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睡得少還不困?謎底正逐漸揭開!傅嫈惠團隊先後報導人類四個短睡基因!

2021-02-19 brainnews

我們都知道,睡眠對我們正常的人體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就是有些人睡得少,但是精力還非常充沛。為什麼呢?

歡迎加入 「全國睡眠學術研討群」,了解更多信息,促進交流。

添加小編微信,微信號:brainnews_07  (下圖)

留言:睡眠群


2017年4月6日,一項發表在Cell上的研究表明,夜貓子可能也是身不由己,因為他們的基因發生突變了!我們知道,生物鐘控制著動物的睡眠覺醒周期等生理活動的節律,而生物節律的產生又依賴於一系列生物鐘基因。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生物鐘基因CRY1的突變減慢了體內生物鐘。攜帶這種「夜貓子」突變的人比大多數人有更長的晝夜周期,這使得他們保持清醒的時間推遲。(Mutation of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Gene CRY1 in Familial 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 2017 Cell )

另外,比較有趣的是,「短睡基因」的報導。

天生短睡眠者一直是個謎。自然短睡眠,即天生短睡眠者,他們終生的夜間睡眠時間只持續4到6個小時,但卻已感到睡眠充足且精力充沛。2009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傅嫈惠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發文,發現了一種名為DEC2基因特定突變的人平均每晚睡眠時間只有6.25小時,而沒有這種突變的參與者平均每晚睡眠時間為8.06小時。該發現提供了第一個確鑿的證據,證明自然短暫睡眠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是遺傳的。但是這種突變非常罕見,雖然它能解釋某些個體的短睡眠現象,但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短睡眠者。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DEC2 regulates sleep length in mammals.Science. 2009 Aug 14;325(5942):866-70.

2019年8月,傅嫈惠團隊經過了十年研究,又發現了第二個「短睡眠」基因。該研究已發表在8月28日的《Neuron》上。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名為ADRB1的基因,在遺傳連鎖研究和全外顯子組測序研究中,他們發現了這種新穎且非常罕見的突變。研究人員在攜帶突變基因的小鼠中進行了大量實驗。他們發現這些小鼠平均睡眠時間比普通小鼠少55分鐘。(該基因的人類比平均時間少兩個小時。)A Rare Mutation of β1-Adrenergic Receptor Affects Sleep/Wake Behaviors.Neuron. 2019 Sep 25;103(6):1044-1055.e7.

緊接著2019年10月,傅嫈惠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發文,在一個短睡眠家庭的兩個人中發現了NPSR1基因的突變。帶有NPSR1變異的人的睡眠時間往往比平均時間少2-4小時,而實驗小鼠的睡眠時間要少71分鐘。儘管睡眠較少,它們在記憶力測試中的表現也一樣好。Mutant neuropeptide S receptor reduces sleep duration with preserved memory consolidation.Sci Transl Med. 2019 Oct 16;11(514).

傅嫈惠教授在2018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2018年的時候,傅嫈惠撰寫了一篇綜述,全面講解了跟人類睡眠相關的基因。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human sleep.Eur J Neurosci. 2020 Jan;51(1):422-428. doi: 10.1111/ejn.14132. Epub 2018 Sep 20.

而在此之前,她也曾寫過多篇相關領域的綜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
1. The genetics of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Adv Genet. 2011;74:231-47.
2. Solving the mystery of human sleep schedules one mutation at a time.Crit Rev Biochem Mol Biol. 2013 Sep-Oct;48(5):465-75.
3. Diversity of human clock genotypes and consequences.Prog Mol Biol Transl Sci. 2013;119:51-81.
4. Sick and tired: how molecular regulators of human sleep schedules and duration impact immune function. Curr Opin Neurobiol. 2013 Oct;23(5):873-9.
5. Genetic basis of human 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s. Exp Neurol. 2013 May;243:28-33.
6. Genetics of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and sleep homeostat.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20 Jan;45(1):45-54.


以下內容為BioArt報導

隨著家族病例數的積累和DNA測序技術的進步,一系列的短睡基因被發現。最新的這篇研究也使GRM1也成為繼DEC2(BHLH轉錄因子), ADRB1(腎上腺素受體β1), NPSR1(神經肽S受體) 之後在人群中發現的第四個短睡基因。

2020年10月15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傅嫈惠 (Ying-Hui Fu)和Louis J Ptáček教授實驗室 (Ptacek-Fu lab)在Current Biology雜誌發表了文章Mutations in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1 Contribute to Natural Short Sleep Trait報導了代謝型穀氨酸受體1基因(GRM1)的突變導致了家族性自然短睡眠。

與以往的一個基因一個點突變的模式略有不同,在這篇報導中作者在兩個不相關的家系中發現了同一基因(GRM1)的兩個不同位點的突變。在編號K7331的家系中1號突變導致第458號的絲氨酸變為丙氨酸 (S458A),而在K50230家系中,2號突變導致第889號位置的精氨酸變為色氨酸(bR889W)。該基因的轉錄剪接會導致三到四種不同的同源異構體(isoform),其中1號突變存在於所有的異構體中,而2號突變則為異構體b所特有。同一基因的突變在同一表型的不相關的家系被發現,這種模式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力的遺傳學證據。GRM1編碼代謝型穀氨酸受體,而該受體一般以二聚體的形式存在於細胞膜上。

在後續的體外實驗中,雖然1號突變和2號突變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受體功能的缺陷(loss-of-function),它們在機制上依舊存在差異。在螢光素酶報告實驗中,1號突變導致的缺陷在比較與野生型差異時便可以觀察到,而2號突變導致的缺陷只有在與野生型混合表達(1:1)才可顯現,從而顯示出一種顯性失活(dominant negative)的現象。

在進一步的實驗設計中,通過把螢光素酶偶聯於野生型受體,同時表達非螢光素酶偶聯的突變型或者野生型受體,通過該實驗作者進一步證明2號突變可以影響同一二聚體內另一個單體的受體功能,這一發現也為後續研究代謝型穀氨酸受體的二聚體構象的細微調節提供了思路。由於受體在體內是以二聚體形式存在,因此可以大概推測在體內純野生型,雜合型和純突變型的二聚體受體比例為1:2:1。無論突變是單純的缺陷或者顯性失活,最終的結果就是整體水平受體功能的下降。

穀氨酸為興奮性神經遞質,然而在許多條件下代謝型穀氨酸受體激活的結果卻是下調離子型穀氨酸受體,因而在很大程度對於穀氨酸所介導的興奮性突觸傳遞是負向調節作用。因此,如果GRM1的突變確實導致受體功能的缺陷,在表達該基因的神經元中,穀氨酸所介導的突觸傳遞應該是上調的。在相關電生理實驗中,作者確實在兩種分別突變小鼠的腦切片中觀測到上調的現象,更加佐證了突變導致了受體功能的下降。這種突變導致細胞興奮性增加的情況,在ADRB1, NPSR1 的突變體中均有發現,提示短睡基因突變通過上調神經元興奮性來延長清醒時間的可能性。通過CRSPR技術,作者把突變分別引入小鼠模型,得到跟人類DNA改變一樣的小鼠。在對小鼠的睡眠狀況記錄分析後,作者發現突變型的小鼠24小時的睡眠時間比正常小鼠短半小時左右,因此,GRM1 基因的單點突變足以引起睡眠長短的變化。然而,在結果討論中,作者比較了之前發現的短睡基因ADRB1, NPSR1的小鼠模型,這兩種小鼠的睡眠時間的縮短均在一小時以上。因此,與它們相比,GRM1的表型略顯微弱,基於此作者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的遺傳因素與GRM1 的突變一起共同改變睡眠長短的可能性。

Ptacek-Fu實驗室長期致力於人類神經相關疾病(特徵)的遺傳學因子的篩選和發現。在生物鐘領域,早在2001年實驗室就首先報導了PER2基因的突變導致人類短於24小時生物節律的現象(臨床表現為早睡早起),這也是首次證實了生物鐘基因在人類的保守性和重要作用。隨著生物鐘領域的進展,更多的時鐘基因的突變在人群中被發現。2005年前後,一個偶然的機會研究者意識到早先收集的幾例早睡早起的家族並非真正的早睡早起,而是短睡眠。這直接導致了第一個短睡眠家族和短睡基因(DEC2)的發現。近些年通過對幾十個短睡家族的追蹤和長期回訪,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成員展現出更多的異(優)於常人的生理特徵。他們不僅僅是睡眠時間短,同時他們的認知,精神狀態,壽命等幾乎不受影響,而且他們往往表現出對於痛覺更高的閾值,對生活的態度更加樂觀和充滿激情等。當然與這些特徵相比,睡眠時間長短相對容易定量,也相對容易通過動物模型的手段展示。因此對睡眠以外的特徵研究才剛剛開始,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發現的NPSR1 的小鼠模型中,研究者已經報導該小鼠模型的記憶力對睡眠剝奪更不敏感。

最後,為什麼這些「優秀」的突變以極低的機率存在於人群之中?它們為什麼沒有因為自然選擇而富集?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前,農耕文明提倡「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短睡眠並不具有太多的優勢。相反,更長的清醒時間反而預示著更多的能量和食物消耗。這對野生動物亦是如此。然而,隨著照明條件的改善和生活的豐富,短睡眠卻擁有明顯的優勢,也與當今社會的「996」生活狀態相吻合。如果以上帝視角,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豐富,壽命的延長,自然選擇的速度跟不上人類生活模式的改變。如此,保持能量的基因成為肥胖基因;生長發育的基因成為原癌基因…然而卻有那麼一部分原本不具有優勢的短睡基因,反而表現出明顯的適應性。

也許,這就是人類基因庫多樣性的意義。

    

照片為傅嫈惠院士和Louis J Ptáček院士

參與該項研究的中國學者包括時廣森(第一作者),尹陳(第二作者),範增華(第三作者)和邢麗娟(第四作者)。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9.071

歡迎加入超過 20000人

全球最大的華人腦科學社群矩陣

相關焦點

  • 短睡基因很強,但沒有也並不會差
    時間回到2019年9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Guangsen Shi、Louis Ptáek和傅嫈惠(華人科學家)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第二個短睡基因——突變的ADRB1基因攜帶這種基因突變的人,每天只需要睡4~6小時就相當於普通不攜帶這種基因的人8小時的睡眠時間。
  • 基因突變,天生少眠,一天只睡5小時的人比睡8小時的更幸運
    成人有很多苦惱,比如常見的一種:晚上睡不著,早上睡不醒,鬧鐘一響,不得不出門,工作時神遊一會兒,又是被劈頭蓋臉一頓批評。於是常常羨慕那些加班連軸轉不怎麼睡覺還很亢奮的一群人。不過,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沒有被迫睡五六個小時,精神卻非常好的一類人,他們是真正的天生少眠者。少眠的原因是基因突變,簡單來說就是擁有少眠、熬夜的基因。早在2009年,生物學家傅嫈惠就發現了第一個人類少眠基因DEC2。
  • 有些人睡眠少身體棒?研究證明這是基因決定的!(雙語)
    白天時間不夠用,晚上睡眠不好?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每天睡眠時間很短,卻精神飽滿。為什麼有些人每天只需要睡4、5個小時?這其實是由基因決定的。   她的團隊已經發現了幾種基因突變會使人們需要更少的睡眠。今年8月,傅嫈惠的研究小組報告稱,ADRB1基因突變使一個家庭的12名成員每晚只睡4.5小時而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基因為一種受體蛋白編碼,這種蛋白在大腦中的腦橋背側區域很常見,這一區域負責調節睡眠。   mutation [mjuːˈteɪʃn]:n.
  • 睡覺睡到半夜醒了的說說 半夜睡不著的感慨說說
    5.靠真是惡性循環,9點困了就睡覺,睡到半夜醒了刷視頻看,看到天亮了再睡,然後到了晚上9點又困了,絕了,我要調整一下我的作息了。6.每次聚餐喝完酒就想睡覺,睡到半夜就醒了,生物鐘紊亂,最關鍵的是今天要上班(耍了2個多小時手機了)。
  • 科技頭條 : 這個基因突變讓人睡得少仍然記憶好
    ·遺傳學·基因突變讓人睡得少仍記憶好科學家之前已經發現兩種促進「自然短暫睡眠」的基因,可以讓人只睡4到6個小時卻仍精力充沛。現在,最新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的研究又發現了第三種基因,它可以防止睡眠剝奪造成的記憶缺陷。人體內的NPSR1控制大腦中促進清醒的信號通路,每400萬人中有1人的NPSR1基因存在一個單鹼基突變,這會使該基因產生更多下遊蛋白,大腦也更易保持清醒。因此,這些人即使睡眠少,也不會造成認知缺陷或身體影響。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治療睡眠障礙或防止與睡眠不足相關的認知缺陷。
  • 金斯瑞科普|睡得少還不犯困,我也想要這樣的基因突變
    在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早,一整天都精神抖擻。他們可能是你身邊那個遊戲學習兩不落的室友,也可能是那個工作完成量極大的同事,還有可能是那個極度自律又永不停歇的老闆。每天8小時的睡眠使得普通人一生的三分之一都在深睡中度過,而他們,每天只需要4~6小時便可活力滿滿,簡直是天賦異稟!
  • 哪裡是人類快速入眠睡個好覺的最佳場地?
    是數學課的課桌嗎?也不是(吧),雖然對於部分童鞋來說能夠快速睡著,但是睡得並不踏實。按照常理來說,大家睡覺的時候都是不希望被打擾的,誰給我搖醒了我得跟他急眼。話雖是這麼說,但是大伙兒一個個的又在各類交通工具上睡得賊香,哪哪都能解鎖新的睡眠姿勢。
  • 張朝陽一天只睡4小時?假如沒吹牛,他可能有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
    在人們的認知中,一天睡眠7-8個小時才是正常情況,而睡太少會影響健康,出現精神恍惚、智力下降等症狀,嚴重的甚至可能猝死。張朝陽在直播中表示:「我最近在推廣一種4小時睡眠法,一種2+2睡眠法。」他表示,重點就是要少睡覺,早睡覺,然後早起。具體來說,張朝陽這種睡眠法是一天睡4個小時,中間隔1個小時。
  • 後三十年睡不著?日本睡眠師放一個蘋果,睡4小時精神一整天!
    中國有句俗語「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著」,是說人步入中年後,身體氣血漸衰,夜不能寐的一種普遍現象。關注養生的人都知道,健康睡眠對身體是多麼重要!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據相關報導,在中國有一半的人面臨或多、或少的睡眠問題,睡眠障礙正在損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很多慢性病如心臟病、焦慮症、2型糖尿病等,都與睡眠障礙有關,同時這些疾病又會影響睡眠,形成惡性循環。
  • 晚上十點睡,早上六點醒,為什麼還是困?5個問題應該重視了
    接下來就帶大家詳細的了解一下:早睡早起,為什麼還會讓人覺得犯困?這幾個因素都「榜上有名」:1、睡眠質量差晚上十點入睡,早上六點鐘醒來,基本上已經滿足了一個成年人一天睡六七個小時的時間點,但是人的精氣神,不是由於睡眠的時長決定的,而是由於睡眠過程的質量決定,如果你醒來之後,發現還是犯困的話,那麼基本上這一類人群日常的睡眠質量都是普遍低下的。
  • 7小時44分最佳,睡多睡少都不好,養成習慣也沒用
    1206個參與者,平均年齡在28.8歲,最年輕22歲,最老在37歲,其中54.4%的參與者為女性,他們主要出生在美國密蘇裡州。為了確保個體廣泛符合美國人口的民族和種族構成,研究人員還進行了額外的招募工作。首先進行的是睡眠檢測。
  • 【英語閱讀】New Scientist丨已經發現另一種讓人們需要更少睡眠的突變
    從理論上講,如果這些基因變異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優勢,進化應該會使它們變得普遍,但目前看來還很罕見。這可能是因為,少睡覺只是在燈光發明之後才成為一種優勢。但是其他有利的基因變異,比如那些允許成年人消化牛奶的基因變異,在人類歷史上只是最近才出現的,卻迅速傳播開來。
  • 每晚睡8小時死得快?到底該睡多久
    研究發現,每天僅睡6、7個小時的人,比每天睡超過8小時,或少於4小時的人死亡率要低很多。其中,每天睡7小時的人死亡率最低,而即使是只睡5小時的人,這個係數也要低於睡夠8小時的人。 睡眠節律的惡性循環 那些夜裡常常醒來,或者在還未得到充分休息以前就醒來的人,他們的睡眠節律是很混亂的,腦電波圖在各階段都顯示出快速、急劇升降和受到抑制的波型,這在正常人睡眠中是見不到的。 因此,只有充分進行好了4-5期的深度睡眠,人體的生理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修復,免疫系統能夠得到加強,而能量也能得到充分補充。
  • 平時睡不醒,放假睡不著,有同款嗎?
    誰料,竟high到睡不著覺?吃、逛、玩,看劇追劇……計劃一大堆……等等!為什麼假期還沒開始,就被失眠搞得精神萎靡了呢?同款的還有這樣一撥人:平時上班總想賴床,假期能賴床了卻輾轉反側睡不著……這又是啥情況?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能幫助人恢復體力和腦力。如果睡眠出現問題,你的生活肯定會蒙上一層灰暗的底色。失眠的痛苦,你懂我也懂!
  • 睡出來的超能力
    睡眠為什麼會對我們有諸多影響?這是千百年來都有人一直在研究的老問題。人睡著後都發生了什麼?大腦在我們睡覺的時候都做了什麼?然而,幾天後,蘭迪的味覺、嗅覺和聽覺都出現了明顯偏差,他失去了依靠觸摸來辨別物體的能力,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動作也無法協調,認知和感知能力受到很大影響,無法再保持專注,短期記憶出現了問題——當他從1數到100時,數到60後就停了,因為他徹底忘記了自己剛才在幹什麼,甚至出現幻覺。蘭迪在 11 天后結束實驗,大睡了十幾個小時,起初他覺得身體沒什麼大礙,可是後來他患上頑固的慢性失眠症,多年痛苦不堪。
  • 傅嫈惠最新Neuron發文:真的有這種「只需要很少睡眠」的基因?!
    傅嫈惠和Ptáček研究分析了幾個家族,他們的睡眠時間只需要6個小時,而針對這個家族,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名為ADRB1的基因,在遺傳連鎖研究和全外顯子組測序研究中,他們發現了這種新穎且非常罕見的突變。破譯基因突變作用的第一步就是在試管中研究其蛋白質。 「我們想確定這些突變是否會導致與野生型相比的功能改變。
  • 3個罕見的人類基因:或使你擁有過人的天賦,或無用,或需看醫生
    柴契爾夫人、邱吉爾、特斯拉等人身上都帶有這種神奇的基因,擁有這種突變基因的人每天只需要睡眠四五個小時就能一整天保持精神充沛。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熬夜基因」的知識:DEC2基因(熬夜基因)於2009年由美國加州大學團隊傅嫈惠教授發現,DEC2基因突變不會改變攜帶者各器官組織的發育、功能,也不會影響攜帶者的情緒狀態。
  • 每天只睡5個小時也能精力充沛?科學家:學會這個方法,你也可以
    晚上不睡白天崩潰,這是一個普遍的事實。最近十分有名的學術期刊雜誌science刊登了一篇關於睡眠的最新研究的文獻,而這篇文獻則是來自中科院的專家和北京大學知名的腦科研究組,以及中科院的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他們合作揭示了人類困意究竟是在大腦內如何產生的。
  • 《濃縮睡眠法》:按摩,運動,調整飲食,睡眠治療師助你睡少睡好
    讀書過程中,我很放鬆,書裡的一些內容還勾起了我與失眠「戰鬥」的很多回憶。讀完之後,我很想與人分享一下這本書裡的一些內容以及我的一些「失眠回憶」。1 為什麼睡不著我記得,讀高中時,當我把失眠的事告訴親人和朋友時,經常得到的回應是:「不要想那麼多。」「不要有什麼壓力。」「身體有沒有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