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節奏、泛資訊的年代,很少人能夠保持每天讀書,但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從不同的渠道主動或被動閱讀各種文章。大部分情況下,人們不會有意識的去想文章「有毒」,但不得不說的是,這個自媒體時代,很多文章確實不靠譜。所以,辨別謠言、不實新聞的首要條件,還是對閱讀內容保持警惕,這種警惕性需要有意識地去培養,也需要經驗積累。
《英國披露:轉基因泛濫使中國人體內出現有害基因》這篇微信文章,其實很容易讓人產生「疑問」——一篇科學類報導,夾雜對「昏官和賣國賊」的攻擊,還包含了「在平民階層中發現」、「對工薪階層做實驗」、「主管部門置若罔聞」等煽動性敘述,看著就不太靠譜。而且文章沒有標註作者、來源,沒有詳細的發表日期,就更加讓人懷疑。
進一步細看,可以發現更明顯的疑問:文章聲稱的研究發表於《雪萊遺傳學通訊》——雪萊是一個英國詩人的名字(同年代還有一位女性小說家也叫雪萊),不是遺傳學專家,而且雪萊這種譯名跟安徒生一樣,都是專用的,即便在現代有同一個英文名的科學家、研究機構或出版商,一般也會另取譯名。顯然,這是一個關鍵疑點,在搜尋引擎搜「雪萊遺傳學通訊」,果然發現,所有的搜索結果都與這篇文章有關,由此基本可以斷定,這確實是一篇有問題的文章。
對生物學知識比較熟悉的人還能夠發現,文章提到了「25號染色體」,這也是個令人生疑的說法。人類有23對染色體,其中性染色體有兩種,所以一共是24種染色體。這裡稱「25號染色體」只能理解為故意留下「破綻」,表明這是一篇「釣魚文」。所謂釣魚文應該有不少人聽說過,指的是那些留有明顯破綻的謠言。這類謠言的製造者以誘使人「上當」為樂,因此會故意留下破綻。除去「雪萊」、「25號染色體」之外,實際上這篇關於轉基因的「釣魚文」確實還有好幾個破綻。比如「泰斯特羅莎」醫學中心、「QB」計劃、「白色惡魔」等,這些看起來挺古怪的說法,其實都是日本動漫裡的詞彙,也表明了該「釣魚文」的作者多半就是一個愛好日本動漫的年輕男性,這在以製造「釣魚文」為樂的群體中有不小比例。
既然是「釣魚文」,那文章裡面的專業知識就沒有必要一一細究了。願意驗證的話,也能夠發現,所謂的SCoAL基因,在基因資料庫裡根本找不到。文章裡所說的丁二酸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天然有機酸,作為三羧酸循環的中間代謝產物和某些微生物的代謝終產物存在於人體、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把這種物質說得這麼嚇人,利用的正是人們對專業生物化學知識的不了解。
通過谷歌搜尋引擎的按日期檢索,可以看到這篇文章的大致傳播過程。最早應該是來自「轉基因吧」,是2012年7月創作的,作者頭像也確實是個日本動漫人物,當時就有網友指出,這篇文章就是「釣魚文」。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這篇「釣魚文」很有生命力,從2012年誕生以來,一直在網際網路各個渠道上流傳,以「英國有研究稱轉基因食品正在改變中國人遺傳基因」為關鍵詞,在搜尋引擎裡可以找到幾十頁的轉載連結,甚至很多所謂的科學網或者科技博客也轉載了這篇新聞。這與謠言傳播機制有關,很多謠言因為內容聳動,具有很強烈的「長尾效應」,即使「釣魚文」作者的本意並不是想讓文章流傳,還故意留下破綻,也很難改變這種謠言極易傳播、還把人蒙蔽的局面。而相比之下,闢謠的說法缺乏傳播驅動力,流傳起來要困難得多。
另外,「釣魚文」還很容易被他人利用。這篇文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文章的本意是「釣魚」,嘲笑反轉基因者的無知,作者本人肯定並不是持反轉基因的立場。但由於破綻並不是人人皆知的那種,再加上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往往也不願意細讀,在傳播過程中這類「釣魚文」往往就成為謠言的源頭了。如果被別有用心者去掉那些明顯的破綻(事實上有過這種狀況),那不僅辨識難度要增加,相關闢謠文的理解、傳播也會更加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要識別「釣魚文」,需要多留心眼,也需要提升自己的鑑別能力。關於「釣魚文」,可進一步參考今日話題舊文《教授也「咬鉤」,「釣魚貼」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