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春天,2020年4月22日,又是人間四月天,新冠疫情的恐懼已過,清晨的陽光下,我在川沙古城的小區裡面遛狗,路過一顆光杆的石榴樹,我忽然發現有一個綠色的蛾子棲息在石榴樹上,我第一眼就發現它就是我要找的那種大綠蛾,青綠色的大翅膀,二個長長的尾巴像二根美麗的飄帶,前、後翅中央各有一大一小二個眼狀斑紋。再次見到它,我好高興,好激動,「似曾相識燕歸來」,連忙拿出手機拍照留念!和八年前那次偶遇相比,那次的綠蛾尾巴是捲縮在翅膀內,此次的蛾子已經是完全舒展,二個剪刀尾像風箏一樣飄逸,像鳳凰一樣的高雅。
我上網查了一下,這種拖著飄逸尾巴的大蛾是「綠尾大蠶蛾」,屬於大蠶蛾家族的一員。大蠶蛾科昆蟲是蛾類當中體型最大的一類,有人的巴掌般大小,此類蛾子色彩繽紛,有人曾譽為「鳳凰蛾」。綠尾大蠶蛾身披綠色鱗片,後綴美麗飄帶,所以常常被誤認為是蝴蝶。綠尾大蠶蛾成蟲的壽命只有10天左右,由於口器退化,它們成年後無法進食,唯一的使命就是繁衍後代。因此它們羽化後會儘快交配、產卵,然後等待生命的終結。綠尾大蠶蛾是食葉動物,因此繭往往安在樹上。它們會用絲把兩片枯葉把自己牢牢裹住,從而進行偽裝,為羽化成蛾安排一個安全的窩。在較溫暖的春夏季節,這種蛾子十天左右就在繭中化蛹。如果是秋季的這一代幼蟲,它們會在躲在繭裡過冬,等到開春氣溫回升之時羽化。
世人偏愛蝴蝶而討厭蛾子,把美麗的褒義詞都用於蝴蝶的身上,與蛾子有關的詞語都是難聽的貶義詞。蝴蝶和蛾子的區別,可以通過二個成語來區分。「破繭成蝶」這個成語並不科學,因為蝴蝶蛹的外面是沒有繭的,只有蛾子才會結繭。「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告訴我們蛾子會在夜間撲向火光,而蝴蝶多在白天活動。
體型微小的昆蟲,是反映一個地區生態環境變化的指示物種,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過「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八年後再遇到綠尾大蠶蛾,第一次發現地是張江高科園區的野外河浜,第二次發現地是川沙老城區,二地相隔5公裡,說明浦東地區在這八年中生態環境沒有變化到讓綠尾大蠶蛾無法生存,特別是第二次在人口密集的居家小區發現,間接的證明浦東的生態環境對昆蟲是友善的。
生活中常見的生態環境指示物種,對生態環境起著重要的指示作用,它們在哪裡消失,可能就表示哪裡的環境變惡劣了;它們在哪裡棲居,就代表哪裡的生態環境優質。比如螢火蟲喜歡潮溼且植被豐富的地方,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清潔的水源、茂密的草叢或樹林、沒有人造光源汙染的環境是它棲息的理想地。因此,螢火蟲的數量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環境質量狀況。經常有家鄉的朋友說老家的生態系統恢復了,水塘的水變得清澈了,一段時間消失的水體植物如扁擔草、金魚草又茂盛的生長起來了,曾經了無蹤跡的野雞野鴨野兔又泛濫了,我就喜歡懟他們一句,曾經漫天的螢火蟲又出現了嗎?如果螢火蟲能像而像兒時一樣的照滿整個月空,那就說明農村的生態徹底恢復到從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