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人類與人類的未來

2020-12-04 於無眠處終有夢

短篇《我是誰》大家都看過了嗎,雖然小說的敘事結構和方式比較獨特,但相信大家都看懂了故事主題。總的來說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而這個復仇的故事又包含在科幻的外殼下。其實它的科幻內容也不新鮮,就是關於人腦與電腦的連接和互動。

前段時間馬斯克又爆出了他旗下公司新的黑科技:可植入大腦皮層的硬體平臺原型——即一款硬幣大小的植入設備,名為Link V0.9。

如果將這個「硬幣」設備植入到人類顱頂的大腦皮層部分,便可完成腦機接口的植入。機器將獲得大腦內部的電極信號,傳輸到手機、電腦等設備上,實時完成腦-機之間的數據傳輸。

早在1924年,德國心理科醫生漢斯貝格爾在一次實驗當中首次探測到腦電波,發現人的意識可以轉化成電子信號被讀取,並可通過機器對腦電波進行解析。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就有這個大膽的想法:像管理計算機一樣管理人的大腦。

要達到這一目的,人腦與計算機的連接至關重要,這就形成了一個重要概念:腦機接口(BCI)。腦機接口的意義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建立起直接通路,通過腦電波的反饋,讓計算機獲得信息,採集人們大腦中生物的特徵值,並把信息翻譯成機器語言,從而反饋到肌體,完成腦和外部設備間的信息交換。

目前,業界主要將腦機接口技術分為三類:入侵式、部分入侵式、非入侵式。

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是入侵式路線的明星公司,在發布會上,公司展示了一隻實驗豬得錄像。這隻叫格特魯德的豬腦中植入了Link V0.9,實驗團隊可以初步讀取腦部活動的狀態,大致預測豬行為軌跡。

人機互動在科幻作品中是經常出現的元素,好萊塢2018年一部非常驚豔的小成本科幻片《升級》,其主要創意也是這種植入式的腦機接口,隨著晶片的植入,男主的思維和運動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瞬間從一個屌絲逆襲為超級戰士。

而另一部劃時代的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也是採用了侵入式的設置,在腦幹位置有一個類似USB插口似的「接口」。

電腦通過這個插口接入人腦,讓人的意識進入到「MATRIX」當中。

小成本科幻佳作《記憶提取》,採用內外結合的方法,既要將晶片注射進人腦,還有專門的機器讀取大腦信息。

另一部更早的科幻邪典《全面回憶》,其設置是第三種非侵入式裝置,這種裝置只需貼近頭部,便能讀取和錄入大腦的記憶。

在基努裡維斯早年的科幻作品《捍衛機密》,也使用了類似的設備更改大腦記憶。

在我的短篇小說《我是誰》和《審判》當中,都設置了人機互動裝置,也是採用的第三種非侵入式的設定。

再往前追溯,1982年《電子世界爭霸戰》橫空出世。當時電子遊戲剛剛剛起步,電影便非常有遠見的提出了人類進入計算機系統的設定。

雖然影片的特效令人捉急,但天馬行空的想像還是令人眼前一亮,2010年,好萊塢又拍攝了續集《創:戰紀》。雖然特效水平突飛猛進,但觀眾經過了這麼多年相似科幻大片的狂轟濫炸,麻木的神經似乎對該片提不起興趣。

人機互動在科幻作品中主要有兩大分支,一個側重點在於人體與機器的結合,這就是所謂的「賽博格(Cyborg)」,另一個則偏重於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的糾葛。

「賽博格」的經典人物眾多,比如《星球大戰》中的格裡弗斯將軍,他有生物的大腦和內臟但軀體是機械的。

日漫《攻殼機動隊》,「賽博格」的世界,最經典的當屬草薙素子,一個強悍性感的女警。

20多年後好萊塢終於對這部經典動漫下手,請來了額「黑寡婦「斯嘉麗·詹森 演繹草薙素子,可惜電影徒有其表,失去了漫畫的精神內核。

其實好萊塢也有自己的「賽博格」經典,就是《機械戰警》,一個有著人類頭腦和機械身體的機械警察。

80後們也許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部美國動畫片,片中一個偵探身上有眾多的機械道具,非常神奇,這就是《神探加吉特》。

好萊塢也不會放過這個IP,真人電影必須跟上。

當然在現實世界,要完全實現人體與機械的完美結合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馬斯克公司的晶片植入技術邁出了重要一步,相信很快可受人腦控制的機械肢體就會幫助殘疾人實現正常生活。

「賽博格」的核心內涵就是人與機器、人與電腦的融合,馬斯克就認為,阻止人類不被AI淘汰的唯一方法就是實現人機融合。

「賽博格」是科幻熱門,而虛擬世界則是另一個大熱的題材,剛才提到的《黑客帝國》就是同類型電影的翹楚。選擇活在舒適的虛擬網絡中,還是忍受現實世界的殘酷,這是個問題。

《黑客帝國》涉及到了一個哲學問題:「缸中之腦」。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希拉蕊·普特南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中,闡述了這樣一個假想:把一個人的腦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他能夠分辨出真實與虛幻嗎?

1999年是神奇的一年,這年除了《黑客帝國》,還有兩部相近題材的科幻電影上映,但在《黑客帝國》的巨大光環下顯得暗淡,這就是《異次元駭客》和《感官遊戲》。

《異次元駭客》的故事與《黑客帝國》有諸多相似之處。虛擬世界的創造者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也是虛擬的,何其的諷刺又令人深思。

而另一部《感官遊戲》則盡邪典電影之能事,構建了一個荒誕的虛擬/現實世界。遊戲玩家逐漸在其中迷失,分不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遊戲。

片中那詭異的遊戲機,即人機連接設備,肯定會讓你想起近年來另一部虛擬世界大作。

沒錯,就是《盜夢空間》,類似的用軟管將機器連接到人體,便可實現人機互動,簡單粗暴。

澳洲小成本科幻《虛擬實驚》,人機接口更為大膽——就是一種融合了生化藥劑和納米技術的眼藥水。

近年科幻巨製《頭號玩家》,重點描繪的則是實打實的遊戲世界,裡面的裝備更加具有說服力。

《頭號玩家》主打懷舊,並沒有太多了哲學思辨,但如《黑客帝國》、《異次元駭客》、《盜夢空間》等電影卻提醒了我們,什麼是真實?若如「缸中之腦」那樣,區分真實和虛擬還有意義嗎?

很多朋友可能覺得科幻中的虛擬世界離我們還很遠,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否是真實的呢?估計朋友們會對這個問題嗤之以鼻,難道這個世界還有假?

然而包括馬斯克在內的一些理工大咖和科學家,都懷疑當前世界的真實性。證據也不少,例如為何光速是宇宙中所有速度的上限?為何空間不可無限分隔,而以普朗克尺度為下限?為什麼還是無法知曉宇宙大爆炸奇點的任何信息?宇宙大爆炸之前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前沿物理近年來陷入停滯?目前這些問題還沒有統一又滿意的答案,但如果當前宇宙只是高級生命的一個虛擬程序,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即使是高級生命開發的虛擬程序,它的處理能力也有限,無法運算過快的速度,也無法實現無限的解析度,宇宙只能以離散的狀態存在。而正因為它是虛擬的,它是被創造的,大爆炸之前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也正因為人類在虛擬宇宙中,所以根本無法發現終極奧義。

莊周曉夢迷蝴蝶,何為真實何為虛幻呢,其實,這只是在於你的選擇吧。

相關焦點

  • 人類的未來
    設想一下幾萬年或者幾百萬以後的人類或者當時的智慧生物(如果還存在的話),挖到我們的化石,會怎麼研究和看待現在的我們?如果有一天,所有的數據、傳輸都電子化了,再沒有了金幣銀幣、也沒有了各種珠寶首飾(都變成了QQ秀、濾鏡和送主播的火箭)、至於陶瓷器皿估計也因為一次性可降解快餐盒的大量使用和垃圾回收的完善再難覓蹤跡。
  • 未來人類社會形態
    以生物進化為準繩,探索未來社會形態——題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殊途同歸在人類社會中,宏觀層面的經濟政策和央行調控,微觀層面個人自主決策的市場經濟,都是必不可少的。社會系統就像人體系統那樣,前者對應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後者對應細胞自主運行,這是生物經過億萬年進化出來的正確路徑。
  • 人工智慧奇點與人類未來
    「奇點」是描述人工智慧(AI)及其社會影響未來前景的重要概念。推動AI進一步發展而趨近奇點,將AI奇點可能帶來的危機轉化為機遇,開啟人類美好未來,這一切都亟待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葆有現實感、歷史感的基礎上相向而行。
  • 未來人類 Terrans Force,電競元年開啟新未來
    蘇州2016年5月13日電 /美通社/ -- 中國遊戲本的高端品牌「未來人類 | Terrans Force」(以下簡稱「未來人類」),經過11年的堅持自我、始終高端的品牌發展歷程,終於在2016年迎來新的起點 -- 聯合多家世界知名廠商和品牌,雄心勃勃全力打造
  • 未來人類進化成什麼樣?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英國科學家最新一項科學預測顯示,伴隨著全球氣候轉暖以及環境變化,未來人類將出現一些奇特的特徵,例如:長出蹼狀手足,貓眼等。英國肯特大學古人類學家馬修-史金納(Matthew Skinner)博士和畫家昆特-迪瓦恩(Quentin Devine)分析了這3種假設條件,形象逼真地描繪出未來人類的相貌變化。史金納博士稱,未來一些人會發生基因變異,生長出蹼狀手足,並且這一現象在很短時間內普遍存在。
  • 未來人類怎樣生活?
    科技日新月異,會為人類帶來什麼樣的未來?據外媒報導,韓國三星電子旗下網際網路企業SmartThings委託英國多名科學家及建築師,發表《未來住宿報告》。報告指出,未來地球人口逐漸飽和,人類會在海底建造水泡狀城市,並且會用水製造氧氣及氫燃料。
  • 未來人類會長什麼樣呢?
    不得不承認,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人類的身體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在接下來的生活中,遙遠的未來,環境的變化只會越來越複雜,那麼未來的人類會長成什麼樣呢?我們會像鋼鐵俠那樣成為「超人類」嗎?看太多電子屏幕,我們的眼睛會變成方的嗎?我們的大腦會像電影裡的ET那樣,越來越大嗎?其實誰也說不好,科學家們都有自己的見解。
  • 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會是什麼樣的?
    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 內容簡介 《未來簡史》講述了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著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絕大部分人將淪為「無價值的群體」,只有少部分人能進化成特質發生改變的 「神人」。
  • 人類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甚至因為火化成為主流,可能最後挖出來人類化石都會成為很稀罕的存在。最後挖出來最多的有可能就是一塊塊手機屏幕或者磁碟了。再假設幾百萬後的文明中間出現了斷層,未來並沒有出現計算機或者即使出現也必然是另一種制式的表達。
  • 人類未來發展的方程式
    科學論述一直在進步,並將新的名詞放入人類的方程式中。沿著這個思路,羅切斯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亞當-弗蘭克在《環球郵報》上發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他宣布了人類方程式的另一個新名詞。越來越一致的可能性 智慧生命超越我們的星球。
  • 未來人類的文明方向-人類與科技
    現代人類非常依賴科技,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得看是什麼人在用科技了,得一分為二地看待。意志力強大的人只是把科技作為提升自己的一種手段,而那些意志消沉的人則把科技作為生活的支撐柱,如果柱子倒了,這些人也就完了。
  • 《未來人類》:新晉諾獎得主暢談CRISPR的未來
    未來人類:首先恭喜,多麼不可思議的榮譽,發現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您一定很驚訝吧? 詹妮弗·杜德納:震驚到我了!從熟睡中醒來並得知這個消息——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對打電話給我的記者說:「我現在不能和你交談。我必須打電話給別人,看看這是否是官方消息。」 未來人類:目前正在進行一些基於CRISPR治療的臨床試驗。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6],p.181)此時,對「第三記憶」的考察既是對技術進行哲學考察的一個生長點,也是構建人類未來的一個關鍵點。因此,斯蒂格勒關於記憶技術的解析雖然並非是一個獨立完整的體系,但卻有其獨到之處。這種研究從另一個視角呈現了技術的本質,更是帶出了記憶在人類社會中重要性,特別是在智能革命的背景下,關於記憶、技術與人類的未來探討將是一個值得細究的論域。
  • 未來人類是什麼樣子?人機結合、新人類是趨勢?
    而人類也是如此,所以對於人類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其實就看人類是否會介入「人體改造」,不然的話,人類所有的生態結構部分可能也不會發生轉變,因為人類的身體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結構,所以一般不會出現「新增」或者「消失」。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秋  崔曉冬】以色列75後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於2014年撰寫了一部《人類簡史》。這本書一經上市便轟動國際,引發30個國家爭相購買版權,併入選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諸多名人的年度書單。時隔兩年多,《人類簡史》的姐妹篇《未來簡史》問世,再度引發西方思想界熱議。
  • 未來人類的方向,或許不是人工智慧,而是智能人類
    未來人類的方向,或許不是人工智慧,而是智能人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來,我們的科技發展速度是越來越快。從工業革命到後來的資訊時代、原子時代和現在的智能時代,人類的科技發展周期越來越短,我們似乎進入到了一個技術大爆炸的時代。對此許多人很好奇,我們人類未來的方向是什麼?
  • 《未來簡史》:人類步入巨變的前夜?
    □記者張叢博    從古代猿人到現代智人,從小型部落到特大城市,從物物交換到虛擬貨幣,人類和人類社會從沒停止過演進的步伐。如今,一場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能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以色列歷史學家、《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認為,人類的發展已經來到了巨變的前夜。
  • 未來人類可能這樣生活
    【猜想一】2045年某天深圳收回人類最後一張汽車駕照:鑑於人工智慧引領的自動駕駛功能,已經在全市公共運輸領域全民普及,人類已經遠離了駕駛員這個歷史角色。駕駛汽車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復古」運動。 中科視拓董事長兼CEO山世光:現在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依賴於大量數據,可以讓機器學習人類成百上千的駕駛行為,無車駕駛一定會超越人類駕駛。
  • 人類與機器的未來會是哪一種?
    然而,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的發展,人類會不會有一天被機器人控制?未來的人類與機器人會發展成怎樣的關係呢?為保護人類而囚禁人類機器人安全嗎?在2035年,機器人成為人類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夥伴,它們嚴格遵守著保護人類的法則。然而,當機器人推算到人類戰爭會使人類毀滅時,為了保護人類,它們要把所有人囚禁在家中,人類與機器人的衝突就爆發了。
  • 人類未來吃什麼?
    隨著人口迅猛增長,依靠傳統的食物生產方式,人類將無法養活自己。科學家們正在努力開發新方法新品種,以滿足未來生存需要。比如,試管漢堡,有誰想嘗一嘗?    凡·門斯沃爾特是網站「未來自然」的幕後策劃,該網站深受「技術狂人」熱捧,匯集了一批工業設計畢業生、生物技術工程師、市場營銷專家和哲學家,試圖向人們呈現未來食品的樣品。從技術層面而言,這個夢想距離現實只有一步之遙。  譬如,人造牛排技術還有待繼續研究,但披薩餅上的餡料距離實現「全人造」已不遠。
  • 未來食物:隨著人類的發展,未來人類社會可能出現的6種特別食物
    但是,如果讓我們去想像未來的食物,是不是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讓我們感到陌生和奇怪的食物呢?這種情況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因為如今世界人口正在不斷增長,而我們正在尋找具有可持續的食物來源。所以,讓我們幻想一下,在三十年後,甚至五十年後,這個星球上可能會出現什麼食物吧。今天,小編就要和你談談,隨著人類的發展,未來人類社會可能出現的6種特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