以最短時間通過的那條。」這便是費馬的最令人愉快的原理,簡潔而又優美,高度概括了諸自然現象,暗示更為普遍的原則,期待人們發現。把最小作用量原理變成方程的人是莫培督。他在《論各種自然定律的一致性》中說:「當光在均勻媒質中傳播時,走的是最短的路徑,也是用時最少的路徑。但當光從一種媒質進入另一種媒質而發生折射時,它走的既不是最短的路徑,也不是用時最少的路徑……而是走的作用量最小的路徑。」他把這一原理推廣到力學領域並引導出了碰撞定律和槓桿原理。這是自然界運動、守恆、分散和消失所遵從的普遍定律。如果我們用S代表作用量,這一原理就可以表達為:t2δS=δ∫ (動能—勢能)dt=Ot1迄今為止,物理學的全部基本規律,包括牛頓方程、光學的費馬原理、麥克斯韋方程組、量子力學的薛丁格方程、克萊因——高登方程、相對論力學方程、廣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方程等等,均可由它表達出來。甚至目前人們在研究一些未知的物理場時,仍然可以從這一原理出發去求得場方程和相應的守恆定律。最小作用量是物質自我保護的自然法則,它可以拓延物質具體性在時空中的壽命。具體是有限的範疇,所以我稱這個原理為物質有限的本能。有限本能是自然和人類自我保護的武器。最小作用量原理是拓延具體性的最佳選擇,它是永恆的唯一支撐。人類的節約、勤儉、貪圖便利都是最小作用量的體現。我國的大寫意國畫用的也是這個原理:用最少的筆墨達到最佳的效果。物質的另一個本能是力本能。力是什麼?現在人們習慣於把力看作是矢量,但力並不是矢量。力究竟是什麼,至今沒有確切的公認的定義。的確力是一個難以定義的存在。我曾給力下過一個定義,即力是物質的本能。這種本能出於物質在本性上的二相限定,亦即差異限定。所謂的二相限定即物質的陰陽二性。也就是說宇宙中的原始粒子有兩種(為了論述方便,這裡暫不引進中性物質,再者中性物質也是陰陽二性的),一種是質量較輕的陽性物質,另一種是質量較重的陰性物質。在我的理論中,前一種我稱作陽子,後一種我稱作陰子。陽子產生內驅力,陰子產生向心力。這並不說陽子裡面就是純粹的內驅力,只不過它們的內驅力大於向心力而已;並不似說明陰子裡就是純粹的向心力,只不過它們的向心力大於內驅力而已。從表象上看,陽子產生的是斥力,而陰子產生的是引力。像電荷一樣,力也是一個差異對稱的範疇,那裡有引力,那裡就一定有斥力。我們用指頭按一下桌子,同樣,桌子會按我們的指頭。我們給桌子的是一個斥力,而桌子還給我們的則是一個引力。如果說桌子給我們的那個力是斥力,那麼我們給桌子的就一定是引力。但是看起來,我們按了桌子,而桌子也按了我們的指頭,兩種力都是斥力,其實這種合力必然存在著正負的關係。力也是一個存在的差異限定。力見於兩種形式,一種是自旋,一種是波。所以,自旋和波也是力。自旋產生於吸引限定,而波則是速度的限定。在運動中物質的本能力轉化成了兩個切面,內驅力轉化成了向上的切面,而向心力則轉化成了向下的切面,這便是自旋。自旋是物質本能力作用下的存在形式。當物質達到了一定的速度限定,或者物質在克服阻力的前提下,自旋便轉化成了波。波峰顯現的便是內驅力或者說是斥力,波谷顯現的便是向心力或者說是引力。無論是自旋還是波,都反映著物質的差異限定。以上,是我關於物質的兩個限定和兩種本能的思考。再重複一遍,物質的兩個限定是差異限定和合成限定,物質的兩個本能是有限本能和力本能。現在誰都知道,光的波粒二相性,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波在表示光密度的同時,是光的存在形式。粒是光的形體,而波則是光的動相。最小作用量是宇宙中普遍真理,而產生這一真理的根本原因在於宇宙是由一個巨大的非物質內核形成了一個非常巨大球形引力場域,在這個引力場域之內同時交織著無限的不同天體萬有引力。這是一種宇宙境域規約。事物在相同的規約下必然遵守相同的原則。有限本能是自然和人類自我保護的武器,最小作用量原理是拓延具體性的最佳選擇,它是永恆的唯一支撐。我的美學研究背後的深層思想是:力圖追尋決定自然秩序的和諧法則。只要找到了和諧的法則,就能揭示自然之謎,擁有了人類創造世界的本質。上述的諸多宇宙和諧的原式,在自然界它們是自然律,在人類生命中它們是自攜律。在人們的審美過程中,自然律和自攜律便發生共鳴,激發人的美感。宇宙和諧諸原式於事物中的顯現,這便是我們所謂的美。如果說宇宙中有上帝的話,那個叫上帝的神的所有智慧就包涵在了上述諸多原式之中,是它創造了偉大的宇宙,也是它創造了偉大的人類。我把它公布於世,是希望天下所有人像上帝一樣聰明。在我的朋友圈,大家都認為,我是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那樣的人,只要我把我的研究發現公布於世,就會產生世界性的震撼,也會擁有世界性的榮譽。但我卻久久地無動於衷。並不是我過於淡泊名利,而是另有原因。當一個人發現了創造黃金的方法,他若把這個方法告訴別人,不僅沒有人相信,而把他當做騙子或者瘋子的人大有人在。當一個人擁有了創造黃金的方法,首先要幹的事情就是為自己創造黃金,在自己成為富翁的前提下,是把這種方法承傳給他的兒女和親朋好友,其次才是其他人。這並不是我很自私,而是怕別人說我是騙子。為了證明這些原式的價值,我把它們的理性轉化成了我的知識本能,進行著藝術的美學實踐。於是就有了本叫作《宇宙本能》的畫冊。其目的是為了證明,我不僅是一個擁有黃金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擁有創造黃金方法的人。現在,我已把上述的規律性化作了我的本能進行藝術創造。我的所有藝術作品都反映著宇宙的和諧規律。這正是我和所有藝術家的不同之處。當然,也可以這麼說,在未來的世界裡,上述諸多規律將是驗證藝術價值的必然標準,也是藝術美學評論的唯一依據。科學是揭示真理的藝術,藝術是象徵真理的科學。運用宇宙和諧原式所創造的藝術作品並不代表真理,但它卻象徵真理。和諧代名詞是美,也是幸福,人類對幸福的感受類似於一種永恆。諸多的宇宙思想仍然糾纏著我的生命,我雖然不怎麼幸福,但我卻希望別人幸福。生命已悄然步入不惑的季節,走向千古不變的終端。我雖然不能永恆,但我卻希望別人永恆。上帝給我的所有福惠,我將毫無保留地把它留給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