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與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異 暗藏科學原理(圖)

2021-01-09 網易新聞

文/董毅然

筷子

  叉

  筷子

  西餐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每天吃飯的傢伙什,一雙在手方便實用,除了湯以外,保您可以席捲全桌。很多用慣了筷子的國人對老外的刀叉很不以為然,就是吃個飯嘛,還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長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塊的食物還要雙手啟動,實在是麻煩。每每想到此處,心中便禁不住生發出很多自豪感來。也許你猜不到,其實這簡簡單單的兩根小棍裡,可是大有學問。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與江南民間忌諱有關。

  說起為人類飲食服務的歷史,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從「人猿相揖別」之後,人們發現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時代,人們吃飯一般不用筷子。根據《禮記》中的記載推測,當時人是用手把飯送入口內的。後來由於人們在燒烤食物時,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藉助竹枝一類的工具來放置和翻動食物,在炊具中燒煮肉塊和蔬菜的羹湯,也要用它們來取食,久而久之,聰明的先民逐漸學會用竹條來夾取,這就是筷子最早的雛形。

  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浙江大學遊修齡教授認為:東西方出現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環境有關係,筷子要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則恰好驗證了這樣的結論。

  不過《札記》上說:「羹之有菜者用祛,其無菜者不用梜。」而從造字法來看,「梜從木」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木頭筷子。回想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還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約到了漢代以後,才普遍使用筷子。後來,「箸」又演變為「筷」,與我國古代江南水鄉民俗諱言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後來為了和常說的「快」區分開來,便加上了竹子頭。

  刀叉因為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而出現,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遊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遊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誰更先進,各家說法不同,其實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統統可以一夾就起來,確實神奇。這一直很讓中國人驕傲,並將其視作先進的象徵。

  不過最近卻有學者反思認為:「從真正人類學發展的科學角度來看,筷子是一種極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數人種在剛開始學會使用工具時,都懂得用幾根樹枝來取代手夾起食物。不含任何複雜的工藝技術。歐洲人卻率先進化,以石刀替代樹枝,進而發展到金屬刀具,最後又發展出叉子。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刀叉正是歐洲人工業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種最直接反映,自己動手,獨立性強,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於鍛鍊思維能力。而拿筷子的華夏人則是吃現成的,不必思考,一點東西你推我讓,團團圓圓模稜兩可,凡事愛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維能力不發達,未能產生工業革命。」

  這種聲音確實有些讓人振聾發聵,不過所謂率先進化的觀點卻有失科學了,將刀叉概括為工業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牽強。不過有一點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簡單相比,刀叉種類較多,屬於專用工具,但由於這種「專」往往表現出「大巧若拙」而被國人忽視。回到餐桌上,也許應對燉得稀爛的黃豆豬蹄,筷子還能遊刃有餘,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慚形穢了,刀叉這時表現出它們的專業特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於筷子和刀叉與思維方式的關係很難得出結論。不過關於使用筷子更有利鍛鍊思維能力的說法卻著實有科學依據。科學家們曾從生理學的觀點對筷子提出一項研究成果,認定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從而刺激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讓人動作靈活、思維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學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記者採訪時,也有一段很精闢的論述:「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真是高明極了!」

  (本文寫作曾參考安徽省博物館盧茂村先生,浙江大學遊修齡教授相關研究成果,特此致謝。)

相關焦點

  • 一雙筷子折射出的中華文化內涵
    一雙筷子,在當今中國人的家庭中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餐具。從外形上看,筷子簡直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兩根木棍,下圓上方,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筷子卻又複雜的不能在複雜。中國地大物博,從北到南跨越數個溫度帶,因此物產極為豐富,這也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中國的八大菜系幾乎可以囊括人類可食用的任何一種美食,不同美食的食用方法也各不相同,若是每吃一道菜就要換一種不同的餐具那豈不是令人大倒胃口,於是我們發明了筷子,無論是哪種食物,只要一雙筷子就可以輕鬆解決。試想,讓喜歡吃火鍋的中國人用笨重的刀叉去吃鍋裡的肉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 外國人:鋼製筷子可以拯救很多樹木,為什麼中國人卻很少用?
    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並非只是體現在食材不同,在食具方面也有很大區別。譬如,在咱們中國的餐桌上,筷子、勺子是常見的餐具,在老外的餐桌上,刀叉是常見的餐具。隨中西飲食文化的交融,老外們也逐漸被中國大廚的手藝徵服,逐漸愛上了中餐。
  • 等待科學之中西文化差異與中醫的地位
    科學,是少數人所擁有的權利!更多的人,只是屬於被履行科學的義務!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那些擁有頭銜的專家、博士、科學家等等,有身份的人才擁有的東西!普通人講科學是要笑掉大牙的。為什麼?因為,你懂什麼叫科學嗎?你都可以,那我也可以!普通人講科學是很讓人氣憤的,為什麼?因為你說什麼誰誰誰說過的,你那個誰又算什麼東東?
  • 中日韓筷子文化對比,誰更勝一籌?
    西方人善用刀叉,東方人則善用筷子,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受中國古代漢文化的影響,日本和韓國也都學會了使用筷子。由於歷史演變以及地理位置不同,日韓兩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筷子文化,讓我們一起來解讀、日、韓筷子文化。
  • 筷子的長度為什麼是7寸6分?應該讓孩子知道!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有些人很羨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飯,覺得這種姿勢和儀態有品位。但學了之後也只是偶爾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國人,想必都是奇葩。刀叉是冶金術成熟以後才有的用具。
  • 為何古代筷子長度為七尺六寸?有三層特殊含義,你知道幾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既為我們創造了生存條件,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雖然以前科技並不發達,但老祖宗的智慧卻是不可估量的,從炎黃二帝製作農耕工具,到倉頡造字,再到神農嘗百草,中華民族每向前跨越一步,背後一定有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 當初呼籲全球人吃素,放棄木質筷子的17歲「環保公主」,後來如何
    一、中國筷子中國筷子是老祖宗流傳下的物件兒,它不僅僅是中國的象徵,同時在中國人的心裏面筷子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中國筷子是餐具,同時中國筷子也有陰陽相合的太極理念,它代表著兩極平衡,筷子的尖頭是圓的,末尾是方的,反映著天圓地方的理念,其實在古代很多人送禮物會送筷子,用筷子他其實本身也有非常特別的意義
  • 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7寸6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原標題: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度是7寸6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相比西方人用刀叉吃飯,筷子的文明史顯然長得多。 世界上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國人,是中國人都用筷子吃飯。這個習慣幾千年也沒有改變過。
  • 中國吃貨:「萬物皆可用筷子」
    中國各種各樣的美食種類也是比較多的,那麼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中國的美食歷史非常悠久,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美食種類,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也是能夠吃得心滿意足,但是我們中國人在吃食物的時候也肯定是需要用到一些餐具的,其實我們中國最簡單最實用的一個餐具就叫做筷子,這是屬於老祖宗的一項偉大發明了,但是實際上對於西餐他們在吃的時候是需要用到刀叉的,可是對於我們中餐和西餐,在用到的餐具上面也是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勺子
  • 折射原理說明見色時的錯覺
    用折射原理就可以說明眼識所見的黑匣子裡的色塵不是外邊真正的原色塵,而是發生變化了的相似於原色塵的色,不是真色。光的傳播有一定的速度,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因為不同的介質其物質結構不同,阻力就不同。光經過兩種介質的時候,在介質的交界處傳播方向改變,就會發生折射現象。
  • 17歲瑞典少女獲諾貝獎提名,如今呼籲中國別用筷子,網友懟得漂亮
    但最近,她卻和中國「槓」上了,不僅呼籲中國放棄使用筷子而改用刀叉,還表示要到中國來演講,但問題是,我們會認同她的說法嗎? 說起筷子,它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餐具,幾乎每個人吃飯都需要使用筷子。其實筷子從我國先秦之前就已經出現,並在我國已經存在數千年了。而且筷子並不只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它還蘊含著太極八卦。
  • 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代替了勺子?美版知乎提問,網友回答亮了
    筷子是我們餐桌上使用的餐具,我們使用筷子的歷史也超過2000多年。現在我們也習慣了筷子這種餐具,有趣的是在早期我們也使用刀叉勺子吃飯,最後我們用筷子代替了刀叉,而勺子在我們餐桌上依然出現。關於我們的餐具,在國外的問答論壇美版知乎上就有老外提問道: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代替勺子?
  • 連筷子都能折斷,不明白為什麼這樣
    我是喜歡做科學小實驗的小安,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在現實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把一些東西放到水裡,我們會看到物體會發生變化,會變大、變形,甚至是斷開。那麼到底是不是物體本身發生變化了?還是其它原因,導致我們看到的不一樣?今天小安就和大家一起做一個實驗,一起感受光折射的現象。
  • 八年級:光的折射
    二、光的折射規律1.以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光從水斜射入空氣中為例,認識幾個基本概念。如下圖是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的光路圖。如下圖是光從水斜射入空氣中時的光路圖。筷子或鉛筆放入盛有水的碗或杯子中,都會看到筆或筷子像折斷了一樣。
  • 筷子: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作文
    筷子: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作文時間:2018-02-25 16:0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筷子: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作文 筷子 筷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據說,世界上共有三種吃東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的佔40%;用筷子夾的佔30%,用刀叉的也佔30%。
  • 在中西文化衝突中反思歷史
    古樸精緻的語言,行雲流水般的敘述,100多年前的天津風貌和中西衝撞的慘烈躍然紙上……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書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小說,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他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這部小說很早就在心裡。」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儘管人類對科學技術的無約束濫用,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和危機,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21世紀的文化進步,只能是現代科技基礎上的新發展、新完善。按照和合學的理論原理,元素、因素在和合體的結構地位和功能作用,取決於該元素、因素的實力狀況、能量級別以及它對和合體的貢獻水平。
  • 《坤輿全圖》:融匯中西的傳世珍寶
    康熙朝,南懷仁很受清聖祖康熙皇帝的器重,做過康熙的科學啟蒙老師,講授數學《幾何原本》。他精通天文曆法、司職欽天監,是清朝國家天文臺的最高負責人。因他在平定三藩叛亂時所造大炮發揮作用,特旨加工部右侍郎。他死後,聖祖皇帝還賜諡號「勤敏」。明末到清末的所有傳教士中,唯有南懷仁死後獨享被賜予諡號的殊榮。 南懷仁竭力傳播西方文化,但礙於當時中西文化差異甚大,一般人很難接受西學。
  • 老祖宗為何要把16兩定為1斤,筷子定為7寸6分?原來是大智慧
    筷子歷史關於日常生活中人們離不開的筷子,也許鮮少有人注意到過它的長度。筷子在中國的傳統餐桌文化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許多老外認為筷子非常麻煩,遠不如刀叉方便,但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且不說方便與否,中國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發明使用了筷子,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飲食方法,幾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就已經具有前瞻性了。
  •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徐家匯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商人,家道殷實,後來倭寇入侵上海,家產被毀。徐光啟的父親棄商務農。青年時的徐光啟為了生計,不得不到廣東、廣西等地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