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皇族女性
熟悉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結婚可真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出嫁後完全改姓夫家的姓,即便以後夫家和母家決裂,按傳統女兒也得跟夫家立場一致,因為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人了。日本皇室規範嚴格,雖然日本經歷民主化改造,皇族和平民可以結婚,可一旦皇女嫁給凡人,也得改隨夫姓,那就意味著皇女自降身份,從此以後不再是皇族的人了。最近日本新聞爆出:為了保證日本皇族的活動,日本政府正在商討給已婚皇族女性授予皇女稱號,並取得皇族特別津貼。言外之意就是繼續承認其為皇族,讓其二進宮。此言一出,聯繫當今日本皇族男丁不旺的現狀,旋即引發網友猜測,日本是否會出現女皇呢?
日本天皇的直系
一、當今日本皇族的現狀
2019年5月德仁繼位時,流淌著日本皇族血脈的還有18人,這18人中,包括德仁、他爹明仁在內只有5名男性。換言之,德仁之後能繼續當天皇的還有3個,這3個人分別是德仁的親弟弟文仁(55歲)、文仁的兒子悠仁(14歲),明仁的弟弟正仁(85歲)。當今的德仁天皇沒兒子,有個女兒愛子。按照明治維新以來的傳統和《皇室典範》,日皇只有男性能當,所以2020年11月8日,德仁已經說了將來讓弟弟文仁接班。可好巧不巧,11月24日,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日本擬定推出「皇女」制度。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什麼。
雅子皇后、德仁天皇、女兒愛子公主
所謂皇女制度,這涉及到了日本的習俗,這個習俗女拳從來不說。那就是在日本結婚,女子嫁入夫家,或者男子入贅女子家,不管是哪一種,總得有一個離家方,只要是離家方,就得改姓對方的姓,以示進入,並保證和舊家脫離關係。比如日本皇族沒有姓,因為日本歷史上有所謂姓氏制,姓是由上賜下,日皇作為日本最高的人,沒人能給他賜姓,所以日本皇族沒有姓。明仁有一個女兒,出嫁前叫清子,沒姓,她嫁給了一個公務員,這個公務員姓黑田,完全平民出身,出嫁後公主就得放棄皇族身份,淪為平民,然後就有了姓,所以現在明仁唯一的女兒就叫黑田清子。若按原制度,清子已和日本皇室沒關係了。退一萬步講,即便是日本現皇室死絕了,也輪不到她繼位。這就是傳統規矩下的日本皇族繼承制。
過去的清子公主,今日的平民黑田清子
二、擬定皇女制度究竟是什麼?
根據新聞報導,皇女制度重點就兩個內容:1、針對嫁出去的皇族女性,原先是嫁出去就成了平民,而此制度出臺後,給她們稱號,默認了她們的皇族身份。這是名頭上的保障。2、給予她們特別津貼,這個是重點,這是經濟保障。
戰前,日皇是日本最大的地主和資本家,其財產數額龐大到令人震驚。但戰後日本進行了民主化改革,日本政府公布了《皇室經濟法》,將日本皇室財政嚴格控制在政府羽翼下。今天日本皇族財政分內廷費(專屬於天皇家的費用)、宮廷費(皇族舉行國宴招待別人的費用、皇族外訪、修繕宮殿)和皇族費(其他王的費用)。宮廷費每年不同,無法衡量,而給天皇的生活費大約維持在3億日元(約1800萬人民幣)上下,因為日本物價高,皇宮又要排場,所以3億日元左右的生活費根本就是勉強維持。
德仁天皇夫婦
因為天皇沒錢,所以很大程度上也促使天皇嫁女兒後,將其掃地出門,不再負擔其零花開銷。現在日本政府擬定皇女,給出嫁的皇女以公務員身份,給她們補貼,這就表明皇族要重新吸收她們。
三、歷史上的女統治者
皇女制度的出臺,緊跟在德仁確立弟弟文仁為繼承人之後,這不禁讓好事者浮想聯翩。因為從歷史上看,日本的確有漫長的女皇繼位史。
最著名的女統治者就是卑彌呼(真實時間不知,大概在2-3世紀)。所謂「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卑彌呼在日本歷史上是個很重要的人,她溝通大陸,確立了倭國在日本列島的統治,保障倭國在部落林立的倭島脫穎而出。而且卑彌呼憑藉朝貢得到了曹魏的全力扶植,當時曹魏派出了建中校尉梯俊,實際梯俊就是個軍事顧問,他在倭國見證了卑彌呼晚年的政局,並擁立卑彌呼的女兒壹與。
遊戲中的卑彌呼形象
592年出現了推古女皇,日本吹噓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天皇。她在位期間,發生了聖德改革,但推古是被權臣蘇我家扶上去的,所以就是個傀儡。而後是皇極天皇642年繼位,她在位時依舊是蘇我氏的傀儡,直到發生了大化改新,中大兄剿滅了權臣蘇我家。645年,皇極天皇讓位給輕皇子(孝德天皇),可孝德被中大兄氣死,皇極655年再次上臺,稱「齊明天皇」。這次齊明依舊是個傀儡,只不過操縱她的人,是她的兒子中大兄。
中大兄(左二)
686年,天武天皇(男性)去世,天武的皇后鸕野贊良皇女(本就是皇族成員,和天武天皇近親結婚而已)攝政。690年,原定的繼承人草壁皇子死了。其實皇后鸕野贊良是個野心很大的女人,為何天武死後4年都沒有天皇繼位,就是她在搞事情,她頑固地想讓自己的兒子草壁繼位,所以4年都在進行政治鬥爭,但結果草壁還是死了。而此時大陸發生巨變,同樣在690年,武則天稱帝,這給以唐為師的日本莫大的鼓舞。這一年,鸕野贊良憑藉自己皇族和先皇后雙重身份登基,稱「持統天皇」。
持統之後就是持統的妹妹兼兒媳(草壁的妻子)元明女王,她707年繼位,在位時期日本文化大盛,日本第一批官修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即在此時成書。715年元明天皇死,死前傳位給自己和草壁的女兒,稱「元正天皇」。元正在位時期遷都平城(奈良),開創了奈良時代,這是日本唐風文化的頂峰。
奈良時代建築
749年,孝謙天皇繼位。因為她私生活混亂,喜好男寵,結果引發大規模內亂,所以名聲較臭,758年退位。但764年復闢,改叫「稱德天皇」。這是日本近世以前最後一個女皇。
孝謙天皇
到了江戶時代,德川家利用嫁女兒和天皇家血脈融合,但可惜嫁過去的德川和子生了個女兒,1629年德川家壓迫公家,後水尾天皇負氣辭職,德川家就把有德川家血脈的5歲小女孩推了上去,稱「明正天皇」。 明正天皇1643年退位,此時因為武家崛起,所以公家毫無地位,她也就沒什麼特殊貢獻。江戶時代還有最後一位日本女天皇后櫻町天皇,她也沒什麼事跡。
後櫻町天皇
我們大致將日本歷史上的女性統治者梳理了一遍。為何日本能出現眾多女統治者,一方面這與每一個女天皇所處的具體政治權力環境有關,另一方面這也和日本曾長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密不可分。最著名的《源氏物語》,都平安後期了,日本小孩仍然是居母家制,源氏的親兒子從小就養在源氏他老丈人家。所以日本出現女皇也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文史君說
我們通過日本歷史上女皇的梳理發現,有實權、有作為的女皇集中於平安朝之前,而隨著武人的登場,女性坐實了從屬地位。當今日本皇族剩下的5個男性中,拋去明仁、85歲的正仁以及14歲的悠仁,日本皇室能出席禮儀場合的男性就剩下德仁天皇和弟弟文仁2個人了,這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所以今天日本政府宣稱為了緩解皇族壓力,推出「皇女」制度,減輕現皇室的負擔也是必要的。可關鍵就在這個推出時間是在確立皇弟文仁的繼承人身份之後。你別看今天天皇沒什麼權力,但在日本國民心目中,天皇是神聖元首,號召力還是挺大的。而且歷史上還真發生過確立弟弟當繼承人後又反悔的事,這是日本版靖難之役「壬申之亂」的導火索。不過日本皇室確實面臨著血脈繼承的危機,日本皇族第三代男性只有14歲的悠仁,萬一他成年後再生出女孩,那日本皇室真就絕後了。所以推出女性繼承人的確是勢在必行的一種選擇。
參考文獻
李卓:《日本歷史上的女皇》,《歷史教學》1989年第11期。
龔娜:《日本皇位繼承制度的傳統與突破》,《東北亞學刊》2019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