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9月底參加了印度舉辦的2014年國際佛教大會。這本是印方重振佛教並推介旅遊的一次活動,但整個過程卻讓人感受到一個另類元素:日本的存在。
在會議進行期間,「日本」一詞被多次提到,或說它幫助推廣印度佛教,或說日本人贊助了某個具體項目。而「中國」一詞,只有提到佛教淵源和旅遊推廣時才偶被提及。
這次大會請了來自馬來西亞、斯裡蘭卡和日本的3名特邀嘉賓。首名嘉賓發言時,工作人員開始向與會者分發一份兩頁紙的材料。記者接過一看,首頁上赫然列出了從2000年到2014年,日印領導人之間的互訪以及達成的各項聯合聲明,右下角是一張安倍和莫迪握手的彩照。第二頁紙則是「日本歷史年代表」。由於看不出這兩頁紙跟佛教的關聯,在記者追問下,發材料的印度工作人員解釋說,這並非組織方發的,而是那名日本嘉賓要求人手一份。
令記者更意外的是,輪到那名日本嘉賓發言時,他居然照著兩頁紙讀起來。事後記者就此事質詢組織方,對方也稱沒想到日本人會這麼做,因為那名嘉賓事先沒跟任何人說明。當時同在主席臺上的一名印度佛教學者則對記者說,「I know. That was a disaster。(我知道,(他的發言)是個災難。)」
隨後,參加大會的代表團一行100多人來到釋迦牟尼當年講經說法的靈鷲山。當時有兩條路線,一是徒步登山,到講經古平臺;二是乘纜車先去附近另一個山頭的「世界和平塔」。團中3/4的人選了纜車。當地導遊不以為然地對記者說,「那個白塔是日本人上世紀才建的」。導遊說,日本人本想把塔建在講經臺那邊,但遭到當地人堅決反對。於是,日本人轉而到附近山頭建了塔,還出資修纜車,外國遊客和朝聖者到此,多喜歡乘纜車先到白塔。事實上,在靈鷲山腳下也能找到日本元素——一個白色門樓,也是日本佛教徒所建。
其實,從第一天起,記者便感受到不尋常的「日本存在」。代表團中的僧尼,來自臺灣地區的有1名,不丹的2名,日本的3名,而來自中國大陸的,一名也沒有。亞洲代表團中參會人數最多的也是日本。短短3天裡,記者幾次被當地人和與會者誤認為日本人,不僅因為東亞人外貌相似,更因為來當地的日本人比較多。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大會邀請了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115名代表,號稱2002年以來4屆大會中組織工作做得最好的一次。記者曾數次追問組織方,為何沒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僧尼,得到的回答竟是:「這個我們也不太清楚。你認識中國佛教人士嗎?」(記者 楊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