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我是誰》大家都看過了嗎,雖然小說的敘事結構和方式比較獨特,但相信大家都看懂了故事主題。總的來說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而這個復仇的故事又包含在科幻的外殼下。其實它的科幻內容也不新鮮,就是關於人腦與電腦的連接和互動。
前段時間馬斯克又爆出了他旗下公司新的黑科技:可植入大腦皮層的硬體平臺原型——即一款硬幣大小的植入設備,名為Link V0.9。
如果將這個「硬幣」設備植入到人類顱頂的大腦皮層部分,便可完成腦機接口的植入。機器將獲得大腦內部的電極信號,傳輸到手機、電腦等設備上,實時完成腦-機之間的數據傳輸。
早在1924年,德國心理科醫生漢斯貝格爾在一次實驗當中首次探測到腦電波,發現人的意識可以轉化成電子信號被讀取,並可通過機器對腦電波進行解析。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就有這個大膽的想法:像管理計算機一樣管理人的大腦。
要達到這一目的,人腦與計算機的連接至關重要,這就形成了一個重要概念:腦機接口(BCI)。腦機接口的意義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建立起直接通路,通過腦電波的反饋,讓計算機獲得信息,採集人們大腦中生物的特徵值,並把信息翻譯成機器語言,從而反饋到肌體,完成腦和外部設備間的信息交換。
目前,業界主要將腦機接口技術分為三類:入侵式、部分入侵式、非入侵式。
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是入侵式路線的明星公司,在發布會上,公司展示了一隻實驗豬得錄像。這隻叫格特魯德的豬腦中植入了Link V0.9,實驗團隊可以初步讀取腦部活動的狀態,大致預測豬行為軌跡。
人機互動在科幻作品中是經常出現的元素,好萊塢2018年一部非常驚豔的小成本科幻片《升級》,其主要創意也是這種植入式的腦機接口,隨著晶片的植入,男主的思維和運動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瞬間從一個屌絲逆襲為超級戰士。
而另一部劃時代的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也是採用了侵入式的設置,在腦幹位置有一個類似USB插口似的「接口」。
電腦通過這個插口接入人腦,讓人的意識進入到「MATRIX」當中。
小成本科幻佳作《記憶提取》,採用內外結合的方法,既要將晶片注射進人腦,還有專門的機器讀取大腦信息。
另一部更早的科幻邪典《全面回憶》,其設置是第三種非侵入式裝置,這種裝置只需貼近頭部,便能讀取和錄入大腦的記憶。
在基努裡維斯早年的科幻作品《捍衛機密》,也使用了類似的設備更改大腦記憶。
在我的短篇小說《我是誰》和《審判》當中,都設置了人機互動裝置,也是採用的第三種非侵入式的設定。
再往前追溯,1982年《電子世界爭霸戰》橫空出世。當時電子遊戲剛剛剛起步,電影便非常有遠見的提出了人類進入計算機系統的設定。
雖然影片的特效令人捉急,但天馬行空的想像還是令人眼前一亮,2010年,好萊塢又拍攝了續集《創:戰紀》。雖然特效水平突飛猛進,但觀眾經過了這麼多年相似科幻大片的狂轟濫炸,麻木的神經似乎對該片提不起興趣。
人機互動在科幻作品中主要有兩大分支,一個側重點在於人體與機器的結合,這就是所謂的「賽博格(Cyborg)」,另一個則偏重於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的糾葛。
「賽博格」的經典人物眾多,比如《星球大戰》中的格裡弗斯將軍,他有生物的大腦和內臟但軀體是機械的。
日漫《攻殼機動隊》,「賽博格」的世界,最經典的當屬草薙素子,一個強悍性感的女警。
20多年後好萊塢終於對這部經典動漫下手,請來了額「黑寡婦「斯嘉麗·詹森 演繹草薙素子,可惜電影徒有其表,失去了漫畫的精神內核。
其實好萊塢也有自己的「賽博格」經典,就是《機械戰警》,一個有著人類頭腦和機械身體的機械警察。
80後們也許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部美國動畫片,片中一個偵探身上有眾多的機械道具,非常神奇,這就是《神探加吉特》。
好萊塢也不會放過這個IP,真人電影必須跟上。
當然在現實世界,要完全實現人體與機械的完美結合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馬斯克公司的晶片植入技術邁出了重要一步,相信很快可受人腦控制的機械肢體就會幫助殘疾人實現正常生活。
「賽博格」的核心內涵就是人與機器、人與電腦的融合,馬斯克就認為,阻止人類不被AI淘汰的唯一方法就是實現人機融合。
「賽博格」是科幻熱門,而虛擬世界則是另一個大熱的題材,剛才提到的《黑客帝國》就是同類型電影的翹楚。選擇活在舒適的虛擬網絡中,還是忍受現實世界的殘酷,這是個問題。
《黑客帝國》涉及到了一個哲學問題:「缸中之腦」。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希拉蕊·普特南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中,闡述了這樣一個假想:把一個人的腦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他能夠分辨出真實與虛幻嗎?
1999年是神奇的一年,這年除了《黑客帝國》,還有兩部相近題材的科幻電影上映,但在《黑客帝國》的巨大光環下顯得暗淡,這就是《異次元駭客》和《感官遊戲》。
《異次元駭客》的故事與《黑客帝國》有諸多相似之處。虛擬世界的創造者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也是虛擬的,何其的諷刺又令人深思。
而另一部《感官遊戲》則盡邪典電影之能事,構建了一個荒誕的虛擬/現實世界。遊戲玩家逐漸在其中迷失,分不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遊戲。
片中那詭異的遊戲機,即人機連接設備,肯定會讓你想起近年來另一部虛擬世界大作。
沒錯,就是《盜夢空間》,類似的用軟管將機器連接到人體,便可實現人機互動,簡單粗暴。
澳洲小成本科幻《虛擬實驚》,人機接口更為大膽——就是一種融合了生化藥劑和納米技術的眼藥水。
近年科幻巨製《頭號玩家》,重點描繪的則是實打實的遊戲世界,裡面的裝備更加具有說服力。
《頭號玩家》主打懷舊,並沒有太多了哲學思辨,但如《黑客帝國》、《異次元駭客》、《盜夢空間》等電影卻提醒了我們,什麼是真實?若如「缸中之腦」那樣,區分真實和虛擬還有意義嗎?
很多朋友可能覺得科幻中的虛擬世界離我們還很遠,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否是真實的呢?估計朋友們會對這個問題嗤之以鼻,難道這個世界還有假?
然而包括馬斯克在內的一些理工大咖和科學家,都懷疑當前世界的真實性。證據也不少,例如為何光速是宇宙中所有速度的上限?為何空間不可無限分隔,而以普朗克尺度為下限?為什麼還是無法知曉宇宙大爆炸奇點的任何信息?宇宙大爆炸之前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前沿物理近年來陷入停滯?目前這些問題還沒有統一又滿意的答案,但如果當前宇宙只是高級生命的一個虛擬程序,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即使是高級生命開發的虛擬程序,它的處理能力也有限,無法運算過快的速度,也無法實現無限的解析度,宇宙只能以離散的狀態存在。而正因為它是虛擬的,它是被創造的,大爆炸之前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也正因為人類在虛擬宇宙中,所以根本無法發現終極奧義。
莊周曉夢迷蝴蝶,何為真實何為虛幻呢,其實,這只是在於你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