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聚龍一號」通過鑑定 助力中國核武器研究

2020-12-07 觀察者網

近日,由中物院流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達世界一流水平的超高功率脈衝強流加速器「聚龍一號」裝置通過國家級鑑定。我國成為世界上極少數獨立掌握數十萬億瓦級超高功率脈衝加速器設計和建造技術的國家。這一設備的投入使用,對我國模擬核武器爆炸產生的極端高溫、高壓、高密度、強輻射條件,研製新一代核武器有著重大的意義。

今天,《中國科技報》刊髮長篇報導《聚龍一號裝置研製紀實:為新時期核武器研究再立新功》,介紹了這一裝置的研製歷程。以下是報導全文:

2013年10月10日上午,在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的聚龍一號裝置實驗主控制廳中,牆上6米長、2米高的大屏幕分區域顯示著監控畫面和複雜的技術參數。操作臺前,一排身穿白褂的科研人員,熟練而準確地操作著電腦,報送著各系統的狀態。成果鑑定委員會的10位院士、5位專家目光如炬,緊盯屏幕上每一次數字的跳動。

聚龍一號裝置放電瞬間

聚龍一號裝置實景圖

「觸發!」實驗負責人豐樹平的一聲令下,伴隨著低沉的悶響和大地的震動,在與控制廳相隔不遠的試驗大廳中,數十道紫色的電蛇猛然劃破空間,自曲折蜿蜒中迸射出刺目的熾烈光芒——24路強大的電能分別沿12個方向,從五千立方米的空間壓縮匯聚於僅數個立方釐米的中心靶區,將100秒內存儲的數百萬焦耳電能在億分之一秒內輻射出來,產生能量數十萬焦耳、功率數十萬億瓦(瞬時功率相當於數倍的全球電網功率)的軟X射線!測試廳的記錄儀器準確記錄下億分之一秒內的相關技術參數和瞬態圖像,呈現於示波器和計算機的屏幕上。

這就是中物院流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達世界一流水平的超高功率脈衝強流加速器——聚龍一號(英文簡稱PTS)裝置通過國家級鑑定的場景。成果鑑定委員會認為,聚龍一號建設項目提出了有特色的超高功率多路匯流裝置總體設計方案,突破了多路太瓦量級電脈衝的納秒級精確時間控制、超高功率脈衝的產生和傳輸與匯聚等關鍵技術,自主研製成功國內首臺多路並聯超高功率脈衝裝置,在負載上實現了峰值近千萬安培、前沿約千萬分之一秒的電流輸出,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

這一臺在我國核武器研究進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科學實驗裝置的建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極少數獨立掌握數十萬億瓦級超高功率脈衝加速器設計和建造技術的國家,是我國高功率脈衝技術發展的又一個裡程碑!

決策

直面挑戰迎難而上

中物院創建於1958年,是以發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為主的理論、實驗、設計、生產的綜合體,是我國唯一從事核武器研製生產的綜合性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是中物院下屬的第一研究所,主要從事核武器研製、高新技術武器研製、軍民兩用技術開發及成果轉化等工作。

伴隨著1996年全面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的籤署,如何在實驗室條件下,創造出接近核武器爆炸產生的極端高溫、高壓、高密度、強輻射條件,成為新時期核武器研究能否有效開展的關鍵。

脈衝功率技術是以電能為基礎,通過對能量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壓縮,並在特定負載上快速釋放,獲得極高的功率輸出的一門實驗科學,是在實驗室條件下產生極端高溫、高壓、高密度、強輻射條件的有效手段。我國脈衝功率技術研究的先驅、老一輩科學家王淦昌院士曾經指出:「高功率脈衝技術是當代高科技的主要基礎學科之一。」採用超高功率脈衝裝置驅動柱形金屬絲陣負載,使其氣化並向軸心箍縮(即Z箍縮),能產生極強的X射線輻射,可以用來研究核武器中的輻射輸運和聚變點火等問題,同時在慣性約束聚變、輻射效應、天體物理等前沿科學研究領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王勐(右一)和科研人員在檢測設備

安裝於聚龍一號裝置靶區的單層鎢絲陣負載
左1~3:單層鎢絲陣等離子體三個內爆時刻的X射線分幅圖像
右1:典型鎢絲陣加載負載電流(黑)和X射線功率波形(紅)

近幾十年來,由於軍事應用需求的強烈牽引,高功率脈衝技術成為主要的有核國家研究的焦點,美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後建立了一系列超大脈衝功率裝置,典型的Z箍縮研究裝置有土星裝置和ZR裝置,俄羅斯也先後建成S-300和Angara-5-1裝置。與之相比,我國起步較晚,基礎薄弱。

為適應新時期核武器研究的需要,必須擁有具備足夠驅動能力的綜合實驗平臺,以此為基礎加強精密物理實驗設計、高精度多物理量診斷測試、數值模擬及理論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經過精心論證,上世紀末,中物院啟動了大型多路超高功率脈衝裝置的相關研究工作,並對已有平臺進行技術改造,開始了原理探索及關鍵技術研究。在此基礎上,本世紀初,中物院向國家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研究發展計劃建議,其中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研製Z箍縮初級試驗平臺——聚龍一號並開展相應的物理實驗研究。

2004年,國家批覆中物院正式啟動相關工作,裝置的技術指標確定為輸出電流八百萬至一千萬安培,電流脈衝上升時間小於千萬分之一秒,功率超過20萬億瓦。這樣的裝置系統極為複雜,技術難度和風險非常高,國內的技術基礎十分薄弱,材料、設計、加工等各方面都面臨極大的挑戰。

國防科學技術研究的歷史使命,使得中物院人毅然接受挑戰,迎難而上、昂首前行。自2001年起,任務承擔單位流體物理研究所開展了周密的立項論證工作,丁伯南、彭先覺等院領導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多次親臨一線,了解項目的進展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院內外老專家組成了頂尖專家團隊,就裝置技術路線和關鍵部件研製進行激烈討論,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建議。流體物理研究所集中科研精英成立論證報告編寫組和預研攻關小組,從國外有限公開的資料中收集、提煉相關信息,結合中物院的具體要求,對技術路線和關鍵技術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分析論證,多次召開大範圍深層次專題研討會,技術資料、設想方案、加工圖紙堆滿了研究人員的文件櫃。預研小組成員隨後開展了場畸變開關、雷射觸發多級開關、馬克斯發生器模塊研製等大量預研工作,開展了上百次的論證研究,探索突破關鍵技術的途徑。通過細緻地進行物理分析、精確地驗證計算參數、周密地考慮模型設計,取得了雷射同步觸發系統、場畸變氣體開關、磁絕緣傳輸線,以及測試診斷系統研製的重大突破,為裝置立項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聚龍一號裝置的總體設計方案中,同步觸發方案是其「靈魂」之所在。這是由於電流巨大,聚龍一號裝置需由24路超高功率脈衝功率裝置並聯而成,每一路能量的釋放由一個雷射觸發開關控制。為保證開關動作的一致性,雷射實際出光時間與設定值的誤差不能超過兩億分之一秒。如果將從電容器充電開始到最後能量釋放完成的時間(約100秒)放大展寬至一千年,那麼上述時間誤差僅相當於1.5秒,其技術難度可想而知。為了實現這一技術指標,必須設計出完善的雷射觸發開關同步觸發方案。

當時,美國Z裝置是採用一臺能量很大的雷射器,分為36路雷射去觸發36個開關。如果直接借鑑美國的經驗,技術風險會降低很多,但是該方案對雷射器能量要求高、光路極其複雜、穩定性不高。

2005年,項目負責人鄧建軍研究員、脈衝功率研究室主任謝衛平研究員帶領團隊結合裝置研製特點,原創性地提出了採用12臺雷射器、每臺雷射器觸發兩個開關的技術路線,這樣既能保證開關觸發的同步性,觸發光路也極為簡化,原理上具有非常優越的性能;同時具備維護和運行效率高的特點。

由於國際上毫無先例,當時這方案甫一提出,受到了國內部分相關專家的質疑。在雷射觸發方案專題論證諮詢會上,國內從事雷射器研究的權威專家認為,國內尚無滿足要求的雷射器,而且按照這種雷射器的常規的控制方式和水平,出光時間要達到所需的精度幾乎是不現實的。

 

 

 

面對諸多質疑,鄧建軍率領項目組在開展了大量關鍵技術攻關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方案和驗證性樣機相關實驗數據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細緻論證,證實了該方案可行性,並最終取得了成功。在隨後2006年的首屆亞歐脈衝功率會議上,聚龍一號項目團隊交流了雷射開關的技術方案,引起了美方的高度重視。2007年,美國聖地亞實驗室Z裝置升級完成,其雷射開關的觸發方案也改為由36臺小雷射器觸發,再次證明了這一方案的先進性。

總體技術方案既定,標誌著聚龍一號裝置研製的大幕正式拉開。這將是漫長的遠徵,在這條路上將會有激流險灘般的高歌猛進,也會有深山峽谷般的跌宕起伏。然眾志成城何懼艱難險阻,且看滄海橫流英雄聚、雲起龍驤寫豪情!流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每一個崗位上都煥發出最大的創造活力,匯聚成為無堅不摧的洪流!

成就

匯聚能量綻放異彩

凝眾人之智,聚集體之力,終於換來了龍騰九霄!2012年3月,聚龍一號裝置整機安裝工作全部結束。直徑約33米、高度近7米的聚龍一號裝置傲然矗立。它由儲能系統、脈衝形成與傳輸系統、電流匯聚系統、物理負載系統和輔助系統等組成,包含了1440臺脈衝電容器、720個場畸變開關、24臺雷射觸發氣體開關、12臺高性能雷射器。

2013年6月,由國內加速器、脈衝功率技術和等離子體物理專家組成的測試組,對聚龍一號裝置相關技術指標進行現場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在驅動箔套筒負載條件下,裝置輸出了近千萬安培峰值電流;在鎢絲陣Z箍縮負載條件下,裝置輸出了九百萬安培峰值電流,X射線輻射產額達590千焦耳,X射線峰值輻射功率達到47萬億瓦。裝置輸出電流的水平處於國際同類裝置的先進水平!

神兵在手,且看我劍指蒼穹!鄧建軍、謝衛平等針對聚龍一號的性能特點,配合當前的研究重點內容,對測試實驗和物理實驗進行了統籌策劃。通過以聚龍一號這一大型多路並聯的超高功率脈衝強流裝置為加載平臺,在長脈衝和短脈衝兩種工作模式下,驅動不同類型的物理負載,產生超高壓、超高溫、強輻射、強磁場等極端物理環境,進一步深入開展強X射線輻射源相關物理研究、脈衝功率驅動的聚變科學與技術研究、重大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及探索。

在所開展的七百萬至九百萬安培電流驅動水平下的絲陣等離子體內爆物理實驗中,科研人員在國內首次獲得了功率大於50萬億瓦、能量大於500千焦的X光輻射,以及清晰的絲陣內爆圖像。在五百萬至七百萬安培長脈衝電流驅動下的磁驅動準等熵壓縮物理實驗研究中,超高速飛片發射達到的峰值速度約每秒11.5公裡,獲得了達到120萬大氣壓的峰值磁壓力,這是目前國內脈衝功率技術領域所能獲取準等熵壓力的最高值。此外還開展了多路超高功率脈衝裝置分時放電技術、高功率密度能量傳輸與匯聚等高功率脈衝技術的實驗研究。截至2014年6月,經過共計120餘次實驗的歷練,不僅充分證明了聚龍一號裝置能夠產生瞬間功率高達數十萬億瓦、溫度數百萬度的X射線輻射,也可以產生高達數百萬大氣壓的加載壓力,同時利用該裝置取得了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Z箍縮物理實驗結果。

2013年10月10日,聚龍一號順利通過了國家級鑑定。這一項目的建設,為該技術領域新概念和長遠發展方向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礎,成為我國高功率脈衝技術發展的又一個裡程碑!

2014年6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41屆國際等離子體科學會議暨第20屆國際高功率離子束學術會議上,鄧建軍受大會組委會邀請,作了題為「Overview of pulsed power researches at CAEP(中物院脈衝功率技術研究概述)」的全體大會特邀報告。報告對中物院在脈衝功率科學領域的發展進行了闡述,對取得的成果和進展進行了交流,引起了國際上的極大關注和高度讚譽,美、俄、法等國的參會專家紛紛表達了想與我國合作開展研究的意願。

聚龍一號項目的成功,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核武器科學技術研究實驗設施的重大進展,將對核武器物理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將為聚變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等前沿科技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項目研究過程中的重重難關造就了一支素質良好、善於協同攻關、能打硬仗的隊伍,在科研管理、裝置設計、物理實驗技術、理論和數值模擬、負載及靶的製備技術以及診斷技術等方面積累了雄厚的底蘊。

未來,在超高功率脈衝技術的大舞臺上,且看中國人的矯然身姿!

突破

凝智聚力自主創新

聚龍一號裝置龐大繁雜而又極為精密,各個部分環環相扣、絲絲相關,需攻克的單元技術難關高達數十項之多,其中有多項技術是世界級難題。

在幾乎是從零開始的研究過程中,鄧建軍、謝衛平等人精心籌劃、積極協調技術攻關和裝置建設,並親力親為,堅持參加項目組重要的技術討論並果斷決策;項目組核心攻關團隊成員豐樹平研究員、王勐研究員、李洪濤研究員、宋盛義研究員、何安副研究員、衛兵高級工程師和分系統負責人與成員一起憑藉敏銳物理嗅覺在迷霧中探尋規律,在腦力極度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火花,終於鑄就了一個個單元項目的成功。

雷射觸發多級多通道開關是控制聚龍一號裝置中能量在約億分之一秒內釋放的「閘門」,作為核心的可控超高功率活性元件,關係到裝置的總體運行效率和可靠性;同時,開關還需具有耐壓高(5百萬伏)、導通電流大(近百萬安培)、導通電感電阻小、觸發延遲和抖動小、可靠性高、使用範圍大等特點。王淦昌院士曾認為,應用雷射開關實現多路裝置同步放電是脈衝功率技術發展的裡程碑之一。在2002年對其進行論證的時候,國際上僅美國擁有這一研製技術,且在不斷地摸索改進中。

高峰險阻,唯勇者至!面對這一難題,在項目負責人的指導下,李洪濤帶領的攻關小組憑藉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探索中前行。他們在物理機理研究、實驗設計研究、系統檢驗三個階段,通過反覆實驗和數值模擬計算,探究著其中極細微、深入的物理規律,獲取了大量基礎物理數據。

在開關間隙電壓的勻場設計方面,他們開展了大量的文獻調研和現場考察,汲取他人的研究精華;在綜合考慮裝置特點的基礎上,獨創性地提出了鉗位環技術,針對這一技術方案開展了多次計算和模擬實驗以驗證其有效性。這一方案在後續的實驗中被證實具有突出的優越性。

經過不懈努力,李洪濤等人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觸發時間誤差小於五億分之一秒的5百萬伏低抖動雷射觸發多級多通道開關,開關的擊穿時延分散性與一致性等技術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2006年由流體物理研究所發起並主辦的首屆亞歐脈衝功率會議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斯米爾諾夫和美國聖地亞實驗室雷射開關負責人對該開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主動找到鄧建軍表達了開展合作研究的願望。

磁絕緣傳輸線可稱為裝置的「命脈」。沿磁絕緣傳輸線的傳輸方向,電磁場強度及功率密度急劇升高,對其物理參數設置、部件材料選型、結構設計及加工製造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像這種參數等級的磁絕緣技術在國外應用僅十來年的歷史,在國內更無先例。因此,磁絕緣傳輸線從設計、製造、安裝到測試都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在設計過程中,宋盛義攻關小組結合裝置磁絕緣傳輸線的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物理設計、實驗驗證等深入細緻的工作,從公式推導、程序編制、參數優化,到模擬結果驗證,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成功完成磁絕緣傳輸線電路模擬計算模型的自主研發,為參數設計奠定了基礎。

在參考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他們針對裝置磁絕緣傳輸線的多層圓盤錐大型腔體結構,在國際同類裝置中首次採用了大錐角、高阻抗等新的設計思路,成功解決了靶區物理測試困難的問題。

磁絕緣傳輸線的安裝與測試是技術含量頗高的大工程,涉及上百個組裝件,材料、形狀、重量及安裝要求千差萬別,單件重量大到噸級、小到公斤級,有的幾米尺寸的大型件組裝配合精度甚至要求達到0.2毫米,從吊裝設備到配合工裝均有特殊要求。安裝人員發揮聰明才智,對吊裝設計、裝配流程、配合工藝等每個步驟、每道工序控制十分嚴格。

精確的物理設計、周到的工藝設計和完備的預案,使得磁絕緣傳輸線一次安裝成功,首次通電即獲得了理想的工作狀態,這對我國的超高功率密度能量傳輸系統的設計,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聚龍裝置的每一個分系統,都是其發揮強大作用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科研人員們歷經次次挫折與成功,傾灑無數心血與汗水,他們的智慧之光在一項項創新性成就中閃爍:6項獨創性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多項部委級科技進步獎,50餘篇論文在國內外發表。

相關焦點

  • 荔枝軍事:四川在中國戰略地位如何?看看中科院就知道
    我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就在四川成都,網傳第一代核潛艇反應堆是該院傑作,新一代095、096,筆者不知道,也別問我。成都還有一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他是我國最早從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專業研究院。2016年,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 拉曼光譜助力珠寶玉石真假鑑定及珍珠生長機理研究——訪同濟大學...
    這時,拉曼光譜技術作為一種微區無損分析技術,已被成功地應用於寶石學研究和寶石鑑定領域,更因其無需製備樣品、方便快捷的優勢獲得珠寶鑑定專家的肯定。日本的珍珠長的非常好,而中國珍珠養殖要想趕超日本,首先得找出差異。亓教授向我們介紹說:「研究整個珍珠層的生長過程需要用到多種分析儀器,拉曼光譜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細胞團聚形成是蛋白質還是已經相變到無定型的碳酸鈣,或是已經進一步相變到無機礦物?最後形成的是文石、方解石還是球文石?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拉曼光譜儀來解決。」  下圖是珍珠截面的拉曼成像圖及對應的兩個特徵光譜圖。
  • 中國移動牽頭完成的物聯網安全技術成果通過中國電子學會鑑定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2019年4月26日,中國電子學會在無錫召開「物聯網異質資源泛在可信接入與自適應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科技成果鑑定會。國家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倪光南等專家參加鑑定,一致認為該成果具有很高的創新性,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 中國心理學會鑑定可通過心理學測試創新能力
    受博雅聞道(北京)考試與評價技術研究院委託,由張厚粲教授主持的「中學生創新能力綜合測評」課題通過鑑定。鑑定專家組由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心理測量與人力資源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車宏生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測量專業委員會主任、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方平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統計與測量分會理論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人事部特聘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專家謝小慶教授,北京教育考試院原副院長臧鐵軍教授,北京教育學院崇文分院童長江教授組成並全體出席鑑定會。
  • 全球首臺中國製造空客A320neo全動飛行模擬機通過D級鑑定
    繼去年安勝(天津)飛行模擬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勝公司)研發生產的首臺空客A320ceo全動飛行模擬機成功通過中國民航局D級鑑定並順利交付客戶投入使用後,近日,安勝公司再傳喜訊,經團隊不懈努力,其研發製造的全球首臺「中國製造」空客A320neo全動飛行模擬機通過中國民航局最高D級鑑定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這裡就是中國兩彈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繼青海金銀灘原子城後,兩彈城成為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總部。1999年,23位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等8位獲獎者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
  • 星天牛種間及光肩星天牛種群研究通過鑑定
    本報北京6月2日電中美合作科研項目《星天牛種間及光肩星天牛種群間分子生物學研究課題》,近日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鑑定。這一研究成果打破了美國國內「光肩星天牛來自中國」的論調,為消除國外技術壁壘,促進我國相關產品順利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 光肩星天牛是一種破壞性極大的林木害蟲。
  • 傅聰:外界對中國核武器數量的猜測毫無根據
    【環球網軍事報導 特約記者 楊鐵虎】 10月15日下午,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傅聰在接受俄羅斯《生意人報》記者葉連娜 · 契爾年科視頻連線採訪時駁斥了美國對中國核力量建設的無端指責並指出,中國奉行自衛防禦的最低核威懾戰略,是基於中國自身安全需要和核武器作為終極威懾手段的性質等考量作出的戰略選擇,外界對中國核武器數量的猜測毫無根據。
  • 讓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為國隱姓埋名30年,她有多厲害?
    在對中國的核武器事業進行研究之後可以發現,除了錢學森等科學家之外,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她雖是一位女性,但卻為國隱姓埋名了三十年,如果沒有她的幫助,那麼我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也將受到一定的阻礙。那麼,神秘的女科學家究竟是誰?她為何會有如此高的成就呢?
  • 讓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為國隱姓埋名30年,她有多厲害?
    在對中國的核武器事業進行研究之後可以發現,除了錢學森等科學家之外,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她雖是一位女性,但卻為國隱姓埋名了三十年,如果沒有她的幫助,那麼我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也將受到一定的阻礙。那麼,神秘的女科學家究竟是誰?她為何會有如此高的成就呢?
  • 世界上造過的最大「核武器」威力究竟多大?中國的核戰地位多高?
    核武器必然是在全世界都有著威懾力量的一種存在,面對各個大國的核武器研究,我們中國可以處在什麼樣的一個地位呢,而人類創造過的最大的核武器又擁有多麼大的威力呢。關於核武器是可以分為原子彈與氫彈的,眾所周知第一顆原子彈是在美國率先爆炸的,但是要論核武器的水平我們現在可是不用原子彈來互相對比的,因為氫彈才是真正展示一個國家核武器水平的關鍵。
  • 酵母β-葡聚糖製備及檢測研究通過鑑定
    酵母β-葡聚糖製備及檢測研究通過鑑定 來源:農科院 2007-01-29 08:43     近年來,酵母β-葡聚糖因具有增強免疫活力、  抗腫瘤活性、降低膽固醇和血脂等多種生理功能而成為食品領域研究與開發的熱點
  • 科環國能信控IMS通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鑑定
    科環國能信控IMS通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鑑定 發布時間: 2020-12-16 00:00:00   來源:科環集團  作者: 12月10日,國家能源集團科環集團國能信控公司IMS研發與應用技術順利通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組織的專家評委會
  • 楊振寧那麼厲害,美國為什麼不讓他去研究核武器?
    那麼,既然楊振寧有比肩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的偉大成就,為什麼美國沒有讓他去研究核武器?要知道,美國研究核武器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試驗室可是集中了全美最頂尖的科學家,科研環境和學術氛圍是一流的。儘管楊振寧加入了美國國籍,但他從頭到尾,都一直想著等到將來的哪一天,自己還是要回到中國去的。而這,也是一生都沒有參加美國的核武器,乃至任何一項武器的研究中去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下是他的原話大意:因為我學的是物理,裡面有一部分是核物理,也是我所學的,而核物理跟核武器有著密切的關係。
  • 川普家族被扒老底,總統叔叔曾助力中國核武器
    趙忠堯學的是物理學專業,在當時的中國不管是基礎還是學術環境都比不上歐美發達國家,這是客觀事實。而在趙忠堯意識到這點後,決定在1927年夏天動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搞研究,也由此趙忠堯的物理學術開始起飛。1931年,趙忠堯冒著戰爭的風險毅然決定回國,他為中國帶來了第一個核物理課程,創造了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中國後面的一切核物理的相關研究,都離不開趙忠堯的一份付出,錢三強、何澤慧等學術大牛也都是他的學生。
  • 非靶向代謝組學助力中國農科院靈芝代謝特徵研究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的研究成果,通過非靶向代謝組學研究手段,研究提供了靈芝不同部分,尤其是發酵液的整體代謝態勢的全面描述。研究對象:靈芝發表期刊: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影響因子:4.006發表時間:2020年5月10日合作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非靶向代謝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研究背景
  • 中國第四代核武器亮相進入倒計時,氫彈或將退役,美呼籲技術公開
    不過核武器不像一般武器,國際上規定這種武器不能輕易使用。因為核戰爭一旦爆發,沒有誰能夠控制住傷害的範圍和受損的大小。儘管這種武器使用的概率幾乎和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可很多國家仍在大力研製。據我國媒體報導稱,中國的第四代核武器研製成功,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服役,而它的服役也將意味著,氫彈可能就會面臨退役的命運。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檢索系統》22日通過專家鑑定
    我國第一套利用計算機模糊檢索技術開發的、全面應用於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檢索系統》,7月22日通過了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組織的專家鑑定。    該系統是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局、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聯合主編,北京綠色長城科技公司承擔技術研發,歷時3年開發而成。
  • 楊承宗帶碳酸鋇鐳標準源回國 發展中國核武器
    楊承宗帶碳酸鋇鐳標準源回國 發展中國核武器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1月26日15:03   1951年6月,楊承宗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他婉謝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年薪為55.5萬法郎,另加補貼」的聘任,毅然選擇了回國,儘管回國後,他的薪酬只有「每月一千斤小米」。為了儘可能多地為國家採購科研設備,他還搭上了自己的全部積蓄,甚至不得不變賣手錶、相機補貼家用。
  • 幫助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隱姓埋名30年,她到底有多牛?
    如果提到原子彈這一核武器的研發,大家肯定會首先想到錢學森、錢三強這些知名的科學家。他們確實是中國核武器的泰鬥,為了中國核武器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力量。但是在中國的原子彈研發中還有一位傳奇女性,她的一生都在研究氣體分子運動論,是第一個發現求解玻爾茲曼方程的本徵值理論,並且提出適用於多原子氣體的推廣的玻爾茲曼方程。後來更是隱姓埋名專心在原子能研究所中工作,一直到去世,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這位偉大的傳奇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