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空業緩慢復甦(國際視點)

2021-01-08 中華網

核心閱讀

全球航空業近期繼續緩慢復甦,多國國內客運市場恢復速度明顯快於國際市場,整體貨運業務收入出現逆勢增長。國際航協預計,航空業復甦之路依然漫長,客運量最早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至2019年水平。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國際航協)最近發布的全球航空市場分析報告,2020年10月全球航空客運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70.6%,較2020年9月72.2%的同比降幅繼續收窄。各國國內航空運輸恢復是行業復甦的主要驅動力。業內人士預計,新冠疫苗推廣使用將有效增強民眾出行信心,2021年全球航空業有望減少虧損,但要完全擺脫疫情陰霾,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亞太航空客運量恢復近四成

比利時布魯塞爾航空公司日前發表聲明稱,該航空公司去年12月和今年1月航班的預訂量比2019年11月有明顯增長,這是比利時為遏制疫情第二次「封城」以來出現的一個積極信號。布魯塞爾機場執行長阿諾·費斯特告訴本報記者,該機場去年11月平均每天起飛50個航班,12月平均每天起飛65個航班。

「全球航空業正在疫情重創下緩慢復甦,但各國恢復情況不同,有快有慢。」國際航協理事長兼執行長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對本報記者表示,疫情防控形勢是影響各國航空市場的主要因素。亞太航空市場特別是中國國內航空市場正加速恢復。

根據國際航協的報告,歐洲地區2020年10月航空客運量同比降幅為77.6%,北美降幅是70.1%,表現最好的是亞太地區,同比降幅61.6%,為全球最低,意味著亞太地區的航空客運量恢復近四成。

亞太地區航空業的良好表現離不開中國的貢獻。據國際航協統計,去年10月,中國國內航空客運量已經全面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是全球恢復程度最好的國家之一。「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將使航空業在2020年年底前恢復盈利,中國也將引領全球航空業從疫情的影響中復甦。」朱尼亞克說。

「在全球航空業版圖中,中國市場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國際航協首席經濟學家布萊恩·皮爾斯說,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場,2019年中國航空市場增速達到7.8%,位居各國國內航空市場增速榜首。

「客改貨」成航空業一大亮點

國際航協報告顯示,貨運業務是2020年國際航空業一大亮點。貨運收入逆勢增長,從2019年的1024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1177億美元,增幅達15%。大約50%的空運貨物是用客機運送的。「2020年貨運表現明顯好於客運,雖然貨運業務無法填補航空客運收入急劇下降帶來的缺口,但在航空公司收入的佔比明顯增高,貨運收入使航空公司能夠維持其基本的國際網絡。」朱尼亞克說。

為了增加收入,很多航空公司紛紛把客艙改為貨艙運營。美國聯合航空公司首個由客機執飛的「客改貨」包機航班於去年3月底首航,之後相繼開啟上海、成都、北京往返美國的「客改貨」包機服務,運輸急需的防疫抗疫物資。漢莎集團2020年也首度嘗試「客改貨」物流模式,旗下德國漢莎航空、奧地利航空、瑞士國際航空和布魯塞爾航空等航空公司都通過這一方式,執行漢莎貨運的貨班業務,其中中歐航線是重中之重。

記者從漢莎貨運了解到,漢莎貨運2020年在中國市場的業績創下新高,預計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0%。從去年12月起,奧地利航空在維也納至上海航線上加開每周5班的「客改貨」航班,以滿足歐洲從中國進口抗疫物資的巨大需求。漢莎貨運負責人說,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為全球抗疫和世界經濟恢復提供了物資保障。航空運輸作為最快捷的國際物流方式,得到新的發展機遇。

「疫情襲來時,我們就意識到需要改變商業模式,很早就開始了『客改貨』服務。」阿聯航空總裁蒂姆·克拉克說,「疫情前我們在全球的航班目的地有142個,現在為其中104個目的地提供航運服務,與以前大為不同的是,我們現在的航班絕大多數運載的都是貨物。我們因此沒有陷入財務危機。」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約80%的跨境電商業務需要航空貨運。隨著跨境電商業務蓬勃發展,貨運需求將會與日俱增。2021年全球客機轉貨機的數量將增加36%,達到90架,到2022年這個數字將接近110架。根據波音公司2020年10月的最新預測,到2039年全球貨機總數將超過2400架,其中約1400架為客機改造而成。

航空業今年將進一步回暖

國際航協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削減了45.8%的成本,收入仍下降了60.9%,淨虧損總額為1185億美元。「全球航空業復甦之路漫長而艱難。」朱尼亞克說,2021年全球航空業將進一步回暖,但預計仍將虧損387億美元。「國內市場的復甦速度要快於國際市場,各大航空公司至少要到2021年第四季度現金流才會轉虧為盈,而客運量最早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至2019年水平。」

財政支持是許多航空公司得以維持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各國政府及時提供1730億美元的財政救助,將會有更多的航空公司破產。」朱尼亞克呼籲各國政府繼續為航空公司提供支持,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在法航荷航集團大中國區總經理龐道安看來,疫情將會導致全球航空業大洗牌,一些惡性競爭會被市場擠出,整個行業會更加市場化。龐道安表示,目前,法航荷航在圍繞競爭力、可持續性等方面展開重組計劃,荷航將向更關注效益、更靈活、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調整;法航將通過加快機隊現代化、優化支出、重組國內業務等方式提升競爭力。

「航空公司現在不僅要考慮活下來,也要考慮如何好好活下去。」克拉克說。

《人民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全球航空業出現復甦跡象,全球航司各顯神通
    以下文章來源於公眾號:民航簡報■ 後疫情時代 隨著航線的恢復、運輸量的回升,全球航空業也表露出復甦的跡象貨運方面,8月全行業共完成貨郵運輸量54.6萬噸,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6.7%,國內、國際航線數量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6.2%、87.8%。歐盟航線也在重啟。最近,歐洲各大航空公司就宣布將於10月恢復飛至墨西哥著名旅遊城市坎昆的航班。但不可忽視的是,全球航空業仍面臨重重危機,如航線管制、營收銳減、裁員、合併、破產。
  • 別看現在鬧得歡,猜一猜印度航空業能否迅速復甦?
    前段時間,印度的航空業復甦乏力,國內運力增長緩慢,國際航班也「百廢待興」。但是,有跡象表明,即使是在每日病例持續增長的情況下,人們對航空業依舊保持樂觀,樂觀的關鍵在於其堅信疫苗會在年底前生產出來。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的航空業能否迅速復甦?
  • 美媒:中國為全球航空業的暫時性復甦發揮著重大作用
    北京國際航班將逐步恢復直航為嚴控首都疫情輸入風險,自3月23日開始,入境北京的所有國際客運航班被分流到指定第一入境點,接受檢疫符合條件的旅客可搭乘原航班入京。截至9月1日,已有511個國際客運航班被分流到第一入境點。
  • 旅遊業巨虧3000億美元,重創之下航空業何時才能復甦?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到2020年年底,全球航空業債務將達到5500億美元,比年初增加約1200億美元,激增28%。即使虧損也要迅速拋售,顯示出巴菲特對航空業未來復甦之路的擔憂。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7月29日發布報告顯示,全球航空客運恢復比預期更慢。預計到2024年,全球客運量才可能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的水平,這比此前預測的晚一年。
  • 航空業復甦之路漫長艱難
    中國航空報訊:全球航空業正在與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作鬥爭。儘管還有部分國家情況仍不容樂觀,但航空業正積極採取措施恢復業務,由於疫情的深遠影響,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航空運輸量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經濟景氣時期,航空公司有足夠的財力來應對一些表現欠佳的市場。
  • 目前全球航空業的現狀——慘
    全球的航空公司、機場、旅行社和其他旅遊和航空業組織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艱難生存。全球航空業正處於嚴重危機之中,可能需要數年才能恢復。在危機期間,一些航空公司可能會倒閉。其他公司則不得不重新考慮他們的業務,以適應未來的發展。目前,航空公司只能執行最初計劃的一半航班。
  • 「硬著陸」後,全球航空業何時「啟航」?
    中新社北京10月8日電 (劉亮)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全球航空業損失慘重,多家全球知名航空公司營收大幅縮水,降薪潮、裁員潮正暗流湧動。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硬著陸」之後,業界估計,全球航空業至少需要四年以上時間才能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疫情對全球航空業造成了歷史罕見的嚴峻衝擊。
  •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航空業復甦 百名專家建言獻策
    香港航空業協會,飛友科技,GOODTECH等單位參與並支持了是次活動,約百專家學者齊聚在線,探討交流,圍繞主題分享後疫情時代民航旅運業面臨的現狀與挑戰,應對措施與前景預測,為航空復甦建言獻策。澳門機場市場部總監方曉健,亞洲航空港澳地區行政總裁劉小媛,澳門航空華南大區總經理馬詩駱,澳門商用航空中心總經理鄧英傑,南方航空市場發展部副總經理廖永旭,航景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航空業協會會長張謙華,澳門環宇國際旅運總經理戴錦超做了主題分享。
  • 美聯航CEO:航空業復甦要等新冠疫苗分發,預計在明年底
    澎湃新聞記者 姚曉嵐 綜合報導美聯航CEO預測航空業將於明年年底復甦。當地時間9月13日,美聯航CEO斯科特·柯比(Scott Kirby)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Face the Nation」節目採訪時表示,航空業的復甦將不得不等到新冠疫苗獲得批准並廣泛使用之後,復甦的時間點預計是到2021年底。「我希望早一點發生,但是我們的猜測是明年年底。」
  • 全球航空業展開「花式自救」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資料圖片後疫情時代,隨著航線的恢復、運輸量的回升,全球航空業也表露出復甦的跡象。貨運方面,8月全行業共完成貨郵運輸量54.6萬噸,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6.7%,國內、國際航線數量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6.2%、87.8%。歐盟航線也在重啟。最近,歐洲各大航空公司就宣布將於10月恢復飛至墨西哥著名旅遊城市坎昆的航班。但不可忽視的是,全球航空業仍面臨重重危機,如航線管制、營收銳減、裁員、合併、破產。
  • 疫情重創各國航空業,美媒:中國航企復甦領先全球,機構紛紛看好
    據美國CNBC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8月19日報導,幾位投資者表示,隨著中國國內旅行恢復速度快於其它國家,中國航空公司的復甦可能會快於許多同行。報導指出,由於中國在疫情期間採取了包括關閉邊境、限制行動在內的減緩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這使國內旅遊業受到阻礙,航空業也相應遭受了重大損失
  •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理事長:航空業重建旅客信心是巨大挑戰
    (2020年服貿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理事長:航空業重建旅客信心是巨大挑戰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王慶凱)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理事長兼執行長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5日通過視頻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表示,新冠疫情對全球旅遊出行造成嚴重衝擊,進而也導致航空業損失慘重。航空業重建旅客信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全球併購交易復甦乍暖還寒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經濟參考報》21日發表周武英撰寫的報導《全球併購交易復甦乍暖還寒》。文章摘要如下: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併購交易規模與去年同期相比嚴重下滑。近兩個月,大型併購交易重新萌芽,不過整體而言,這一領域仍然「乍暖還寒」。
  • 國際航協再發預警,全球航司「花式自救」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下稱「國際航協」)最新的報告再次下調了2020年的客運量預期,稱隨著北半球夏季旅遊季慘澹收場,復甦比預期要慢,預計2020年全年客運量同比2019年下降66%(此前預計下降63%)。國際航協同時預測,2020年下半年,遭受新冠疫情重創的航空業預計將再消耗770億美元現金,由於新冠疫情令全球旅行幾乎陷入停頓,二季度航空公司已經消耗了510億美元現金。
  • 從波音「折翼」,看旅遊業回暖如何讓全球經濟復甦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發布的報告顯示,6月份,全球航空貨運需求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7.6%,貨運運力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4.1%。國際航協理事長兼CEO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認為,由於客運復甦非常緩慢,目前航空貨運運力仍將繼續保持緊縮態勢。
  • 國際航協攜國際機場理事會推動全球統一檢測方案
    中國民航網訊: 日前,國際機場理事會(ACI)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聯合呼籲採取全球統一的方案對國際旅客進行檢測,作為隔離措施的替代方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採取旅行限制,全球航空運輸關閉,對就業造成了災難性影響。約480萬個行業工作崗位已經流失或受到威脅。各國政府必須合作,取消隔離限制,重啟航空旅行。
  • 全球航空業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至少需要四年
    目前,中國民航恢復步伐處於全球前列,未來幾個月,中國民航的國內航班量和運輸量有望達到甚至超越2019年的水平。但在各國疫情形勢尚不明朗的背景下,全球航空業的復甦仍較為艱難。疫情影響之下,IATA估計,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的經濟損失將達840億美元,預計2020年營收為4190億美元,僅為2019年的一半,而全球航空客運量至少要到2024年之後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 全球運力僅恢復至全年同期50%,拉美航空業成「重災區」
    ,L型的復甦趨勢已經從7月(-52.2%)起初步顯現。一直以來,由於各地區航空業對全球行業影響的權重不同,大家的聚焦重點都是聚集在亞洲面對這筆迄今為止航空業最大規模的併購項目,資產巨額減值縮水在所難免。
  • 國際特稿:鐵翼驟折航空業能否浴火重生?
    受冠病疫情波及,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無一倖免,伴隨飛機停飛營收驟減,各家紛紛減薪裁員自保。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等幾個國際機構上月底更是給出令業者擔憂的數據,尤其協會預測全球航空運輸量要到2024年才會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這表示業界要恢復常態還須至少四年。若下來疫情轉劣,復甦只會延後,後果將不堪設想。
  • 全球運力僅恢復至全年同期50% 拉美航空業成「重災區」
    8月,全球民航定期航班的計劃座位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7%。雖然從數據看已經比5月的最低值(-69.1%)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復甦態勢乏力,L型的復甦趨勢已經從7月(-52.2%)起初步顯現。拉丁美洲成為航空業受疫情衝擊最嚴重地區一直以來,由於各地區航空業對全球行業影響的權重不同,大家的聚焦重點都在亞洲、北美以及歐洲地區。試圖從這些地區的政策變化、行業表現來總結與分析全球的運行態勢。但是,拉丁美洲的個別國家的航空業成為受本次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地區。