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花生酸功能、合成及調控

2020-10-18 李老師談生化

類二十烷酸也稱類花生酸(eicosanoid),包括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凝血惡烷酸(thromboxane,TX)、白三烯(leukotriene,LT)和脂氧素(lipoxins ,LX)。它們均由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衍生而來,含二十個碳且有羧基,故名。

天然的前列腺素共19種,由一個五元環和兩條側鏈構成。根據五元環的結構可分為A-I等9類,根據雙鍵數可分為1、2、3三類。其中含有2個雙鍵的2系最為常見。

代表性類花生酸的結構。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

前列腺素的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影響平滑肌的收縮,強烈作用於腸道、血管、支氣管、子宮等;二是改變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一般是促進,但在脂肪組織是抑制,所以有抗脂解作用。

除紅細胞外,所有哺乳動物細胞都能合成類花生酸。具體合成途徑分為環狀途徑和線性途徑兩類。前列腺素和血栓烷合成屬於環狀途徑。

腎上腺素、凝血酶和緩激肽(bradykinin)等可以通過GPCR升高鈣濃度,活化PKC,從而激活磷脂酶A2(PLA 2)。後者水解細胞膜上的磷脂,放出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合成。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

脂肪酸環加氧酶(cyclooxygenase,COX)在9位和11位引入過氧化物,再環化,生成PGG2,隨後將其還原為PGH2。PGH2是多種類花生酸的前體,在不同細胞中可由特異性的前列腺素合成酶催化,形成PGI2、PGD2、PGE2和TXA2等。

凝血惡烷酸(TX)由血小板合成,有一個含氧的六元雜環,環中還有一個氧。它強烈促進血管收縮和血小板凝集,所以也叫做血栓烷或血栓素。這個作用與PGI2相拮抗。PG和TX均含有環狀結構,統稱類前列腺素。

白三烯(LT)主要由白細胞製造,是線性分子,有三個共軛雙鍵,故名。雖然叫白三烯,但其實可以有多個雙鍵,只是其餘雙鍵不構成共軛。具體結構又可分為ABCDE等類。

白三烯可由幾種不同的細胞合成,包括白細胞、肥大細胞、肺、脾、腦和心臟。其功能主要與化學趨化性、炎症和變態反應有關,是一種促炎性類花生酸。LTB4是最有效的炎症介導脂類之一。

白三烯的合成不需要成環,所以叫線性途徑。催化線性途徑的是花生四烯酸脂加氧酶(LOX),共有三種:5-LOX,12-LOX和15-LOX。產生白三烯的是5-LOX。12-LOX和15-LOX用於合成脂氧素。

白三烯的合成。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

脂氧素(LX)也是線性分子,含有三個羥基和四個共軛雙鍵。它與白三烯外形相似,功能相反,是有效的抗炎性類花生酸,並可抵消促炎性類花生酸的作用(主要是LTB 4、PGE 2和TXA 2)。脂氧素通過結合G蛋白偶聯受體ALXR / FPRL1蛋白起作用,抑制趨化因子和炎性細胞因子產生,抑制多形核粒細胞(PMN)聚集,促進非炎性吞噬作用,從而促使炎症反應快速進入消退階段。這種作用被稱為炎症過程的「剎車信號」。

脂氧素的合成途徑有三條,都是跨細胞的途徑。「經典」途徑首先由白細胞中的5-LOX催化生成LTA4,然後再由血小板中的12-LOX催化生成脂氧素。第二條主要的合成途徑是先在上皮細胞中由15-LOX催化,然後再由白細胞5-LOX催化。

脂氧素合成的經典途徑。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

第三條途徑與阿司匹林有關。在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中,低劑量阿司匹林誘導的COX-2乙醯化會使其功能發生改變,可以將花生四烯酸轉化為15-R-羥基二十碳四烯酸(15-R-HETE)。然後再通過5-脂氧合酶(5-LOX)的作用,在單核細胞和白細胞中代謝為差向脂氧素(epi-LX),也稱為阿司匹林觸發脂氧素(ATL)。與LX相比,epi-LX更穩定,活性更強。

與花生四烯酸形成脂氧素類似,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也可以通過阿司匹林的作用產生活性代謝物。其中消退素(resolvin,Rv)、保護素(protectin,PD)和maresin(MaR)都是重要的抗炎脂類。

幾種重要的消退素和保護素。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

這些免疫調節性EPA和DHA衍生物被稱為專一性促消退介質(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它們不會抑制炎症的發作,但會促進炎症反應的消退。它們通過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其中大多數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

含有兩個雙鍵的2系列前列腺素和血栓烷(主要是PGE 2和TXA 2)主要作用是促炎的,而4系列的白三烯(主要是LTB 4)也是促炎的。所以減少這些化合物的產生有利於減輕炎症和相關的血管病變。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均通過抑制COX起作用。

阿司匹林

COX有3種同工酶。COX-1是組成型表達,是體內的主要形式。它被普遍表達並參與體內穩態功能,例如腎臟和血管功能的調節。相比之下,COX-2的基礎表達較低,並被炎症刺激上調。但COX-2在心血管組織中也有組成型表達,並具有正常生理調節功能。COX-3發現較晚,在大腦皮層中含量最高。已經在大鼠膠質母細胞瘤中檢測到其表達(J Neurooncol. 2016 Jan;126(2):271-8.)。

布洛芬等非選擇性抑制劑對各種同工酶都有作用,為減少副作用又開發了羅非考昔和塞來昔布等選擇性的COX-2抑制劑,可減少COX-1抑制對胃腸道的影響。

阿司匹林也是非選擇性抑制劑,可以通過乙醯化作用抑制COX,從而阻斷PG和TX合成。但它是很特殊的一種非甾體抗炎藥,因為它在低劑量時可以誘導脂氧素和消退素等物質。阿司匹林在高劑量時,或與選擇性的COX-2抑制劑同時服用就會失去這種作用。

前列腺素合成的調控也比較獨特。COX會發生自溶,所以存在時間短,不依賴反饋調節,而是由酶量調節。其活性被酚類促進,被某些藥物及花生四烯酸、乙炔類似物抑制。

相關焦點

  • 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梁斌課題組在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 浙中醫藥學院開國銀團隊揭示bZIP轉錄因子調控丹參中酚酸與丹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
    由於近年來野生丹參資源匱乏,人工種植丹參品質退化嚴重,如何提高丹參中活性成分酚酸類與丹參酮的含量成為中藥資源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而深入解析丹參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調控機制是開展丹參活性成分代謝工程的基礎。研究表明遺傳操縱轉錄因子能夠顯著促進植物中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
  • BBA-Mol Cell Biol L: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梁斌課題組在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OA)、花生四烯酸(AA)、DHA和EPA等是重要的脂類分子,參與生物膜構成、信號傳遞、能量儲存等。不飽和脂肪酸的合成由多個代謝酶。如去飽和酶(desaturases)、延長酶(elongase)等參與。
  • 精準調控Brønsted酸位促進CO2加氫定向合成輕質芳烴
    除了分子篩拓撲結構,分子篩酸性位的強度、密度和本質(Brønsted酸和Lewis酸)對芳烴合成也有顯著影響。分子篩骨架鋁產生的B酸位被普遍認為是芳構化反應的主要活性位,但B酸位在芳烴合成中扮演的角色非常複雜,其作用機理也隨著反應物和催化體系的變化而不同。目前,有關B酸位在CO2加氫合成芳烴中的研究很少,利用CO2加氫精準合成高附加值的輕質(C6–8)芳烴極具挑戰。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葉邦策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的調控新機制,研究工作發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
  • 膜結合多聚核糖體在sRNA生物合成和功能發揮中的調控作用被揭示
    植物sRNA主要分為siRNA和miRNA兩大類,其中siRNA中包含了一類相位siRNA,即phasiRNA,這類siRNA與植物生長、發育、抗病及育性等密切相關。目前已知植物miRNA和siRNA可通過轉錄和轉錄後基因沉默發揮其調控作用,但是關於它們亞細胞定位的研究甚少,限制了人們對於sRNA作用機制與功能的理解。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是另一種主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響應非生物和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同時能夠抑制種子萌發以及側枝的生長。
  • 世界上公認的植物激素:赤黴素類、細胞分裂素類、脫落酸和乙烯
    植物生長物質(plant growth substances)是指具有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質,包括植物體內產生的和人工合成的。在植物體內合成,並能從合成部位轉移到其它部位,對生長發育產生顯著作用的微量有機物質,稱為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或phytohormones)。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為進一步解析玉米如何通過調控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進而調控植物抗蟲的分子機理,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建強團隊利用反向遺傳學手段與比較轉錄組分析,鑑定了兩條負調控關鍵丁布化合物DIMBOA和DIMBOA-Glc合成的信號途徑,即ZmMPK6和乙烯介導的信號途徑。
  • 飲食誤區:花生竟是六類人「催命符」!
    據研究,花生引起的飽腹感是其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5倍,吃花生後就可以相對減少對其他食品的需要,降低身體總熱量的汲取,從而達到減肥效果。 而且花生中所含脂肪的絕大部分都是不飽和脂肪酸,如花生中的四烯酸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和血清膽固醇的功能,可以減少冠心病的發病危險。而人體不能自己合成不飽和脂肪酸,必須要通過飲食攝入。
  • 科技創新進展:揭示脫落酸與茉莉酸協同調控水稻種子萌發的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APK10-bZIP72-AOC通路介導激素脫落酸(ABA)和茉莉酸(JA)協同抑制水稻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  水稻種子的萌發與稻米品質和穗發芽抗性直接相關。我國南方高溫多雨容易造成穗提早發芽現象, 最終導致產量和品質的下降。深入解析種子萌發的遺傳特性和分子機制,對於提高水稻的穗發芽抗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每日摘要:猴面花PCR2基因調控類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Plant Cell)
    目前,我們對於花中調控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機制了解不多。本文中,作者從兩個猴面花物種(一個是由熊蜂授粉的Mimulus lewisii,另一個是由蜂鳥授粉的Mimulus verbenaceus)中鑑定到了一個作用於類胡蘿蔔素色素減少的位點RCP2。作者發現RCP2的功能缺失突變體會導致整個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通路的劇烈下調。
  • 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研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副研究員房林和碩士生徐新等科研人員,在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研究發現泛素修飾調控植物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
    類黃酮是植物界廣泛存在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包括使植物器官和組織著色、吸引昆蟲傳粉、抵禦紫外線傷害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近年來,類黃酮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備受關注。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研究較為深入,但轉錄後、翻譯及翻譯後的修飾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在真核細胞中,目標蛋白的周轉主要由泛素/26S蛋白酶體系統途徑完成,這也是植物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主要調控機制。
  •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新聞...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III型核糖核酸酶DCL1、鋅指蛋白SE以及雙鏈RNA結合蛋白HYL1是miRNA合成複合體的核心組分。已知植物激素脫落酸和滲透脅迫應答途徑能夠影響miRNA的積累,但詳細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朱健康研究組發現植物激素脫落酸和滲透脅迫應答途徑的核心組分SnRK2蛋白激酶能調控miRNA合成途徑中的核心組分,並調控miRNA的合成。
  • 膽固醇合成代謝的調控
    人體每天從膳食中攝入膽固醇,自身也在不斷合成。這些膽固醇主要用於膽汁酸的合成,其次為類固醇激素合成。正常情況下,人體會控制自身合成速率,使其與攝入和消耗達成三方平衡,保證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穩定在150-200 mg / dL範圍內。HMGR(HMG輔酶A還原酶)是膽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所以它的活性和數量調控是膽固醇合成調控的主要手段。
  • 科學家發現核糖體兼具調控功能
    抗病毒除了靶標RNA病毒,也可以靶標其宿主細胞,不過這類策略有可能給宿主帶來損害。不過十一月十九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一項驚人發現,為人們帶來了抵抗狂犬病等致命病毒感染的新希望。 細胞需要通過蛋白來執行功能,一般人們認為核糖體只是細胞合成蛋白的分子機器,而翻譯的調控是通過起始因子和RNA結構進行的。
  • JBC:揭示脫落酸替代小分子的功能及選擇性機理
    近期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學院兼職教授顏寧領導的研究組發表兩篇研究論文,系統闡述了ABA分子功能類似物Pyrabactin選擇性作用於脫落酸受體的分子機制,為設計發展可施用於農業的ABA替代小分子提供了分子基礎。這兩篇論文的電子版分別於6月16日和7月15日在線發表。
  • 綜述 | 植物次生細胞壁生物合成的轉錄調控網絡
    前人研究表明, 以NAC (NAM、ATAF1/2、CUC2)和MYB為核心成員的轉錄因子對植物次生壁的形成起到了關鍵的轉錄調控作用。並且, 這兩類轉錄因子對次生壁的調控不僅存在於雙子葉植物, 如陸地棉(Gossypium hirsutum)中, 也存在於單子葉植物, 如水稻(Oryza sativa)和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中; 不僅存在於草本植物, 如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 也存在於木本植物, 如毛果楊(Populus
  • 蜂膠中的神奇物質「咖啡酸苯乙酯」有哪些藥理活性?
    目前已從蜂膠中發現了200多種化合物,如類黃酮、芳香酸、萜類、醛類、醇類、脂肪酸和酯類、胺基酸、類固醇和糖等,咖啡酸苯乙酯(咖啡酸苯乙酯)是蜂膠中的一種主要活性成分。受蜂膠產地的影響,咖啡酸苯乙酯的含量存在較大差異,如北溫帶蜂膠樣品中大部分含有咖啡酸苯乙酯,而南美、巴西以及其他南部和熱帶地區的蜂膠則基本不含該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