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淨能源新方向 我國「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2021-01-07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董瑞豐)利用合成氣清潔轉化,直接製取高碳醇等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一種新技術日前已完成萬噸級工業試驗,26日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合成氣是以氫氣、一氧化碳為主要組分供化學合成用的一種原料氣,由煤、石油、天然氣以及焦爐煤氣、汙泥和生物質等轉化而得。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氣可以生產一系列化學品,但通常需要「多步走」,成本隨之上升。

上述技術創新性地採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發的碳材料負載的新型鈷-碳化鈷基催化劑,在大型漿態床反應器中完成了世界首例合成氣一步制高碳醇聯產液體燃料的萬噸級工業試驗。鑑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催化劑獲授權發明專利11件,屬於原創性技術,指標先進,應用性強,居國際領先水平。

高碳醇是重要的精細化工原料,用於合成增塑劑、洗滌劑、表面活性劑及多種精細化學品,其後加工產品在紡織、造紙、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該項目的推廣實施,有望為精細化工行業提供廉價而充足的高碳醇原料來源。

此外,該項目通過調變催化劑可以改變產物中高碳醇與液體燃料的比例,提升煤制燃料企業的經濟效益。

該項目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開展,於2018年正式啟動。今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該工業試驗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連續72小時催化劑性能考核。在裝置負荷30%的條件下,合成氣總轉化率大於84%,甲烷選擇性低於6%,醇/醛總選擇性高於42%。(完)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11月26日,由大連化物所和陝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將打破進口原料和工藝限制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中科院「變革性潔淨能源關鍵技術與示範」A類戰略先導專項重大科技任務「合成氣制混合醇聯產柴油萬噸/年級工業示範」取得關鍵進展。該項目的推廣實施,將為以高碳醇為原料的精細化工行業提供廉價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 中科院發布「潔淨能源」專項最新成果 完成萬噸級工業試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11月26日,中科院在北京發布該院「變革性潔淨能源關鍵技術與示範」A類戰略先導專項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合成氣制高碳醇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該成果同日在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中國完成世界首例合成氣一步制高碳醇萬噸級工業試驗
    中國完成世界首例合成氣一步制高碳醇萬噸級工業試驗 2019-11-26 22:26:31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這一重要催化劑研發已列入中科院「變革性潔淨能源關鍵技術與示範」A類戰略先導專項重大科技任務「合成氣制混合醇聯產柴油萬噸/年級工業示範」項目,其階段性研究成果「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最新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新型催化劑獲授權發明專利
  • 我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催化劑 助力合成氣一步製成高碳醇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26日召開的中科院「合成氣制高碳醇」項目成果鑑定會上獲悉:我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催化劑(鈷—碳化鈷基催化劑),可助力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合氣體)一步製成高碳醇。目前相關研究單位採用該新型催化劑,已完成世界首例合成氣一步制高碳醇的萬噸級工業試驗。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
  • 中科院大化所在合成氣定向轉化方面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潘秀蓮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帶領團隊在合成氣定向轉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科學網—鋼鐵與能源化工碰撞出潔淨新「火花」
    在能源化工領域,化工合成原料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氣,而我國煤炭產地條件苛刻、燃煤環境壓力大,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匱乏。劉中民致力於煤化工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數十年,他深知化工原料供應不足是制約我國能源化工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也一直在尋找新的可替代方案。 「鋼鐵行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現在一提鋼鐵,就跟汙染聯繫上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鋼鐵被妖魔化了。」劉中民說。
  • 煤炭「變形記」:從能源到原料
    「煤炭由能源走向能源和原料並重是國家倡導的發展方向。未來,煤炭原材料化的比例會逐漸增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對《中國科學報》表示。由於能源資源的稟賦特徵,近年來,我國煤化工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我國自主研發的煤炭間接液化技術、煤制烯烴技術以及率先開發的煤制芳烴技術,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未來,煤炭利用走向何方?
  • 化物所助力大連「潔淨能源之都」建設
    ,助力大連建設「潔淨能源之都」。2018年4月,中國科學院批准依託大連化物所啟動實施「變革性潔淨能源關鍵技術與示範」A類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總經費16億元,組織開展跨學科、大協作和高強度的協同創新,通過變革性關鍵技術突破與示範,實現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的融合發展,為構建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技術支撐,同時為爭取建設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創造條件。
  • 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在陝取得新突破
    9月19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獲悉:該研究所與延長石油集團合作,在榆林成功開展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工業試驗,其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催化劑性能和反應過程的多項重要參數超過設計指標,總體性能優於實驗室水平。
  • 可燃冰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新發展方向,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打開APP 可燃冰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新發展方向,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佚名 發表於 2020-04-22 16:46:02 據調查,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1/5,工業電費約1/3,水費價格不到1/3,在這種背景下,未來中國的製造業整體生態成本優勢會被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所降低。理論來說,1立方米可燃冰約可分解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而我國的可燃冰儲量原大於石油儲量。2020年3月26日,我國可燃冰的第二輪試採取得圓滿的成果,國家計劃在2030年將可燃冰推向商業試採階段。
  • 中國科學家Chem「背靠背」論文:合成氣高效直接轉化製備芳烴
    不過我國PX大部分需要進口,對外依存度超過50%。傳統的芳烴生產主要通過催化重整技術從石油原料中製備,無論是從市場需求還是石油替代的角度出發,開發新的芳烴合成工藝路線都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合成氣作為能源轉化的橋梁可以將煤炭、天然氣、生物質轉化為清潔油品,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石油替代途徑之一。
  • 中科院大學能源學院在大連揭牌成立 助力潔淨能源發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學院揭牌儀式在大連化物所舉行(央廣網記者 賈鐵生 攝)面對國際能源供需變化新格局和能源發展新趨勢,在潔淨能源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用能源技術革命推動能源革命,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 關於報送科技部2005—2006年能源工作要點落實情況的函
    經過科技攻關,突破了40多項重大關鍵技術,初步形成了一套適應我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技術方法體系。共取得科技成果176項,獲得發明專利26項,建成了36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基地。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22186.4億立方米、新增石油探明儲量466084萬噸。    1.石油天然氣地質理論和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 清潔能源或掀起新一輪革命!科學家成功造出合成氣,人造樹葉立功
    人類對於傳統能源的開發,已經讓地球的生態環境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只有尋找可代替的可再生能源,而且最好是清潔能源,才有可能拯救地球的生態環境,讓人類在成功飛出地球之前,可以在地球上生存得更久一點。什麼是清潔能源呢?
  • 我國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的認可支持。王蕾研究員介紹,新型潔淨能源氫能素來是新能源的研究熱點,光解水制氫是獲得氫能的主要技術之一,而太陽能制氫轉換效率是光解水主要性能指標。半導體較低的光吸收率和較高的載流子複合率是影響轉換效率的首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是當前光電催化研究領域的重中之重。
  • 我國紫外雷射器關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新材料領域「紫外雷射器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課題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承擔的「深紫外雷射器及人工晶體關鍵技術」課題取得重大進展,於近期通過了課題技術驗收。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物質材料具有來源豐富、可再生等優點,在可持續能源材料開發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誌,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