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坦克
不出意外,今年中國內地票房榜的前三名,都將被主旋律影片徹底霸佔。
上個月末剛剛殺青的《金剛川》昨日提檔至10月23日,在周五率先公映。今日,抗美援朝題材動畫電影《最可愛的人》也官宣定檔10月23日,與《金剛川》同天上映。此外,電影《英雄連》、紀錄影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也相繼發布海報,加入10月末的「抗美援朝紀念檔」。
回望復工三個月以來,《八佰》30億+的票房給沉寂半年之久的內地影市開了一個好頭,而之後國慶檔的《奪冠》《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也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與票房成績,續寫著票房奇蹟,再加上在下周正式引爆的《金剛川》,今年幾部主旋律電影有望合力貢獻超過100億的票房成績,佔據年度200億大盤的一半以上,也把近年來持續不斷的主旋律電影熱推上了頂峰。
而進入2021年之後,主旋律電影熱並不會隨著消散,更多的大投資抗美援朝電影、數十部抗疫救災電影以及題材類型迥異的慶祝建黨百年的主旋律電影會在明年扎堆上映。在春節、五一、暑期、國慶、賀歲多檔期成為當之無愧的大盤擔當。
抗美援朝
雖然每年都有大量的主旋律獻禮片上映,但是不同年份還是需要不同的獻禮主題的。例如2017年是建軍九十周年,因此誕生了《建軍大業》與《戰狼2》;2019年是建國七十周年,因此誕生了《我和我的祖國》;2020年則主要有兩個「禮」可以獻,一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剛剛過去的國慶檔的《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都是此類作品,另外一個就是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的紀念日了。
一般情況下,主旋律題材電影會至少提前一年左右進行立項拍攝,這也是一部正常商業電影標準的工業流程,經過至少2-3個月的拍攝、半年的後期製作以及三個月左右的定檔宣發期,一部影片才能在準確的時間節點進行公映。例如2011年《建黨偉業》在6月15日公映,臨近七一建黨日;2017年《建軍大業》在7月28日公映,臨近八一建軍節;2019國慶檔三部主旋律影片則在9月30日統一開畫,迎接十一國慶日。
但是「抗美援朝」這個題材類型比較特殊,在過去幾年,抗美援朝相關題材的電影一直是不可觸碰的紅線。直到近年中美關係的惡化,才在去年年末如同開閘放水般解禁,再加上今年上半年疫情導致的劇組大規模停工,因此能夠趕得上今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念日的電影可謂是少之又少。
也正因此,三個月拍攝+後期製作的《金剛川》才顯得彌足珍貴。無論是管虎+郭帆+路陽+田羽生的200億導演陣容,還是吳京+張譯+鄧超的500億演員陣容,都堪稱今年國慶檔之後最重磅的作品。不誇張的說,立項、拍攝、製作進度驚人的《金剛川》已經佔盡了目前中國電影行業最頂級的資源。9月末剛剛殺青的本片,截至目前仍未完成影片的最終後期特效工作。近一個月以來,幾乎全國的特效工作室都在加班加點為本片趕工製作,爭取在10月中旬製作完畢,然後繼續完成送審、製作、運送拷貝等發行動作。在下周工作日,想必「人肉送拷貝」的工作更是不可少了。
而除了《金剛川》之外,故事片《英雄連》、動畫片《最可愛的人》以及紀錄片《保家衛國》也將從下周末開始陸續公映,有望累計取得超過40億的票房成績,這其中,《金剛川》必定貢獻絕對的票房大頭。
能做到像《金剛川》那樣集全行業力量創作中國速度的電影有且只有一部,因此更多的電影將在明年與我們見面。雖然錯過了今年的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念日,明年依舊有三部高投資的抗美援朝電影公映。其中博納的《冰雪長津湖》最受關注。據悉,本片和《金剛川》一樣,也是採取多導演聯合執導的方式,預計在11月重新開機拍攝。除此之外,張藝謀導演《最冷的槍》,萬達的《上甘嶺之四十三天》同樣值得期待。可以說,在所有主旋律題材中,戰爭、動作題材影片,是票房上線最高的一類題材,在以上抗美援朝題材影片中,至少也會有三部20億+以上的電影。
抗疫救災
今年最大的事情,莫過於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而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先有效控制住疫情的超級大國,也最值得用一個個故事去銘記。
相對比製作要求更高的院線電影,今年已經有不少抗疫題材的電視劇集迅速拍攝,並在9月起陸續放映,其中既有《最美逆行者》的尷尬,也有《在一起》的成功。
其實,今年上半年就有不少關於抗疫題材的電影立項開拍,包括陳喬恩、周一圍領銜的《平凡世界》,任重、蔣欣領銜的《戰疫英雄》,張豐毅、張一山領銜的《笑著對你說》,都在努力競爭「第一部抗疫電影」的稱號,如今四五個月過去了,幾部影片卻都沒有了後續的宣發聲。平心而論,這幾部影片無論是導演還是主創陣容,都相距頭部主旋律影片具有一定的距離,成片口碑也大概率參差不齊,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功,如果真的成為了第一部公映的抗疫電影然後口碑撲街,反而會獲得一定的口碑反噬,不利於後續題材的開發。
相對比抗美援朝題材影片的「戰爭、歷史」具有較高的商業性,抗疫題材電影因為缺乏動作等商業元素,較難達到前一類影片的極高市場成績,這或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票房上限不高。但是結合今年中國廣大醫務工作者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好的抗疫主旋律電影仍然具有不小的民族情感號召力,在明年依然具有衝擊20億+甚至更高的票房實力。
其中,聚焦鍾南山院士的《中國醫生》,無疑是明年抗疫主旋律電影的先鋒。
其實早在今年1月底,在全國抗擊疫情最關鍵的時刻,就有博納拍攝《中國醫生》的傳聞釋出。而本片也在今年5月正式立項。據悉,該片的創作團隊深入到了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的廣東援鄂醫療團隊中進行採訪,是一部醫療群像電影。目前,本片導演已經確定將由《建軍大業》《中國機長》的導演劉偉強擔任,張涵予主演。考慮到張涵予和鍾南山院士之間較大的年齡差距,以及本片確定的醫療群像概念。可以確定,本片和《中國機長》這種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不同,《中國醫生》應該不會是一部鍾南山院士的傳記電影,而會是一部通過大量採訪廣東援鄂醫療團隊、創建新的人物角色、套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除此之外,中影的《江城子·在武漢》,以及《未命名張文宏原型電影》也都處於前期製作中,有望在明年公映。
建黨百年
如果說2020年獻禮片的兩大主題分別是扶貧和抗美援朝。那麼2021年的兩大主旋律主題,則是抗疫和建黨一百周年。
相對比「抗美援朝」和「抗疫救災」電影的「強命題性」,慶祝建黨百年的電影,一般相當於「半命題」作文,並不局限影片的題材與主題,只要是宣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電影,都可以算作主旋律電影。
也正因此,此類電影在數量上也是最多的、題材也最寬泛。
從題材來看,歷史、諜戰、戰爭等年代戲,依舊是明年的主流,從最早1921年建黨故事的《1921》,到抗日戰爭的《鐵道遊擊隊1939》。與往年不同的是,根據真實事件、人物故事改編的解放後的非戰爭題材影片從明年開始增多了,政治驚悚題材《克什米爾公主號》、講述原子彈「兩彈一星」的《絕密工程》以及聚焦中國試飛英雄李中華的《中國試飛師》,都是其中的代表。雖然客觀來說,此類影片並不具備取得極高票房成績的先例,最終市場成績可能也與「爆款」無緣,但是勇於嘗試多類型的主旋律商業類型片,把一個個現實的中國故事拍好,已經算是中國電影市場多樣化的證明。
除了年代戲之外,也有不少現代戲。去年《烈火英雄》《中國機長》的接連成功,也證明了主旋律災難動作電影的極高票房潛力,明年起災難動作片《經濟救援》《驚天救援》也都將取得不錯的市場成績。
除了以上題材之外,因為2022年2月4日是北京冬奧會開幕日,因此也有不少冬奧、運動題材影片已經立項籌拍,準備在2022年春節檔(2月1日大年初一)公映,也有望吃到春季+冬奧的雙檔期紅利。
海外疫情依舊蔓延,雖然好萊塢影片大多數都已經撤檔到了明年,但即便是樂觀預測,在明年四五月之前,海外影市依舊很難恢復正常。中國電影市場能否在主旋律影片的帶領下,連續兩年奪得全球第一大票倉呢?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