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表象看社會,這才是真正的事實!

2020-11-29 騰訊網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本文轉載自:拾遺

1

最近幾個月,有三件事讓我很感慨。

第一件事:「北大樹洞」歧視事件。

先說一個名詞——國家專項招生計劃。

所謂國家專項招生計劃,

就是國家實施的面向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計劃,

旨在幫扶全國832個貧困縣。

今年國家專項計劃理工類招生,

北大本答應在河南貧困縣招錄8人。

但北大在接到8名學生檔案後,

卻將其中兩名退了回去,

理由是:530多分的考生分數太低,進北大可能跟不上教學進度。

北大的這個退檔行為,

在網上激起一片民憤:

「承諾了做不到,當初就別承諾啊!」

「憑什麼未入學就預判人家跟不上進度?」

迫於壓力,北大補招了這兩名學生。

哪知道補招這兩名學生後,

在讀的一些北大學生就憤怒了,

他們在「北大樹洞」發洩不滿:

「現在有一種吃屎的感覺。」

「我少考一門語數英都比他高20分。」

「他倆真的會來上學嗎?難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他和我們分數不在一個層級,我們要孤立他。」

言語充滿了鄙視和傲慢,

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出自北大精英之口。

2

第二件事,是王思聰和花千芳吵架。

作家花千芳在微博上說: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是一件廢物技能……」

實話實說,

花千芳這番「英語無用論」實在不咋地,

所以惹惱了王思聰,

王思聰在微博上罵了一句:

「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屌?」

沒想到這句話一下捅了馬蜂窩,

很多網民大罵王思聰:

「沒出過國怎麼了,我就沒出過。」

「你特麼才是真正的傻屌。」

「你不就仗著你老子有錢嗎?」

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理解大家為何要罵王思聰,

「現在沒出過國的人還多嗎?

就算歐洲美國不去,

東南亞總該去過吧,那麼便宜。」

3

點擊播放 GIF 1.2M

第三件事,是優衣庫哄搶事件。

一件聯名款T恤,

優衣庫只賣99元,

結果引起很多人的哄搶,

為了搶奪T恤,

一些人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於是,哄搶T恤的這些人,

遭到很多網民和媒體的斥責和嘲諷:

「為了撿便宜,連臉都不要了。」

「為了一件T恤,至於這樣嗎?」

「把中國人的臉都盡了。」

4

我為什麼要講這三件事呢?

因為我覺得很多人都有一個思維誤區——咱中國人有錢了。

罵「河南兩名考生不配上北大」的學生,

可能真的以為中國沒有貧困地區了,

所以覺得這樣幫扶貧困地區不公平。

罵「沒出過國的傻屌」的王思聰,

可能真的以為中國人普遍性有錢了,

所以才會說出「901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屌」這樣的話。

罵「不要臉,連T恤都要搶」的網民,

可能真的以為中國人普遍性富足了,

所以不明白大家為什麼要哄搶一件T恤。

中國人真的很有錢嗎?

很多人的第一感覺都是:好像是挺有錢的。

因為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感嘆:

「月薪低於8000元可怎麼活啊?」

「月薪低於1萬的工作我不考慮。」

所以感覺大家都很有錢似的。

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我們來看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統計公報》將全國居民等分為五組,各佔20%。

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月均497元。

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月均1154元。

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月均1875元。

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月均2879元。

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月均5411元。

什麼叫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資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

也就是說,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你所有拿到手的收入。

搞清楚這個概念後,

再對比上面這組數據,

我立馬嚇了一大跳:

如果我們一個月收入超過2879元,

就意味著超過了全國60%的人。

如果我們一個月收入超過5411元,

就意味著超過了全國80%的人。

中國人很有錢嗎?

不。

王思聰罵「沒出過國的傻屌」時,

可能萬萬想不到——中國居民護照持有量只有1.3億本,不到人口的10%。

就算所有持有護照的人都出過國,

那中國出過國的人數也只有10%。

5

那為什麼大家會覺得中國人很有錢呢?

我認同曹習華教授的分析,

他覺得有兩大主要原因。

一是:有錢人具有很強的發聲能力,媒體也喜歡為有錢人發聲。

「在微信朋友圈裡,

到處都是中國人擠滿各大景點的照片;

在國際航班上,

每一架客機裡都坐著很多中國人;

在世界各地,

每一個大賣場裡都擠滿了中國人;

在歐美高校課堂裡,

也坐滿了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所以世界各國都覺得,

中國人實在是太有錢了。」

二是:大部分生活在底層的人沒能力發聲,媒體也很少為他們發聲。

「十四億人口的中國人,

至少有十億從來沒有坐過飛機,

有5億人從來沒用過馬桶,

有6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到三千……

沉默的大多數背後才是真實的社會。

他們沒有時間發聲,

為了生存需要爭分奪秒。

他們沒有條件發聲,

不知道怎麼對外界講述苦難的自己。

有一道無形的牆把他們隔離在我們的視線之外,

讓我們看見了繁華但看不見他們。」

6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生活富足如何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下面有很多催人淚下的回答。

我就隨便選兩個故事吧:

前幾年,我在醫院實習。

有一天夜裡,

急診室衝進來兩位農民工,

一位用左手緊緊握住右手,鮮血直下。

一位拿著一個酒瓶,瓶裡泡著半截手指。

不用說,手指斷了。

我導師說:現在接還來得及,以後手指功能基本不受影響。

他問:要多少錢?

我導師說:三千左右吧。

他愣了一下,說:那如果截掉呢?

我導師說:三百。

他果斷地說:截吧,不要了。

我倒吸一口涼氣。

那一天,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弱國無外交,弱者無選擇。」

記得大一的時候,

同學X躲在被窩裡抽泣,

我們幾個舍友都很不解。

在我們的再三逼問下,

她終於說出了原因:

來上大學之前,

她處理例假的方式非常原始,

從來沒用過衛生巾,

上大學之後,

她發現我們處理例假的方式,

跟她自己完全不一樣,

但她羞於啟齒問我們。

就這樣長時間不當處理後,

她的身體終於出現了問題,

所以她非常害怕。

聽完她的講述後,

我們幾個舍友都驚呆了:

「萬萬沒想到中國竟然還有不用衛生巾的地方。」

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其實不光是貧窮,

富足也會限制我們的想像力。

7

再講一個故事吧。

一個有錢的女人問:「蛋怎麼賣?」

賣蛋的老人答:「一塊五一個。」

女人說:「10塊買10個,可以嗎?不然我就走。」

老頭趕緊說:「行,我今天還沒開張呢。」

女人買了蛋,一臉得意的離開。

她開著豪車和朋友到高檔餐廳,

然後和朋友點了若干東西,

但只吃了其中一點點。

她們買單,帳單是640元,

她給了700元,告訴老闆不用找了。

那天發生的事對於餐廳老闆來說,

不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但對於可憐的賣蛋老人來說,

卻是非常難過的一件事。

我們不也一直這樣嗎:常常對很需要幫助的社會底層的人非常吝嗇,而對不太需要幫助的中上階層的人卻非常慷慨。

優衣庫哄搶時間發生後,

媒體一邊倒地指責哄搶的人:

「不要臉,沒教養。」

「一群low逼。」

看到這樣用詞狠辣的評論,

我心裡有一點不是滋味。

我喜歡有一家媒體的評論:

「這背後延伸出的問題是,

中上階層對貧窮缺乏必要的認知,

中上階層正在失去對社會底層的共情能力。」

8

想起了100年前的北大。

那時候的北大,

允許那些負擔不起學費的學生成為旁聽生,

成績好的旁聽生還可以轉正。

北大旁聽生最多的時候,

跟正式生的比例是一比三。

1918年的時候,

有北大學生給校長蔡元培寫信:希望可以給校役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蔡元培把這封信登在校刊上,

表達自己對這個想法的讚賞。

沒過多久,北大就開辦了「校役夜班」,

由北大的學生們義務授課。

參加這個夜班的校役有230多人,

其中大部分人是文盲或半文盲。

我敬佩那時候的北大,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

都對社會底層充滿了感知能力,

他們想的是怎樣把下面的人拉上來,

而不是像現在有的老師和學生,

想的是怎麼把他們踢下去。

我敬佩那個對社會底層充滿感知力的北大,

我也敬佩所有對社會底層充滿感知力的人。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的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朋友就需要!謝謝!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揭示潛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實世界
    然而這種犯罪率卻從某一年開始迅速下降,並且是持續不斷的下降,這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許多學者,對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也是各有說辭。這樣一個事實所產生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許多年以後,就在那些未出生的孩子將要成為罪犯的時候,犯罪率開始急劇下滑。 真正導致美國犯罪率下降的並不是槍枝控制,也不是強勁的經濟增長率,更不是新的巡管政策。而是潛在的罪犯數量的急劇減少。 這位經濟學家就是《魔鬼經濟學》的作者史蒂芬·列維特。他從數據的角度,為我們揭開了這一現象背後,真正的原因。
  • 看南極海品牌形象大使嚴屹寬為您揭開事實真相
    refer_flag=1001030103_&is_hot=1真相是指事物的本來面目或真實情況,打開真相的鑰匙是事實。它是事實的360度展現。無論您身處社會的任何層面,從事任何的社會角色,都有權力去探究您想要了解的任何真相。
  • 《這才是心理學》:尊重科學與事實才是思考及判斷一切事物的基礎
    有了科學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作為思考依據,我們在對任何事物進行判斷時自然會相對理性及客觀,同時,我們能夠清晰地意識到大部分事實其實都能理出頭緒,找到問題真正的根源。最關鍵的,以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為基礎的思考方式一旦形成習慣,便會徹底改變我們的思維及認知。思維及認知決定著我們的行為模式,這也是心理學中基礎原理的一部分。
  • 往往只有人類學家才真正知道的7個關於人類的有趣事實
    當然,通常這一類知識並不是我們經常所會接觸到的,但了解過後,你會發現非常有趣。所以,一起來了解看看,往往只有人類學家才真正知道的7個關於人類的有趣事實。事實證明,長壽家族成員有較少有害基因,這類基因與老年痴呆症、易感性吸菸、超重、哮喘和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也就是說,進化正在試圖減少不良遺傳學的攜帶者數量。歐洲大學的科學家建議,自然選擇的作用現在已經增強。事實是,無論社會地位如何,人們通常都會選擇伴侶進行繁殖,從而為基因提供了更多的結合機會。
  • 誰才是真正反派,是小丑?還是創造他的腐敗社會?
    接著更多事件使他一步步迎向毀滅,親生父親有可能是ThomasWayne、母親的精神疾病、自己是被領養、小時候曾受虐待的事實等等,成為創造出Joker的養分。一場與ThomasWayne的對峙戲,單純想要得到真相,好聲好氣詢問,卻換得對方欺辱,直指Arthur是社會亂源。接著崇拜已久的MurrayFranklin,居然在節目上播放自己表演時失控的畫面,只為嘲笑。
  • 誰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寄生蟲」?
    比如電影中氣味就是非常重要的誘因,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承載著的卻是下層人對自我身份深深的自卑感,階層性也就像氣味一樣,時時刻刻存在。所以最後宋康昊的憤怒和所作所為也就可以理解了。除了這些比較明顯的主題,電影中還有很多意象值得解讀,比如兒子始終抱著的那塊石頭,應該是電影中最晦澀的意象之一,看完電影後我和影迷朋友討論,覺得這是電影中設計的最精妙的意象。
  • 《于謙動物園》:玩是表象,享受生命才是內涵
    而這本《于謙動物園》講的就是于謙和動物之間的那些故事。於老師對動物園的執念來自於童年,他在書中寫道:我小時候沒有寂寞的時候,場院邊上臥一牛,我看它反芻、倒嚼能看仨小時!那時候大人愛問孩子,你長大了想幹什麼呀?
  • 事實說話吧,媒體真實的報導才是社會需求
    不要讓媒體輿論歪曲了事情本該有的事實,不要當所有人是傻子!】 關於車位被佔,女子堵車發信息威脅一事醞釀發展到現在,可謂是紛紛揚揚,什麼說法都有,但是就我看來,兩者都有錯!並且真相應該不是這樣!因為在這件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是覃先生不留號碼佔用車位一事在前,首先這就是一種非常不道德的事,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對這種事情也是咬牙切齒,上了一天班回到家裡,自己的車位被別人佔了,找不到人還不留號碼,導致自己的車沒有地方放置,停外面被罰款或者被剮蹭的事情常有發生。從這個角度來說,覃先生有錯在先,無可否認!
  • 明白了宇宙事實真相的人一定會利益眾生利益社會
    真正非要對佛法探個究竟來的人多是有深厚善根的,他們也真從佛法裡找到了答案,探得了宇宙事實真相!諸如那些為了追求人生真理而放下財富、地位、和大好前程的高級知識分子們,這樣的人在當今社會有之!好多人會笑話他們傻或者說他們消極等等。大家總是用我們看東西有限的肉眼來評判一切。這些放下名聞利養而投身佛法的人們並不是在逃避什麼,他們也不傻,而是他們要的跟別人不一樣!他們要追求比名聞利養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情!
  • 什麼才是真正的「科學」?
    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就是在經過對事實真相進行歸納總結之後的理論。伽利略的觀點是將科學確立在事實上,對於17世紀的科學荒漠期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進步,這也是科學被首次「定義」。不過即使是伽利略也會被時代所局限,它對科學提出來的定義仍存在兩個問題。
  • 印度「浮空術」,如今內幕被揭開,看完感覺才恍然大悟!
    印度「浮空術」,如今內幕被揭開,看完感覺才恍然大悟!印度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當地也留存下了非常多有意義的特色建築,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境遊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就會選擇到印度這個國家,不同的環境。
  • 網絡社會的感性化趨勢
    關鍵詞:網絡社會;感性化趨勢;分析;表象;群體;研究;思維;傳統社會;數位技術;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在網絡社會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數位技術而表現出理性化趨勢的同時,還應當看到其中蘊含著另一種數位技術無法分析的感性化趨勢。
  • 這才是馬雲的真正背景
    這才是馬雲的真正背景  財爺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成功的人靠打拼就能獲得成功。在一個階層相對固化的社會,幾十億的生意或許靠運氣和打拼就可獲得,但要做幾百億上千億的生意,沒有一點攀龍附鳳的本事,是很難做到的。即使做到了,也可能會被吞併。
  • 韓國電影《寄生蟲》推薦,誰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寄生蟲」?
    作為近兩年來入選坎城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和《燃燒》之間的比較好像是很多看完兩部片子的影迷朋友都樂意去做的事。的確兩部片子有一定的可比較性,除了電影節的競賽經歷(尤其考慮到最後全然不同的獲獎情況),還都有對貧富階級差異的指涉、對電影符號學的探究等等。考慮到自己水平有限的事實,我僅對兩個片子各自結尾的(可以說是)超現實片段做一點討論。
  • 開悟覺知:揭開宇宙真相
    宇宙表象為物質世界,萬物之間相對存在(事物通過相互作用而存在)。沒有參照物的獨立存在體(如宇宙)如虛空一般,沒有形體。萬物之間相互參照,衍變顯現出實體結構。宇宙有「虛實」兩種態,它們疊加在一起互相襯託。 宇宙充滿了神秘,人類一直夢想著揭開宇宙之謎。科學探索離不開意識的參與,所以科學對宇宙的發現也屬於主觀行為。下面將通過深層探討揭開宇宙真相。
  • 張燁:表象之下的東西更真實
    對人性,人物關係,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的表達是他感興趣的。「我在幽閉的角落沐浴陽光,又在陽光下被寒冷刺穿;我在寒冷中凝視希望,又在希望中體會悲傷;我在悲傷中看到美麗,又從美麗中窺見不堪。我將這個世界的表象呈現給你,同時把實質也呈現給你」。
  • 唯物主義是哲學部分,雖能解釋宇宙構成,但不足以說明習慣性事實
    我們首先看一下唯物主義。自古以來,有很多的學者對唯物主義都有所成見。而我個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唯物主義必定為真。也就是說,我們佔據了宇宙的小小的一角,構成著小小一角的「質料」與構成宇宙其他部分的「質料」是一樣的,這一點必定為真。在科學史上,這一真理意味著:宇宙顯然由亞原子粒子構成,而亞原子粒子本身則由能量束或能量量子構成。但是,使唯物主義為真的意義可能最後會變得相當無足輕重。
  • 社會怪象的事實是什麼?
    不管是蔣凡,還是羅志祥,也許我不應該把他們混為一談,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們都忘記了「事實」。用情太專,玩得太high,以至於忘乎所以。不管是蔣凡出於真愛,還是羅志祥出於遊耍,這個社會的事實就是法律只認可婚姻,不接受小三。道德只認可專情,不接受三心二意。
  • 什麼才是真正的人脈(看完秒懂)
    來源中華禪語人脈,就是人際關係,體現的是你的人緣,是你在這個社會的人際網絡。人脈不是你認識的人有多少個,而是有多少人認識你,關鍵在於認識你的人之中有多少人認可你,你的存在對於他人有意義,他人的存在對你有意義,彼此有等價交換的利用價值,有合作共贏的機會,這才是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