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即將建成國際空間站,航空實力居世界第一的夢想就要實現了

2020-09-09 國之大器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研究領域非常廣闊。

在國際空間站上,人類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太空實驗。人類關於太空的認知很多都依賴於國際空間站上調查得出的數據。人類在向外星球開拓以前,太空站將是向外開拓的重要的中轉站,未來的國際空間站將成為進行技術試驗和訓練載人登月的平臺。

阿爾法空間站

現在的人類唯一建成的國際空間站,名字為阿爾法,意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空間站。雖然這一命名的提議屢遭俄羅斯反對,(因在蘇聯時期,俄羅斯曾經在太空軌道發射過八次空間站而得名),但是最終在美國的力主之下,俄羅斯的反對無效,國際空間站最終採用了阿爾法的命名。

迄今為止,已有來自多國的航天員登上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但均為美國或俄羅斯主導的太空計劃,其中還包括七名太空遊客。這也從側面敲擊了中國,這證明中國關於自行建造太空站的舉措是沒有錯誤的。

阿爾法空間站的高度距離地面360千米,而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8844.83米,珠穆朗瑪峰和阿爾法空間站的高度之大,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可知,國際空間站的高度之高是人類肉眼所無法企及的。

有趣的是,國際空間站可能經常從我們的頭頂上飛過,我們卻並不知道真相。阿爾法國際空間站最多可承載六名乘員(長時間),大部分實驗設施也已經投入使用。由於大氣阻力和重新啟動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實際高度常發生漂移。

這一國際空間站將在2024年左右正式宣告退休, 屆時中國的太空空間站將會成為世界唯一存在太空的空間站。事實上,到了2020年,殘破不堪的國際空間站就已經是事故頻頻,多次發生漏氣事故,很難想像,國際空間站能夠以殘破之軀再堅持四年的時間,這似乎代表了世界各國人都會老當益壯地堅持勞作的一種精神,每個人都會不斷地工作,直到迎來最終的結局。

從1998年11月15日國際空間站第一個部分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到2010年6月,空間站已經在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轉了66000圈。

按照計劃,建造整個國際空間站共需要超過50次太空飛行和組裝,其中的39次飛行需要由太空梭完成,每次約15噸左右,有大約30次飛行和裝配任務需要進步號飛船上的貨物提供支持。

整個建造工作完成後,國際空間站將會有1200立方米的內部空間,總重量420公噸,總輸出功率達到110千瓦,桁架長度108.4米,艙體長度74米,額定乘員6人。

當然,花費1300億美元以上建造的國際空間站雖然在促進國際合作上起到了積極的意義,但是也有人認為,國際空間站計劃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並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義的計劃。

在對全球經濟的帶動作用方面,有評估指出,國際空間站計劃所開發的載人航天相關技術的商業應用,會間接帶動全球經濟,其所帶來的收益是最初投資的七倍。

太空探索本該是全人類的公益事業,美國卻添油加醋

在本世紀初,中國曾多次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均遭到美國人的阻撓。那時候,中國的資金和技術都不夠中國建立一座空間站。從此,中國下決心靠自己,要靠自己搞,絕不依賴他人,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絕不在外國人面前奴顏婢膝!中國人自力更生,自強不息。

中國早在2011年就開啟了建造空間站的計劃。太空試驗的階段於2011年至2020年進行,包括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這些太空站的成功試射,讓中國的科研人員都為此放了一百二十個心。

2019年11月17日,航空科學家周建平說,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開始運營,空間站的近期規模為100噸,可載3人。這預示著,中國將在2年內擁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太空站。


美國也想加入這一計劃,只怕中國不答應

中國載人空間站,簡稱中國空間站或天宮空間站,是一個在軌組裝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空間實驗室系統。新的建造計劃預計於2020年至2025年間進行,預計在2022年前後建成。

中國載人空間站在核心艙的前端增建三艙組成空間站「十」字體的擴展構型。三段擴展艙處於核心艙的前端,三段擴展艙A、B、C組成小「T」字體,擴展艙A後端與核心艙前端對接,擴展艙B和C與擴展艙A前端的左右處對接。由實驗艙和資源艙組成。

實驗艙由密封的前錐段、柱段和後錐段組成,密封艙可保證艙壓、溫溼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後錐段安裝再生生保等設備。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

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中國建造的太空站將宣誓中國在航空事業取得的重大的進步

長遠來看,建造中國載人空間站的積極意義遠大於它的消極意義。在空間站建成之後,中國在太空試驗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中國將不斷在空間站上試驗新奇的想法,這將為中國的航空探索史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至於空間站最基本的作用,以生活中的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例,廣大開過長途車的司機朋友都可以明白。開長途車的時候,由於距離遙遠,所以油箱內的燃油一般都不夠燃燒。因此,車輛都會去加油站加油。未來的空間站正是起到了加油站的角色。


為了有資格上中國的空間站,歐洲的盟國也開始學起了中文

未來,中國的太空空間站也相對現在的空間站在各個方面升級的,除了扮演「加油站」的角色,甚至還能對太空飛船提供維修的作用。假以時日,中國的太空空間站甚至可能成為火箭發射站,發射火箭,直接飛出太陽系,飛向銀河系,為人類探索系外文明立下汗馬功勞,而最大的功臣,當然就是中國人。

未來,國際空間站將可以是存放燃料和維修零件的中轉站,是探索系外文明歸來的人的港灣之一。航空飛船的燃料將能夠使用具有更高能量的核燃料和高強度的聚光太陽能,航空飛船的零件將確保航空飛船的探索能夠持續不間斷。

未來,熱愛和平並成功升級為二級文明的中國將攜手各國,開啟對太陽系外宇宙的徵程。中國通過磁場來約束等離子體等技術製造的能夠突破第三宇宙速度的太空火箭和建造的太空空間站,將幫助中國成功躍居世界航空事業前列。

未來,中國將扮演有道義、有擔當的國家的角色。中國航空事業將居世界第一,中國將收穫全世界的鮮花和掌聲,中國將憑藉處處為世界各國人民考慮的舉措而穩居世界最受尊敬的國家的寶座。

相關焦點

  • 中國空間站即將建成,美國提出申請卻直接被拒,並不是刻意報復
    中國空間站即將建成,美國提出申請卻直接被拒1998年國際空間站建成之後,一直都是世界各國進行太空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組建等工作的完成需要大約10年的時間,即使這些國家有實力建造空間站,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 國際空間站為何沒有中國參與?背後原因令人深思,西瓜視頻講航空
    時間輾轉到現代,隨著1970年4月24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的成功升空,我國真正有了將傳說化為現實的機會和潛力,此後一支支宇航火箭不斷升向天空,神舟、嫦娥以及天問載著所有人的夢想徹底打開了宇宙世界的大門。失去參與國際空間站的機會後,中國航空並沒有洩氣,反而憋著一口氣在胸口,「既然別人看不起自己,那就自己單幹」,短短10年時間中國成為繼美俄後的第三個成功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楊利偉等人的成功返回地球意味著中國航天實力正式跨入全球頂尖行列。
  • 中國第一座空間站核心艙即將完工!美國宇航局提出應對措施
    編者按:中國第一座空間站核心艙正在製造中,即將完工,發射時間可能在年底至明年。中國第一座空間站計劃也隨之浮出水面,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總計60噸。中國的空間站計劃穩步推進,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萊登斯汀承認受到了刺激,美國需要有所動作。
  • 中國空間站與當年將中國拒之門外的國際空間站有何不同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在建的空間站與在軌飛行的國際空間站有什麼不一樣天宮空間站中國載人空間站被稱為天宮空間站,預計2022年建成投入運轉。2011年,神舟八號發射實現無人對接。2012年,神舟九號發射實現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2013年,神舟十號發射完成再一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 國際空間站又出現漏氣,想維修卻不易,為何「艾特」起中國來?
    但是,這個空間站最近又出現了一點小問題。據美媒報導稱,近日,國際空間站美國艙出現漏氣現象,迫使三名太空人由美國艙轉移到了俄國艙,雖然這次漏氣沒有帶來什麼嚴重的後果,但修理起來還是有點困難的,這也讓很多人紛紛@起中國來,關我們什麼事?原因很簡單,因為國際空間站服務年限即將到期,計劃在2024年退役,而這次漏氣雖然是小問題,但是據相關領域的專家稱,這種小故障也會有較大的維修難度。
  • 中國自主研發天宮號空間站即將面世,當年各國排擠,如今世界第一
    咱們中國的空間站終於有新了名字叫做 「天宮號空間站」,根據咱們貨運飛船總設計師 「白明生」 透露的信息,2020年咱們天宮號空間站就已經陸續開始建造了,預計2022年就計劃正式建成並且投入運營了,這真的是咱們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大裡程碑。
  • 前神舟系列飛船總設計師:中國空間站建成分三步走
    目前我國正在研製的「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就是在運載能力上與這三國可以相提並論的大推力火箭,有望在未來五年實現首飛。其中長徵五號預計2014年首飛。它完全採用無毒無汙染推進劑,並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5噸的運載能力。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中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目前大型部件已經研製完成,發動機正在試車。
  • 航天實力被日本擠出前三,俄羅斯真的沒落了?
    ,美國第一中國第二,俄羅斯卻被擠出前三,替代者就是實力必須警惕的日本,難怪自二戰後隱忍75年沒搞事,原來早已悄無聲息超越普京成為全球第三航天大國,看來日本暗中發展的證據已經曝光,此次航天實力躋身世界前三就是例證,不過也有網友對這個排行榜有些不理解:俄羅斯真的沒落了?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靠自主創新實現飛天夢想
    中國的空間站建成後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航天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提升綜合國力、提高民族威望作出重要貢獻。  遙想當年,中國人只能羨慕擁有載人空間站的美國、俄羅斯,幾代人的飛天夢想還在醞釀;時至今日,中國的載人航天雖然白手起家,卻飛出了震驚世界的速度,發出了閃耀太空的星光。
  • 原國際空間站面臨關閉,天宮空間站即將上天,17個國家申請加入
    當中國天河空間即將進入正部署階段的時候,有些國家急了,在9月24日,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在美國參議院接受質詢時表示,美國必須要設法保持自己在低地球軌道的載人航天設施存在,這樣就能阻止中國獲得戰略優勢。布裡登斯汀甚至說不能把低軌道交到那些不把美國利益放在心上的人。
  • 國際空間站壽命將至?中國空間站脫穎而出,網友:真自豪
    在經歷過美國的限制之後,中國半導體行業仿佛被打了雞血般,不僅在政策方面,中國提供給半導體公司很多的扶持,這些半導體公司也拿出了亮眼的成績。數年時間,中國靠著自主研發將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不僅是半導體行業,航空航天領域,中國也已經為世界展現出了自己的風採。
  • 全世界僅中國一家,我國空間站即將來臨,艙室造價堪比山東艦
    自從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號發射升空以來,我國順利推進了神舟飛船載人、嫦娥探月工程以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這些都代表著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有了質的飛越。相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建立的國際空間站即將墜毀,我國空間站已經完成了正樣評審,並預計在2022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到那時太空空間站將只有中國一家。而且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的技術水平領先國際空間站一代。
  • 當年建立國際空間站,美國的小心思:不能讓俄航空專家去中國
    從1998年第1個曙光號(Zarya)功能艙發射升空到如今2020年,國際空間站已經整整走過22個年頭。而如果按照最早1994年提出構想開始,國際空間站則是更加老邁了。現在應該是國際空間站最後的時光了。如今再回首國際空間站這近30年的歲月,不免唏噓!
  • 我國航天將邁向空間站時代,中國「空間站」將向世界開放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航天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到"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成功升空,再到"嫦娥工程"的順利進行,這些都表明中國航天實力已經得到了歷史性的飛躍,隨著國際空間站即將到達使用年限,我們的空間站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建成後將會接替國際空間站的使命,繼續為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提供便利。
  • 國際空間站響起警報,氨氣洩漏危機四伏,網友:中國才是未來希望
    早在2017年美國國際空間站就曾發生過類似事故,僅僅過了3年時間就再次重演,未來若是再次上演,很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專家預測,這次美國沒有幾百億是搞不定的。很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美國正在逐步衰落,未來在很多領域中中國才是希望之星。
  • 國際空間站將停用,我國天宮空間站即將上線,多國申請合作
    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是前蘇聯發射的「禮炮一號」,後來又發射了多個版本。美國也不甘示弱,在空間站方面也大力發展。後來,由於空間站的維護實在太昂貴了,各國決定合作,共同運營一個國際空間站。1998年,第一個國際空間站發射升空。
  • 11次發射建成中國第一座空間站!五大核心技術全具備,耗時兩年
    編者按:我國第一座空間站的建造已經拉開序幕,從明年開始到2022年前後,將通過11次發射建成中國第一座空間站!建造空間站的五大核心技術全面具備,計劃用2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714期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最新消息,關於我國第一座空間站的建造工作已經全部展開,力爭在2022年前後建成我國第一座空間站,並且讓這座空間站在4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上長期運行。
  • 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未來將成為國際空間站,美國也要「討好」我們
    在1986年蘇聯成功發射了全球第一個空間站,並且在2003完成使命最終墜毀在南太平洋。可以說這是蘇聯高科技的最好體現。為了展示自己強大的實力,美國在1993年聯合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等16個國家,共同打造國際空間站。
  • 世界航空航天5大國
    航空航天2超4強(歐洲為聯合體,只有5大國)的實力:①美帝,1961年5月5號,實現載人登陸太空;1967年的「1969年,實現首次載人登陸月球。之後3年內,6次載人登月。1973年,建成國際空間站。1977年的「旅行者1號」,飛出了太陽系,進入星系空間。
  • 壽命即將到期的國際空間站,為何其他國家不願意重建呢?
    作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在軌天體——國際空間站是由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歐洲航天局、加拿大國家航天局、巴西航天局等等西方國家從1998年開始到2010年正式投入運營共同聯合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