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冷水衝不開咖啡,熱水衝開之後不會沉澱?

2020-12-04 環球讀者

忙碌的生活中

泡上一杯咖啡

是工作之餘無比愜意的時光

你知道冷水衝不開咖啡嗎

熱水衝開的咖啡

放涼後為什麼不會沉澱呢?

1

在火車停止的時候,在火車車廂半空中升起無人機,讓無人機懸浮靜止,然後火車發動,無人機會碰到車廂上嗎?相反,在火車高速行駛中,升無人機懸浮在車廂中間,無人機是會和火車速度同步,還是會發生別的?

我們先來分析下人坐在車裡的情況:在火車啟動時,座椅會對人施加一個推力,這個推力會把人往前加速,這樣可以使人和火車一直保持一個同步的狀態。對於懸浮在車廂中的無人機來說,火車在啟動時相對於地面一直在加速,但是和人坐車不同的是,沒有什麼物體在推著無人機向前加速(空氣的作用非常有限,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火車相對於地面越來越快而無人機則一直懸浮在原處(相對於地面來說),結果就是無人機最終會撞到車廂上。

如果在火車勻速直線運動的過程中升起無人機,因為無人機原本就和火車具有相同的速度(無人機停在車廂裡),所以升起過程中即便沒有其他物體的推動,無人機仍然可以和火車保持相對靜止(水平方向),這種情況下無人機就不會撞到車廂。但是如果火車在無人機升起後開始加速,這種情況下,無人機仍然會撞向車廂。

2

為什麼冷水衝不開咖啡?熱水衝開之後不會沉澱?

首先,冷水是能衝開咖啡的呢,需要你持續不斷的努力,比如充分攪拌,大力搖晃。我們要知道,衝泡咖啡的過程是一個咖啡溶解於水的溶解過程。影響溶解的因素有很多,溫度就是其中之一。一般來說,溫度越高,溶解越快。這是因為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加劇,咖啡分子越能跑到水分子之間的空隙中。宏觀上就是咖啡溶解了。冷水創造出的低溫環境會減緩這個過程,但並不是不能完成。強烈建議你買一包雀巢咖啡泡在農夫山泉礦泉水瓶裡,蓋上瓶蓋,大力搖晃,仔細觀察,細細品味。嗯~熱水衝開咖啡之後不會沉澱,這個就要涉及到一個溶解度的問題。溶解度是一定溫度下每100g水中能溶解溶質(咖啡)的克數。要想溶解後出現沉澱,則需要達到飽和即最大溶解度之後再加入溶質(咖啡),才能析出溶質(咖啡)。希望能回答你的問題呀。

3

為什麼在過冷水不結冰的情況下,往過冷水中放入幾個冰塊,過冷水就會結冰了?

題目中提到的是缺少凝結核的過冷水。在正常大氣壓下,有時將水降溫到零度以下仍然不結冰,這種狀態下的水就是過冷水。眾所周知,常壓下水的凝固點是零度,但是這裡指的是水的穩態,而過冷水是水的一種亞穩態。所謂亞穩態就是這個狀態雖然也可以保持不變,但它並不是真正的穩定狀態,如果受到外界的擾動,亞穩態就會向穩態轉變。例如,把硬幣立在桌面上就是一種亞穩態,雖然它可以一直立著,但是如果有晃動的話,硬幣就會倒下,倒下的硬幣才處在真正的穩態。水在結冰的過程中需要凝結核的參與,凝結核可以是雜質也可以是小冰晶。水首先向凝結核凝聚然後小核變大核,大核變成冰塊。當水中缺少凝結核時,結冰的過程就很難被觸發,所以即使是溫度很低也難以出現結冰的現象。當過冷水中加入冰塊後,水溫原本就低於凝固點並且冰塊可以充當凝結核,結冰的條件被完全滿足,亞穩態向穩態過渡的路徑被打通,這時過冷水就會在很短時間內自髮結冰。

4

雷射的方向性很好,為什麼雷射發出光束的時候我們能從側面看到光束,能看到光束不是說明有光進入眼中嗎,那麼方向性好嗎?

首先,雷射的方向性是很好的,對此產生疑問主要是方向性的概念不明導致的。雷射的方向性是指其發散度小,在傳播時不會因為自身光線的發散導致光場減弱。在共振腔中,被反射的光線只有與共振腔相同方向的光線,只有這種光線被放大而在雷射器中產生雷射,因此雷射器發出的光線只朝一個方向傳播,其發散度極小,約為0.001弧度,幾近於平行,雷射方向性很好。

當雷射傳播的路徑上有物質時,雷射與其相互作用發生散射,一部分雷射從側面射出,因此我們能從側面看到光束,這也就是所謂的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發生的條件是粒子尺寸與光線波長滿足一定關係時才會發生的現象,也就是說,我們能否在側面觀察到雷射光束是與雷射路徑上的粒子尺寸有關的,即在真空或粒子尺寸很小的情況下,雷射不發生散射,沒有發散,雷射的「方向性」很好。

那麼在發生丁達爾效應時我們還能說雷射的方向性好嗎?當然!雷射的方向性是指其發散度小,在傳播時不會因為自身光線的發散導致光場減弱。丁達爾效應中,粒子使雷射發生散射,不是雷射自身的發散。並且如果我們以發生丁達爾效應後雷射的發散度來定義雷射方向性的話,雷射的方向性是會隨著路徑實際情況而改變的。

在此我們給出結論:雷射的方向性很好,我們不能因為有粒子在雷射傳播路徑上改變了雷射的方向就否決了雷射方向性好的事實。雖然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丁達爾效應是雷射與粒子相互作用引起的,但追究責任時最差也得他倆共同負責呀,如果直接認為雷射方向性不好,雷射是會很難受的!

5

如何計算地球質量?

質量,是物體所具有的一種物理屬性,是物質的量的量度,體現了物質的慣性大小。地球的質量,由於地球體積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無法直接對其進行稱量,因此,即使有著「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撐起整個地球!」的豪言壯語,我們也無法在技術上實現這一偉大而艱巨任務。因此,在對地球質量進行測量時,我們需要利用間接測量的方法對地球的質量進行計算。

計算方法主要分兩種,一種利用質量與密度、體積的關係(1),利用平均密度對地球質量進行計算;另外一種利用萬有引力定律,通過地球與地球衛星的關係(2)或地球上的物體所受重力(3)來對地球質量進行計算,其中重要的一步是確定萬有引力常數G,這就是著名的卡文迪許扭秤實驗。

在公式(1)中,地球體積V可由技術測量決定,平均密度可由Schiehallion實驗決定;公式(2)中的r為衛星運動半徑、T為其運動周期;(3)中r為地球半徑、g為測量點重力加速度。

在對地球質量進行計算的過程中,我們一般需要考慮地球大氣層的質量,有時甚至還需要考慮隕石、大氣層逃逸、全球變暖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地球質量測算的精確值為(5.9722±0.0006)×1024 kg。主要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rth_mass;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chiehallion_experiment,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看。

6

氧氣會液化嗎?

先公布答案:氧氣可以液化。當把氧氣降溫至154.58K以下並加壓到5.04MPa以上,氧氣就可以被液化。如果在標準大氣壓下,則需要達到90.19K以下才能將氧氣液化。如果繼續降溫達到50.50K以下,液態氧就會變成固態。液態氧是淺藍色液體,並具有很強順磁性,同樣的,固態氧也是淺藍色。

在單質氣體家族中,氧氣並不是最難被液化的。最難被液化的是氦氣,直到1908年,昂內斯才成功液化了氦氣。液化4He需要達到5.20K以及2.26個大氣壓的苛刻條件,在常壓下則需要溫度達到4.21K。和氧氣不同的是,4He不能在常溫下轉變成固態,固態4He的獲得必須額外施加壓強。

氣體液化的進程伴隨著低溫技術的進步。低溫技術的成熟才使研究低溫物態成為可能,在低溫領域,最著名的當屬超導現象,儘管超導現象已經被發現了超過一個世紀,直到今天,超導領域仍然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領域。

7

無色和透明為什麼不是同一個概念?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無色」、「透明」來描述水滴、玻璃等物品,這倆仿佛是一對孿生兄弟,經常一起出現,那麼「無色」和「透明」究竟有何區別呢?

首先,「透明」是指光線在穿過物體時不發生任何散射,體現物體與光線之間相互作用的性質。無色,字面上理解,無顏色,沒有顏色,表示物體本身的特性。這裡的顏色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指彩色系,即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或具有這七種顏色任一顏色傾向的色彩,如此一來,無色就是指純黑、純白或黑白任意比例混合(灰色),也就是常說的無色系。在這種理解下我們還是十分容易將無色和透明給區分開的,即區分白色(黑色)和透明。

還有一種理解是,物體不具有任何顏色,如此一來,人類就無法看到該物體,該物體就表現為所謂的透明了。但仔細分析發現,此透明非彼透明,物體不表現任何顏色,即吸收所有射向物體的可見光而不發出任何可見光,對於可見光而言,這不就是一個絕對黑體嗎?不難發現,這種理解下,無色和透明是無法在可見光波段同時發生的,在此情況下,人眼已經無法區分無色和透明了,這很有可能是無色和透明容易混淆的原因。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哪種理解,我們的目的是將「無色」和「透明」兩個概念區分開,即透明不一定無色,比如藍色硫酸銅溶液,無色不一定透明,比如白紙(第一種理解)、絕對黑體(第二種理解)。個人理解,虛心求教!

8

在完全非彈性碰撞中,為什麼動量守恆而動能不守恆?損失的動能轉化成了什麼類型的能量?

眾所周知,動量只有一種,不管是哪個動量都叫做動量,動量經過轉化以後還是動量。但是能量有很多種類型,動能、勢能、熱能、電能都是能量,各種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動能守恆在很多情況下會失效,但是如果把動能換做能量,能量守恆就是普遍成立的。在完全非彈性碰撞的過程中,原本所有的質點都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經過碰撞後,各個質點除了整體的平動外還參與各個方向的振動。但是我們測量動能從宏觀的角度審視,微觀質點振動所具備的能量不會被計入總動能中。這就是造成動能不守恆的罪魁禍首,但是如果把微觀振動所具備的能量和宏觀的動能全部加在一起,你會發現,總能量還是守恆的。我們一般把微觀振動具有的能量歸入內能中,也就是說損失的動能轉化成內能了。

相關焦點

  • 一杯熱水和冷水同時放進冰箱,熱水會先結冰,這是為什麼?
    一個常見的事實是,如果你有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然後把這兩種水都放在冰箱裡,那杯熱水就會先結冰。這個看似違反直覺的說法有什麼道理嗎?沸水真的比冷水凍得快嗎?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冷的一杯會先結冰,因為它會很快到達冰點。
  • 咖啡涼了可以要杯熱水,一邊喝咖啡一邊喝熱水,不影響咖啡的口感
    咖啡,有人喜歡熱飲有人喜歡冷飲。如果你在星巴克點一杯咖啡涼了,那麼怎麼辦?1、要一杯熱水,咖啡涼了之後會不是特別香了,但是為了讓口味固定還是儘量不要添加什麼東西,更多的是可以找一些方法。請服務員添加一杯熱水還是比較不錯的,所以還是建議你還是要一杯熱水搭配一下,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喝熱水,這樣基本上不影響咖啡的口感,當然你喝進去的咖啡因會被稀釋。2、搭配一款熱的點心,搭配一款美味的點心真的是很好的選擇,有些點心是可以加熱的,這樣就可以彌補咖啡的偏涼,因為大部分人可能去喝咖啡有的時候是在早上,那麼飲品涼了正好搭配帕尼尼或者三明治都是不錯的呀。
  • 熱水比冷水更容易結冰是真的嗎?
    如果有人問你:「冷水和熱水哪個先結冰?」相信你一定會覺得這個提問的人是不是傻了,當然是冷水先結冰了。然而,事實上有時候還真未必。特定條件下可能熱水結冰比冷水還要快,這是怎麼回事呢?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1960年有個坦尚尼亞的高中生姆潘巴在做冰淇淋的時候,因為冰箱空間有限,怕其他同學先把位置佔了,就只好在用熱水衝的牛奶
  • 煮飯用冷水還是熱水?90%的人都做錯了!
    煮飯的時間越長,維生素B1損失的越快~蒸饅頭用冷水蒸饅頭包子用冷水,放入饅頭後再加熱升溫。這樣可使饅頭均勻受熱,並能彌補麵團發酵不佳的缺點,蒸出的饅頭鬆軟可口。煮麵加涼水熟得快煮乾麵條時,不必等水大開後下鍋,水熱之後就可以下鍋了。
  • 熱水和冷水哪個結冰快,這可能就會顛覆你的想像了
    於是教授回去後立即與他的助手親自做實驗,結果也和彭巴說的一樣,熱水比冷水先結冰,之後在1969年,教授與正在讀研究院的彭巴一起發表了研究結果。事實上彭巴並不是第1個發現奇怪現象的人,在早期也有一些科學家也發現了此現象,包括亞里斯多德、弗朗西斯·培根、勒內·笛卡爾、和約瑟夫·布萊克,至於他們的論文我就不在這裡一一講解了。熱水會比冷水先結冰嗎?
  • 衛生間花灑水龍頭漏水怎麼辦 衛生間花灑不出熱水只有冷水
    關於花灑故障的內容,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衛生間花灑水龍頭漏水怎麼辦,順便來說說衛生間花灑不出熱水只有冷水以及衛生間花灑出水小有什麼辦法讓水量大嗎。只有冷水熱水流過墊片的設計將堵塞快速擴張的出水口,熱水流速減緩。有些墊圈可以在熱水和冷水的工作,但是你要確保與原墊圈一模一樣。5、安裝墊圈,重組水龍頭新墊圈固定在閥芯上,並重新安裝水龍頭的各個組成部分。順時針旋轉閥芯。閥芯位置,閥芯就位後,把填密螺母重新裝上。小心不要讓扳手留下劃痕在金屬。
  • 為什麼熱水比冷水結冰速度更快?科學在終於找到了原因
    這似乎與先入為主的觀念相反,即熱水比冷水凍結的速度更快,科學家一直無法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現在他們終於找了原因。事實是,在某些條件下,熱水比冷水結冰的速度快。1963年,一位名叫伊拉斯託·姆潘巴的坦尚尼亞學生首次發現了它。
  • 熱水倒冷水vs冷水倒熱水 哪種涼的快
    不知道大家在喝水的時候有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究竟是往冷水裡倒熱水,水涼的比較快,還是把冷水倒進熱水裡,水涼的比較快。第一種答案是,冷水倒到熱水中,水涼的比較快,或者準確的說,水溫達到平衡的速度比較快。原因如下:為了達到最好的混合效果,熱水分子與冷水分子需要接觸的時間更長。
  • 在家如何衝手衝?為什麼在家衝的手衝咖啡和咖啡店裡喝到的不一樣
    隨著精品咖啡的熱潮席捲全球,對於喜歡買咖啡熟豆回去衝煮的客人越來越多,其中也不少客人提出【我在前街喝的咖啡那麼好喝,為啥我回家衝就衝不出同樣的味道】這類似的疑問。前街本篇將一一分析解答這疑問。各家咖啡店使用的水源都不一致,其TDS也自然不會相同,因此,居家衝煮陷入沉思時可以注意一下這個參數,也可以質詢心儀的咖啡店使用的是什麼水源。前街使用的是通過濾水器過濾好達到飲用標準的水源,TDS值為139ppm,不建議直接使用未過濾的自來水進行衝煮。2.研磨度這個是很多咖啡衝煮中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
  • 姆潘巴現象發現史︱為什麼熱水比冷水結冰快?以及目前的科學解釋
    然後他說:「我不知道,但我保證,當我回到三蘭港時,我會嘗試這個實驗。來訪的物理學家丹尼斯·奧斯本教授(博士)對姆潘巴的觀察很感興趣,並在實驗室進行了測試。1969年,兩人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庫拉論文》,作者是伊拉斯託·姆潘巴和丹尼斯·奧斯本。姆潘巴並不是第一個注意到這種現象的人,亞里斯多德在公元4世紀首次發現了這一現象,熱水比冷水結冰得快。
  • 為什麼用陶瓷濾杯衝煮的咖啡更甜?
    如果你和我一樣,有使用過不同材質濾杯衝煮咖啡的經歷,你會發現,在使用陶瓷濾杯衝煮出的咖啡對比其他材質濾杯會更甜。這究竟是玄學還是背後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比熱容。陶瓷的吸熱能力強和用陶瓷濾杯衝煮出的咖啡更甜,這兩者存在著什麼曖昧關係呢?我想通過一個實驗來解答這一謎題。
  • 影響金杯咖啡萃取濃度因素 影響手衝萃取的原因 手衝咖啡粉水比例
    前街咖啡建議大家可以用計算器算一下,為了達到1.2-1.45%這個濃度範圍,咖啡粉與注水量的比例就在1:12-1:15之間。前街咖啡就是根據這個範圍,作出了1:15的衝煮參數,那麼如果按照前街的建議衝煮參數咖啡的味道還是出現過濃過淡尖酸苦澀等等不舒服的味道,是哪一個步驟出現問題呢?這次前街咖啡就來說說影響金杯萃取濃度的因素。
  • 意式濃縮咖啡難道不香嗎?為什麼不看我~
    雨點會變成咖啡,種子會開出玫瑰,旅行是一種約會,離別是為了體會寂寞的滋味,不是沒有人陪,只怪咖啡喝不醉,路一走就累,雨一碰就碎,只有朋友最珍貴。我是凌凌柏!歡迎關注我!這幾期,凌凌會帶大家圍繞意式濃縮咖啡展開熱烈的討論!今天,我們繼續了解意式濃縮咖啡的那些事兒!
  • 咖啡知識 | 為什麼咖啡粉遇水就膨脹?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每次手衝咖啡的時候
  • 為什麼潑水成冰要用熱水?不應該是冷水嗎,今天算是漲知識了
    為什麼潑水成冰要用熱水?不應該是冷水嗎,今天算是漲知識了最近潑水成冰的小視頻很火,很多人都摩拳擦掌想要試一下。但是有很多人在嘗試後卻失敗了,那麼,究竟是那裡不對呢?其實想要做到潑水成冰並不容易。首先潑水成冰,要選擇零下30度的地方。潑的水要是滾燙的熱水。
  • 我們衝煮咖啡時,為什麼都要過濾紙?它究竟起到什麼作用?
    很多人都喜歡喝咖啡,甚至是衝煮咖啡。在衝煮咖啡的時候,如果你細心觀察過,或者是認真了解過,就知道很多人會使用到過濾紙。那你知道過濾紙在衝煮咖啡中,起著什麼作用?或者說如果衝煮咖啡不用過濾紙,是否會有什麼影響?不用著急,小編接下來就為大家一一揭曉答案。
  • 科學家揭秘為何有時熱水凍結速度快過冷水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有時候,熱水的凍結速度反而會超過冷水,這是為什麼呢?這種怪異的現象困擾了幾代科學家。經過數百次實驗,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負責輻射安全的官員詹姆斯·布朗裡奇最終發現證據,證明這種現象可能與水中雜亂無章的雜質有關。熱水快速凍結現象被稱之為「姆佩巴效應」,以坦尚尼亞學生埃拉斯託·姆佩巴的名字命名。
  • 手衝咖啡多少咖啡粉放多少水 精品手衝咖啡水粉比例推薦
    相信大多數手衝咖啡愛好者都會注重手衝的每一個細節,手衝壺咖啡的水粉比例應該是多少呢?有的說1:16,有的說1:18,更有的說1:10,五花八門的衝煮水粉比例真的讓手衝入門的小夥伴迷茫。前街咖啡一直都給咖啡愛好者推薦水粉1:15的比例。這是為什麼呢~
  • 熱水和冷水相比更容易結冰嗎,從做冰淇淋中發現的「姆潘巴效應」
    人們通常認為,當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時,冷水很快就會結冰。事實並非如此。有經驗的汽車司機都知道冬天最好用冷水洗車,而不是用溫水,否則溫水一進車就會立刻結冰。溫水比冷水結冰快嗎?為什麼?過了一會兒,他打開冰箱,發現自己的杯子變成了美味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學用冷水做的冰激凌還沒有結冰。姆帕巴告訴三蘭港大學物理學教授奧斯本博士關於這一特殊現象。尊重科學的奧斯本又進行了一次實驗,結果完全符合姆潘巴的描述。這無疑證實了熱水在低溫下比冷水結冰快。從那時起,世界上許多科學期刊都介紹了這種自然現象,並將其命名為「姆潘巴現象」。
  • 油炸花生時,冷水浸泡還是熱水浸泡?用對方法,花生米酥脆不發黑
    導語:炸花生米時,別直接下油鍋,掌握1點技巧,花生米酥脆不返潮炸花生米可以說是最為親民的一道下酒小菜,價格便宜,一口香酥脆,用來下酒是非常不錯的選擇,相信對於喜歡喝酒的朋友來說,家中時刻會備著花生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