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縮睡眠法》:按摩,運動,調整飲食,睡眠治療師助你睡少睡好

2021-01-11 麥田裡的歌

在我的記憶裡,我從高中一年級就開始遭受失眠的折磨了。

說起來,我那年的生活並無異常,學業沒給我什麼壓力,也沒哪個漂亮姑娘讓我神魂顛倒。

但我就是純粹地睡不著覺。很多個夜裡,我靜靜地躺在學生寢室的床上(我不想打擾到別人),聽著室友們打鼾磨牙,聽著寢室外偶有的聲響,期盼著睡神的眷顧……

那種滋味,很不好受。

也就是從高中一年級起,我就開始留意和嘗試各種各樣的「睡覺方法」。

這些方法,有的有些效果,有的對我完全不起作用,有的湊效過一段時間而後又失效……

「久病成良醫」,現在的我已經了解甚至可以說掌握了很多種「睡覺方法」,睡眠狀況也較之以前好了很多。

不過,我依然不願意放過任何進一步增強我「睡眠技能」的機會。

所以,當遇到這本《濃縮睡眠法——如何睡少又睡好》(後文簡稱《濃縮睡眠法》)時,我幾乎是如饑似渴般地捧起了它。

書的作者是日本的睡眠治療師松本美榮,據說她已為5000多人解決了睡眠困擾。這本書的譯者也很用心,翻譯之後的語言依然溫和而親切,讀起來就好似在聽一位鄰家大姐在「絮絮叨叨」,我個人很喜歡這種語言風格的「工具書」。

讀書過程中,我很放鬆,書裡的一些內容還勾起了我與失眠「戰鬥」的很多回憶。

讀完之後,我很想與人分享一下這本書裡的一些內容以及我的一些「失眠回憶」。

1 為什麼睡不著

我記得,讀高中時,當我把失眠的事告訴親人和朋友時,經常得到的回應是:

「不要想那麼多。」

「不要有什麼壓力。」

「身體有沒有不舒服?」

……

言下之意,失眠應該是「想得多」、「壓力大」或「身體不舒服」導致。

但是,對高中時的我而言,這些因素都不存在,而我依然經常失眠。

為什麼我會睡不著覺?這個問題曾困擾過我一段時間。

不過,隨著年齡漸長,當我真的開始「想得多」、「壓力大」之後,也就漸漸忘記了這個問題。

在讀這本《濃縮睡眠法》時,我又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而且,我也驚喜地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原來,「想得多」、「壓力大」並不是失眠的直接原因,儘管這些問題的確會間接地導致失眠。

失眠的直接原因是,交感神經神經持續興奮,從而抑制了促使人們睡眠的副交感神經。

進一步講,人類的腦力活動能讓交感神經持續興奮,而體力活動能讓副交感神經活躍。

「想得多」、「壓力大」之類的問題能促成交感神經神經興奮這個「直接原因」,但是,促成這個「直接原因」的還有其它一些因素,例如,腦力活動太多或體力運動太少。

就我個人而言,我之所以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失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運動量「突然」減小。

讀小學和初中時,我住在家裡,學校離家大概有兩千米,每天來回8趟(早自習、上午、下午和晚自習各2趟)。

即使沒有其它任何運動,我每天也會有一兩萬米的徒步。

高中一年級,我開始住學校寢室,吃飯、睡覺都在學校,這一兩萬米的步行自然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就開始睡不著了。

事實上,腦力活動多而體力運動少也是導致當前失眠人數越來越多的最重要原因。

我曾經看過一個調查報導,說中國當前大概有3億人正在承受失眠或睡眠不足的困擾。

好像還有人因此感嘆中國當前人們的壓力太大,甚至還有人說都是房價太高鬧的。

事實上,這事兒與壓力、房價關係真不大。

從《濃縮睡眠法》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日本遭受失眠或睡眠不足困擾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而且,若我們瀏覽一下與人們睡眠質量的相關調查報導,我們將不難發現,在世界各地,遭受失眠或睡眠不足困擾的人都是越來越多。

《濃縮睡眠法》裡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一現象。自工業革命以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漸漸地將世界各地的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但同時也悄然增加了人類的腦力勞動。

這樣的變化讓人類的基因猝不及防,我們現代人的基因及身體的應對機制與古代人甚至原始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原始人、古代人一般不需要繁重的腦力勞動,絕少出現「腦疲勞」的問題,人類基因裡也就沒有進化出自動解決這一問題的本能應對機制。

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繁重的腦力勞動,人類就睡不著了。

2 如何快速入睡

我們在討論上一個問題——即「為什麼睡不著」——時,事實上已經給出了「如何快速入睡」這個問題的答案。

簡單而言,就是要消除「腦疲勞」,或者說,是要激活我們的副交感神經或抑制交感神經。

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或許是,遠離腦力勞動、專事體力勞動,像古代人甚至原始人那樣生活。

如此以來,快速入睡肯定就不成問題了。不過,在當代社會,恐怕沒有誰會願意主動這樣做。幸運的是,我們也不必這樣做。

《濃縮睡眠法》裡介紹了很多消除「腦疲勞」、助人快速入睡的具體方法,如按摩、冥想、輸出不安等。

在這裡,我想把冥想和輸出不安這兩種方法「揉」在一起講一講。因為,這兩種方法我在看這本書之前都已經在用,算是有一些心得。

說起來,我開始了解「冥想」,是因為一本有關佛學的書。看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東西或許能讓人快速入睡。

當天晚上我就試了一下,效果果然不錯。從此之後,我幾乎每天都是用這個方法入睡的,當然,也有不湊效的時候。

以助睡為目的的「冥想」其實就是「安撫」大腦的一種方法,只有讓我們的大腦「安靜」下來,我們才能睡著。

大腦卻不像我們的胳膊、腿那樣「聽話」,你越是「命令」它安靜,它可能越是「不安分」,所以,我們只能使用「安撫」的手段。

冥想,具體說來,我們要儘量將自己全部的「腦力」用於感受自己的呼吸,努力感受呼吸時自己身體各個部分的狀態變化。

按《濃縮睡眠法》裡的說法,冥想會抑制我們的交感神經,幫我們的副交感神經控制奪得對我們身體的控制權,我們自然也就能睡著了。

即使平時睡眠狀態很好的人,可能偶爾也會因為一些煩心事或即將發生的大事而失眠,「輸出不安」法應對的主要就是這種失眠。

在《濃縮睡眠法》裡,作者說要把引起我們失眠的不安具體化並輸出,並建議我們把這些不安寫出來。

這種方法,我在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的著作《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裡也見過。儘管兩本書對這種方法的表述不完全一致,但內核似乎是一樣的。

武志紅老師沒說讓我們把不安寫出來,而是要我們允許「這種感覺在身體裡自由地流動」。也就是說,我們不用刻意壓制或強化這種感覺,只需要用心感受,感受這股「能量」流過我們身體各個部位時給這些部位帶來的變化。

相對而言,我更願意嘗試武志紅老師的方法。因為很多時候,我不太願意爬起來把自己的不安輸出成文字。而且,武志紅老師的這個方法還可以和「冥想」結合起來使用。

當然,我並不認為《濃縮睡眠法》裡「輸出不安」方法有問題。事實上,「寫下」不安也好,讓不安「自由流動」也好,都是「輸出不安」的具體方式。我不太願意嘗試的,或許正是他人喜愛的。

看完武志紅老師的《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之後,我在心煩或緊張時,常常使用這種「輸出不安」的方法。

效果,自然是有時湊效、有時失效。

我對這樣的效果還算滿意,畢竟對「睡眠」這種龐大的系統工程,我們似乎也不可能因為一兩本書就能迅速而完美地建好它。

3 如何睡少又睡好

這本《濃縮睡眠法》的副標題是「如何睡少又睡好」,或許在作者看來,「睡少又睡好」才是這個「濃縮睡眠法」的最終追求。

不過,作為一個長期遭受過「失眠」折磨的人,我之前從未奢望過這個狀態,甚至不相信這種高超的「睡覺技能」可以後天習得。

我當然也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能夠「睡少又睡好」的人,如拿破崙、愛迪生、孫正義、歐巴馬等,但我總覺得這種「技能」是與生俱來的。

在《濃縮睡眠法》裡,作者松本美榮說,「睡少又睡好」這種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儘管有些人肯定會更有天賦。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接受了作者的這一觀點,而且我還對照一下自己,發現自己似乎已經走在了通往「睡少又睡好」的康莊大道上。

松本美榮認為,較之睡眠總時長,深度睡眠的時長更為重要。很多人長時間睡眠後仍感覺疲憊,主要原因就是深度睡眠在睡眠總時長裡所佔的比例過小。

而深度睡眠在睡眠總時長裡所佔的比例主要取決於人的腦活動狀態、血液循環狀態以及睡眠環境這三方面,而這三個方面都是可以在後天幹預的。

松本美榮所謂的「濃縮睡眠法」,其實就是從這三個方面改善睡眠質量的一系列方法的組合。作者松本美榮說,她用這套方法已經把她本人培養成了「睡少又睡好」者,她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3個小時左右。

我們前面提到的「冥想」、「輸出不安」就是改善腦活動狀態的具體方法,而睡眠環境的改善似乎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不困難,所以,接下來,我想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談談改善血液循環的方法。

《濃縮睡眠法》提到適度地增加運動量是改善血液循環狀態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增加運動量還有利於緩解我們的腦疲勞。所以,經常運動或健身對於實現「睡少又睡好」大有益處。

這一點我有所體會,我堅持每日健身已近3年,雖未收穫彭于晏那般優美的肌肉,但睡眠質量有了很大改善。

我依然還偶有失眠,但失眠的頻率較之以前低了很多,3年前大概1周1次,現在差不多20多天才有一次。

而且,我似乎也在向「睡少又睡好」者靠近。與我認識的絕大多數人相比,我每天的睡眠時間算是比較少的(不足6.5個小時),但白天基本上都能生龍活虎地工作、健身和帶娃。

血液循環狀態當然與我們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關聯,《濃縮睡眠法》裡也有一些這方面的建議。

在這裡,我就不羅列這些建議了。一方面,是我不想讓此文太長;另一方面,是這些建議其實和我們健身人士得到的飲食建議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基本上,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健身,即使我們不刻意地關注睡眠質量,我們的睡眠質量也會水到渠成地得到改善。

可能有人會對堅持運動或健身信心不足,擔心會沒時間。這一點,《濃縮睡眠法》也有提及,書裡建議我們可以先從小運動量做起,例如,每天做6個深蹲(這個時間我們總是可以抽出來吧)。

作為一個堅持每日健身近3年的人,我也想說,如果有見縫插針的意識,即使很忙的人也能堅持下去。

其實,我的工作不算輕閒,工作之外,還要接送和照顧六七歲的女兒。

我現在的健身安排一般是這樣的:早餐前,做些伏地挺身、啞鈴之類,時間不超過30分鐘;中午和下午,在校門口等女兒放學時,拉幾組引體向上(那裡恰好有幾個單槓);女兒跳繩(小學有要求)時,在邊上陪她跳。

如此安排,似乎就完全不需要刻意為健身安排時間了。當然,若有時間去健身房,也許效果會更好。

4 好好睡覺,天天向上

在現代社會,「睡覺」已經成為一種競爭能力。

「睡覺」能力強的人,能夠更高效地利用時間,事業上獲得成功的概率會更大。而且,更關鍵的是,即使是同樣的成功,「會睡覺」的人往往活得更快樂一些。

遺憾的是,我在這方面明顯先天不足;而讓我欣慰的是,這種先天不足是後天可補的,而且我的「睡覺」能力似乎也在一點點的提升(儘管速度有點慢)。

我覺得,《濃縮睡眠法》裡的一些方法應該能讓我可憐的「睡覺能力」再提高一些,我決定試試。

當然,根據我與「失眠」多年的對抗經驗,我知道「睡覺能力」的提高絕不可能一日千裡,只能日拱一卒、靜待花開了。

我想有耐心,畢竟我承受「失眠」的困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最後,願所有被「失眠」問題困擾的朋友都能好好睡覺、天天向上。

#治療失眠#

相關焦點

  • 《濃縮睡眠法》:如果每天多給你2個小時,會發生多大的變化?
    有多少人正在因睡眠不足煩惱?熬夜發文的自媒體人,圖書館通宵讀書的學生,因為工作壓力遲遲睡不著的職場人。尤其是今年一場病菌大戰,把多少人困在了家裡,多少人因為生存問題越來越焦慮,搞到自己睡不著覺?每天晚上十一點,微信群裡發消息,有人回應你。十二點發消息,仍然有人回應你。甚至凌晨以後,還有人回應。
  • 睡眠不好,分享8個助眠小技巧,趕緊試試吧
    你是否晚上輾轉反側一個小時以上難以入睡呢?你是否睡眠淺,一點動靜就清醒或者半夜突然驚醒呢?你是否晚上多夢,白天精神疲憊,渾身乏力或是嗜睡呢?現在生活在都市的朋友基本每天都在面對著睡眠質量差、失眠等問題。
  • 糖尿病或與睡眠有關係?你若這樣「睡」,糖尿病早晚會找上門
    而引起糖尿病的誘因也有多種,有些人會認為糖尿病是睡出來的,那麼很多人就會產生疑慮,糖尿病怎麼和睡眠扯上了關係呢?其實有一些研究表明,睡眠的時間過少或過多都會引起糖尿病的發生,那麼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睡眠和糖尿病之間的關係吧。糖尿病是睡出來的嗎?
  • 「分段睡眠法」睡得又少又好?別讓這些流言困擾你
    1.3、「分段睡眠法」睡得又少又好流言:每天只用睡4個小時,並嚴格執行分段睡眠法,即先睡2個小時,被鬧鐘叫醒後,保持1個小時的徹底清醒狀態,再接著睡2個小時。這種方式既睡得少又睡得好,建議大家都試一試。真相:這樣的睡眠模式只是個例,也沒有在事前事後做全面身體檢查對比,只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說服力較差。
  • 【網絡謠言粉碎機】「分段睡眠法」睡得又少又好?別讓這些流言困擾你
    1.3、「分段睡眠法」睡得又少又好流言:每天只用睡4個小時,並嚴格執行分段睡眠法,即先睡2個小時,被鬧鐘叫醒後,保持1個小時的徹底清醒狀態,再接著睡2個小時。這種方式既睡得少又睡得好,建議大家都試一試。
  • 睡不夠易猝死 專家稱多相睡眠法不可取
    睡不夠跟睡不得法有關   悲劇發生後,雲博父親的追思文中深深懺悔:「每天睡眠那麼少,還無形中增加你的學習壓力,更不該面對你的累,過多鼓勵你做堅強男子漢……」   這讓很多家長心有戚戚,尤其是初高中畢業班的學生,每天要應付大量的作業和考試,競爭壓力大,睡眠時間不夠是普遍的問題。
  • 睡眠時間影響生長,是睡得越多孩子越高嗎?最佳睡眠時間是這個
    而且睡眠期間還可以分泌一種生長激素,對於寶寶身高增長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很多媽媽也了解了睡眠的重大作用,所以恨不得一天24小時讓寶寶能睡夠20小時。寶寶睡醒了也要繼續通過哄、悠、奶睡等方式讓寶寶多睡一會。但是你知道嗎並不是睡的時間越長越好,寶寶睡眠有個最佳時長,寶媽們要知道。
  • 每天只睡4小時,多相睡眠法靠譜嗎?
    來源:利維坦幾天前,搜狐CEO張朝陽因在採訪中提到了自己正在踐行的「4小時睡眠法」而上了熱搜。視頻裡張朝陽稱自己「每天只需睡4個小時,又睡得少,又睡得好」,並且堅持了近兩年,效果卓群。這並不是我們第一次聽到這樣非常規的睡眠方法的存在,坊間相傳甚至還有達文西所發明的一種睡眠方法——每4個小時睡15分鐘,每天只需睡1.5個小時。這些「睡眠法」究竟是怎麼回事?一個人每天到底要睡幾個小時才算足夠?咱不妨先往下看。
  • 4小時睡眠法?不如學學高效睡眠法
    而此前網際網路教父張朝陽在浙江烏鎮的採訪中發言也豔驚四座「我現在每天只睡4個小時,堅持了兩年,效果非常好」拋開搜狐目前業績不談,也不去考慮張朝陽是否有短睡眠基因。(據不完全研究,擁有短睡眠基因的人每天睡3,4個小時即可滿足身體需求。)一般人,能不能學習張朝陽的做法呢?答案顯然是不行的,這種做法確實十分反智。
  • 疫情打亂了睡眠節奏怎麼辦?
    睡眠對保持身體和精神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此關鍵的身體活動竟會被小小的病毒擾亂至此,頗有幾分諷刺。  我們需要高質量的睡眠來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大多數人每天需要睡8小時左右,有的長一些,有點短一些。如果哪天晚上沒睡好,我們就會感覺疲憊不堪、暴躁易怒,但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傷害。不過,如果長時間缺乏高質量的睡眠,就會擾亂免疫系統,並對情緒造成顯著影響。
  • 睡不好覺招來癌症 教你如何養成好的睡眠習慣
    睡不好覺招來癌症 教你如何養成好的睡眠習慣 原標題:   2月4日  世界癌症日  今年的主題是「癌症防控目標,實現並不遙遠」,其實癌症可以防控,很多癌症和人們的生活起居飲食息息相關,就是平時總睡不好覺
  • 一張圖告訴你睡眠有多重要?
    我們常說「睡個美容覺」,其實好的睡眠不僅關乎「臉面」,使人全身放鬆、心率減慢、血壓降低、代謝減少;還可以消除疲勞,使人的精力和體力得到恢復,促進學習和記憶能力,有助於情緒問題,睡少了或者睡得不好,則會影響大腦思維、人體的生長發育(寶寶深睡眠才能有效地分泌生長激素)以及免疫力。
  • 90分鐘睡眠法—睡眠周期
    90分鐘睡眠法,顧名思義就是以90分鐘為一個周期獲得身體修復。90這個數字並不是我們從一到九百中是一條線的,從臨床上說90分鐘是一個人經歷各個睡眠期的作息時間,這些睡眠階段組成一個睡眠周期。 我們如果現在有人讓你隨便說一個1~ 10之間的數字,你很有可能會馬上想到「8"。每晚睡8小時,聽上去好像很完美。但這種持久存在的睡眠智慧,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
  • 你不知道的幾個改善睡眠小妙招
    改善睡眠質量已變得刻不容緩。下面來介紹幾個緩解失眠的小妙招。 第一,按摩穴位法。     按摩一組穴位:百會、太陽、風池、翳風、合谷、神門、內外關、足三裡、三陰交、湧泉。按摩次數以失眠程度為準,失眠輕少按摩幾次,失眠重多按摩幾次。按摩後立即選一種舒適的睡姿,10分鐘左右可入睡。如果仍不能入睡,可繼續按摩一次即可入睡。 第二,空氣負離子自然療法。
  • 這麼奇葩的睡眠法你也信?
    這麼奇葩的睡眠法你也信?於是網上開始流傳起一種「達·文西睡眠法」。據傳,達·文西每工作4小時就去睡15—20分鐘,這樣一天下來,只需睡2小時左右,能餘下大把時間從事創作,並保持充沛的精力。這是真的嗎,這種睡眠方法真的靠譜嗎?達·文西睡眠法一直存爭議「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達·文西睡眠法就是達·文西提出來的。」
  • 搜狐CEO張朝陽每天睡4小時:睡好自己的覺,讓別人工作去吧
    1 少數人的睡眠法在一次採訪中,搜狐CEO張朝陽稱自己每天只睡4個小時。這4個小時的睡眠模式如下:睡2個小時,中間起來一個小時,然後再睡2個小時。他說已經堅持了2年,不僅睡得少而且睡得好。你知道這屬於什麼睡眠模式嗎?工作原理屬於達文西睡眠法,也稱為多相睡眠法。著名的畫家達文西非常注重時間和效率,所以他的1天通常是這麼安排的:工作4小時,休息15分鐘。如果你不知道原理,完全照搬上面的睡眠方法,睡2小時,起來1小時,再睡2個小時,不出三天,就會睡眠反噬。
  • 網傳達文西每4小時睡20分鐘 這睡眠法你也信?
    原標題:這麼奇葩的睡眠法你也信? 網傳達·文西每4小時睡20分鐘,一天只需睡2小時 這麼奇葩的睡眠法你也信? 春天來了,又到了春困的時節,很多人發出感慨,怎麼睡都睡不夠,太耽誤工作和學習了。
  • 他們都有高效睡眠法,趕跑「瞌睡蟲」精力充沛!
    一、 高效睡眠法,你值得擁有要想白天精力滿滿,一個良好的睡眠是必然少不了的。想在高強度的學習生活中休息好,科學又高效的睡眠方法很重要。我在這裡推薦兩個高效睡眠法,希望對大家有用。《斯坦福高效睡眠法》是由被譽為「世界第一睡眠研究所」的史丹福大學睡眠研究所的所長西野精治所撰寫,作者在書中分析了影響睡眠的因素以及給出了進行高效睡眠的方法,對於改善睡眠非常有幫助。西野先生認為,要想獲得好的睡眠,最關鍵的是保證在入睡初期的90分鐘內人不可以受到打擾,這樣即使睡眠時間少,人的疲勞也會很大程度得到緩解,書中稱其為「黃金90分鐘」。
  • 打鼾影響深睡眠或引發猝死 睡好覺抓住5個方面
    打鼾影響深睡眠或引發猝死 睡好覺抓住5個方面 原標題 [打鼾影響深睡眠或引發猝死 睡好覺抓住5個方面]
  • 成功人士的睡眠法則
    現代社會,「少睡覺」似乎和「努力、成功」緊密相連,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依舊精力充沛,也好像早已成為了成功人士的標配。誰不希望自己比別人多出更多的可支配時間,正像張朝陽介紹自己的高效睡眠法時說的,「睡得少,又睡得好,突然發現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真是讓眾多網友投來了羨慕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