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了一種有效提高CsPbX3 PNCs穩定性的巧妙策略,並系統研究了其機理。
2. 發展了一種穩定的CsPbX3膜,具有優異的放大自發輻射ASE性能。
近幾年來,鉛滷鈣鈦礦納米晶CsPbX3(X = Cl、Br和I)PNCs因其良好的發光性能,如高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50%-90%)、窄發射(12-40 nm)、發射波長400–700 nm內高度可調等優點,在電致發光、光致白光轉換、雷射及X射線閃爍體等領域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此外,CsPbX3 PNCs具有較低的生成能及良好的缺陷容忍度,使得其能夠在室溫下以極其簡單的方法進行合成。然而,由於其本徵離子鹽性質,CsPbX3 PNCs處於亞穩狀態,且其表面配體極易脫落,特別是極性條件下結構易坍塌,長期穩定性較差。如常見以油酸油胺製備的CsPbX3 PNCs在甲醇或者乙醇條件下,結構直接坍塌,喪失其發光性能。
如何提高CsPbX3 PNCs的穩定性,是當前研究的重難點問題。
當前,提升CsPbX3 PNCs穩定性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配體改造,尋求更高表面結合能的配體,如zwitterionic分子等;
2)氧化物表面包覆及聚合物封裝策略,如常見的SiO2、聚丙烯酸甲酯(PMMA)等;
3)通過結合其他相PNCs構築異質結構,如常見的Cs4PbBr6、CsPb2Br5 PNCs等。
上述三種策略,能否以一種簡單的「一箭三雕」方式實現,顯然是一大挑戰。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Nikolai Gaponik課題組前期通過使用LiOH對PMMA進行改性,使其部分水解成h-PMMA,並結合聚乙烯亞胺(PEI)作為配體,以CsBr、PbBr2作為前驅體,以二氯甲烷(DCM)作為球磨溶劑,使用機械研磨法製備了CsPbBr3-CsPb2Br5@h-PMMA/PEI複合物,該複合物具有良好的發光性能,特別是具有優異的極性穩定性,該策略對於CsPbX3PNCs的穩定性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合成過程中的內部轉換機制並不明朗。
基於此,該課題組通過製備條件控制,結合XRD、TEM等表徵手段對其整個製備過程進行了系統探討,結果表明,h-PMMA在DCM條件下形成膠束模板,而PEI-25K表面豐富的-NH2可以富集PbBr2使其先形成CsPb2Br5-mPbBr2,進而進一步轉換成CsPbBr3-Cs4PbBr6-nCsBr NPs,其中Cs4PbBr6帶隙較寬,可以很好鈍化CsPbBr3表面缺陷,使其具有良好的發光性能,而 h-PMMA/PEI使其具備良好的極性穩定性,可以直接分散在甲醇溶液中。
圖1. 製備過程
首先,作者通過調節配體PEI-25K的濃度,發現隨著PEI-25K濃度的增加,CsPbX3 PNCs逐漸減少,而對應Cs4PbBr6和CsBr逐漸增加,對應納米晶形貌由原來的立方塊向球形轉變。為何會出現這個轉變呢,引起了作者的深思。隨後作者採用HAADF-STEM、EDX等手段對其整個過程進行了詳細表徵,並討論了其整個轉變過程。
當往球磨罐加入含有h-PMMA和PEI-25K的DCM溶液時,由於h-PMMA酯基的疏水性及羧基的親水性,在DCM溶液中形成膠束,而PEI-25K的加入會使其增大。由於PEI-25K表面豐富的-NH2及其與Pb2+強的作用力,隨著球磨的進行,部分CsPbBr3進入膠束,並經歷了以下(1-3)的相轉變反應過程,最終生成穩定強發光的CsPbBr3-Cs4PbBr6-nCsBr NPs(PLQY=85%),同時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反應(4)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