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博科夫是一位大師,他的信條是:一個好的作家亦是個魔法師。
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為短篇小說寫出精彩的書評,特別是捧著《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時,一邊讀一邊聽一邊寫一邊想,讀著讀著感覺就有了,人生況味人間百態,都隨之而來。
這一本短篇小說集,由納博科夫之子德米特裡按照年代順序編輯而成,共有68篇風格各異,時而幽暗,時而明媚,在諸多的文字裡,有一篇《符號和象徵》讓人印象深刻,極短的一篇小說,約摸只有4197個字,不過五頁而已,卻讓人念念不忘。每讀一次,都會不自覺地走進小說中的某個人物之中,第一次是年邁的老夫妻,第二次是那個未曾出場的兒子,第三次是那個車站裡紅指甲的少女,最後一次竟然是那一部一次次錯誤的電話。
小說實在太短了,人物也很簡單,只有兩夫妻而已,還有一個一直沒有出場的兒子,故事也簡單得很,一對流落柏林的俄羅斯老夫婦,生活困頓,原本在故國還是相當成功的商人,如今卻淪落到由哥哥來接濟。
一早,老太太精心準備了裝有十種果凍的禮品籃子去給兒子過二十歲的生日,他們的兒子住在療養院(其實就是精神病院)。費了一番周折終於到了療養院,卻沒見到兒子,因為他們的兒子剛剛自殺未遂,現在探望不利於他的情緒。
夫妻倆只好帶著果凍,悻悻地離開療養院,回家當晚就失眠了,他們決定將兒子接回家來,這時電話響了,一個女孩子柔柔的聲音,問查理在嗎,老太太說打錯了。過一會兒電話又響了,還是問查理在嗎,老太太說你還是打錯了,你把O當成0了。最後,當電話鈴聲再次響起的時候,故事戛然而止。
為何這樣一個短小而平實的故事會深深地印刻在內心,久久無法釋懷呢?到底是什麼讓人如此鍾情於它呢?
站在文字之外,識破人間悲劇:絕望、逃離和回憶
《符號和象徵》有著悲劇的基因,老夫妻的人生並不成功,就如同這世間大多數人一樣,平平凡凡了此一生,也終究沒有過上富足殷實的生活,兒子年紀輕輕卻精神錯亂到無可救藥,在痛苦的邊緣掙扎。這樣的生活著實讓人絕望。
老夫婦是流亡者,背井離鄉的箇中心酸伴隨著他們前半生,兒子出生後帶給他們的痛苦多於快樂,而兒子失智後更加讓他們絕望。
想那美麗的野草,在可怕的夜幕降臨之際,躲不開農人的身影,只好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弓起猿猴般的背,一路過去留在身後的全是被他踩倒的花兒。
這些破敗的野草野花就是他們的人生寫照。那樣的無可奈何,那樣的隨波逐流,卻在生活的洪流裡悲傷絕望,她們的痛苦無窮無盡,無邊無際,一想起那個一直在傷害兒子的隱形巨人,她們就無比絕望,絕望到想逃離。
這是一個傷感且令人心酸的故事,人生的痛苦壓抑到底有多深重。
然而那個患有「聯想狂」的兒子也是一個可憐人,他是痛苦的,同時也是痛苦的締造者,他的存在沒有給父母帶來的歡樂,反而帶他們無盡的痛苦,而他自己也在苦痛中掙扎。
不論他走到哪裡,自然現象都如影隨形。盯著天上的雲彩看,一朵連一朵都在通過緩慢的符號傳達與他有關的信息.....每當夜幕降臨,黑沉沉的樹林像在打著手勢用手語討論他內心深處的種種想法。小卵石、汙點或斑駁的陽光,會形成信息模式,表達著他必須截取的各種訊號。每一樣東西都是密碼,他則是每一樣東西的主題。打探他秘密的間諜中,有些是不偏不倚的觀察者,比如用玻璃做成的各種表面,平靜的水池等。還有別的一些(如流水、暴風雨等),也是歇斯底裡、幾近瘋狂,對他抱有扭曲的看法,還把他的行為曲解為怪誕。
這樣的文字,優美到不像是描寫一個精神病患者,而是在寫一篇散文詩。做為一個精神病人的臆想,這個世界可怕到無法立足。人造的東西是邪惡的蜂巢,他能看出行為的邪惡的,物象的粗俗。
這個格格不入的世界,怎不叫人瘋狂。此時我似乎就是患有「聯想狂」的兒子,同樣在這世間掙扎,每時每刻都想要逃離。他自殺的方式堪稱了不起的發明創造:他想要把這個世界撕開一個洞,然後逃出去。要不是一個心懷嫉妒的病友以為他要學飛行而阻止了他,他就成功了。
疾病是帶著原罪的,不管什麼樣的病痛都會給人帶來痛苦,肢體器官的病變傷痛是直觀的,只有精神疾病是未知的。然而記憶才是最要命的,老夫婦回到家中有一段看兒子影集的情景描寫,因此帶出了兒子二十年來他們的生活全部:破產、疾病、災荒和事故......人到底要經受多少的苦難才算不虛此生。
四歲時在一個公園裡:愛生氣,怕見人,皺皺的前額,看見一隻不怕人的小松鼠,趕緊扭過頭去,和平時見生人就扭頭一樣。六歲時他開始畫長著人手人腳的怪鳥,也開始像個大人一樣遭受失眠的痛苦。八歲左右,已經讓人難以理解,害怕樓道裡的糊牆紙,害怕書裡的插圖。其實那幅圖畫的只是田園風景,山坡上幾塊大石頭,一棵枯樹,樹上懸掛著一隻舊馬車輪子。十歲:這一年他們離開了歐洲。屈辱,可憐,一道道令人心酸的難關。再後來就到了他生命中的關鍵時期,患肺炎後好長時間才恢復過來。這期間那些小小的恐懼加重了,好像這孩子的頭腦成了一團亂麻,各種幻覺有條有理地互聯起來,害得他完全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思考。
就這樣,他們一直頑固地認為一個大天才可能就會有這麼多古怪症狀。二十年過去了,他們對兒子的關愛,對兒子的期許,對兒子的付出,都因兒子的精神失常全部化為烏有。沒有回報,甚至沒有回應,這樣的無可奈何,這樣的無能為力,這樣的不知所措,就是人間悲劇。
站在文字之外設謎和解謎:做一個欣賞細節且識破迷局的讀者
《符號和象徵》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僅僅講述故事,還融入了場景,每個場景裡都有精彩的細節描寫,這是納博科夫不愧為文體大師的地方,他通過細節描寫將場景的悲涼無奈寫出來,寫得相當隱晦,寫得相當深遠。讀納博科夫的文字,還有一個樂趣是找尋文字裡編織的謎題,在欣賞細節的時候解謎,或者自我設謎。
迷局一:絕望之鳥,掙扎迷局
幾步開外,一棵搖搖擺擺的樹滴著雨珠,樹底下一隻羽毛未豐、半死不活的小鳥在一處水坑裡絕望地撲騰。
一個黑色星期五,事事不順的老夫婦一出門就事事不順:等了一站又一站的公共汽車,剛踏上通往療養院的褐色小路,又遭遇突出其來的瓢潑大雨。如此千辛萬苦,卻無法見到兒子,被告知兒子再一次自殺,老夫婦的絕望無以復加。
離開療養院,他們再次等待公共汽車,卻見到一隻在絕望中掙扎的小鳥,像極了他那在絕望中掙扎的兒子,也像極了他們夫奈的自己。
迷局二:紅甲女孩,庸俗迷局
原來乘客中有一位,是個女孩,一頭黑髮,骯髒的腳趾甲塗成了紅色,正伏在一個年歲大些的女人肩頭哭泣。
可以說,小說的基調是灰暗的,濃鬱的,而這一點紅色在這裡顯得特別突兀,像是一幅灰暗的油畫裡,抹上一襲紅色。而且在納博科夫的小說中,未成熟的身份和放蕩妖嬈的裝扮不僅僅用來描寫「洛麗塔」,濃妝豔抹不修邊幅,像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一樣圓滾滾,俗到極致。
曾經看過關於納博科夫評價《洛麗塔》的訪談,知道納翁其實並不喜歡洛麗塔,可是不管你喜不喜歡,這份庸俗一直在那裡,頑強地蔓延。
迷局三:午夜兇鈴,死亡迷局
回到家裡中的老夫婦失眠了,對於療養院的絕望,對於兒子無法釋懷,他們決定要把兒子接回家。就在這時候電話響了,其實這時老婦人很緊張很害怕,但納博科夫沒寫,這是納翁的高明之處,前面兩次電話都打錯了。
愉快地重新查看了那些裝果凍的小罐,有黃色的、綠色的、紅色的,一個個閃閃發亮。他笨拙的溼嘴唇念著罐子上動聽的標籤:杏子、葡萄、山李子、柑橘。他已經念到山楂了,電話鈴突然又響了起來。
是的,老頭重新查看了給兒子準備的禮物時,電話再次響起,第三次讀到此處時,我汗毛倒立,想起小說前面寫到的腐臭的車站、骯髒的公寓、老舊的廉價襯衫、老去的身形如同鬼魅,一切都預示著死亡。然而就在此時,小說戛然而止,一個沒有接起來的電話結束了,這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結局。你可以自己設謎,自己解答,非常典型地納博科夫式手法。
寫在最後
美國小說家克里斯多福·莫利曾說過:「書籍的真正目的在於誘導頭腦自己去思考。」
納博科夫的文字一直在誘導讀者自我思考,探索《符號和象徵》時,我一時是老夫婦,一時又變成了狂想症的兒子,甚至我變成了那部電話,靜靜地等待不祥到來。
我們是讀者,追尋納博科夫去尋找小說裡每個東西的意義,所以我也就是活脫脫的「聯想狂」。當我變成作品裡的人物的時候,打通了閱讀納博科夫文字的捷徑,我們被吸引,深深地沉浸在作品裡面,變成小說裡的人物。正像這篇小說的題目是《符號和象徵》一樣,帶著某種寓意。
文學世界和生活世界就這樣被打通了,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那堵牆轟然倒塌。這便是文學最了不起的時刻,也是納博科夫最閃亮的地方。讀書的意義就在於此,通往內心深處,構建自己獨有的空間。
關注天堂圖書館,願一路有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