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上一系列與轉基因有關的文章爆紅。這些文章題為——《觸目驚心:中國平民體內發現美國轉基因的SCoAL基因!》、《英國研究:中國人體內已出現轉基因作物中常見的基因,請當心下一代!》……題目不同,但內容相似。「轉基因」、「體內發現」以及「下一代」,這些詞都極易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英國學術期刊《雪萊遺傳學通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在對中國平民進行的基因組研究時,發現了轉基因作物中用來促進生長的基因SCoAL,這種基因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影響。文章還說在對中國的志願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後發現,超過半數的志願者中,其25號染色體上發現了名為『SCoAL』的基因。」
光看以上大意,的確讓人不禁一陣害怕,因為現在的人們普遍都對轉基因抱有懷疑的態度,這樣的文章一出,難免「雪上加霜」。但是仔細詳讀文章就會發現很多漏洞。
首先是文章中提到的英國學術期刊《雪萊遺傳學通訊》。這個期刊名字看上去挺專業的,但是經過筆者搜索,並沒有在網上查到這份學術期刊詳細的介紹。能搜索到的絕大多數都與前文提到的這篇文章有關,而且還有不少是好幾年前就已經出現的。就好比流感病毒般,鬧一段時間,然後銷聲匿跡一段時間。
其次,文中還提到出現「SCoAL」位於25號染色體上。而是稍微有點生物知識的人都知道,人類目前只有23對染色體,並不存在25號染色體。
最後,在這篇文章為「SCoAL」基因杜撰出來的功能是編碼丁二酸合成酶,可以在人體內合成化學物質丁二酸,同時還特意提到,丁二酸有較強的酸性和腐蝕性。初看上去十分駭人聽聞,然而學過化學的網友應該都知道,所謂的丁二酸其實就是俗稱的琥珀酸,屬於弱酸,不僅沒有強腐蝕性,適量的琥珀酸還能增強人體的體能免疫力,在一定濃度下,對不少病原微生物都有抑制作用。
綜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典型的文字惡作劇式手法,利用讀者知識不足和;邏輯盲點。產生不尋常的新聞效應,更易於廣泛傳播,也就是所謂的釣魚文。
相類似的釣魚文不勝枚舉,很多釣魚文作者常用民眾們關心敏感的點作為文章的關鍵點。將其中的專業知識,如普通的生物名詞、化學名詞悄然轉化為容易讓人誤解的詞語。例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出現的「一氧化二氫」。這個文章的核心在於把水替換成一個看起來非常陌生的化學名稱「一氧化二氫」,並且強調了它的「危害」。其中的說法如「是酸雨的主要成分」、「過多的攝取可能導致各種不適」等雖然陳述的是事實,但敘述上很有誤導性。
說到稱霸中文網際網路界的釣魚文,以《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為代表的「魔盒系列」肯定是可以排在前列的。
據說這個文章最早是2010年出現在網絡上的,其中虛構了「張拾邁」教授的人物形象,並通過他表達了對高鐵引發地質災害的憂慮,而這個實際上是對黃萬裡以及他對三峽工程態度的戲仿,文中的人物的學術名詞都純屬虛構。
這個文章在網絡上廣為傳播,依然是騙到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甚至《第一財經日報》曾被這篇文章坑到,在其報導中引用了「張拾邁」的觀點。
另外還有一個類似的氯化鈉案例,應該很多網友還對其有印象。
釣魚文不同於一般的造謠文,區別在於動機上。釣魚文一定有特定的釣魚對象,其目的僅僅是為了戲耍或交鋒的需要;而造謠文的動機是為了惡意報復個人或社會,事實上已經構成違法或犯罪。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製作精良的釣魚文雖然在網絡交鋒中是一種高效的手段,但卻有被當成網絡謠言從而引起社會恐慌的可能。釣魚可以,但要適可而止,放任不管,最後可能會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