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掌握的黑科技 下一代核潛艇呼之欲出 不輸美國

2021-01-15 易評天下

10月23日,中船重工官微報導,中國海軍在三亞基地成功地試驗了潛艇用永磁電機。這使得中國在核潛艇靜音諸環節中又鎖上了重要的一環。

核潛艇是國之重器,但只有安靜的核潛艇才是國之利器。在70年代中國就憋勁咬牙造出了第一代核潛艇。但由於技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這是有遺憾的。

40年後,中國在許多關鍵的工業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有些甚至跨入世界前沿,但在核潛艇靜音方面還是有顯著差距。在各級艦船下餃子的時候,核潛艇方面進展緩慢,不乏關鍵技術沒有取得突破,不宜在低水平上投入過多的考慮。

核潛艇具有實際上無限的水下航程,而且持續航速高。現代驅護艦靠放出直升機追核潛艇,如果不是跟上航母編隊的要求,現代驅護艦很多已經跑不過核潛艇了,因為勉強跑出高速沒有意義,常規動力的驅護艦要不了多久就追不上可以持續以最高航速一騎絕塵而去的核潛艇了,當然水下是沒有塵的。

核潛艇常給人一種尺寸很小的錯覺。圖為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佛羅裡達號,艇員站坡都緊緊巴巴

實際上她是一艘能以24節航速飛馳的水下「巡洋艦」,其動力需求可想而知

但核潛艇具有本質噪聲較高的問題。反應堆的冷卻水泵和管路內的水流噪聲,齒輪減速箱的噪聲,傳動軸的振動和軸承噪聲,螺旋槳的噪聲,都使得核潛艇的降噪難度很高。

自然循環反應堆大大降低反應堆的噪聲。自然循環沒有了泵機的噪聲,本身的水流流動也比較舒緩。水壺燒水的時候,只要不是一上來就大火猛燒,在產生氣泡、快要燒開之前,基本上是無聲的,但水壺裡已經由於熱水上升和冷水下降而在自然循環了。自然循環噪聲低,沒有泵機的功率消耗,但傳熱效率較低。完全自然循環的反應堆會很大,很笨重。在中低功率狀態下用自然循環,在高功率狀態下加入強制循環,可以較好地達到靜音和功率密度之間的平衡。

4月21日,中國科技獎勵網報導引用核潛艇總師張錦嵐的話說,中國已經在實現了反應堆的自然循環,這就從反應堆方面解決了噪聲問題。

反應堆示意圖。紅圈所示即為循環泵,關了這個東西之後,才到見「真功夫」的時候。

海狼級核潛艇動力艙段,裡面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自循環核潛艇堆S6W

反應堆產生熱量,產生高溫高壓蒸汽,推動汽輪機,轉換為機械能。傳統方式是把這機械能直接用於推進。但汽輪機轉速大大高於螺旋槳轉速,需要大功率減速齒輪箱,這是可觀的噪聲源。反應堆、汽輪機、齒輪箱重量打,只能布置在艇體中段,保證中心和重量的合理分配,導致的很長的傳動軸,不僅製造要求高、重量大、佔用寶貴空間,還不可避免地產生振動和軸承噪聲,這是另一個可觀的噪聲源。

用電力推進的話,汽輪機驅動發電機,大功率輸配電系統「柔性」地通過電纜傳遞功率,不僅大大便利艇內的設備布置,而且便於用可變轉速電機推動,一舉取消了齒輪箱、傳動軸的噪聲。傳統上用勵磁電機,現在採用更先進的永磁電機,功率密度更高,噪聲更低。

並非巧合的是,大名鼎鼎的馬偉明院士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中壓交直流系統。中壓比低壓的功率密度更高,這是現代電推的關鍵技術,新一代汽車也有向48伏直流轉變的趨勢,艦船使用的可以更高,但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和美國「朱姆瓦爾特」級驅逐艦據說用的還是低壓直流系統。直流便於大功率傳輸和調速,用於推進;交流用於艇其他一般用戶。中壓系統和永磁電機一起,這又鎖上核潛艇動力系統降噪鏈的又一環。

馬偉明院士的話講的硬氣,但相關節目中展示的無軸泵噴裝置還是個小型裝置,距離實際應用到底有多少距離還難估計

更非巧合的是,在央視《焦點訪談》節目中,馬偉明院士展示了無軸泵推技術。展示的當然是實驗室規模的小東西,現在達到什麼樣的實用化程度是保密的,到底離裝艇使用有多少距離,就留給人們想像了。

傳統推進用螺旋槳,傾斜的葉片在旋轉中通過對水的斜切的向後分量形成推進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在葉片前後製造一個壓力差。壓力差越大,推進的力道越大。不過,壓力差也是有副作用的,葉片背後的減壓會造成汽化,空泡在水壓下破滅會產生很大的噪聲。由於葉片產生壓差的能力與線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簡單葉片的空泡澡聲在葉尖達到最大。由於直接暴露在水中,這或許是潛艇噪聲的最大來源。

為了使得葉片的推進效率在半徑方向相對均勻以達到最優,葉片寬度和扭轉需要精心設計,這就形成了螺旋槳葉片像現代抽象派雕刻一樣的奇特形狀。為了加大推力但減小噪聲,通常還需要加大直徑、降低轉速。大直徑複雜扭轉的螺旋槳製造是技術難關,當年東芝因為私下向蘇聯出口有關數控工具機還遭到美國的嚴厲制裁。

但螺旋槳的降噪是有極限的,進一步降噪要在螺旋槳以外做文章,這就是泵推。泵推也稱涵道螺旋槳,在常見螺旋槳之外圍上一圈圍殼,對葉片噪聲實現屏蔽,只有在尾後很小的錐形區域內才容易探測到螺旋槳的噪聲。

泵推不是新概念,在魚雷上也早就得到應用,但在潛艇上的應用依然屬於前沿技術。魔鬼正在細節之中。

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的模型,紅圈部位即為泵噴推進系統

泵推的圍殼套在艇艉錐頂端,必然需要支撐結構,這稱為定子,通常是順著流向的固定葉片結構。螺旋槳當然就是轉子。在結構上,要麼定子在前,轉子在後;要麼轉子在前,定子在後。兩者各有好處。

前置定子可以起到整流作用,把進水理順,有利於轉子發揮最大推進效率,常用於追求最大速度的魚雷。螺旋槳產生的推進水流必然帶有轉動。轉動是不產生推進作用的,但轉動又必然與周圍的靜止水體產生互動,產生紊流和噪聲。前置定子有利於轉子發力,這也導致較大的噪聲。

後置定子則相反,把轉子的出水理順,減少水流的轉動,減少噪聲。後置定子本身對噪聲也有一定的屏蔽作用,進一步降噪,多用於追求最大降噪的潛艇。

檢修中的基洛級潛艇「埃羅莎」號。A:轉子,B:定子,C:外殼。可見典型的定子後置設計。

圍殼體圍成的涵道也有講究,這可以類比於噴氣發動機的進氣道。從進水口開始逐漸擴大,可以使得進水減速增穩,改善轉子工作效率。在轉子之後逐漸收小,可以使得出水水流進一步加速,提高航速。但這是以額外阻力為代價的。漸擴段相當於倒拖一朵喇叭花,漸縮段則直接增加轉子的背壓,「憋住」轉子的有效出力。世上本無免費的午餐。

有的泵推只有漸縮,漸縮的進水段套在艇艉錐周圍,這樣有利於與艇艉整合,比較緊湊,但並不利於改善轉子工況。進水在又薄又長的漸縮環道裡加速,阻力也大,更加適合於現有潛艇的泵推化改裝,全新設計一般不這麼做。取消漸擴進水段是有的,只有短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進水段,但依然用漸縮的出水段對水流加速,提高航速。這樣對抑制轉子空泡噪聲效果要損失一些,但結構重量也要小一些。

不管前置還是後置,定子結構本身都要造成阻力,吃掉一點功率。泵推圍殼本身又是一大塊重量和阻力,涵道內與水流的互動也導致一點推力損失。泵推吃功率,在很長時間裡是妨礙在潛艇上採用的一大障礙,傳統潛艇沒有多餘的功率可以損失。現代核潛艇反應堆出力大大提高了,才有條件推廣。

傳統泵推可以機械直推,也可以電推,但還是需要傳動軸,所以也稱有軸泵推。這帶來一系列傳動軸的固有問題。電推的話可以電機外置,解決傳動軸問題,但解決不了泵推的另一頑固問題:纏繞。

開放的螺旋槳也有纏繞問題,但一般情況下,外物在葉尖甩出,問題不大。泵推有圍殼圍著,甩不掉,很容易「吸引」纏繞。增加進水網格可以緩解外物問題,但網格本身也會堵塞,更何況增加阻力。

無軸泵推就不一樣了。顧名思義,無軸泵推沒有傳動軸,環形電機直接整合在泵推圍殼內,螺旋槳葉片是直接安裝在環形電機的轉子上的,與有軸泵推好比是滾筒式洗衣機與波輪式洗衣機的差別。

環形電機在原理上與普通電機相仿,只是轉子(電機的轉子,在這裡也是推進器的轉子)直徑大大加大,而且是空心的。用於無軸泵推時,葉片像從圓環伸向中央的牙齒。牙尖可以搭接,但通常懸空,所以圓心是空心的。圓形處線速度為零,本來就沒有推進作用,沒有葉片也不損失推力。外物纏繞通常向中心聚集,空心的圓心正好讓外物通過。演示表明,無軸泵推很難發生纏繞問題。這對潛艇在容易發生纏繞危險的淺海行動具有不言而喻的意義。

曾經使得西方誤認為基洛級潛艇採用了無軸泵噴技術的照片,其實是「埃羅莎」號的定子

基洛級潛艇其實還是兩級定子,圖中可見有明顯的兩道接縫

無軸泵推沒有中心體,因此也沒有由此而來的中心體尾後低壓區和阻力問題。本來空心的旋轉的推進水柱,現在中心被進水通過空心的中央填滿了,出水特別平順,也降低了尾流噪聲。無軸泵推也不需要定子,不管用什麼方式把圍殼固定在艇體上了,圍殼內是不需要定子的。相比之下,有軸泵推是必然有定子的。

無軸泵推由於是從輪圈傳力,扭力特別大,不需要變距葉片,就可以在一兩秒鐘內從全速前進轉為全速倒退,這是螺旋槳或者有軸泵推難以做到的。

無軸泵推在阿姆斯特丹的全電遊船上已經實現了,每天在運河裡悄無聲息、水波不興地划過。

葉片的葉根現在紮根在環圈上,受力設計和製造極大簡化,容易在推進效率、噪聲、重量、成本上優化,比如像現代超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風扇葉片一樣,在葉尖反而「剷出」。

只要能解決大尺寸環形電機的製造問題,大直徑無軸泵推的葉片製造反而相對簡單。當然,這個「只要」可不簡單,大直徑、大功率、低磨耗、高精度的環形電機是技術難關,這也限制了無軸泵推的功率。用多個降低直徑的環形電機驅動的無軸泵推並聯工作,可以解決單個大直徑環形電機的設計和製造問題。

應用了無軸泵噴技術的渡輪該船首尾各裝一個無軸泵噴推進器

目前應用的無軸泵噴系統缺點是功率小,單個推進器只能用作小船的動力,或者大船的輔助動力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泵推的推力大體取決於葉片掃過的面積。至今減半的話,需要四個半直徑單元才能等效於一個全直徑單元。好在無軸泵推的安裝靈活,沒有常規螺旋槳或者有軸泵推要考慮傳動軸從艇體穿出的問題,除了圍殼與艇體的連接,並不需要定子,只要在艇艉設計時考慮到,多單元的安裝是可以解決的。比如說,常規艇艉是水滴形的尾巴,可以近似為圓錐,天然適合單螺旋槳設計。但把艇艉改成扁鍥形,水動力特性喝製造上依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提供了天然的安裝多單元無軸泵推的空間。與電傳操控相結合的話,甚至引入可轉動單元,還可大大減小常規的尾翼尺寸,降低阻力。多單元還降低對可靠性的要求。

多單元之間的「搶水」是一個問題,但單元越多,每個單元的功率越低,搶水問題實際上越小,當然保證所有單元均勻出力對水動力設計的要求也越高。在這方面,航空上有很多先例,可以借鑑。隨著渦電混動的興起,新一代飛機沿翼展布滿了螺旋槳。大量小功率電驅動螺旋槳的製造成本低,可靠性要求低,與傳統設計中追求儘量減少發動機和螺旋槳數量的做法截然相反。這與多單元無軸泵推有相似之處。

多單元除了要在艇體設計時就有所考慮和可靠的中壓直流系統的支持,還有較大的重量和阻力。與全直徑泵推相比,四個半直徑泵推的圍殼總周長要加倍,大體上也導致重量和阻力加倍。還是那句老話,沒有免費的午餐。

另一個問題是外置的環形電機不易屏蔽電磁信號,多單元無軸泵推加劇了屏蔽困難,容易導致暴露目標。這些原因使得無軸泵推尚未在潛艇的主要推進上得到應用。就看馬偉明能不能給人們帶來驚喜了。

即使中國尚未突破無軸泵推技術,有軸泵推依然是一個飛躍,這方面已經沒有一票否決式的技術障礙了。

中國正在有關核潛艇動力系統降噪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是否會在下一代核潛艇上集中採用還不好說,這裡有風險控制問題。

先進核潛艇是一系列尖端技術組成的複雜系統,圖為「海狼」級核潛艇的艇艏聲吶基陣

另一個問題是艇體設計。理論上,水滴形艇體阻力最小,噪聲也最小。但純水滴形每一段艇體都是連續可變曲率,製造很困難,一般用改進水滴形或者紡錘形,艏艉與水滴形相同,中段為簡單的圓柱形,簡化製造。饒是如此,大直徑艇體製造依然是技術難關。

大直徑艇體內空間完整,便於系統布置,更有利於布置長大的重型垂髮飛彈,極大地提高打擊威力和火力密度。但大直徑艇體的製造、焊接、質檢都難度很高。所謂大直徑厚板比小直徑薄板容易製造,這是似是而非的。

凡事都有一個度。適中尺度永遠是最容易製造的,更大更小更厚更薄都要難度增加。大的比小的好做,這只是把微小的與適中的相比,而不是適中的與龐大的相比。特大特厚構件的精密製造永遠是技術難題,而精密製造對艇體是關鍵。艇體的不平整或者接縫不能對齊,會造成嚴重噪聲。耐壓要求還使得艇體必須用高強度厚板製造,厚度可想而知。不過中國正在重型精密製造方面悄悄地走到了世界的前面。西方用更小的技術裝備達到了同樣的製造尺寸,中國技法尚不如人,只好把劍打造的更長一點。有一天中國的技法也一樣精湛了,那就是另外一個境界了。

在現代海戰中,航母像威風八面、力撼四方的泰森,但核潛艇才是殺人越貨的忍者殺手。中國核潛艇的春天就要到來了嗎。人們正在急切期待。

相關焦點

  • 年終盤點丨2020十大中國黑科技
    2020接近尾聲,如同這個萬花筒似的世界一樣,這一年中科技圈每天也在發生著各種事情,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這個所處的世界。中國量子計算新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中國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科技界在這一年裡不斷刷新著好消息,「九章」、「華龍一號」、「嫦娥五號」……這些響噹噹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2020中國科技硬核突破,點讚中國「黑科技」,致敬每一位建設者!
  • 揭秘美國新一代戰略飛彈核潛艇:當代最高水平
    據媒體報導,美國新一代戰略飛彈核潛艇——「哥倫比亞」級項目進展順利,已於今年年初通過美軍裝備採購的「裡程碑 B」關鍵節點,進入詳細設計階段,並將籤署首批建造合同。首艇造價124億美元,其中包括48億美元的研發費用,計劃於2021財年開工,2031財年開始作戰值班,全部12艘將於2039年建造完畢。
  • 美國新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發展軌跡及主要技術特點分析
    根據項目進度安排,該級首艘「哥倫比亞」號(SSBN-826)核潛艇將於2021年開工建造,2027年交付海軍,2031年實現首次戰略巡航。第二艘「威斯康辛」號(SSBN-827)將在2029年交付,2031年服役。美海軍計劃組建一支擁有12艘潛艇的艦隊。「新一代戰略飛彈核潛艇將在技術上將達到一個全新的水平,進一步提升美國海基核威懾優勢。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盤點2020中國黑科技新成就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盤點2020中國黑科技新成就   行測常識判斷考點範圍很廣,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夥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
  • 美國的「長尾鯊」級核潛艇,是世界上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
    在二戰期間,美國嘗到了「核」的甜頭,不僅大力發展核武器,還研製出核動力的裝備,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潛艇就是來自美國,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也是來自美國。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是美國的「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在1963年4月10日在滅國的波士頓以東220海裡處進行大深度潛航實驗時沉沒,這也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長尾鯊」級核潛艇,又被稱為大鯵魚級攻擊核潛艇, 是美國的第三代攻擊攻擊核潛艇。
  • 美新一代核潛艇,會讓093反超渺茫?美媒:中國最強大093已能夜戰
    中國海軍最早一代攻擊核潛艇是091型漢級,但該潛艇戰術技術指標與美國核潛艇差距甚遠,實用性不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093型攻擊核潛艇問世了,並在隨後發展出好幾種改進型。093A型攻擊核潛艇則被評論為中國海軍最強大的攻擊型潛艇,同時也是我國海軍的主力核潛艇,外國人對此稱之為商II級。之所以此次會提到093A,就是因為美國媒體再次將該型核潛艇拿出來談論了一番。
  • 中國093A核潛艇性能大幅提高 美國認為已經可與洛杉磯級媲美
    近日海外資料透露093A型攻擊核潛艇噪聲級別大約是110DB,已經達到現代安靜型潛艇標準。 這個數據據說來源於一位美國海軍退役海軍聲吶教官,這位名叫Jive turkey的教官認為093A型攻擊核潛艇是中國海軍第一型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攻擊核潛艇。此前093、091水平較低,水下航速慢、噪聲大,遠洋部署和作戰受到較大限制。
  • 盤點中美俄三家核潛艇,哪家聲音最小?
    ,但是核潛艇雖然厲害,但是它也有很多不可忽視的「硬傷」,比如說噪音問題,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是在海裡,就算聲音大了一點也沒關係,地上的人聽不到就可以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核潛艇的噪音太大了的話,不但會影響潛艇內部人員的身體健康、海洋生物的生存,還會容易被敵人聲納偵察到。所以世界上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都在很努力地降低噪音。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中美俄三家核潛艇,看看哪家聲音最小,誰在海中最「安靜」?
  • 四本黑科技小說,黑科技果然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嘻嘻嘻
    四本黑科技小說,黑科技果然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嘻嘻嘻1,學霸的黑科技時代。作者「咬文嚼紙」。簡介:高三弱雞男蕭銘,在一次熬夜看小說猝死後經歷了高等智慧星球潘沙星科技戰士的全部人生。 死而復生的蕭銘發現理科課程變得簡單起來,此外他還擁有了潘沙星的科技系統。 在高考的關口,他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
  • 美國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的傳奇往事
    在電影《獵殺紅十月》中,一艘美國「達拉斯」號攻擊核潛艇與蘇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在海下鬥智鬥勇。雙方從緊張對峙到聯手配合,終於躲過重重追殺平安返航,令人大呼過癮。這艘性能強大的「達拉斯」號潛艇,就是美國歷史上建造數量最多、建造時間最長的洛杉磯級核潛艇。
  • 中國新型095核潛艇有望下水 多款武器或集中亮相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下複雜的國際形勢,武器裝備發展備受矚目。近年來,中國軍工領域迎來「井噴式」發展,多種先進的武器裝備不斷亮相、服役。據悉,095型攻擊核潛艇、003航母、下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等多款武器或將於2021年集中亮相。
  • 演兵場年終盤點|山東艦、075還有核潛艇 誰才是2020海軍人氣王?
    銀翼展翅縱天高,演兵場在上一期為大家盤點了2020年最受關注的中國空軍飛機,在這一期裡,演兵場將繼續為大家盤點2020年最受關注的中國海軍艦艇,從穿越海峽的山東艦到英姿颯爽的075兩棲艦,還有「待字閨中」的核潛艇,到底誰才是2020年的主角呢?
  • 國之重器, 中國海軍093型核潛艇研發背景及武器配置
    20 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世界核潛艇的發展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雖然隨著冷戰的結束使各國對新一代核潛艇的研製有所放緩,但是作為軍事大國和核潛艇研製強國的美國和俄羅斯仍然開始了第四代核潛艇的建造, 以美國海軍「 海狼 」 級和「 維吉尼亞 」 級、俄羅斯海軍「 亞森 」 級和「 北風之神 」 級為代表的新一代核潛艇已完成研製並交付使用
  • 不是猛龍不過江,中國建造最大的飛彈核潛艇-094型
    當然,我們的094艇是中國有史以來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潛艇,相比於上一代092型戰略潛艇,該艇無論在隱蔽性、傳感器還是推進系統可靠程度方面都有較大提高。新型核反應堆功率大、熱效率高,可以使得所裝備的核潛艇獲得較高的水面和水下航速。
  • 世界十大核潛艇排名 中國核潛艇榜上有名
    英國決心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是英國第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共建4艘.分別為"聲望"號,"決心"號,"反擊"號,"復仇"號。第九名美國拉斐特級飛彈核潛艇美國拉斐特級飛彈核潛艇水面排水量為 6650噸,水下排水量 8200噸;航速 20節~25節,下潛深度300米。
  • 汕尾籍中國核潛艇之父,95歲彭士祿又獲一項科技大獎
    ,因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等巨大貢獻,曾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全國科學大會獎、"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榮譽狀、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
  • 被美國評為最可怕的五種武器,全部來自東半球,三款在中國服役
    這種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輕型武器設計非常出色,武器性能可靠,易於維護和使用,即使是新兵也能迅速掌握此類武器的使用,同時也有足夠強大的火力壓制對手。到目前為止,AK系列自動步槍的發展已經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種型,其中有56式衝鋒鎗,還有81式自動步槍在我國享有盛譽。然而目前這個根據蘇聯AK的靈感打造的武器還在中國部隊中服役著,這些老槍在許多地方民兵或者是預備役部隊中仍然可以看到。
  • 095核潛艇戰力如何?讓對手尊重中國 絕技是在航母面前浮出水面
    最新的消息似乎顯示,中船重工已經向中國海軍交付了「新一代」的核潛艇, 儘管從這些隻言片語中無法判斷其交付的是哪一種型號,但從中國發展核潛艇的習慣上來看,應該就是指095型攻擊核潛艇,這標誌著中國第三代核潛艇終於走出襁褓,進入海軍部隊。
  • 美國新一代核潛艇曝光,直徑長靜音性能更強,中國093反超機會渺茫
    據美國海軍學會網站11月3日報導,美國海軍正計劃建造一艘攻擊型潛艇,這艘潛艇將採用哥倫比亞級計劃中的技術,並且該潛艇的體積比目前服役的維吉尼亞級潛艇大得多。負責這艘核潛艇建造任務的負責人表示,這艘潛艇將會是哥倫比亞核動力級別的。
  • 這位新晉中央委員研發的「黑科技」領先美國!
    △馬偉明(圖自中國軍網)通過查看簡歷,小編發現,馬偉明竟然是一位院士馬偉明  拿獎拿到「手軟」據解放軍報報導:馬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此外,他還被評為人民海軍70周年突出貢獻個人、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獲「八一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