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說話吧,媒體真實的報導才是社會需求

2020-11-29 我想靜靜8929

【到底是誰動用了背景勢力?不要讓媒體輿論歪曲了事情本該有的事實,不要當所有人是傻子!】

關於車位被佔,女子堵車發信息威脅一事醞釀發展到現在,可謂是紛紛揚揚,什麼說法都有,但是就我看來,兩者都有錯!並且真相應該不是這樣!

因為在這件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是覃先生不留號碼佔用車位一事在前,首先這就是一種非常不道德的事,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對這種事情也是咬牙切齒,上了一天班回到家裡,自己的車位被別人佔了,找不到人還不留號碼,導致自己的車沒有地方放置,停外面被罰款或者被剮蹭的事情常有發生。從這個角度來說,覃先生有錯在先,無可否認!

其次至於,沈女士以此事件為由,拿出以前的矛盾來說事,當然是沈女士的不對,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人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了,並且我相信現在的人不會無緣無故冤枉一個好人,凡事都有點點線,沒有一個人會隨便張口胡言,所以這事不像媒體說的那麼簡單。

再次我們可以看到,謝女士在遇到事的第一時間並不是怎麼去合理的處理此事,而是報警,之後又是律師,又是媒體,並且現在的社會輿論媒體基本上全部倒向謝女士和覃先生,那這事就有意思了,確實是表面所看到的這樣嗎?

最後沈女士這句「相比背景嗎?」這句話不是表面這麼簡單吧,說明此時謝女士和賈某已經動用了背景,威脅到了她,讓她氣喘!而這個所謂的「背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就是幾乎是所有的社會輿論和媒體矛頭都指向了沈女士,倒向了覃先生和謝女士。

所以我認為這件事,從頭到尾都出現了問題,到底是誰在用了背景勢力,一目了然,不要讓媒體輿論歪曲了事情本來該有的事實。至於事情到底怎麼樣?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相關焦點

  • 中國媒體抗疫報導真實客觀,「中國隱瞞論」毫無事實依據
    面對有人指責中國官方媒體發布不實信息的情況,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回復稱:中國媒體關於抗疫的報導是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指責中國媒體進行所謂的「虛假宣傳」是罔顧事實,完全站不住腳的。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生命,而客觀性往往是實現新聞真實性的必要手段。相比於其他領域的媒體報導,科學報導更為追求嚴謹、細緻和準確,對於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有更高的標準與要求,但是當前的許多科學報導卻面臨著「局部真實」與「虛假客觀性」的質疑。 一方面,某些科學報導關注的「事實」不是整體的事實,而是片面局部的真實。
  • 社會事件中的媒體角色差異
    美國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通過大量研究,總結出受眾的四項需求:消遣、人際關係、個人認同、監視環境。受眾的需求實際上是媒介角色作用於受眾的內向方面。[7] 可以看出,學界對於媒體角色和媒體功能的看法具有相當共同點,再結合上文關於報紙媒體角色和電子媒介角色的看法,我們將媒體角色主要概括為:1.環境監測;2.社會連結;3.社會動員;4.教化;5.娛樂。
  • 評論:媒體報導負面新聞就是不負責任嗎?
    近來,惹人眼球的一些所謂新聞中,不少是負面報導,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築質量、官員貪腐等熱點層出不窮。在一些媒體的炒作下,似乎中國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職人員都有問題,似乎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發展前景迷茫黯淡。事實上,這只是個別媒體所營造出的一種錯覺。
  • 媒體報導評論不能「預設立場」
    近年來一些媒體報導和評論,有一種現象非常值得警惕:那些被習慣性貼上「強勢」標籤的群體,只要其與「弱勢」的平民發生衝突、爭議和糾紛,一些媒體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強勢」群體口誅筆伐,而對所謂「弱勢」者的惡,則選擇視而不見。
  • 中國航天技術靠真實實力說話
    作者:淺陌審稿:萬裡據媒體報導,中國研發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於近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經過兩天的在軌飛行之後成功著陸。此次發射成功是中國在該項領域中的技術獲得重大突破的顯著性標誌。據相關報導,該太空飛行器的成功發射將會為太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往返方式,同時也是和平利用太空的一種新方式。
  • 新聞宣傳要堅持微觀真實與宏觀真實有機統一
    在微觀層面,新聞媒體對每個新聞事件進行的報導,其基本事實和細節都是真實準確的,與客觀事實完全相符,就實現了新聞的微觀真實。但新聞報導不僅要做到微觀真實,還要做到宏觀真實,實現二者有機統一,才是真正的新聞真實。我們的社會不管有多麼複雜多樣,但積極、正面的事物仍是當代的主流,消極、負面的東西終究是支流。
  • 俄媒:中國媒體秉持客觀立場 向世界傳播事實真相
    《俄羅斯報》網站報導截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潔):當地時間2021年1月1日,《俄羅斯報》網站刊發題為《中國主張捍衛新聞報導的真實性》的短評文章
  • 揭開表象看社會,這才是真正的事實!
    「你特麼才是真正的傻屌。」「你不就仗著你老子有錢嗎?」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理解大家為何要罵王思聰,「現在沒出過國的人還多嗎?就算歐洲美國不去,東南亞總該去過吧,那麼便宜。」一是:有錢人具有很強的發聲能力,媒體也喜歡為有錢人發聲。
  • 社會怪象的事實是什麼?
    不管是蔣凡,還是羅志祥,也許我不應該把他們混為一談,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們都忘記了「事實」。用情太專,玩得太high,以至於忘乎所以。不管是蔣凡出於真愛,還是羅志祥出於遊耍,這個社會的事實就是法律只認可婚姻,不接受小三。道德只認可專情,不接受三心二意。
  • 君實生物回應自媒體報導:與客觀事實相悖
    來源:北京商報北京商報訊(記者 姚倩)11月13日,君實生物發布澄清公告對自媒體報導作出回應稱,經確認,公司認為該自媒體報導內容全面失實,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相悖。11月12日,自媒體發布了一篇《獸爺丨江湖就是人情世故》的文章,文章內容質疑君實生物的主要產品和研發實力等問題。隨後君實生物在A股、H股大跌並出現閃崩。其中,A股跌4%,H股跌4.52%。11月12日晚,君實生物收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問詢函,要求公司就相關文章涉及的問題,於11月19日之前作出說明。
  • 說話的邏輯漏洞越多,表明說話的水平就越高(三維樹)
    為什麼講,有邏輯漏洞會是說話水平高的體現呢?這是因為過去的事情,你可以窮盡事實來證明某個結論;而未來的事情,你就是窮盡了過去的事實,也難以百分百地證明結論的正確。在商業說服影響中,一條嚴謹的邏輯鏈條是這樣的:1,以事實為基礎2,證明是有需求3,證明滿足需求4,購買某項產品比如,你想說你去年買的某米手機是正確的,邏輯是:
  • 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
    此類框架下,絕大多數的報導和網帖職責郭美美「撒謊」,「炫富」,紅十字會難以「自圓其說」,「大量捐款不知所蹤」等等。 E:對策建議框架。在「對策建議框架」中,一些網帖和媒體報導呼籲對事件進行再調查和進一步澄清,一些則強調一個負責任的紅十字會和一個正義的法律系統的重要性,其他意見則強調公眾、媒體或者其他社會組織在社會正義方應當扮演的角色和應有的作用,另有一些呼籲社會變革。
  • 蓬佩奧又指責中國隱瞞疫情真相,中方:我們讓事實說話
    來源:環球網【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盼盼】2020年6月29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以下為部分實錄:記者問: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再再次公開指責中國隱瞞疫情真相趙立堅答: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美展現的是兩種不同的抗疫方式:一種是「生命至上」,為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國家暫停社會和經濟運行,果斷採取隔離等措施,遵循世衛組織的專業建議,科學施策,阻斷病毒傳播,不惜一切代價拯救生命。上到108歲的老人,下至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我們都全力救治,中國抗疫效果顯而易見。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3]1974年,戈夫曼在《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提出「框架理論」一詞,即所謂的「社會事實」需要經過重新組合和再現才能呈現給大眾,這是「框架」的源頭。[4]塔奇曼將戈夫曼的框架概念引入媒介研究,他在《做新聞》中描述了媒介新聞生產過程中媒介組織的運轉規則和空間布局等。
  • 傳媒人能力需求報告:人才聚集北上廣,「一專多能」媒體人更吃香 |...
    媒體人才需求一個尷尬的現狀是,儘管新聞傳播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斷被人唱衰,畢業生難找工作屢屢被報導,但獵尋到優秀的媒體人才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難事。真實的媒體工作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光鮮亮麗。因此,做媒體需要理想主義與職業熱情。走到最後、走到最高的人不一定是聰明人,而是有信仰的人。傳媒行業要求從業者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以克服工作中面臨的壓力。以記者為例,好新聞是在外面跑出來的,在夏季吹著空調的辦公室是做不出好新聞的,要求記者能夠吃苦耐勞,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現場開展新聞調查與採訪報導,這是做出好新聞的基本。
  • 君實生物遭上交所問詢:有關媒體報導(獸樓處)與客觀事實相悖
    13日股市開盤前,君實生物在港交所發布澄清公告就此事作出回應:2020年11月12日,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注到有關自媒體公眾號撰寫並於本日發布的文章對涉及本公司歷史沿革、對外合作、在研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項目代號:JS001)及重組全人源抗SARS-CoV-2單克隆抗體注射液(項目代號:JS016)的安全性數據及研發進展情況等諸多內容進行報導,本公司立即對相關情況進行了核實
  • 「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涉華疫情報導分析與啟示
    【1】此次分析的媒體包括:埃及《金字塔報》、黎巴嫩《白天報》、沙特《中東報》、約旦《憲章報》、敘利亞《革命報》和卡達半島網,共採集涉華疫情報導660篇;時間範圍自2020年1月起至6月30日止,分兩個階段進行:1月至3月中旬為第一階段;3月下旬至6月底為第二階段。【2】整體而言,此6家媒體的相關報導以發布客觀數據或援引事件事實為主,評論性內容以正面傾向居多,總體態度向好。
  • 災難新聞報導中的媒介倫理失範探析
    2.報導情感冷漠,缺失人文關懷。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如滿足不了吃、喝、穿、住等基本生存需求,就無法從事其它活動。他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2]」人作為自然人,不僅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所以災難新聞報導時,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這一精神層面的需求,使受眾避免消極情緒的煩擾,傳遞正能量。
  • 為何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事實,不用事實說話?
    你真的會用事實說話嗎?為何越是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呢?為何狐狸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呢?為何轉基因食品有害,美國科學家都用事實說明研究出來了,為何還是有人不承認這個事實呢?分析以上種種是因為人們由以下四點,造成了不願意面對事實、不承認事實、不用事實說話,哪四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