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問,天,全國最大的蛾子!

2021-01-09 杭州日報

  記者 俞瑩 讀者 寥振彩 攝

  

  本報訊 「乍一看,還以為是只鳥,定睛再瞧,哇塞!從來沒看到過這樣大的蝴蝶!」在溫州蒼南盛平酒行工作的小寥,至今還念念不忘這個奇特的不速之客。

  這家酒行位於距離蒼南橫陽之江約100米的馬路邊,江對岸是一片山林。8月7日中午11點左右,小寥站在櫃檯邊和同事聊天,感覺有片樹葉從雨篷上飄下,大家都沒在意,但「樹葉」卻好像長了眼睛似的往店裡飄,最後停在壁柜上陳列的兩隻酒瓶之間。

  看到酒瓶外覆蓋著一對花翅膀,「當時就以為是只什麼鳥,大概受了傷飛進來的。」小寥說,但走過去仔細一看,這哪裡是鳥翅膀,明明是一對漂亮的蝴蝶翅膀嘛!伸展開的翅膀還在微微扇動,奇特的不是上面的花紋,而是這對翅膀打開來足有28釐米長,相當於一張A4紙的長度,翅膀的高度正好可以蓋住一個135毫升裝的酒瓶,小寥事後量了一下酒瓶,有15釐米高。

  這麼大的蝴蝶真是少見,可不能讓它跑了。小寥和同事拿來一隻透明塑膠袋,準備把大蝴蝶套進袋裡,大蝴蝶撲騰了幾下翅膀就被罩住了,倒是小寥心急慌忙間碰翻了幾個酒瓶。

  大蝴蝶吸引了很多人來圍觀,卻沒有一人能說出名字。小寥說:「翅膀上的花紋以褐色為主,還夾了一絲橘黃和暗粉,色澤偏暗,很有點古希臘或者古埃及壁畫的感覺。」

  怕是國家級保護動物,同事們不敢隨便扔掉,抓了幾隻蒼蠅扔進袋中,希望大蝴蝶餓了會吃,但它似乎沒有胃口。前天晚上,大蝴蝶的翅膀停止了扇動。因為覺得蝴蝶實在太漂亮,酒行的經理林先生把它夾在書裡做標本,打算放在客廳裡展示給客人看。

  昨天,記者請教了浙大植保昆蟲生理生化研究所的馬雲老師。馬老師看了照片後很肯定地說:「這不是蝴蝶,而是一種蛾,學名叫烏桕大蠶蛾。」雖然不是什麼罕見品種,但馬老師告訴記者,這是全國最大的蛾,主要分布在雲南一帶,浙江省也有少量出現。

  

  相關:蝴蝶和蛾的區別主要有兩點:1.蝴蝶的觸角細長並時常捲曲;而蛾子呈羽狀,比較粗;2.蝴蝶的身子普遍比蛾子的要細長。

相關焦點

  • 巨型蛾子住大學女生宿舍3天 翅膀有手掌大[圖]-蛾子 烏桕大蠶蛾 浙...
    原標題:巨型蛾子住大學女生宿舍3天翅膀有手掌大(圖)    看,和普通的同類比,這隻蛾子的個頭兒是不是有些大?外貌也挺獨特?這是浙師大一個女生宿舍裡的「不速之客」,它不顧主人的意願,硬是在裡面住了三天。  有人說,它其實身份顯赫,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蛾類品種,名喚「烏桕大蠶蛾」,「哥斯拉」片子中,昆蟲怪獸摩斯拉,就是以這種大蛾子為原型設計出來的。  這真是一隻來頭不小的蛾子嗎?
  • 英國汙染減輕 變黑達爾文蛾子再變白
    從小小的蛾子身上人們就能一窺其中的奧秘。因為工業革命時期汙染加重、灰塵增多,英國一種蛾子從白色變成了黑色。近年來,英國汙染減輕,天空變藍,這種蛾子重新變回了白色。 達爾文蛾子從白變黑再變白 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大部分地區有一種淡色、帶斑點的蛾子。
  • 蛾子二三事(我的靈異經歷)
    突然,一隻蛾子掉在了我腳前面,就是昨晚見到的那隻。我以為它是死了,結果還在動,然後動了幾下,振動翅膀,竟朝門外飛走了。 三隔壁同事回來了,到我房間,一見到他,我就問他蛾子有什麼象徵意義。他是畫畫的,正在研究物象的象徵意義。
  • 世人偏愛蝴蝶而討厭蛾子 ‖【子虛社】2020021期
    今天的春天,2020年4月22日,又是人間四月天,新冠疫情的恐懼已過,清晨的陽光下,我在川沙古城的小區裡面遛狗,路過一顆光杆的石榴樹,我忽然發現有一個綠色的蛾子棲息在石榴樹上,我第一眼就發現它就是我要找的那種大綠蛾,青綠色的大翅膀,二個長長的尾巴像二根美麗的飄帶,前、後翅中央各有一大一小二個眼狀斑紋。
  • 如何找到你自己的蛾子,並把他培養成才、光宗耀祖?
    給蛾子蓋個房找到蛾子以後,你可以把它帶回家,放進一個扎了孔的整理箱;如果蛾子體型不大,放在高一點扎了孔的一次性塑料飯盒裡也可以。我們需要在養蛾子的容器裡放上一團溼紙巾保溼,在底部再墊上一層紙巾,然後把蛾子放進去,並投餵植物葉片。伺候吃喝拉撒其實養蛾子說簡單也很簡單,就和餵牛吃草一樣。
  • 巨型蛾子住大學女生宿舍3天 翅膀有手掌大(圖)
    看,和普通的同類比,這隻蛾子的個頭兒是不是有些大?外貌也挺獨特?這是浙師大一個女生宿舍裡的「不速之客」,它不顧主人的意願,硬是在裡面住了三天。  有人說,它其實身份顯赫,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蛾類品種,名喚「烏桕大蠶蛾」,「哥斯拉」片子中,昆蟲怪獸摩斯拉,就是以這種大蛾子為原型設計出來的。  這真是一隻來頭不小的蛾子嗎?
  • 沒有一隻蛾子能活著飛出東北
    進入了伏天,最近高倉賤迷戀上了烤串,畢竟有詩云:西瓜啤酒花毛拼,羊肉大蒜牛板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就要吃燒烤。所以頭幾天熱烈迷戀上不正經bili娘的《人生一串》!在第二集的黑暗料理裡,東北人的吃蛾子讓人印象深刻。烤青蟲↓烤蟬蛹↓烤蛾子!網友高呼,蛾子真是有波瀾壯闊的一生,無論什麼形態都逃不過上烤架的命運今天我們來說一個適合東北人的養成遊戲——養撲稜蛾子《彩翼之星夜》,為你的燒烤事業添點原料。
  • 撲稜蛾子:活的就是個撲稜勁兒
    這詞發明的是相當有學問了,詞一出那聲就來了,有一些動物也天生命裡帶「撲稜」,比如這撲稜蛾子家族的全部小夥伴們。撲稜而來,不帶走一片雲彩撲稜蛾子,資歷不淺撲稜蛾子是昆蟲鱗翅目蛾類的俗稱,又叫"撲楞蛾子"。
  • 驚現「么蛾子」啃食嫩玉米!成都青白江上演鬥蟲記
    唐貴彬回憶說,他家就在清泉鎮牌坊村一組,路過玉米地的時候,因為是「矮玉米」,所以稍微減速瞟了一眼。沒想到,還真遇到了「么蛾子」,有些玉米葉子一半都被啃沒了。 「50釐米左右高還沒抽穗的玉米是它們最喜歡吃的。」唐貴彬介紹說,等玉米長到一米八高后,它們基本就不吃了。隨後,唐貴彬停車鑽進了玉米地,逐行進行了檢查。「當時大概有幾十株發現了蟲害,不到一百株。」
  • 溫州常見的蛾子
    幸好么蛾子是趨光性的,所以拍蛾子的活動可以在晚上進行。於是前段時間就每天在陽臺上繞一圈,看看今天又燈誘了什麼么蛾子。發現每隔幾天都能看到新的么蛾子,現在拍的多了以後整理了一下發現一轉眼就拍了23種了,於是又決定更新一篇文章。因為大部分的照片都是在家裡拍的,看我照片的背景就知道了,所以文章裡的蛾子絕對是溫州常見的。
  • 蛾子用皮毛吸收超聲波來躲蝙蝠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皮毛起到了「隱形塗層」的作用,為蛾子提供聲學偽裝,幫它們在蝙蝠的超聲波探測中隱藏起來。蝙蝠喜歡吃蛾子,它們會用聲吶技術,即回聲定位法,來進行捕獵。在這場狩獵競賽中,有的蛾子已經進化出了耳朵,能聽到蝙蝠的超聲波,然後躲開。而事實證明,還有一群蛾子則在聲學偽裝的層面上進化出了一種更被動的防禦方式。
  • 非洲"么蛾子"來中國了!一天啃光一片玉米地
    夜間行動,有組織有紀律,攻佔全球,我們戲稱它為非洲「么蛾子」,它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農業害蟲,短短數日就能糟蹋上萬畝農作物,被侵害者甚至變成「光杆司令」…… 這種「危力」巨大的「么蛾子」就是外來物種,草地貪夜蛾。
  • 撲稜蛾子:除了撲稜,生活還有更多趣味
    這也不能怪大夥畢竟大街上常見的撲稜蛾子都是,又肥又大沒有蝴蝶的美感更沒有蝴蝶的輕盈,一飛起來動靜還特別大,生怕別人不知道此處有一隻(群)蛾子撲稜而過。《麗水新聞》熱線就曾報導過,在遂昌縣城出現了許多飛蛾。
  • 家裡面放很多的米,米裡面就容易生很多蛾子,米還是一樣能吃的
    米生蛾子了還能吃嗎?有些人家裡屯了很多米,時間一長,米裡面就生了很多蛾子,扔掉可惜,可是又怕吃了不安全。那到底米生蛾子了還能吃嗎?讓小編來告訴你吧。大米是稻穀經清理、礱穀、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
  • 萬花瞳|探訪全國最大第三方天饋線檢測實驗室
    萬花瞳|探訪全國最大第三方天饋線檢測實驗室 2020-11-20 1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觸樂夜話:期待、錯怪和么蛾子
    聽某位朋友說,他曾經在《彩虹六號:圍攻》裡猛玩了一下午Tachanka,只為使用新開到的皮膚,可惜因為不斷被人「一槍帶走」,他的隊友全都「自閉」了。 么蛾子 「么蛾子」並不是一種實際存在的生物,它是方言裡用來形容離譜事物以及奇怪行為的詞兒。比如,當一個北方人說「R星又整了些么蛾子」,我們就可以理解成「R星的遊戲裡又出現一些離譜又荒謬的問題」了。 是的,最近R星又整了些么蛾子。
  • 小蛾子如何解決了大問題
    生物課本在介紹進化論時都會提到,一種蛾子翅膀顏色的變化證明了自然選擇理論之正確。但是教科書過於簡略的介紹,使學生們沒有領會到,這同時也是一個理解科學研究是如何進行和深入的絕好例子。    這種蛾子是樺樹的主要害蟲,因此中文學名叫樺尺蛾,英文則稱之為「斑點蛾」,這是因為在19世紀中葉之前人們見到的這種蛾,都是淺灰色的翅膀上散布著一些黑色斑點。1848年,昆蟲學家首次在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附近採集到了黑色翅膀的樺尺蛾標本。之後,人們採集到的黑蛾標本越來越多,而且都集中在空氣汙染嚴重的工業化地區。
  • 家裡突現大量蟲子,專家稱這種「么蛾子」清理乾淨即可
    今日,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周興苗表示,這是一種小蛾子,幼蟲喜歡吃穀物、棉織品之類的物品,居民不必擔憂。今日,40多歲的王女士表示,大約在20多天前,放置在70多歲母親臥室床尾凳與床之間的衣服上,發現不少不認識的蟲子。這些蟲子外面是白色的網狀物,裡面包裹著一個不到1釐米長的黃顏色蟲子。最近,這些蟲子不僅在母親臥室裡的褲子、真絲襯衣上出現,還在毛巾等織品上出現。
  • 雲南農大發現「么蛾子」命門
    「這種『么蛾子』特別能飛,每晚可飛行100公裡,它們還擅長群體作戰,很快能啃光一整片玉米地,啃完後列隊遷移到下一片地,外號『行軍蟲』。它們的繁殖速度還特別快,雌蛾一生可多次交配產卵,一般產卵700-900粒,在溫暖的條件下,可產6-10塊卵,每塊100-200粒卵,最多可產卵1500-2000粒。」桂富榮說。
  • 廬陵蟲趣| 不作妖的蛾子不是好蛾子
    說起飛蛾,人們的第一直覺就是么蛾子,向來是不受待見的一類昆蟲。可是,不作妖的蛾子還能叫么蛾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