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本文轉載自:拾遺
1
最近幾個月,有三件事讓我很感慨。
第一件事:「北大樹洞」歧視事件。
先說一個名詞——國家專項招生計劃。
所謂國家專項招生計劃,
就是國家實施的面向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計劃,
旨在幫扶全國832個貧困縣。
今年國家專項計劃理工類招生,
北大本答應在河南貧困縣招錄8人。
但北大在接到8名學生檔案後,
卻將其中兩名退了回去,
理由是:530多分的考生分數太低,進北大可能跟不上教學進度。
北大的這個退檔行為,
在網上激起一片民憤:
「承諾了做不到,當初就別承諾啊!」
「憑什麼未入學就預判人家跟不上進度?」
迫於壓力,北大補招了這兩名學生。
哪知道補招這兩名學生後,
在讀的一些北大學生就憤怒了,
他們在「北大樹洞」發洩不滿:
「現在有一種吃屎的感覺。」
「我少考一門語數英都比他高20分。」
「他倆真的會來上學嗎?難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他和我們分數不在一個層級,我們要孤立他。」
言語充滿了鄙視和傲慢,
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出自北大精英之口。
2
第二件事,是王思聰和花千芳吵架。
作家花千芳在微博上說: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是一件廢物技能……」
實話實說,
花千芳這番「英語無用論」實在不咋地,
所以惹惱了王思聰,
王思聰在微博上罵了一句:
「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屌?」
沒想到這句話一下捅了馬蜂窩,
很多網民大罵王思聰:
「沒出過國怎麼了,我就沒出過。」
「你特麼才是真正的傻屌。」
「你不就仗著你老子有錢嗎?」
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理解大家為何要罵王思聰,
「現在沒出過國的人還多嗎?
就算歐洲美國不去,
東南亞總該去過吧,那麼便宜。」
3
點擊播放 GIF 1.2M
第三件事,是優衣庫哄搶事件。
一件聯名款T恤,
優衣庫只賣99元,
結果引起很多人的哄搶,
為了搶奪T恤,
一些人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於是,哄搶T恤的這些人,
遭到很多網民和媒體的斥責和嘲諷:
「為了撿便宜,連臉都不要了。」
「為了一件T恤,至於這樣嗎?」
「把中國人的臉都盡了。」
4
我為什麼要講這三件事呢?
因為我覺得很多人都有一個思維誤區——咱中國人有錢了。
罵「河南兩名考生不配上北大」的學生,
可能真的以為中國沒有貧困地區了,
所以覺得這樣幫扶貧困地區不公平。
罵「沒出過國的傻屌」的王思聰,
可能真的以為中國人普遍性有錢了,
所以才會說出「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屌」這樣的話。
罵「不要臉,連T恤都要搶」的網民,
可能真的以為中國人普遍性富足了,
所以不明白大家為什麼要哄搶一件T恤。
中國人真的很有錢嗎?
很多人的第一感覺都是:好像是挺有錢的。
因為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感嘆:
「月薪低於8000元可怎麼活啊?」
「月薪低於1萬的工作我不考慮。」
所以感覺大家都很有錢似的。
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我們來看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統計公報》將全國居民等分為五組,各佔20%。
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月均497元。
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月均1154元。
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月均1875元。
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月均2879元。
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月均5411元。
什麼叫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資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
也就是說,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你所有拿到手的收入。
搞清楚這個概念後,
再對比上面這組數據,
我立馬嚇了一大跳:
如果我們一個月收入超過2879元,
就意味著超過了全國60%的人。
如果我們一個月收入超過5411元,
就意味著超過了全國80%的人。
中國人很有錢嗎?
不。
王思聰罵「沒出過國的傻屌」時,
可能萬萬想不到——中國居民護照持有量只有1.3億本,不到人口的10%。
就算所有持有護照的人都出過國,
那中國出過國的人數也只有10%。
5
那為什麼大家會覺得中國人很有錢呢?
我認同曹習華教授的分析,
他覺得有兩大主要原因。
一是:有錢人具有很強的發聲能力,媒體也喜歡為有錢人發聲。
「在微信朋友圈裡,
到處都是中國人擠滿各大景點的照片;
在國際航班上,
每一架客機裡都坐著很多中國人;
在世界各地,
每一個大賣場裡都擠滿了中國人;
在歐美高校課堂裡,
也坐滿了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所以世界各國都覺得,
中國人實在是太有錢了。」
二是:大部分生活在底層的人沒能力發聲,媒體也很少為他們發聲。
「十四億人口的中國人,
至少有十億從來沒有坐過飛機,
有5億人從來沒用過馬桶,
有6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到三千……
沉默的大多數背後才是真實的社會。
他們沒有時間發聲,
為了生存需要爭分奪秒。
他們沒有條件發聲,
不知道怎麼對外界講述苦難的自己。
有一道無形的牆把他們隔離在我們的視線之外,
讓我們看見了繁華但看不見他們。」
6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生活富足如何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下面有很多催人淚下的回答。
我就隨便選兩個故事吧:
前幾年,我在醫院實習。
有一天夜裡,
急診室衝進來兩位農民工,
一位用左手緊緊握住右手,鮮血直下。
一位拿著一個酒瓶,瓶裡泡著半截手指。
不用說,手指斷了。
我導師說:現在接還來得及,以後手指功能基本不受影響。
他問:要多少錢?
我導師說:三千左右吧。
他愣了一下,說:那如果截掉呢?
我導師說:三百。
他果斷地說:截吧,不要了。
我倒吸一口涼氣。
那一天,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弱國無外交,弱者無選擇。」
記得大一的時候,
同學X躲在被窩裡抽泣,
我們幾個舍友都很不解。
在我們的再三逼問下,
她終於說出了原因:
來上大學之前,
她處理例假的方式非常原始,
從來沒用過衛生巾,
上大學之後,
她發現我們處理例假的方式,
跟她自己完全不一樣,
但她羞於啟齒問我們。
就這樣長時間不當處理後,
她的身體終於出現了問題,
所以她非常害怕。
聽完她的講述後,
我們幾個舍友都驚呆了:
「萬萬沒想到中國竟然還有不用衛生巾的地方。」
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其實不光是貧窮,
富足也會限制我們的想像力。
7
再講一個故事吧。
一個有錢的女人問:「蛋怎麼賣?」
賣蛋的老人答:「一塊五一個。」
女人說:「10塊買10個,可以嗎?不然我就走。」
老頭趕緊說:「行,我今天還沒開張呢。」
女人買了蛋,一臉得意的離開。
她開著豪車和朋友到高檔餐廳,
然後和朋友點了若干東西,
但只吃了其中一點點。
她們買單,帳單是640元,
她給了700元,告訴老闆不用找了。
那天發生的事對於餐廳老闆來說,
不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但對於可憐的賣蛋老人來說,
卻是非常難過的一件事。
我們不也一直這樣嗎:常常對很需要幫助的社會底層的人非常吝嗇,而對不太需要幫助的中上階層的人卻非常慷慨。
優衣庫哄搶時間發生後,
媒體一邊倒地指責哄搶的人:
「不要臉,沒教養。」
「一群low逼。」
看到這樣用詞狠辣的評論,
我心裡有一點不是滋味。
我喜歡有一家媒體的評論:
「這背後延伸出的問題是,
中上階層對貧窮缺乏必要的認知,
中上階層正在失去對社會底層的共情能力。」
8
想起了100年前的北大。
那時候的北大,
允許那些負擔不起學費的學生成為旁聽生,
成績好的旁聽生還可以轉正。
北大旁聽生最多的時候,
跟正式生的比例是一比三。
1918年的時候,
有北大學生給校長蔡元培寫信:希望可以給校役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蔡元培把這封信登在校刊上,
表達自己對這個想法的讚賞。
沒過多久,北大就開辦了「校役夜班」,
由北大的學生們義務授課。
參加這個夜班的校役有230多人,
其中大部分人是文盲或半文盲。
我敬佩那時候的北大,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
都對社會底層充滿了感知能力,
他們想的是怎樣把下面的人拉上來,
而不是像現在有的老師和學生,
想的是怎麼把他們踢下去。
我敬佩那個對社會底層充滿感知力的北大,
我也敬佩所有對社會底層充滿感知力的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