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9年,我國雲計算市場馬太效益明顯,市場佔比較大者持續擴大,繼續爭搶雲計算市場。在另一個層面,圍繞雲計算展開的軟體、硬體、服務等應用的增多,對傳統的部分IT企業也造成極大的衝擊。
不同於傳統IT企業主要依靠硬體方案的銷售,雲計算技術在市場開拓中,更偏向於服務方面內容。如傳統IT視頻會議系統,主要基於硬體系統開展,雲際視界等雲視頻會議,更多偏向於服務類,同時對於硬體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這對傳統IT影響巨大。
雲計算市場的馬太效益
上雲時代已來臨,雲計算市場已連續多年持續增長,我國雲服務市場中IaaS層2014-2017年複合增長率超過40%,2014年我國 IaaS 市場規模僅為85 億元,佔比整個雲服務市場的28%,2017年該服務層增長為234億元,佔比雲服務市場37%。此外IaaS層也保持高增速,在2014年其市場為26億元,2017年增長為54億元。
據Gartner研究報告預計,2017年到2020年公有雲行業增速將維持在15%以上,2020年將達到3834億美元的規模,而雲代替的總規模也將達到2160億美元。
在這巨大的市場背後,雲計算市場馬太效益卻越發明顯起來,據專業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市場,阿里雲以40.5%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騰訊雲以16.5%市場份額位列第二,不過騰訊雲在2018年全年的市場份額中佔據15.3%,年收入增速達到104.7%,是前五名的廠商增速最快的。也就是說,雲計算市場趨於「大者恆大」的模式發展,而這與雲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關。
雲計算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早期投入較大,一般企業在需求非必要的情況下,投入有限使得其步入雲計算市場落後。而投入較多的企業,在技術積累上形成了一定的積澱,在市場開拓中佔據了技術與服務能力優勢!
服務與硬體變化,衝擊傳統IT產業
雲計算正在逐步傳統IT部署。上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名詞的變化,而是在市場中,人們從基礎硬體到軟體系統的整體更新,使得舊有的IT部署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據數據機構Gartner統計,雲計算佔全球總IT支出的規模正在不斷增加。從2010年的1.99%,上升到2018年的8%。
當然這一替代過程是緩慢而漸進的。雲計算商用並非一蹴而就,它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產業變革,例如在計算、儲存方面技術變革對其影響巨大,具體來說內存計算已經開始逐步取代傳統的計算模式,而新興的分布式存儲、對象存儲,以及基於SSD的高性能存儲也在取代傳統的存儲設備。
此外,市場變化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早期企業及政府機構,其IT系統的部署方向基本一致,多基於硬體部署自身的系統,支撐企業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購買伺服器,部署一套系統,用以支撐公司業務需求,但是這在企業快速擴張,業務數據極大的時候,自身IT系統就開始無法承受,企業必須利用技術能力解決這一問題,這也是催生雲計算技術落地商用的一大起因。
隨著大型企業在雲計算投入中獲益,這一服務就被廣泛的複製普及,以阿里云為例,早期阿里雲主要服務自身電商平臺,用以支持電商企業數據實現,但隨著該技術日益成熟,企業將雲服務衍生為其他形式,服務更多的中小企業。這也是阿里雲佔據中國雲服務市場龍頭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些變化對傳統IT企業產生極大的衝擊,雖然硬體市場方面影響不大,但在市場中這一衝擊在不斷的擴大,特別時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市場中,低廉的價格與便捷,成為其獲取市場的主要力量,在大型企業中,雲計算業是企業信息化方向的重要路徑,傳統IT企業不得不面對這一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