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嫈惠最新Neuron發文:真的有這種「只需要很少睡眠」的基因?!

2021-01-20 生物通


近年來晝夜節律遺傳學研究成為了熱點研究,但是對於在睡眠中發揮作用的其他類型基因,尤其是那些調節我們身體所需睡眠的基因,知之甚少。


最近,一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一個家庭成員(需要的睡眠時間明顯少於平均水平),發現了一種新基因,他們認為這種基因會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睡眠時間。


這一研究發現公布在8月28日Neuron雜誌上。領導這項研究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傅嫈惠,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家Louis Ptáček。


Ptáček表示,「我們對睡眠了解的非常少,但睡眠對於我們非常重要,普通人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這個上面。這項研究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領域,它使我們能夠分析大腦中電路的複雜性,以及導致睡眠和覺醒的不同類型的神經元。」


傅嫈惠和Ptáček研究分析了幾個家族,他們的睡眠時間只需要6個小時,而針對這個家族,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名為ADRB1的基因,在遺傳連鎖研究和全外顯子組測序研究中,他們發現了這種新穎且非常罕見的突變。


破譯基因突變作用的第一步就是在試管中研究其蛋白質。 「我們想確定這些突變是否會導致與野生型相比的功能改變。結果我們發現這個基因編碼ß1-腎上腺素能受體,而這個蛋白的突變體版本穩定性較差,改變了受體的功能。這表明它可能在大腦中產生功能性後果,」傅嫈惠說。


之後,研究人員在攜帶突變基因的小鼠中進行了大量實驗。他們發現這些小鼠平均睡眠時間比普通小鼠少55分鐘。 (該基因的人類比平均時間少兩個小時。)進一步的分析表明,該基因在背部腦橋中高水平表達,這是腦幹的一部分,涉及潛意識活動,如呼吸和眼球運動,以及睡眠。


此外,他們還發現該區域的正常ADRB1神經元不僅在清醒期間更活躍,而且在REM(快速眼動)睡眠期間也更活躍。然而,這種神經元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間保持安靜。同時研究人員發現突變神經元比正常神經元更活躍,可能導致短暫的睡眠行為。


「另一種我們確認蛋白質作用的方法是使用光遺傳學,」傅嫈惠解釋說,「當我們使用光來激活ADRB1神經元時,小鼠立即從睡眠中醒來。」


Ptáček承認使用小鼠研究睡眠的一些局限性。比如小鼠表現出與人類不同的睡眠模式,包括睡眠碎片模式,而不是在單個連續時期。 「但是,研究人類睡眠也具有挑戰性,因為睡眠既是一種行為,也是生物學的一種功能,」他說,「我們喝咖啡,熬夜,做其他違背我們自然生物傾向的事情。」


研究人員計劃研究ADRB1蛋白在大腦其他部位的功能。他們還在尋找其他家族可能更重要的其他基因。 「睡眠很複雜,我們不認為大腦中有一個基因或一個區域告訴我們的身體睡覺或醒來。這只是許多部分中的一個。」


傅嫈惠補充說,這項工作最終可能會用於開發新型控制睡眠和覺醒的藥物。「睡眠是我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她說,「睡眠不足與許多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有關,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

參考文獻:

A rare mutation of β1-adrenergic receptor affects sleep/wake behaviors

相關焦點

  • 傅嫈惠團隊先後報導人類四個短睡基因!
    我們知道,生物鐘控制著動物的睡眠覺醒周期等生理活動的節律,而生物節律的產生又依賴於一系列生物鐘基因。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生物鐘基因CRY1的突變減慢了體內生物鐘。攜帶這種「夜貓子」突變的人比大多數人有更長的晝夜周期,這使得他們保持清醒的時間推遲。
  • 有些人睡眠少身體棒?研究證明這是基因決定的!(雙語)
    白天時間不夠用,晚上睡眠不好?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每天睡眠時間很短,卻精神飽滿。為什麼有些人每天只需要睡4、5個小時?這其實是由基因決定的。   她的團隊已經發現了幾種基因突變會使人們需要更少的睡眠。今年8月,傅嫈惠的研究小組報告稱,ADRB1基因突變使一個家庭的12名成員每晚只睡4.5小時而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基因為一種受體蛋白編碼,這種蛋白在大腦中的腦橋背側區域很常見,這一區域負責調節睡眠。   mutation [mjuːˈteɪʃn]:n.
  • 【英語閱讀】New Scientist丨已經發現另一種讓人們需要更少睡眠的突變
    今年8月,傅嫈惠的研究小組報告稱,ADRB1基因突變使一個家庭的12名成員每晚只睡4.5小時而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基因為一種受體蛋白編碼,這種蛋白在大腦中的腦橋背側區域很常見,這一區域負責調節睡眠。他們研究了其中兩名家庭成員的睡眠習慣,一人平均每晚睡5.5小時,另一人僅睡4.3小時。NPSR1基因為大腦中一種參與覺醒和睡眠行為的蛋白質受體編碼。當研究小組把這種突變基因植入老鼠體內時,它們的睡眠時間減少了,但對健康和記憶力沒有明顯影響。
  • 基因突變,天生少眠,一天只睡5小時的人比睡8小時的更幸運
    不過,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沒有被迫睡五六個小時,精神卻非常好的一類人,他們是真正的天生少眠者。少眠的原因是基因突變,簡單來說就是擁有少眠、熬夜的基因。早在2009年,生物學家傅嫈惠就發現了第一個人類少眠基因DEC2。
  • 3個罕見的人類基因:或使你擁有過人的天賦,或無用,或需看醫生
    柴契爾夫人、邱吉爾、特斯拉等人身上都帶有這種神奇的基因,擁有這種突變基因的人每天只需要睡眠四五個小時就能一整天保持精神充沛。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熬夜基因」的知識:DEC2基因(熬夜基因)於2009年由美國加州大學團隊傅嫈惠教授發現,DEC2基因突變不會改變攜帶者各器官組織的發育、功能,也不會影響攜帶者的情緒狀態。
  • 短睡基因很強,但沒有也並不會差
    時間回到2019年9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Guangsen Shi、Louis Ptáek和傅嫈惠(華人科學家)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第二個短睡基因——突變的ADRB1基因攜帶這種基因突變的人,每天只需要睡4~6小時就相當於普通不攜帶這種基因的人8小時的睡眠時間。
  • 長期睡眠不足能改變基因?沒嚇人,這是真的……
    之前大家都在熱論睡眠不足能導致基因突變?還真不是空穴來風,人民日報曾發文《「提醒」長期睡眠不足將改變基因!不是嚇你…》講述這一觀點。《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持續一周就會導致體內700多個基因發生改變。即使一晚睡眠不足,也會對人產生嚴重危害。
  • Neuron:精準定位!確定使人體生物鐘正常運轉的細胞
    」眾所周知,人類和小鼠幾乎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以大約24小時的周期波動。這些細胞不僅幫助提醒飢餓和睡眠周期,而且還幫助指示免疫和新陳代謝等生物功能。生物鐘缺陷與癌症、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以及睡眠障礙等疾病有關。
  • 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
    睡眠壓力的生物學研究,起源於一個多世紀以前。在最具盛名的一個實驗中,一位法國科學家讓狗保持清醒10天以上,然後,他從這隻狗的大腦中抽取液體,注入生理狀況正常、休息良好的狗的大腦中,這隻狗迅速睡著了。在睡眠剝奪的過程中,狗的大腦液體中積累了某種物質,促使睡眠的發生。
  • 金斯瑞科普|睡得少還不犯困,我也想要這樣的基因突變
    在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早,一整天都精神抖擻。他們可能是你身邊那個遊戲學習兩不落的室友,也可能是那個工作完成量極大的同事,還有可能是那個極度自律又永不停歇的老闆。每天8小時的睡眠使得普通人一生的三分之一都在深睡中度過,而他們,每天只需要4~6小時便可活力滿滿,簡直是天賦異稟!
  • 丹揚、傅嫈惠、高華健、林海帆、文小剛、張鋒:新晉2018美國科學院院士
    此次共有六名華人科學家入選新一屆的美國科學院院士,他們分別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揚(Yang D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Ying-Hui Fu),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Huajian Gao),麻省理工大學教授文小剛(Xiao-Gang Wen),以及在剛剛過去的4月入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的耶魯大學教授林海帆(Haifan Lin)以及MIT 教授張鋒
  • Neuron:新研究識別促進神經系統修復的特定基因網絡
    在最新在線發表於《Neuron》的研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領導的研究團隊識別出一種能夠促進小鼠模型中周圍神經系統修復的特定基因網絡和基因表達模式。研究人員發現,中樞神經系統沒有這種網絡。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能夠促進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再生的藥物。遍布全身的神經細胞負責向其他器官中的細胞和組織發送和接收電信號。"
  • Neuron:基因編輯幫助神經元延長壽命
    這項發表在《Neuron》雜誌上的研究發現了一種機制,研究人員說,這種機制是在神經元剛產生時觸發的,從而固有地減少了一般形式的細胞死亡或「凋亡」的發生。當這種遺傳調節停止時,連續的神經元存活被破壞並導致動物死亡。(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生物體的存活,腦功能和適應性取決於其神經元的存活。
  • 這種生物沒有大腦,卻需要每天睡覺!
    ,這似乎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即人類大腦需要通過睡眠才能正常工作,但事實證明,一些生物的睡眠並不一定是為了滿足大腦,睡眠機制或許比大腦組織進化更早。Itoh說:「我們現掌握確鑿證據,表明動物在形成大腦組織之前一定先有睡眠需要,這對於我們理解睡眠需求進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 果蠅睡眠時間和小孩相仿 科學家發現相關基因
    參考消息網6月20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控制睡眠的基因,這是針對果蠅的研究,但是對我們人類也有啟迪意義。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6月18日報導,研究發現,果蠅的睡眠時間大約和小孩差不多。雄蠅每天需要約12小時睡眠,雌蠅則每天需要約10小時睡眠。
  • 睡眠長短由基因控制 少睡覺、多睡覺都能實現
    數綿羊睡覺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復返    很多人都有睡眠方面的困擾,有時人們為了一個特殊的工作任務想少睡一會兒覺,多些時間用於工作,也有不少人為失眠而煩惱。美國科學家近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了控制睡眠時間長短的基因。這有望解決人們對睡眠時間長短的不同需求。
  • Neuron|剪接體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幼兒早發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正確的RNA剪切對於基因的表達是必須的,這是細胞信息流從轉錄到翻譯的重要中間步驟。在細胞內,RNA的剪切是由一個由多個蛋白和小RNA分子組裝成的RNA剪切體(spliceosome)實現的【3】。RNA剪切體需要在pre-mRNA上經過多步組裝形成成熟的複合體,最終完成剪切反應:剪掉內含子、連接外顯子,最後生成攜帶有連貫信息的成熟mRNA。
  • 達文西睡眠法真的有效果嗎?
    別慌,這種睡眠方法真的靠譜嗎畢竟我等凡人不是達文西這種天才。我們先來認識什麼是「達文西睡眠法」。他在1943年的《時代》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長達2年的睡眠計劃。在這段時間裡,他每隔6小時打盹30分鐘,也就是說每天只睡2小時。
  • 張朝陽一天只睡4小時?假如沒吹牛,他可能有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
    一天睡四個小時,真的有可能實現嗎?第一種可能:多相睡眠法一天只睡四小時,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前些年曾流行過的「達文西睡眠法」。據說,著名畫家達文西不需要整晚睡覺,只要每4小時睡15-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需要睡2小時左右,其餘時間都可以拿來搞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