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佔全球總人口比例約20%,但體外診斷市場佔全球市場比例小於5%。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統計,我國體外診斷產品人均消費額為4.6美元,低於全球8.5美元的平均水平。
從未來市場容量來看,根據 Business Wire 報告,2016 年全球 POCT 市場規模 186 億美元,預計 2024 年將達到 353億美元,2016-2024 年全球 POCT 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 8.4%。在專業POCT細分市場中,凝血是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
2012年後,全球微流控技術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根據Yole最近發布的《微流控產業現狀-2019版》報告,2018年全球微流控產品市場規模達到87億美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174億美元,2019至2024年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近11.7%。微流控技術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是POCT檢測。
凝血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中國凝血項目起步較晚,從2000年開始。凝血行業每年增量較大,是IVD 增量較高的細分領域之一。複合增長率高達30%。國內市場被分別沃芬(IL,Werfen集團)、日本希森美康(Sysmex集團)、法國思塔高(Stago集團)壟斷,其他外資企業,如日本積水、德國BE等具有一小部分的市場份額。
國外公司憑強大的銷售網絡、專業學術推廣、完善的售後服務、以及極強的成本控制,佔據了牢牢的優勢,國產產品佔有率還非常低,相比於國外,目前我國的血凝檢測品種較少,以血凝4項和5項為主,遠遠無法滿足臨床的需求,因此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而國外競爭者則還同時生產各種凝血因子、肝素等品種的檢測試劑。
未來血凝市場還有巨大的增長和替代空間,POCT凝血相對藍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伴隨著分級診療、「三中心」建設等政策落地推動體外診斷市場持續擴容,我國體外診斷行業將迎來發展黃金期。這對於國內體外診斷企業來說,則有望迎來行業快速發展和進口替代的雙重紅利。
在時代浪潮下,2014年,美國國家納米與工程中心博士後也決定從海外離職歸國創業。餘波博士師從國際離心微流控檢測先驅L.James Lee教授,獲浙江省海外高層次特聘專家,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累計申請專利50餘項。
回國後,餘波博士創辦了紹興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施康),五年間,普施康完成了離心式微流控平臺的搭建,並基於此平臺布局了微流控凝血、微流控化學發光、微流控生化三大技術平臺。目前,普施康微流控凝血MC500儀器和試劑、微流控化學發光MI600儀器和試劑已獲證,生化產品正在註冊中,可攜式小凝血分析儀MC100近期準備送註冊檢,形成了豐富的產品線。
主攻微流控血凝產品,佔領藍海市場
從2014年創立以來,普施康經歷了前期的試錯、中期的轉型、回歸、突破的歷程,過程雖然不易,但普施康也穩紮穩打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路線,確立了自身的產品優勢。目前公司基於盤式微流控晶片具有多人份多指標、適合全血分離的特點,重點布局凝血市場。
創業之初,餘波博士的初心是研發出一臺「多、快、好、省」的發光分析儀。但在研發過程中,普施康在初期走了彎路,第一款產品實現了技術突破,但不被市場接受。
餘波說道:「我們技術型創業者有一個通病,總是想要做出一百分的產品,總是想去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這種想法很容易導致產品脫離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在初期,團隊還沒有經過鍛鍊,自己眼中的滿分產品,卻只能在市場上交出不及格的成績單。」
在摸清市場需求後,2015年,普施康著手研發一款全自動微流控凝血分析儀MC500。
凝血分析儀的主要應用場景是凝血4項或5項檢測。一般來說,患者住院做手術前,醫生總會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4項檢查。凝血四項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目的是在術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無缺陷,以事先有所準備,防止術中大出血的情況。
MC500以普施康生物的盤式微流控技術為基礎,可以實現在12分鐘同時檢驗6個人的樣本,實現一張晶片實現多人份多指標的檢測,成本優勢明顯。
相比於其他微流控公司產品,多以單人份為主,普施康可以實現多人份多指標檢測,相比於很多大型儀器,多以血漿樣本為主,普施康可以實現全血上樣。
MC500完成之後,餘博士把眼光瞄準到可攜式凝血檢測領域。調研後發現,這塊產品確實大有可為,以牙科診所舉例,洗牙拔牙之前,凝血檢測基本上是標配,這樣可攜式凝血就可以把場景從院內的手術室、急診/ICU,拓展到院外口腔門診、醫美門診,大大地拓展了凝血分析儀的應用場景,中國單口腔診所數量就有6.5萬家,全血、快速、小型、全自動、成本低的優勢更易滲透診所市場。於是普施康開始著手MC100的研發。
在POCT凝血市場中,國內外有幾家公司已在布局研發。國外手持式凝血設備採用電化學的方式,以羅氏CoaguChek XS系統為代表,只測一個指標,用於口服抗凝藥物檢測(PT/INR)。
國內有廠商拓展到凝血四項/五項,凝血檢測晶片良品率低,如何保證準確性是個不小的考驗。
在此現狀下,普施康團隊決定採用光學凝固法,把手持變成可攜式設備,推出MC100。MC100可以實現全血上樣,全自動,同時檢驗凝血四項/五項甚至更多指標。目前MC100產品正在準備送檢註冊。
經過五年的發展,普施康已經擁有一隻比較完善、經驗豐富的銷售團隊和研發團隊,考慮到市場的競爭等多方面,普施康將充分發揮公司盤式微流控晶片的技術優勢,在凝血領域深耕,微流控凝血、微流控血栓彈力圖、微流控血小板檢測等,後續普施康將以豐富的產品線持續發力凝血市場。
突破微流控產業化難點,看好POCT專業市場
憑藉著微流控凝血產品的優勢打開了市場,普施康團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在2018年,普施康生物研發出微流控化學發光分析儀MI600。
餘波博士表示:「我們研發微流控化學發光產品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微流控作為一種技術而非檢驗方法,其中最難的地方在於儀器、試劑、微流控晶片三者的結合。微流控技術在應用到體外診斷行業中,首先是要根據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微流控技術解決方案就好像網際網路技術如果不能與產業相結合,那麼它的應用價值是非常有限的。」
「我們作為工科出身的創業者,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想著怎麼把微流控晶片做得很完善、儀器做到最小。但是對於醫院而言,關鍵在於產品解決了什麼問題。醫院不會為一種技術買單。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是用微流控技術來解決什麼臨床痛點。」
選定了應用場景,還需要人才推動技術落地。微流控產品的開發團隊需要具備儀器、試劑及微流控設計等人才,而微流控人才在整個行業都較稀缺。
餘波博士本人師從國際離心微流控檢測先驅L.James Lee教授。在技術創新上,普施康團隊將微流控晶片技術與免疫磁珠技術結合,提高了免疫檢測結果的重複穩定性的努力下,將盤式微流控晶片的檢測通量提高了24單元,檢測過程所有的試劑都實現自動加入,為盤式微流控晶片奠定了基礎。
在實現技術攻關過程中,餘波博士認為最難是如何將微流控晶片產業化的過程。微流控是非標件的產品,如何將晶片量產和自動化封裝,這是行業一個不小的難題。
在餘波博士看來,國內POCT市場和國外市場有很大的區別。在國外,POCT的翻譯叫做床旁診斷,但是在國內的定義是「即時診斷」,雖然只有兩個字之差,卻反映了背後巨大的市場差異。國外POCT產品的應用場景主要是醫院臨床科室和家用場景中,所以對於產品的便攜性、準確率要求很高。但是國內的POCT主要應用於檢驗科、基層醫療市場中,即時診斷其實突出了診斷的及時性和一定的檢測通量。
餘波告訴動脈網,國內POCT市場主要由政策驅動,包括分級診療政策的強力實施打開基層醫療市場和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的建設打開急診市場。
所以在產品研發和市場策略上,普施康也更看好基層市場及急診市場等細分藍海市場,家用市場也在關注,但目前在國內還遠未成型。
近期,普施康主辦的第一屆國際微流控晶片臨床診斷與產業年會——凝血微流控檢測學術會議,將在2019.年10.17號上海舉辦,歡迎關注血凝和微流控領域的產業界、投資界、學術界朋友參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